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1月27日,宜家集团创始人英瓦尔.坎普拉德在睡梦中安详辞世,终年91岁。
这是一位颇具传奇的老人,他的一生比绝大多数人的经历要精彩得多。11岁经商;17岁注册“宜家”;22岁有了第一个雇员;78岁个人净资产达185亿美元;86岁的他依然忙碌,他曾对外调侃自己“忙到没时间死”。他的一生,没有时髦服饰,没有昂贵手表,出门旅行总是坐经济舱,他认为“简单即美德”。他创办的宜家享誉全球,全球最大家具和家居公司,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28个商场。
2003年其财富达到530亿美元,超过当时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传奇一生5岁卖火柴、17岁创立宜家
坎普拉德及其后来所创建的全球性质的家居集团,发端于瑞典南部的斯马蓝达省,这也是坎普拉德祖父的移居地。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农场买卖成为普遍的现象,但其祖父曾因购买瑞典一家叫做艾尔姆塔里德的农场陷入窘境而自杀。1926年,英瓦尔·坎普拉德在这个农场出生。
由于父亲是农场主,坎普拉德的幼年生活无忧无虑,家中并不缺钱,但他却热衷于骑着自行车,四处向邻居推销商品,从中体会赚钱的乐趣。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需要,也善于为自己的商品做宣传。
5岁那年,坎普拉德曾代人卖掉一批火柴,赚了少量的钱。好長一段时间里,他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
11岁那年,他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他卖掉了一批花种,把赚来的钱买了赛车和打字机,那以后,他简直是迷上了销售这个行当。他曾用父亲给的钱和银行汇票去进货,卖掉500枝巴黎钢笔。他上高中时,床底下放了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他的“货物”:皮带、皮夹子、手表、钢笔……
1943年,坎普拉德已经17岁了,父亲对儿子十分了解,决定送给他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就是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坎普拉德以书面形式向管理部门申请了一家店铺,因为他刚满17岁,还算未成年,他便拜托舅舅给他签字。
1943年7月28日,他的贸易公司的名字被登记在案了。他取了自己姓名、艾尔姆塔里德农庄和阿根纳瑞德牧区的首字母,这样就构成了公司的名字:IKEA。
宜家创立初期,凡是坎普拉德认为可以低价吸引顾客的商品,包括铅笔、钱包、钟表和低廉的化妆品、尼龙袜等,这些都会用来出售。而这些业务是家族性质的,坎普拉德的父母参与其间,帮助坎普拉德做客服接电话、处理订单等。
1947年,坎普拉德必须服兵役,但他又不想放弃他的邮购生意,于是征得上级同意,不必每天晚上待在兵营。他在一个独户人家的地下室租了一块地方并把它布置成可以睡觉的地方,不久他还有了一部自己的电话。最初几年,宜家的总部就设在这里。“我的第一个邮购室,总面积不过一平米,但却是全行业最经济的。”坎普拉德后来回忆说。
1948年,基础兵役服完后的坎普拉德被调到了一所军官学校。在那里,他成为一家文具公司驻瑞典的总代理人。通过军官考试后,坎普拉德回到父母身边,从那时起,他想以艾尔姆塔里德农庄为出发点经营自己的生意。
坎普拉德继续从国外进口商品,再将它们卖给零售商,他用心地印刷了大量名为“宜家新商品”的广告单:“对生活在乡间的人们来说,你也许已经注意到,维持收支平衡并不容易。为什么呢?你们自己生产了各种粮食作物,可是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所有的东西都贵得离谱,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那些中间商的缘故……我们向您提供的商品价格跟您的中间商的进货价格一样,有些甚至更便宜些。”
这种深入顾客的营销策略在当时可谓开创之举,广告小册子里宣传的商品因此受到了顾客极大的欢迎,有效的宣传自然带来了飞涨的订单数量。
有一天,坎普拉德看到了做家具大买卖的人发的广告,他怦然心动:“我住的莫科恩附近有许多小家具商,为什么不试试搞家具经营呢?”于是,在做进口商品的同时,坎普拉德也开始卖家具。同所有的零售商一样,他也非常注意对成本的控制。为了降低成本,坎普拉德不惜在设计上花功夫。据说,宜家的邦格咖啡杯从诞生至今已重新设计了三次,只是为了能在一个货盘上多装一些。
1953年,坎普拉德在瑞典阿尔姆胡特开设了一间家具展厅,一年后,邮购目录册发行量就达到60万份。同年,一名设计师发现把桌腿卸下来可以塞进汽车后备箱,宜家由此开启了其“平板包装”之路。
1961年,宜家以其低价策略在瑞典的家具商中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他们联手向生产商施压共同抵制宜家,结果促进宜家在瑞典之外找到新的供应商,并从此开始全球采购的步伐。
1965年,宜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的昆根斯库瓦商店开业,这标志着反映宜家理念的一系列重要基石的确立:大型商场、远离城市中心、免费停车场……开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山人海的顾客在门口排起长龙,场面壮观并为众多媒体所报道。
也是在这一年,坎普拉德创办了第一家宜家商场。然而,五年后的一场大风击碎了商场的霓虹灯,由此引发的火灾烧毁了整家商场。就在人们为坎普拉德感到惋惜时,一座新的宜家商场又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经过瑞典家具商的联合打压后,早有准备的坎普拉德便开始在每年的营业利润中拨出14%,以备不时之需。 新的商场建立起来后,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的坎普拉德迫切需要降低经营成本。坎普拉德先是取消了卖场中的推销员,接着又将仓库建在卖场,最终宜家成长为一个自助购买、自助提货、自助安装的新式购物商店,此时距公司成立已30年,宜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并逐渐完善成为如今顾客们体验的宜家商场。
随后,坎普拉德本人开始接受节约简朴的管理哲学,在生活中也遵行低调、简单的行事原则。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坎普拉德被描述为一个过着极为简朴生活的老人。作为一个全球超级大富豪,坎普拉德却在一些自助餐厅将自己的口袋塞满盐袋、胡椒袋。另外,他对宜家的钱也是锱铢必较,禁止一切浪费,哪怕是一小笔费用也不含糊。如果宜家的员工走出房间没有关灯,他会很生气。据坎普拉德的一位助理回忆,员工每天清晨六点在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还开着灯,会引来坎普拉德的责备,甚至引发他对员工智商和情商的怀疑。
坎普拉德推崇简约哲学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之后宜家的整个企业文化。“简单是一种美德”,坎普拉德说,“没有规矩的企业不可能生存下去,但这一切都必须简单。规矩越复杂,就越难遵守。”
这样的理念在其1976年所发表的《一个家具商的誓约》中有所提及和体现——“在所有的国家和社会体系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部分的资源都被用于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生活,这种不均衡的情况普遍存在。以我们的行业为例,时髦和美丽的产品都被一小群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垄断着,宜家的目标就是改变这种现状”。
此后,在抽丝剥茧中形成了宜家后来的企业愿景和文化——“为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这不仅是过去几十年宜家的经验积累,也是坎普拉德个人价值观的体现。随后,这种“节约成本、带来美好”的价值观折射到公司的经营乃至整个供应链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上。2000年,宜家提出要在接下来的10年,要对供应链进行更优化的配置,继续将销售价降低20%。
在《宜家创业史》一书中,德国知名媒体人吕迪格·容布卢特总结出宜家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不遗余力地维持低价。坎普拉德曾说:“与我们的对手保持明显的价格差异是绝对有必要的,在所有领域,我们要一直成为价格最公道的。”
一生勤俭被称最有钱的“吝啬鬼”
作为宜家家居公司的开山人,坎普拉德掌舵这一公司超过了70年。现如今的宜家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欢迎的品牌之一。这个由他一手创建的全球最大家具和家居公司,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28个商场。每一家分店的建立,都和坎普拉德的倾心投入、亲力亲为分不开。
在他身上,有着很多标签与传闻。
比如:“最小气的亿万富翁”,“坐飞机总是坐经济舱”、“开一辆1993年的沃尔沃直到车子老化”、“喜欢买打折商品”、“穿二手衣服”等。
坎普拉德的财富,始终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據2003年《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报道,当时77岁的坎普拉德已超过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其个人资产已达4000亿瑞典克朗(合530亿美元),而盖茨的净资产是470亿美元。在此之前,盖茨稳居世界首富位置达10年之久。
自2007年以来,坎普拉德在全球亿万富豪榜上的排行情况:
2007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330亿美元位列第4;
200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310亿美元位列第7;
200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220亿美元位列第5;
2010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230亿美元位列第11;
2011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60亿美元位列第162。
2012年6月,瑞士杂志《比兰》将86岁的坎普拉德评为“欧洲最富有男性”,身家约375亿美元。截至2017年5月,据《福布斯》估计,坎普拉德的净身家达到437亿美元。
虽然坐拥亿万身家,是全球最富有的人,但类似的说法却多次为坎普拉德本人所驳斥。
有一次,坎普拉德对瑞典的《工业日报》说:“有人说我是‘世界首富’,那是假的,纯属杜撰。宜家属于基金会,我和我们家都没有从宜家得到一分钱。”这样的说辞不仅是对媒体,他在宜家员工、全球各地的供应商面前也都曾发表过。
与此同时,坎普拉德也是出了名的节俭。
坎普拉德一向不喜欢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花钱,他乘飞机时总是坐经济舱。2014年,坎普拉德因逃税“流亡”40年后重返瑞典,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称:“如果你看看现在的我,我身上穿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在跳蚤市场买到。” 在长达20年时间里,他一直开着一辆1993款的沃尔沃240 GL,价值约2.2万美元,只是不久前才听人劝告换了辆车,因为已经91岁的他还开这原来的车有点太危险了。
还有更离奇的,比如他吃完饭后从餐厅里顺走免费的盐和黑胡椒;为了省理发的钱,攒着头发等到去发展中国家时再剃……
同样也不怎么讲究饮食。
再看看他的穿着打扮,你是很难把他与“富豪”、“时尚”、“风尚”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的,也很难与宜家里那些明亮和自然的色彩产生联想。
但据《纽约时报》报道,有媒体指出,坎普拉德不仅住在一栋俯瞰日内瓦湖的别墅里,并在瑞典和普罗旺斯分别拥有庄园和葡萄园。而且,他除了开沃尔沃,还开保时捷。他个人节制的一面,更多为公司管理层作出的榜样。
宜家与中国宜家跟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世纪末,在经过了推出日本市场的失败后,坎普拉德还是认为,“生活中很多好东西日本人早就有了,但对中国人来说,宜家可能还是很不一样的。”
他提前派驻在北京的中国区总经理Birger Lund透过长期市场调研和对中国普通中产家庭的观察,也认为物美价廉的家具产品一定能够触动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为此,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时间,1998年,中国第一家IKEA在上海徐家汇开业,并从《诗经》的“宜室宜家”中,翻译了一个温暖且符合中国观念的名字“宜家”。简约的家居设计风格,让中国年轻人在大城市出租空间中也可以获得心满意足的生活感与享受感。成立当年,宜家中国市场采购额就涨了57%。坎普拉德还断定,10年只要中国中产基层占到总人口的20%,其市场就能和整个欧洲抗衡。
在扩张中国市场的同时,宜家也把设计、生活方式等理念带给中国人。低廉的可拼装家具产品成为大多数社会新鲜人在大城市安顿落脚之处的首选。它也通过民主设计的理念,让中国人感受到设计如何帶来更为美好的生活。随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以及其他生活方式品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宜家最初进行的市场教育。“没事就到宜家逛逛”,至今仍然是年轻人们在闲余时间的选择。
不过最近几年,有个“世界百大未解之谜”最受媒体关注,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宜家睡觉?
一到夏天,国外媒体就会出现一波关于中国人在宜家商场里睡觉的报道,而每年报道的主角几乎都是北京北四环的宜家店。中国人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却年复一年地让友邦惊诧,体现了非常有趣的文化差异。
宜家总部发言人 Josefin Torell 说,“宜家中国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中国顾客睡觉,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吸引他们在店里睡觉。我们根本就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大家在我们的商场里有家的感觉。确实,这额外增加了一点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如果顾客试过我们的家具,并且喜欢,我们可以卖出更多的床垫。”
也许这就是宜家受欢迎的原因:
在中国,店家很少会像宜家这样允许顾客坐在沙发或者床上休息逗留。宜家不仅仅是一个买了就走的家具商场,更像是一个家具主题的主题乐园;所以在北京宜家,甚至有很多顾客从河北开五六个小时的车过来,再在这里呆上八个小时。
这是一位颇具传奇的老人,他的一生比绝大多数人的经历要精彩得多。11岁经商;17岁注册“宜家”;22岁有了第一个雇员;78岁个人净资产达185亿美元;86岁的他依然忙碌,他曾对外调侃自己“忙到没时间死”。他的一生,没有时髦服饰,没有昂贵手表,出门旅行总是坐经济舱,他认为“简单即美德”。他创办的宜家享誉全球,全球最大家具和家居公司,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28个商场。
2003年其财富达到530亿美元,超过当时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
传奇一生5岁卖火柴、17岁创立宜家
坎普拉德及其后来所创建的全球性质的家居集团,发端于瑞典南部的斯马蓝达省,这也是坎普拉德祖父的移居地。十九世纪末的欧洲,农场买卖成为普遍的现象,但其祖父曾因购买瑞典一家叫做艾尔姆塔里德的农场陷入窘境而自杀。1926年,英瓦尔·坎普拉德在这个农场出生。
由于父亲是农场主,坎普拉德的幼年生活无忧无虑,家中并不缺钱,但他却热衷于骑着自行车,四处向邻居推销商品,从中体会赚钱的乐趣。他善于发现别人的需要,也善于为自己的商品做宣传。
5岁那年,坎普拉德曾代人卖掉一批火柴,赚了少量的钱。好長一段时间里,他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
11岁那年,他做成了一笔大买卖,他卖掉了一批花种,把赚来的钱买了赛车和打字机,那以后,他简直是迷上了销售这个行当。他曾用父亲给的钱和银行汇票去进货,卖掉500枝巴黎钢笔。他上高中时,床底下放了一个纸箱,里面塞满了他的“货物”:皮带、皮夹子、手表、钢笔……
1943年,坎普拉德已经17岁了,父亲对儿子十分了解,决定送给他一份特殊的毕业礼物,就是帮助他创建自己的公司。坎普拉德以书面形式向管理部门申请了一家店铺,因为他刚满17岁,还算未成年,他便拜托舅舅给他签字。
1943年7月28日,他的贸易公司的名字被登记在案了。他取了自己姓名、艾尔姆塔里德农庄和阿根纳瑞德牧区的首字母,这样就构成了公司的名字:IKEA。
宜家创立初期,凡是坎普拉德认为可以低价吸引顾客的商品,包括铅笔、钱包、钟表和低廉的化妆品、尼龙袜等,这些都会用来出售。而这些业务是家族性质的,坎普拉德的父母参与其间,帮助坎普拉德做客服接电话、处理订单等。
1947年,坎普拉德必须服兵役,但他又不想放弃他的邮购生意,于是征得上级同意,不必每天晚上待在兵营。他在一个独户人家的地下室租了一块地方并把它布置成可以睡觉的地方,不久他还有了一部自己的电话。最初几年,宜家的总部就设在这里。“我的第一个邮购室,总面积不过一平米,但却是全行业最经济的。”坎普拉德后来回忆说。
1948年,基础兵役服完后的坎普拉德被调到了一所军官学校。在那里,他成为一家文具公司驻瑞典的总代理人。通过军官考试后,坎普拉德回到父母身边,从那时起,他想以艾尔姆塔里德农庄为出发点经营自己的生意。
坎普拉德继续从国外进口商品,再将它们卖给零售商,他用心地印刷了大量名为“宜家新商品”的广告单:“对生活在乡间的人们来说,你也许已经注意到,维持收支平衡并不容易。为什么呢?你们自己生产了各种粮食作物,可是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报。所有的东西都贵得离谱,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那些中间商的缘故……我们向您提供的商品价格跟您的中间商的进货价格一样,有些甚至更便宜些。”
这种深入顾客的营销策略在当时可谓开创之举,广告小册子里宣传的商品因此受到了顾客极大的欢迎,有效的宣传自然带来了飞涨的订单数量。
有一天,坎普拉德看到了做家具大买卖的人发的广告,他怦然心动:“我住的莫科恩附近有许多小家具商,为什么不试试搞家具经营呢?”于是,在做进口商品的同时,坎普拉德也开始卖家具。同所有的零售商一样,他也非常注意对成本的控制。为了降低成本,坎普拉德不惜在设计上花功夫。据说,宜家的邦格咖啡杯从诞生至今已重新设计了三次,只是为了能在一个货盘上多装一些。
1953年,坎普拉德在瑞典阿尔姆胡特开设了一间家具展厅,一年后,邮购目录册发行量就达到60万份。同年,一名设计师发现把桌腿卸下来可以塞进汽车后备箱,宜家由此开启了其“平板包装”之路。
1961年,宜家以其低价策略在瑞典的家具商中构成了不容忽视的巨大威胁,他们联手向生产商施压共同抵制宜家,结果促进宜家在瑞典之外找到新的供应商,并从此开始全球采购的步伐。
1965年,宜家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郊外的昆根斯库瓦商店开业,这标志着反映宜家理念的一系列重要基石的确立:大型商场、远离城市中心、免费停车场……开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山人海的顾客在门口排起长龙,场面壮观并为众多媒体所报道。
也是在这一年,坎普拉德创办了第一家宜家商场。然而,五年后的一场大风击碎了商场的霓虹灯,由此引发的火灾烧毁了整家商场。就在人们为坎普拉德感到惋惜时,一座新的宜家商场又在废墟上重新建立起来。经过瑞典家具商的联合打压后,早有准备的坎普拉德便开始在每年的营业利润中拨出14%,以备不时之需。 新的商场建立起来后,面临着资金短缺问题的坎普拉德迫切需要降低经营成本。坎普拉德先是取消了卖场中的推销员,接着又将仓库建在卖场,最终宜家成长为一个自助购买、自助提货、自助安装的新式购物商店,此时距公司成立已30年,宜家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并逐渐完善成为如今顾客们体验的宜家商场。
随后,坎普拉德本人开始接受节约简朴的管理哲学,在生活中也遵行低调、简单的行事原则。在众多的媒体报道中,坎普拉德被描述为一个过着极为简朴生活的老人。作为一个全球超级大富豪,坎普拉德却在一些自助餐厅将自己的口袋塞满盐袋、胡椒袋。另外,他对宜家的钱也是锱铢必较,禁止一切浪费,哪怕是一小笔费用也不含糊。如果宜家的员工走出房间没有关灯,他会很生气。据坎普拉德的一位助理回忆,员工每天清晨六点在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还开着灯,会引来坎普拉德的责备,甚至引发他对员工智商和情商的怀疑。
坎普拉德推崇简约哲学的理念深刻影响了之后宜家的整个企业文化。“简单是一种美德”,坎普拉德说,“没有规矩的企业不可能生存下去,但这一切都必须简单。规矩越复杂,就越难遵守。”
这样的理念在其1976年所发表的《一个家具商的誓约》中有所提及和体现——“在所有的国家和社会体系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大部分的资源都被用于满足一小部分人的生活,这种不均衡的情况普遍存在。以我们的行业为例,时髦和美丽的产品都被一小群生活条件优越的人垄断着,宜家的目标就是改变这种现状”。
此后,在抽丝剥茧中形成了宜家后来的企业愿景和文化——“为大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日常生活”。这不仅是过去几十年宜家的经验积累,也是坎普拉德个人价值观的体现。随后,这种“节约成本、带来美好”的价值观折射到公司的经营乃至整个供应链每个环节的成本控制上。2000年,宜家提出要在接下来的10年,要对供应链进行更优化的配置,继续将销售价降低20%。
在《宜家创业史》一书中,德国知名媒体人吕迪格·容布卢特总结出宜家的成功秘诀之一就是不遗余力地维持低价。坎普拉德曾说:“与我们的对手保持明显的价格差异是绝对有必要的,在所有领域,我们要一直成为价格最公道的。”
一生勤俭被称最有钱的“吝啬鬼”
作为宜家家居公司的开山人,坎普拉德掌舵这一公司超过了70年。现如今的宜家已然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家具零售商,同时也是世界上最欢迎的品牌之一。这个由他一手创建的全球最大家具和家居公司,遍布全球28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28个商场。每一家分店的建立,都和坎普拉德的倾心投入、亲力亲为分不开。
在他身上,有着很多标签与传闻。
比如:“最小气的亿万富翁”,“坐飞机总是坐经济舱”、“开一辆1993年的沃尔沃直到车子老化”、“喜欢买打折商品”、“穿二手衣服”等。
坎普拉德的财富,始终是个谜一样的存在。
據2003年《商业周刊》的一篇文章报道,当时77岁的坎普拉德已超过盖茨成为世界首富,其个人资产已达4000亿瑞典克朗(合530亿美元),而盖茨的净资产是470亿美元。在此之前,盖茨稳居世界首富位置达10年之久。
自2007年以来,坎普拉德在全球亿万富豪榜上的排行情况:
2007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330亿美元位列第4;
2008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310亿美元位列第7;
200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220亿美元位列第5;
2010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230亿美元位列第11;
2011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排行榜,以60亿美元位列第162。
2012年6月,瑞士杂志《比兰》将86岁的坎普拉德评为“欧洲最富有男性”,身家约375亿美元。截至2017年5月,据《福布斯》估计,坎普拉德的净身家达到437亿美元。
虽然坐拥亿万身家,是全球最富有的人,但类似的说法却多次为坎普拉德本人所驳斥。
有一次,坎普拉德对瑞典的《工业日报》说:“有人说我是‘世界首富’,那是假的,纯属杜撰。宜家属于基金会,我和我们家都没有从宜家得到一分钱。”这样的说辞不仅是对媒体,他在宜家员工、全球各地的供应商面前也都曾发表过。
与此同时,坎普拉德也是出了名的节俭。
坎普拉德一向不喜欢在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上花钱,他乘飞机时总是坐经济舱。2014年,坎普拉德因逃税“流亡”40年后重返瑞典,他在接受电视采访时称:“如果你看看现在的我,我身上穿的每一件东西都能在跳蚤市场买到。” 在长达20年时间里,他一直开着一辆1993款的沃尔沃240 GL,价值约2.2万美元,只是不久前才听人劝告换了辆车,因为已经91岁的他还开这原来的车有点太危险了。
还有更离奇的,比如他吃完饭后从餐厅里顺走免费的盐和黑胡椒;为了省理发的钱,攒着头发等到去发展中国家时再剃……
同样也不怎么讲究饮食。
再看看他的穿着打扮,你是很难把他与“富豪”、“时尚”、“风尚”这些字眼联系在一起的,也很难与宜家里那些明亮和自然的色彩产生联想。
但据《纽约时报》报道,有媒体指出,坎普拉德不仅住在一栋俯瞰日内瓦湖的别墅里,并在瑞典和普罗旺斯分别拥有庄园和葡萄园。而且,他除了开沃尔沃,还开保时捷。他个人节制的一面,更多为公司管理层作出的榜样。
宜家与中国宜家跟中国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20世纪末,在经过了推出日本市场的失败后,坎普拉德还是认为,“生活中很多好东西日本人早就有了,但对中国人来说,宜家可能还是很不一样的。”
他提前派驻在北京的中国区总经理Birger Lund透过长期市场调研和对中国普通中产家庭的观察,也认为物美价廉的家具产品一定能够触动大多数中国消费者。为此,在经过三年的准备时间,1998年,中国第一家IKEA在上海徐家汇开业,并从《诗经》的“宜室宜家”中,翻译了一个温暖且符合中国观念的名字“宜家”。简约的家居设计风格,让中国年轻人在大城市出租空间中也可以获得心满意足的生活感与享受感。成立当年,宜家中国市场采购额就涨了57%。坎普拉德还断定,10年只要中国中产基层占到总人口的20%,其市场就能和整个欧洲抗衡。
在扩张中国市场的同时,宜家也把设计、生活方式等理念带给中国人。低廉的可拼装家具产品成为大多数社会新鲜人在大城市安顿落脚之处的首选。它也通过民主设计的理念,让中国人感受到设计如何帶来更为美好的生活。随后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品牌无印良品以及其他生活方式品牌,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宜家最初进行的市场教育。“没事就到宜家逛逛”,至今仍然是年轻人们在闲余时间的选择。
不过最近几年,有个“世界百大未解之谜”最受媒体关注,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在宜家睡觉?
一到夏天,国外媒体就会出现一波关于中国人在宜家商场里睡觉的报道,而每年报道的主角几乎都是北京北四环的宜家店。中国人觉得很正常的事情,却年复一年地让友邦惊诧,体现了非常有趣的文化差异。
宜家总部发言人 Josefin Torell 说,“宜家中国既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中国顾客睡觉,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吸引他们在店里睡觉。我们根本就不觉得这是一个问题,我们很高兴地看到大家在我们的商场里有家的感觉。确实,这额外增加了一点工作量;但另一方面,如果顾客试过我们的家具,并且喜欢,我们可以卖出更多的床垫。”
也许这就是宜家受欢迎的原因:
在中国,店家很少会像宜家这样允许顾客坐在沙发或者床上休息逗留。宜家不仅仅是一个买了就走的家具商场,更像是一个家具主题的主题乐园;所以在北京宜家,甚至有很多顾客从河北开五六个小时的车过来,再在这里呆上八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