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我国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情况总的来说挺好的,重理论轻实验的不良倾向已经开始扭转,物理实验教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学生物理实验的知识和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但在教学中,师生在开展实验教学中,尽管很努力,却常感到效果不尽人意,原因有很多,通过近年来的物理实验教学,我觉得应该注意解决好以下几个环节:
一、注重预习,提高预习质量
从目前实验实践来看,预习是十分关键的,一些学生对实验预习只是走过场,有的干脆不看实验目的、原理、公式推导及注意事项,只按实验步骤动手操作,使实验得不到满意效果,有的甚至涂改实验数据,抄袭别人报告,更有甚者损坏仪器设备,所以实验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突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还要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提高预习质量。例如:串并联电路电流实验。实验时常用出现的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将表并联在电路上,造成仪表严重损坏,针对这一情况在预习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该把电流表怎样接在电路中?这样一来不仅实验能顺利进行,而且大大减少了仪表的损坏率。
二、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目的、原理决定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原理决定着实验器材。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液体密度》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由此对实验器材加以选择。该实验目的是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原理是ρ=m/v ,于是引导学生如下分析:测固体(液体)的密度,关键在于测量它的质量和体积,所以需要天平和量筒(量杯)。测固体体积时,用水和固体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固体的体积。
这样一来不仅明确了所需的器材,同时也把实验所具备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了。既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大有帮助。
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能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细致地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观察时要有一定计划、步骤,要有预定的目的。如观察法拉第电磁感应的演示实验中,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演示电表的摆针摆动上和磁铁的运动方向上,而不是去注意电表和线圈的其他部位上。其次,要养成全面细致的观察习惯。有些学生爱看热闹,二忽略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如观察沸水实验,水是怎么开的,怎么冒泡,小泡的形态,又怎么变大了,怎么破裂了……如观察不细致,就不能全面地观察小泡从开始到变大的过程。
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仅仅教给学生分析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这样操作而不是采取其他操作,例如《测定物质比热》实验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1为什么加热金属块要10分钟左右?2小桶中为什么不宜多也不宜少?3金属块从沸水中取出放入小桶时为什么要快点搅动一下?4搅动器为什么要搅动?5温度计测混合温度时为什么要取最高示数?为什么温度计不能接触金属块?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可以减少实验时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验规范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检验操作手段是否合理的方法。
五、解释实验结论、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实验结论,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它、理解它。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根据公式η=gh/f l 算出结果;但也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推导出η= g/nf 也可以进行计算,从而帮助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计算。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应该注重以上五个环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一、注重预习,提高预习质量
从目前实验实践来看,预习是十分关键的,一些学生对实验预习只是走过场,有的干脆不看实验目的、原理、公式推导及注意事项,只按实验步骤动手操作,使实验得不到满意效果,有的甚至涂改实验数据,抄袭别人报告,更有甚者损坏仪器设备,所以实验前预习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突出实验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还要向学生提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提高预习质量。例如:串并联电路电流实验。实验时常用出现的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将表并联在电路上,造成仪表严重损坏,针对这一情况在预习时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串联?什么是并联?该把电流表怎样接在电路中?这样一来不仅实验能顺利进行,而且大大减少了仪表的损坏率。
二、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目的、原理决定实验器材
实验目的、原理决定着实验器材。例如在《用天平和量筒测固、液体密度》的实验中,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原理,由此对实验器材加以选择。该实验目的是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原理是ρ=m/v ,于是引导学生如下分析:测固体(液体)的密度,关键在于测量它的质量和体积,所以需要天平和量筒(量杯)。测固体体积时,用水和固体的总体积减去水的体积就是固体的体积。
这样一来不仅明确了所需的器材,同时也把实验所具备的知识点有机的联系起来了。既启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主管能动性,使他们既动手又动脑,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操作的能力大有帮助。
三、在实验过程中要培养观察习惯
良好的观察习惯是观察能力形成的保证,能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目的明确、细致地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观察时要有一定计划、步骤,要有预定的目的。如观察法拉第电磁感应的演示实验中,注意力应该集中在演示电表的摆针摆动上和磁铁的运动方向上,而不是去注意电表和线圈的其他部位上。其次,要养成全面细致的观察习惯。有些学生爱看热闹,二忽略了物理现象的本质。如观察沸水实验,水是怎么开的,怎么冒泡,小泡的形态,又怎么变大了,怎么破裂了……如观察不细致,就不能全面地观察小泡从开始到变大的过程。
四、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仅仅教给学生分析能力是不够的,还应该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这样操作而不是采取其他操作,例如《测定物质比热》实验时,我们应引导学生分析如下问题:1为什么加热金属块要10分钟左右?2小桶中为什么不宜多也不宜少?3金属块从沸水中取出放入小桶时为什么要快点搅动一下?4搅动器为什么要搅动?5温度计测混合温度时为什么要取最高示数?为什么温度计不能接触金属块?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讨论,可以减少实验时的盲目性和机械性,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实验规范性,同时也让学生掌握了检验操作手段是否合理的方法。
五、解释实验结论、巩固对知识的理解
对于实验结论,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它、理解它。如《测滑轮组机械效率》。根据公式η=gh/f l 算出结果;但也要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推导出η= g/nf 也可以进行计算,从而帮助学生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计算。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课程标准强调指出:“加强演示和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我们应该注重以上五个环节,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