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电信通讯技术的发展,电视传播不断尝试着和各种电信通讯形式结合,以形成交互式的传播网络,而这一切的根本目的在于让电视作为媒体生态的构成之一,能够长久稳定的存在于人类活动的生态环境之中。随着传播技术的日益进步,新媒体成为了媒体环境中不断被提及的名词。新媒体所突出的“新”,也在日新月异的技术革命中,被不断的重写,一种以新媒体为主导的话语结构逐渐形成,在这种语境之下,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也获得了强大的助力,民生新闻栏目也将在发展中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关键词】:媒介生态;地方媒体;传播策略
前言:城市电视台作为调整后的基层电视台,如何在中央臺和省台的重压之下突围,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自2002年开始,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国内各地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表征,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衡量,它都是地方电视台与中央台在媒介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众多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是从省级电视台区别于卫星频道的地面电视频道成长起来的,而作为真正的城市电视台的市级台,在民生新闻大战中反倒处于弱势地位,直接的后果就是城市电视台的影响力下降,广告收入锐减。
1.城市电视台生态环境层面分析
1.1 宏观生态:城市电视台的制度、政策与产业生态环境
在我国国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中,中央台、省级台和市级台概莫能外,媒介属性完全相同,属于受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电视体制改革的灵活性虽然薄弱,可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要实行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改革,由中央到地方。电视政策出于大局考虑,对不同级别的机构有不同的偏斜程度,因此,对市级台来说,政策和责任是不对称的。对于中国电视来说,似乎政策与理论永远都走在实践后面,存在这些矛盾的症结就在于,在我国既有的电视体制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电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之外的第三种属性——产业属性。
1.2 中观生态:城市台与中央台、省级台相互竞争形成的行业生态环境
中央台、省级台和市级台的传播范围是由新闻政策决定的,由此构成的竞争环境也是行政规定的产物,但是,受众的多寡仍然由传播内容的质量来决定,而不是由媒体的行政级别来决定。不过,行政制约注定是媒体无法逾越的障碍。面对现实的政策环境,三级电视传播架构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层面,即表象上表现为对受众的竞争,实质上是对广告份额的竞争。
1.3 微观生态:城市电视台与个人互动所形成的受众关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市场,但是这个收视市场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受众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影响观众的收视因素有哪些?这些都需要有个清楚的认识。观众是电视业的生存之本,是越来越稀缺的资源,而这种资源是有限的。总的来说,电视观众的人数,一时是难以迅速扩大的,观众的时间,一天就24个小时,无法再生。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电视业要极度地珍惜观众资源,要有计划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观众资源。
2.城市电视媒体贴近老百姓的民生理念
2.1 地域传播,报道入微
城市电视台在传播中所拥有的地域优势,同时也是空间上的局限,在拥有市场的同时,新闻来源成为了制约民生新闻栏目在城市媒体发展的首个障碍。地域性决定了民生新闻最赖以生存的社会新闻由于信源的局限,在内容上受到同质化、庸俗化的影响,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小事被反复报道,再加上一些没有营养的评论,观众逐渐的会对城市媒体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并且难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
2.2 本土文化,就地取材
城市媒体对本地文化的报道,是其他媒体无法复制的,市级民生新闻栏目,报道主要反映出本土文化的特点。本土文化是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结晶,是一个地区的社会标志,民生新闻既然以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为内容,选择能够反映本土文化的视点,不仅让观众感觉到亲切,更能让新闻记者发自内心的和市井文化产生共鸣。
3.新媒体语境下城市电视媒体的生存策略
3.1 媒体生态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各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融合的结果并不是几种媒体物理上的集合,而是为各媒体的产品寻找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民生新闻栏目在地方电视媒体独家传播的形式逐渐被打破,多种媒体被用于民生新闻的传播和民生理念的推广,互联网、移动媒体成为了民生新闻新的平台。
3.2 城市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方向
电视媒体具备庞大的新闻网,拥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提高新闻价值的市场需要下,深度报道成为了其主要的新闻模式。针对一些重点民生问题展开及时、深入的报道,成为了报道民生新闻的新方式。
央视媒体对民生新闻向深度报道方向的推进,正在通过报道制度的建立影响省市级的下级媒体,特别是在涉及一些重大的民生事件时,对报道深度、广度的要求成了衡量民生新闻的新标准。这种由中央媒体发起的民生新闻的进步,引起了地方台模仿、跟进、创新,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为核心,地方媒体集中关注的民生新闻新构架。
结语:
电视必须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梦想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毫无意义可言。我们把梦想中的生活交给了电视剧,把现实生活交给了新闻。从严肃电视到娱乐电视,从教育电视到服务电视,从宣传到消费,从灌输到被选择,电视媒介的生态环境要求它必须做出这些调整,来赢得受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陈洪勋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电视新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 陈龙著:《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关键词】:媒介生态;地方媒体;传播策略
前言:城市电视台作为调整后的基层电视台,如何在中央臺和省台的重压之下突围,寻求自己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自2002年开始,电视民生新闻成为国内各地电视新闻改革的重要表征,无论从经济效益还是从社会效益方面衡量,它都是地方电视台与中央台在媒介竞争中获得有利地位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众多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都是从省级电视台区别于卫星频道的地面电视频道成长起来的,而作为真正的城市电视台的市级台,在民生新闻大战中反倒处于弱势地位,直接的后果就是城市电视台的影响力下降,广告收入锐减。
1.城市电视台生态环境层面分析
1.1 宏观生态:城市电视台的制度、政策与产业生态环境
在我国国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中,中央台、省级台和市级台概莫能外,媒介属性完全相同,属于受行政管理的事业单位。电视体制改革的灵活性虽然薄弱,可是,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要实行变革。这种变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改革,由中央到地方。电视政策出于大局考虑,对不同级别的机构有不同的偏斜程度,因此,对市级台来说,政策和责任是不对称的。对于中国电视来说,似乎政策与理论永远都走在实践后面,存在这些矛盾的症结就在于,在我国既有的电视体制中,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电视党政机关与事业单位之外的第三种属性——产业属性。
1.2 中观生态:城市台与中央台、省级台相互竞争形成的行业生态环境
中央台、省级台和市级台的传播范围是由新闻政策决定的,由此构成的竞争环境也是行政规定的产物,但是,受众的多寡仍然由传播内容的质量来决定,而不是由媒体的行政级别来决定。不过,行政制约注定是媒体无法逾越的障碍。面对现实的政策环境,三级电视传播架构中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业竞争层面,即表象上表现为对受众的竞争,实质上是对广告份额的竞争。
1.3 微观生态:城市电视台与个人互动所形成的受众关系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电视观众市场,但是这个收视市场的具体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受众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影响观众的收视因素有哪些?这些都需要有个清楚的认识。观众是电视业的生存之本,是越来越稀缺的资源,而这种资源是有限的。总的来说,电视观众的人数,一时是难以迅速扩大的,观众的时间,一天就24个小时,无法再生。因此,为了生存和发展,电视业要极度地珍惜观众资源,要有计划的开发和合理的使用观众资源。
2.城市电视媒体贴近老百姓的民生理念
2.1 地域传播,报道入微
城市电视台在传播中所拥有的地域优势,同时也是空间上的局限,在拥有市场的同时,新闻来源成为了制约民生新闻栏目在城市媒体发展的首个障碍。地域性决定了民生新闻最赖以生存的社会新闻由于信源的局限,在内容上受到同质化、庸俗化的影响,传播效果大打折扣。一些小事被反复报道,再加上一些没有营养的评论,观众逐渐的会对城市媒体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并且难以培养观众的忠诚度。
2.2 本土文化,就地取材
城市媒体对本地文化的报道,是其他媒体无法复制的,市级民生新闻栏目,报道主要反映出本土文化的特点。本土文化是城市居民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结晶,是一个地区的社会标志,民生新闻既然以原汁原味的市民生活为内容,选择能够反映本土文化的视点,不仅让观众感觉到亲切,更能让新闻记者发自内心的和市井文化产生共鸣。
3.新媒体语境下城市电视媒体的生存策略
3.1 媒体生态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三网融合”是指“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在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过程中,通过技术改造,其技术功能趋于一致,业务范围趋于相同,各网络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融合的结果并不是几种媒体物理上的集合,而是为各媒体的产品寻找到了更广泛的传播渠道。民生新闻栏目在地方电视媒体独家传播的形式逐渐被打破,多种媒体被用于民生新闻的传播和民生理念的推广,互联网、移动媒体成为了民生新闻新的平台。
3.2 城市电视媒体未来发展方向
电视媒体具备庞大的新闻网,拥有充足的人力、物力,在提高新闻价值的市场需要下,深度报道成为了其主要的新闻模式。针对一些重点民生问题展开及时、深入的报道,成为了报道民生新闻的新方式。
央视媒体对民生新闻向深度报道方向的推进,正在通过报道制度的建立影响省市级的下级媒体,特别是在涉及一些重大的民生事件时,对报道深度、广度的要求成了衡量民生新闻的新标准。这种由中央媒体发起的民生新闻的进步,引起了地方台模仿、跟进、创新,形成了以中央电视台为核心,地方媒体集中关注的民生新闻新构架。
结语:
电视必须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梦想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毫无意义可言。我们把梦想中的生活交给了电视剧,把现实生活交给了新闻。从严肃电视到娱乐电视,从教育电视到服务电视,从宣传到消费,从灌输到被选择,电视媒介的生态环境要求它必须做出这些调整,来赢得受众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陆小华:《激活传媒》,中信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2] 陈洪勋主编:《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电视新闻》,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3] 陈龙著:《在媒介与大众之间:电视文化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