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开展“动物的花花衣”主题活动中,孩子们通过前期参观动物园以及一系列的有趣活动,使他们对动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动物的明显特征也有了初步了解,知道了许多动物的皮毛秘密,而在主题进行中,不少孩子也带来了一些小动物,这些小动物的出现无疑引起了他们的关注,时常能看到自然角围着一大群的孩子,细细观察着这些小动物的变化,尤其是小鱼却牵动着孩子们的心,将孩子们带进了奇妙的世界中,在养鱼的点滴中开启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养鱼的故事就此开始。
初次养鱼——在倾听与关注中开启孩子的兴趣点
自从主题一开始,热心的家长们就带来了一些观赏鱼,立刻,不少的孩子就喜欢蹲在自然角围着看,对鱼儿的关注变得如此细腻,议论与互动声也渐渐响起。昊昊开了口说:“這是什么鱼呀?怎么那么小?”一旁的悦悦接着说:“是不是小金鱼!我家里也养过金鱼的,不过比这几条大!”班级里对鱼特别有研究的钰泽振振有词道:“这不是金鱼,叫银尾鱼,我家里就有这一模一样的鱼,我家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鱼缸,有好多好多的鱼!”一边说一边指手画脚地比划出鱼缸的大小。孩子们似乎对他的回答半信半疑,可是没有人来问我,只听见孩子们说着各自的打算。“我明天也让妈妈带鱼来!”“我要带小蝌蚪来!”“我也带……”孩子们继续围在那里静静地看着……
我的思考:
对于孩子的互动,我用赞赏和鼓励的眼光给予支持。虽然,对鱼儿的名字始终是个谜,到底是金鱼还是银尾鱼,孩子们并不特别关心,在小班孩子心里,这就是鱼,一条条可爱、漂亮的鱼,但他们对养鱼的兴趣却油然而升。他们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某一事物往往只能猜想或进行大概判断。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较短,没有解决问题的持久性,所以造成了这样没有结果的一次讨论。而教师在此时能够提供的最大支持就是耐心等待。倾听孩子和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这样才能从孩子那里获得探索开始的讯息。倾听和关注是开启孩子探索之门的金钥匙。
意外插曲——在宽容与引导中支持孩子的探索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这些观赏鱼的名字的确叫银尾鱼,孩子们知道鱼名后特别的兴奋,每每看到有客人老师或阿姨来,就会告诉他们鱼儿的名字,在自由活动时,有更多的孩子会自发地去看小鱼。由于人多,自然角那狭小的空间被挤得水泄不通,杜瑜在看鱼的时候不小心把装鱼的小瓶打翻了,小鱼随着水流被冲了出来掉在了地上,跳了两下就不动了。孩子们惊慌失措地跑来告诉我:“银尾鱼死了,是杜瑜打翻了瓶子。”我很生气,但我马上想到这何尝不是一个引导孩子探索的机会。于是,我问:“银尾鱼为什么死了?”骋骋急着说:“因为瓶子被打翻了,水都流出来了。”“不是,是小鱼没有水了。”辰辰反驳着说。凌凌说:“小鱼从瓶子里出来了,所以才会死的。”我拿出贴纸尝试通过鼓励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于是,在场的孩子纷纷表态,但基本都说了这三种答案,我都表扬了他们。
我的思考:
小班的孩子往往会由于生理上控制力不强出现教师不想发生的结果。例如以上事件就是幼儿在争着观看时失手导致的,而这意外的小插曲无疑让教师在宽容中引导幼儿对纠因的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同伴。在宽容中也比较容易提供教师的支持,取得孩子们的共鳴。
探索水质——在实验中内化孩子的间接经验
自从养鱼的瓶子打翻后,我们把瓶子换成了平底的小鱼缸,里面还放了一些水草、彩珠,每天阿姨都会给小鱼喂食、换水,孩子们看在眼里,却发现阿姨换的水是事先准备好的水,而不是直接从水龙头上接的水,好奇心激起了万千疑问:难道水龙头里的水不能养鱼?那接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面对孩子们经验的空乏,我建议道:“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看看水龙头直接接的水到底适合养鱼吗?”在孩子们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决定将两条小鱼分别养在装有自来水和养了一天的水的容器里。为了区别这两个容器,我和孩子们分别找了两个形状不同的容器,并贴上了颜色标签,静等第二天的结果。第二天,越越一进教室就得意地说:“我问过我的爷爷了,他说,自来水是不能养鱼的。鱼会死的。”而卉卉也一改昨天的意见说:“我也回家问过爸爸了,爸爸说,自来水要放一天才能用来养鱼,因为自来水里有什么粉,我忘记了,反正就是对鱼有毒的。”我理解了卉卉的意思,连忙接话说:“是不是漂白粉?”没想到卉卉一听这三个字,忙点头说:“对对对,就是漂白粉!”果然,承承第一个发现在自来水中的小鱼肚子翻得高高的,显然已经死了很久了。而在养了一天的自来水中的小鱼还活着。
我的思考: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困惑。孩子也往往会因为经验的不足而进入探索的误区。但俗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的引导和支持让孩子们有了新思路。支持孩子进行生动的小实验能使孩子们获得最感性的认识。在实验中,孩子们不仅对养鱼的水质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探索有了新方法。实验能激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验证想法,使孩子们在经验内化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分析,对继续探索有了更大的兴趣。
我的感悟:
《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而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在养鱼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疑惑的情景,在关于养鱼水质的问题上,虽然他们只是小班的孩子,但他们能尝试回家询问家长获得答案,在其过程中获得养鱼的智慧。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捕捉到孩子们兴趣点的同时,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他们探究的助推者,引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当孩子不慎打翻养鱼的瓶子时,教师的宽容与引导反而激发了孩子们对鱼儿生活习性的认知,而当孩子发现阿姨换水的小细节时,通过与孩子一起小实验,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而教师就恰到好处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为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对新奇事物都抱着好奇好问的态度,但孩子们的探索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不能深一层的探索,而且他们的兴趣容易转移,不能持久保持,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捕捉孩子们的发现,提供探究支持,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智慧,喜欢探究!
初次养鱼——在倾听与关注中开启孩子的兴趣点
自从主题一开始,热心的家长们就带来了一些观赏鱼,立刻,不少的孩子就喜欢蹲在自然角围着看,对鱼儿的关注变得如此细腻,议论与互动声也渐渐响起。昊昊开了口说:“這是什么鱼呀?怎么那么小?”一旁的悦悦接着说:“是不是小金鱼!我家里也养过金鱼的,不过比这几条大!”班级里对鱼特别有研究的钰泽振振有词道:“这不是金鱼,叫银尾鱼,我家里就有这一模一样的鱼,我家有一个很大很大的鱼缸,有好多好多的鱼!”一边说一边指手画脚地比划出鱼缸的大小。孩子们似乎对他的回答半信半疑,可是没有人来问我,只听见孩子们说着各自的打算。“我明天也让妈妈带鱼来!”“我要带小蝌蚪来!”“我也带……”孩子们继续围在那里静静地看着……
我的思考:
对于孩子的互动,我用赞赏和鼓励的眼光给予支持。虽然,对鱼儿的名字始终是个谜,到底是金鱼还是银尾鱼,孩子们并不特别关心,在小班孩子心里,这就是鱼,一条条可爱、漂亮的鱼,但他们对养鱼的兴趣却油然而升。他们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足,对某一事物往往只能猜想或进行大概判断。他们的注意力也相对较短,没有解决问题的持久性,所以造成了这样没有结果的一次讨论。而教师在此时能够提供的最大支持就是耐心等待。倾听孩子和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这样才能从孩子那里获得探索开始的讯息。倾听和关注是开启孩子探索之门的金钥匙。
意外插曲——在宽容与引导中支持孩子的探索
在与家长的沟通中了解到,这些观赏鱼的名字的确叫银尾鱼,孩子们知道鱼名后特别的兴奋,每每看到有客人老师或阿姨来,就会告诉他们鱼儿的名字,在自由活动时,有更多的孩子会自发地去看小鱼。由于人多,自然角那狭小的空间被挤得水泄不通,杜瑜在看鱼的时候不小心把装鱼的小瓶打翻了,小鱼随着水流被冲了出来掉在了地上,跳了两下就不动了。孩子们惊慌失措地跑来告诉我:“银尾鱼死了,是杜瑜打翻了瓶子。”我很生气,但我马上想到这何尝不是一个引导孩子探索的机会。于是,我问:“银尾鱼为什么死了?”骋骋急着说:“因为瓶子被打翻了,水都流出来了。”“不是,是小鱼没有水了。”辰辰反驳着说。凌凌说:“小鱼从瓶子里出来了,所以才会死的。”我拿出贴纸尝试通过鼓励激发孩子的探索欲。于是,在场的孩子纷纷表态,但基本都说了这三种答案,我都表扬了他们。
我的思考:
小班的孩子往往会由于生理上控制力不强出现教师不想发生的结果。例如以上事件就是幼儿在争着观看时失手导致的,而这意外的小插曲无疑让教师在宽容中引导幼儿对纠因的探索,而不是一味地责怪同伴。在宽容中也比较容易提供教师的支持,取得孩子们的共鳴。
探索水质——在实验中内化孩子的间接经验
自从养鱼的瓶子打翻后,我们把瓶子换成了平底的小鱼缸,里面还放了一些水草、彩珠,每天阿姨都会给小鱼喂食、换水,孩子们看在眼里,却发现阿姨换的水是事先准备好的水,而不是直接从水龙头上接的水,好奇心激起了万千疑问:难道水龙头里的水不能养鱼?那接的水有什么不一样呢?……面对孩子们经验的空乏,我建议道:“我们可以做个小实验,看看水龙头直接接的水到底适合养鱼吗?”在孩子们的共同参与下,我们决定将两条小鱼分别养在装有自来水和养了一天的水的容器里。为了区别这两个容器,我和孩子们分别找了两个形状不同的容器,并贴上了颜色标签,静等第二天的结果。第二天,越越一进教室就得意地说:“我问过我的爷爷了,他说,自来水是不能养鱼的。鱼会死的。”而卉卉也一改昨天的意见说:“我也回家问过爸爸了,爸爸说,自来水要放一天才能用来养鱼,因为自来水里有什么粉,我忘记了,反正就是对鱼有毒的。”我理解了卉卉的意思,连忙接话说:“是不是漂白粉?”没想到卉卉一听这三个字,忙点头说:“对对对,就是漂白粉!”果然,承承第一个发现在自来水中的小鱼肚子翻得高高的,显然已经死了很久了。而在养了一天的自来水中的小鱼还活着。
我的思考:
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索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实践和探索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一些矛盾与困惑。孩子也往往会因为经验的不足而进入探索的误区。但俗话说:“柳暗花明又一村。”教师的引导和支持让孩子们有了新思路。支持孩子进行生动的小实验能使孩子们获得最感性的认识。在实验中,孩子们不仅对养鱼的水质有了新的认识,也对探索有了新方法。实验能激发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验证想法,使孩子们在经验内化的过程中学会自我分析,对继续探索有了更大的兴趣。
我的感悟:
《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而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体验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我们不难发现,孩子们在养鱼的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疑惑的情景,在关于养鱼水质的问题上,虽然他们只是小班的孩子,但他们能尝试回家询问家长获得答案,在其过程中获得养鱼的智慧。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在捕捉到孩子们兴趣点的同时,不仅仅作为一个旁观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他们探究的助推者,引发他们继续探究的兴趣。当孩子不慎打翻养鱼的瓶子时,教师的宽容与引导反而激发了孩子们对鱼儿生活习性的认知,而当孩子发现阿姨换水的小细节时,通过与孩子一起小实验,让他们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而教师就恰到好处地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为对于小班孩子来说,他们对新奇事物都抱着好奇好问的态度,但孩子们的探索往往容易停留在表面,不能深一层的探索,而且他们的兴趣容易转移,不能持久保持,为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捕捉孩子们的发现,提供探究支持,让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收获智慧,喜欢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