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体系灌入信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的化学课本的编排形式,在完成了两个必修模块之后,根据学生兴趣和个性的发展需要还设置了选修课程。其中《物质结构与性质》作为新课标的一个选修模块主要是让学生从微观角度学习物质的构成规律。
关键词:物质结构;教学难点;策略
以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作为线索,帮助学生们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模块的知识内容抽象、深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笔者浅薄的意见。
一、教学难点
1、教学模式陈旧
高中化学新课标课程的明显标志就是通过构建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这是与必修课程相区别的关键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内容理论和概念繁多,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这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教师通过对该模块核心知识的分析和讲解,结合原理的应用和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研究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理论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各种理论之间的整合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下,《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的内容不仅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与物质结构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从原子和分子层面上呈现物质构成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有关性质。该模块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物质结构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化学键和物质性质、分子間作用力和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化学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进一步整合关于物质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建立起与化学科学相适应的研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思想,并且在化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该模块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
二、应对教学难点的策略
1、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还有助于打好进一步学习更难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其各个主题是相互独立的,其知识点分散穿插其中,对于来龙去脉很难理解透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讲授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该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时间和内容,“顺藤摸瓜”似的由浅及深,逐层推进地来揭示此模块的教学内容。
以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为例,首先,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层”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能级”。然后,在能层和能级的基础上,给出构造原理,并让学生联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且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和光谱。最后,通过以上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疑问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比如常见的分组讨论,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作出猜想与假设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制作模型、使用计算机化学作图软件、课堂讨论及教师参观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教师陪同验证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及参考最终结果来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此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比如,老师拿出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加深印象,开发学生想象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习和探究问题。
3、理论结合生活,结构联系性质
由于该模块的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知识联系社会进步和生活实际等来辅助讲解。 不仅要注重各部分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更要注重具体结构和具体性质之间的关联,归纳总结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来学习该部分知识,还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来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且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视角。
例如,在讲授分子结构时,可以结合范德华力和氢键,利用生活中的壁虎仿生胶带,来讨论水的特殊性质。讲授极性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原子晶体时可以结合金刚石的形成、 生产与应用来联系女生们喜爱的水晶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应该注重本模块知识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4、抓主线编网络,系统教学
将现有的知识点转化成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部分内容更是适用。学生通过初中化和高中必修化学的学习, 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已经理解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变成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知识的主线,将重点知识点编织成网络,系统教学。
例如,对于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如果把每一节的内容分开独立来看,会觉得知识点乱且杂,但是如果把整个“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章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且严谨的化学知识体系,每一个理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为下一个知识点做铺垫。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联系,将知识系统起来讲授。
三、总结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并不是多么复杂和陌生的知识,该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却很容易局限于与物质有关的概念上,作为一部分重要的选修内容。只要教师注重引导,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现多通道策略,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相信要突破教学难点,完美的讲授该部分内容是很有希望的。
关键词:物质结构;教学难点;策略
以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不同作用力作为线索,帮助学生们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由于该模块的知识内容抽象、深奥,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就会很容易造成学生机械学习和记忆的情况。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的一些难点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笔者浅薄的意见。
一、教学难点
1、教学模式陈旧
高中化学新课标课程的明显标志就是通过构建理论教学模式的问题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志趣和潜能不同的学生有自己选择的机会,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更好的基础。选修课程的定位最重要的特点是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这是与必修课程相区别的关键点。
《物质结构与性质》课程的内容理论和概念繁多,相对来说比较抽象。这部分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教师通过对该模块核心知识的分析和讲解,结合原理的应用和实验课程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打破传统的学生听老师讲的教学模式,研究更科学的教学方法,构建不同的理论教学模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各种理论之间的整合
在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下,《物质结构与性质》 模块的内容不仅能够全面而准确地概括出与物质结构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通过从原子和分子层面上呈现物质构成的规律和不同物质的有关性质。该模块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头脑中的物质结构的知识,并且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块主要包括四个主题: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化学键和物质性质、分子間作用力和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研究物质结构的价值。
教师应该在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现代化学学科的发展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化学和高中必修化学中关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理论,进一步整合关于物质结构的概念和理论,使学生建立起与化学科学相适应的研究物质结构的微观思想,并且在化学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该模块教学中的另一个难点问题 。
二、应对教学难点的策略
1、由浅入深,逐层推进
由浅入深的学习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关知识,还有助于打好进一步学习更难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 其各个主题是相互独立的,其知识点分散穿插其中,对于来龙去脉很难理解透彻,这也无形中增加了讲授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根据该部分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认知理解水平,来确定教学时间和内容,“顺藤摸瓜”似的由浅及深,逐层推进地来揭示此模块的教学内容。
以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中的原子结构为例,首先,在学生已有的化学知识“能层”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能级”。然后,在能层和能级的基础上,给出构造原理,并让学生联系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并且在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基态、激发态和光谱。最后,通过以上知识的传授,让学生学习电子云和原子轨道,并为以后的学习做铺垫。
2、创设情境,探究疑问
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比如常见的分组讨论,来让学生们自己发现问题并且作出猜想与假设提出学生自己的想法,并通过实验、查阅文献、调查、制作模型、使用计算机化学作图软件、课堂讨论及教师参观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搜集与处理信息,教师陪同验证猜想和假设。最后通过师生共同交流及参考最终结果来进行反思和评价,以此来锻炼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比如,老师拿出分子模型来讲解分子这部分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还可以加深印象,开发学生想象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习和探究问题。
3、理论结合生活,结构联系性质
由于该模块的内容抽象,因此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可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重点知识联系社会进步和生活实际等来辅助讲解。 不仅要注重各部分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更要注重具体结构和具体性质之间的关联,归纳总结不同的性质和结构。这样可以使学生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兴趣来学习该部分知识,还可以拉近学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来加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且形成最基本的化学视角。
例如,在讲授分子结构时,可以结合范德华力和氢键,利用生活中的壁虎仿生胶带,来讨论水的特殊性质。讲授极性时,可以通过向学生介绍洗涤剂中的表面活性剂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原子晶体时可以结合金刚石的形成、 生产与应用来联系女生们喜爱的水晶来帮助学生理解。总之,教师在选择切入点时应该注重本模块知识与当代社会热点问题和生活中可能接触到的化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来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
4、抓主线编网络,系统教学
将现有的知识点转化成知识网络是教师教学常用的方法,对于《物质结构与性质》该部分内容更是适用。学生通过初中化和高中必修化学的学习, 已经认识了元素周期律并初步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已经理解了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基本知识。因此,解决问题的重点就变成了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抓住知识的主线,将重点知识点编织成网络,系统教学。
例如,对于第一章“ 原子结构与性质”,如果把每一节的内容分开独立来看,会觉得知识点乱且杂,但是如果把整个“原子结构与性质”这一章作为一个整体,其实是一个非常完整且严谨的化学知识体系,每一个理论都不是独立的,都是为下一个知识点做铺垫。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抓住这些联系,将知识系统起来讲授。
三、总结
由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并不是多么复杂和陌生的知识,该模块的教学内容注重发展性和选择性,却很容易局限于与物质有关的概念上,作为一部分重要的选修内容。只要教师注重引导,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发现多通道策略,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相信要突破教学难点,完美的讲授该部分内容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