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文化兴盛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加快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步伐,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乡村文化发展的中国路径,不仅仅是一种战略与策略选择,也已成为影响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议题。
一、理解、认同、尊重、热爱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理解、认同、尊重、热爱乡土文化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
乡土文化孕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植根于乡村社会,源于乡土文化。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系列价值观念,如家庭为本、尊祖尚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都是人文精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都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不仅起到了“孕育者”的作用,还发挥了“守护者”的作用。近代以来,尽管中国乡土文化屡次遭受磨难,但其文化精髓并没有丧失,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并在新时期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乡土文化涵养呵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不断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外,还留下了曲阜“三孔”、万里长城、中国大运河等众多文物古迹,古琴艺术、木版年画、剪纸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依托这些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奇迹。
乡土文化闪耀着色彩斑斓的独特魅力。乡土文化既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又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兴起;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沧桑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
第二,配套运行的农村服务管理等体制机制不通畅。乡村无论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阻力。农村的服务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完善的,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置、服务人员的配备,以及服务理念的建立等,都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体制机制。
第三,如何处理乡村文化的传统和乡村振兴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找回传统文化,找回乡村记忆,保留一些老房子、老习俗等。另一方面,乡村要发展,就有可能要改造一些旧村落。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至关重要。我们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全部保留传统的东西,这不现实。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把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传承下来,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是值得我們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乡村文化底蕴厚重,但目开发力度有限,各级应借乡村振兴的契机,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综合实力,让文化成为教化育人、提振精神、鼓舞士气、积极向上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一)整合资金资源,促进功能完善配套。对于乡村现存文化设施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现实需要,项目化遴选一批需要重点开发的内容。通过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整合资源,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再者,加大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利用,把文化下乡、文化传习中心等活动融入到平时,做到月月有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增加广大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乡风文明、种养殖技术等知识的了解。
(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空心化”的问题。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二是解决基层文化队伍“如何建”的问题。弘扬“好为德于乡”的乡贤精神,从农业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等优秀人物中发现和树立现代乡贤典型,将有助于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重建乡村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
(三)促进乡村文化均等普惠。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深化流动文化配送、文化走亲、文化联动等形式多样的流动服务机制,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优化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供给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举办镇、村“文化联姻”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类文化艺术展示平台,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群众文化权益切实保障,文化服务均等普惠。
(四)发展乡村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并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二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以举办特色会节的形式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树立文旅品牌,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及特色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三、结语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发展中保留我们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怀生产生活、关注文明文化、关切民族命运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必将在乡村衰退这一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守护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之根,在持续、平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曲阜市委党校)
一、理解、认同、尊重、热爱乡土文化
乡土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理解、认同、尊重、热爱乡土文化既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必要前提。
乡土文化孕育守护着中华文化的精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植根于乡村社会,源于乡土文化。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内涵丰富,一系列价值观念,如家庭为本、尊祖尚礼、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等,都是人文精华;德业相劝、过失相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难相恤等,都是中华传统美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不仅起到了“孕育者”的作用,还发挥了“守护者”的作用。近代以来,尽管中国乡土文化屡次遭受磨难,但其文化精髓并没有丧失,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农村广袤的土地上,并在新时期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
乡土文化涵养呵护着宝贵的文化遗产。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除了不断为中华民族提供丰富的精神滋养外,还留下了曲阜“三孔”、万里长城、中国大运河等众多文物古迹,古琴艺术、木版年画、剪纸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散落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等。依托这些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明奇迹。
乡土文化闪耀着色彩斑斓的独特魅力。乡土文化既是人们乡土情感、亲和力和自豪感的凭借,又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近年来,我国各地兴起了“乡土文化热”,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等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兴起;乡村旅游大发展,传统村落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地,民俗体验、乡村写生等成为消费热点;美丽乡村建设蓬勃兴起,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涌现;景德镇陶瓷、淄博琉璃、潍坊风筝等乡土工艺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农民画等乡土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国门,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
实践证明,中国乡土文化历经劫难而不亡,饱经沧桑而新生,我们完全有理由树立对乡土文化的自信,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构成,更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要求。
第二,配套运行的农村服务管理等体制机制不通畅。乡村无论在经济发展、社会管理还是文化建设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都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阻力。农村的服务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够完善的,包括服务机构的设置、服务人员的配备,以及服务理念的建立等,都需要制定一个完善的体制机制。
第三,如何处理乡村文化的传统和乡村振兴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找回传统文化,找回乡村记忆,保留一些老房子、老习俗等。另一方面,乡村要发展,就有可能要改造一些旧村落。如何处理这个矛盾至关重要。我们不可能不加选择地全部保留传统的东西,这不现实。如何通过现代化的手段把传统中优秀的东西传承下来,如何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是值得我們认真思考的问题。
二、乡村文化底蕴厚重,但目开发力度有限,各级应借乡村振兴的契机,挖掘特色文化资源,进一步提升文化综合实力,让文化成为教化育人、提振精神、鼓舞士气、积极向上的力量,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文化保障。
(一)整合资金资源,促进功能完善配套。对于乡村现存文化设施简陋短缺、总体水平低及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差什么改什么的现实需要,项目化遴选一批需要重点开发的内容。通过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整合资金、整合资源,以进一步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和倾斜力度,加快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再者,加大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利用,把文化下乡、文化传习中心等活动融入到平时,做到月月有活动,通过丰富的活动增加广大群众对党的政策方针、乡风文明、种养殖技术等知识的了解。
(二)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一是解决基层文化人才“空心化”的问题。按照人尽其才的原则,把具有专业特长、热爱乡村文化事业、业务素质高、甘于奉献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文化战线上来;联合文化、教育等部门,发挥艺术类院校的优势,建立面向基层的文化人才定向培养机制,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二是解决基层文化队伍“如何建”的问题。弘扬“好为德于乡”的乡贤精神,从农业生产能手、经营能人、能工巧匠、乡村教师、乡村医疗卫生人员、乡村科技服务人员、乡村文化工作人员等优秀人物中发现和树立现代乡贤典型,将有助于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和建设,重建乡村知识阶层,培育精英资源,充实精英力量。
(三)促进乡村文化均等普惠。坚持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偏远地区倾斜、向弱势群体倾斜,深化流动文化配送、文化走亲、文化联动等形式多样的流动服务机制,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优化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将外来务工人员文化供给纳入常住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组织开展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等活动,举办镇、村“文化联姻”活动。为基层群众提供各类文化艺术展示平台,丰富文化产品服务供给,群众文化权益切实保障,文化服务均等普惠。
(四)发展乡村文化发展战略,促进三产融合发展。一是不断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发掘并整合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民族特色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新生活。二是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加大对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力度,以举办特色会节的形式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和产品,树立文旅品牌,打造系列文化旅游精品及特色村,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三、结语
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原点。留住乡愁、振兴乡村,就是要留住我们民族文化的根,就是要在发展中保留我们民族本身的特质,使传统与现代交融互补。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怀生产生活、关注文明文化、关切民族命运意义上的发展战略,必将在乡村衰退这一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守护中华民族的乡村文明之根,在持续、平衡、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宁市曲阜市曲阜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