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判“最后的法老”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6941342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昔日的“中东雄狮”,如今却是囚于铁笼,目光空洞,恰如困兽。
  8月3日,被临时改造成法庭的开罗国家警官学院礼堂内,83岁的埃及前总统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躺在医用轮床上,手捧《古兰经》,以被告的身份,参加阿拉伯世界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前统治者的独立审判。他所面临的指控包括:贪腐、滥权以及镇压示威者等。
  穆巴拉克的两个儿子——阿拉和贾迈勒也作为被告出席受审。他们护在老父身旁,试图挡住媒体的镜头。然而,这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一幕却无论如何也遮掩不住,穆巴拉克的“笼颜”很快出现在法庭外的大屏幕上,继而登上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
  当天庭上,穆巴拉克只说了两句话:“法官先生,我在场”;“我否认所有指控”。4小时之后,法官宣布庭审推迟到8月15日。庭外,穆巴拉克的支持者和反对派则吵成了一锅粥,互相扔起石块。
  虽然被赶下了台,但老穆的命运,依然能左右埃及乃至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进程。
  
  笼中“法老”
  
  穆巴拉克执掌强权30载,从英姿勃发到垂暮之年。他是自1952年埃及废除君主制以后,在位时间最长的掌权者。然而,他的政治生涯的最终结局,却是像濒死的困兽一般,被关在笼子里接受法庭审判。
  出庭当天,上百万民众通过电视直播,看着因一度绝食而显衰弱的穆巴拉克,穿着白色条纹的囚服,被抬进铁笼——起初,很多人猜测,穆巴拉克不会出席庭审,当反对派最终看到护送他的直升机最终出现时,不由得兴奋地欢呼。
  上午10点准时开庭。其他被告人都坐着,唯穆巴拉克的儿子们始终站着在他身旁。穆巴拉克看上去疲惫但很警觉,偶尔和儿子们说几句话。
  上一次,穆巴拉克在公众视线中出现,是2月10日。他在面对成千上万民众公开演讲的时候称,“现在不是关于我个人,不是关于胡斯尼·穆巴拉克,而是关于埃及,其子民的现在与未来。”《纽约时报》带着撒谎终结者的口吻写道:说这话的时候,穆巴拉克摸了摸自己的鼻子。
  法庭外面,穆巴拉克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们互扔石块。支持者挥着海报大喊:“对穆巴拉克的侮辱就是对所有值得尊敬的埃及人的侮辱。”还有一些人对着大屏幕高呼:“我们爱您,总统先生!”反对派则把穆巴拉克叫做“贼”和“刽子手”。一位50岁的药剂师带着全家观看审判过程,他说:“今天是30年悲剧之后的胜利日。”
  看到铁笼里的穆巴拉克,一位母亲忍不住哭了出来,“这是欣慰的泪水,因为我看到穆巴拉克在那里面,我儿子的血仇终于能报了。”她的儿子在1月28日死于抗议示威。
  这位母亲的话激起了周围其他人的共鸣。她来自距开罗北部约一小时车程的小镇Mit Kenana,镇上的人几乎都在收看审判,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大街上,去年人民议会选举的造势海报已经因风吹日晒而褪色。
  “那些在解放广场死去的人的家属,都想看到穆巴拉克得到审判。”大学毕业生莎拉迈赫(Mohammed Salameh)说,“不然,他们永远得不到安宁。他们必须得到一个交待,这样才能继续生活下去。”
  莎拉迈赫主张对穆巴拉克判死刑,但又觉得穆巴拉克已是个生病的老人,或许可以先判死刑再减刑,或者判他终身监禁,总之“他得付出代价,这是他自作自受”。
  33岁的初中教师开尔·艾尔廷(Mohammed Khair al-Din)说:“这次审判怎么可能解决我们社会的所有问题?审或者不审,问题还是在那儿。我们对改革仍然没有清晰的计划。”他所指的问题,包括失业率高、物价上涨、医保和教育系统的失效等。“每天我们身边都有‘炸弹’爆炸。”
  围观的人群讨论着公正的意义、如何消除社会弊病、军政府的意图,以及穆巴拉克的最终命运。“我们也有责任,因为之前我们都保持了沉默。”艾尔廷说,“以前没有人谈论,也没有人做点实事来阻止事态的进一步趋坏。”
  年纪最小的阿卜代尔(Mohammed Abdel-Meguid)打断了其他人的讲话,显得气呼呼的样子:“他(穆巴拉克)罪大恶极。他是决策者,最后也应该是他负责任。”
  虽然穆巴拉克在倒穆声中下台了,但埃及的未来仍不明朗。22岁的大学生卡玛尔(Menna Kamal)说:“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审判。我仍然觉得自己是外人。这依旧是‘他们’的国家,不是‘我们’的,不是我的。”言下之意,现在的政府中,仍有许多是穆巴拉克的人。一些阿拉伯官员认为,审判画面会让那些依旧不能放权的领导人退位。
  开罗大学教授莱拉(Laila Soueif)说:“从‘总统’概念来说,这是一个转折点。人们会因此相信,穆巴拉克时代结束了,新时代正在开启。任何在位掌权的人会警醒认识到,权力是一种责任,而非特权。”
  “希望这场审判能重新建立革命者与军事法庭之间的信任。”65岁的退休老人贾玛尔(Ahmed Gamal)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事”。
  穆巴拉克的命运将由三位法官共同裁定,其中,主审法官必须和至少一名法官的意见达成一致。虽然法庭表示会尽快审理,但是没有人知道确切时间是多久,几周、几个月还是更久。再次开庭定于8月15日,在此之前,穆巴拉克将待在开罗市郊的一家医院内。
  
  何去何从
  
  穆巴拉克出庭后,黎巴嫩报纸《新闻报》的头版标题是“笼中的穆巴拉克”,该报问道:“谁会成为赢家?”
  这场牵扯着多方利益的审判,恐怕很难决出什么赢家。《纽约时报》称,审判将能折射埃及今后的走向,如果整个司法过程严谨、透明,延续了这个国家司法体制的最好传统,那它将给今后的领导人传递一个重要的信息,即如果做得不好,他们也会上审判台。
  而如果审判变成作秀,践踏了司法公正,那将加剧埃及人对未来新领导人的怀疑,对法律也将不再信任。这场审判没法解决这个国家所有的问题,但它是建设一个新埃及漫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所有的阿拉伯国家也都在观望着”。
  资深外交官、中东问题专家时延春曾多次与穆巴拉克面对面接触,2006年中埃建交50周年之际,他凭借外交生涯所掌握的大量一手资料,撰写了传记《尼罗河之子穆巴拉克》。当时仍在位的穆巴拉克亲笔致辞称:“由于命运的指使,我见证了埃及现代史上和这一地区历史上所经历的微妙阶段。我在战争和和平两场战斗中均发挥了作用,期于为埃及和中东国家及人民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也期于创造一个更安全、更和平、更稳定、更公正的世界。”谁能料到五年之后,埃及人为了那个“更公正的世界”推翻了他。
  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时延春说,对穆巴拉克的评判应当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早期执政的穆巴拉克“确是枭雄人物,在中东和国际上颇有威望的政治家”,他对埃及社会的进步、乃至整个中东阿拉伯世界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穆巴拉克对中国也非常热情友好,1976年作为埃及副总统的时候就与中国的毛泽东主席见过面,在位期间总共9次访华的纪录,也是埃及领导人中少有的;如果不是因为后期过度贪恋权柄,那么穆巴拉克完全可以有一个完美的收场。
  然而,长期掌权造成了他的独断专行、搞起个人崇拜,甚至想把总统位子留给自己的儿子,出现了收受贿赂的腐败现象,埃及社会对他的不满情绪日益增长,加上突尼斯“茉莉花革命”效应在中东的蔓延以及互联网的发酵作用,最终导致了穆巴拉克的被迫下台,总体来说,其一生“毁誉参半”,但现在“很多政治因素在起作用,所以导致对人物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
  他告诉《新民周刊》,“一位埃及使馆的高级外交官曾推心置腹地对我说:现在的潮流是民众的潮流,应该尊重;但穆巴拉克的历史地位、功劳是不可否定、抹煞不了的。”时延春说,眼下的审判不是单纯针对穆巴拉克的个人过错,更重要的是为了军政府自身的需要,以及下一步大选的政治需要——反对派想把军政府也推翻,军政府则希望在选举之前保住自己的政权。
  “对军政府来说,审判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就他们内心来说,是不愿意审的,毕竟其中很多人也是当初穆巴拉克的同僚或者下属。现在穆巴拉克否认下令镇压示威者,大家都留有余地,如果承认,那么当初执行命令的军政府里的人就会被抬出来,局势会更加复杂,对埃及的稳定造成很大影响。”
  时延春判断,以现在事态来看,还不至于重判穆巴拉克,支持将之定罪者甚多,论死可能矫枉过正了。但是未来发展变数很多,牵涉到多派力量的较量。审判不可能让埃及团结,但各派别也不希望埃及出现大的分裂,毕竟政治分歧是一回事,而国家分裂则对大家都没好处,所以“每个派别都在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地位,最终能走到哪步,还得看力量对比、军政府的处理态度以及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外部力量的协调等”。
  时延春补充说,“我个人认为,美国等国家不想让穆巴拉克走上绝路,想尽量缓和事态。但接下来埃及国内的穆斯林兄弟会、反对派势力是否会继续做大,也将影响到对穆巴拉克的审判。”还有一个问题,穆巴拉克是否会继续出庭尚不能确定,他或以身体条件作为借口作拖延。
  中东问题专家马晓霖也认为前景难料,如果对穆巴拉克重判乃至实施极刑,将恶化埃及国内局势,并对中东地区形势、阿拉伯世界乱局产生微妙冲击。埃及作为一个具有8000万人口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大国,国际地缘政治位置非常重要,埃及稳定与否,何时平稳,谁将执掌埃及,后穆巴拉克时代的埃及走向何方,直接影响到中东地区各种力量的此消彼长,影响到世界能源安全及主要货运通道的安全;影响整个世界的恐怖与反恐怖大局,甚至影响到中东和平进程以及阿拉伯和以色列之间的战与和问题。
  目前,埃及国内有人认为,“革命”尚不彻底,他们要的民主还未实现,应当继续努力。时延春认为:“反对派要的民主是什么样的民主,仍然存在分歧。有些学者、知识分子希望西方化的民主,而有人推崇伊斯兰教式的民主。这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标准也不一样。”而对老百姓来说,最实际、最根本的问题还是自己的饭碗。“金融危机期间,埃及的GDP还能保持在6%的水平,但是现在埃及经济每况愈下,有国际机构测算今年其GDP增长率只有1%—2%,这种情况下,生活怎么办?已经有人在说,后穆巴拉克时代还不如穆巴拉克在位的时候。”
  中国社科院中东问题专家殷罡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认为,清算是有必要的,但是相比彻底清算,准备下次大选,建立新秩序更重要。今后埃及会迅速转变为反穆巴拉克力量内部各派之间的竞争,也就是说埃及革命时期绝大多数人都不满意穆巴拉克,在解放广场上互相帮助,只有国旗没有派别旗帜。而随着大选的临近,这种派别和政党之间的竞争对立将会突出表现出来,这是代表埃及政治发展方向和政治重建、民主化进程的主要关注点。
其他文献
2010年的艺术市场令人刮目相看,在上海拍卖公司且战且退的同时,北京的动静则越来越大。2011春拍在即,嘉德与保利又来上海叫板。5月9日至10日,保利将在延安饭店举办预展,包括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董珍玩、现当代艺术、珠宝钟表、名酒等拍品两百余件,那是很值得一看的。  这里先说苏州过云楼,这是一个大家族的收藏传奇,近百年来一直为世人称道。过云楼是晚清民国历史上蜚声中外的收藏世家,有“江南收藏甲天
2012年的内地富豪圈,“接班”成了一个热门话题。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国新财富500富人榜,财富总额高达31065亿元,相当于2011年中国GDP总量的6.6%。但500富人榜上的一半人士年龄在50岁以上。创业板、中小板上市公司的创业一辈大多已达55-64岁,各家族的长子、长女们平均年龄也达到35.72岁。财富传承成为难以回避的命题。   根据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余明阳教授带领的团队
家中花园有棵李子树。不用调养,不用施肥,每年9月间,第一场春雨到来,李子树一夜之间绽放出無数小花,花园那一角就变成了满树婆娑的淡粉红。几天后,淡粉红后面露出一些浅绿色的嫩叶,透明的,阳光下,叶脉的筋络都能看清楚。再过十来天,叶子的颜色渐渐加深,叶子渐渐强壮,约堡午后典型的一阵暴雨过后,满树婆娑就会飘下一地粉色花毯。等到10月中旬篮楹花蓬勃绽放时,李子花就退出了万紫千红比美的舞台。这时,李子树的树叶
千篇一律的主旋律书写,将战争题材文学的读者拉入到一个浪漫主义的陷阱,我一直以来认为战争都是美丽动人的诗篇,有正义附身可以展开理直气壮的杀戮。在1997年的时候,我遇到了张正隆的《雪白血红》,盗版,上下两册。从此对战争、对历史的看法发生了不小变化,我甚至在开始的时候不愿意接受它的真实描写。后来我才知道,有类似嬗变经历的读者,不止我一个人。  《雪白血红》是张正隆的成名作,内容是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争
随着数位身披羽衣的长老一边吟诵着赞歌,一边缓缓步入上海博物馆,一个期待了多年的精彩展览终于来到了上海。由上海博物馆和新西兰奥塔哥博物馆合作举办的新西兰土著毛利文化大展“毛利人的世界”终于拉开帷幕。继2009年合作举办“帝王之龙:上海博物馆珍藏展”之后,为进一步促进达尼丁和上海这两座姐妹城市的友好关系,两馆再度联手,为中国观众们呈上一场展现新西兰毛利人历史与文化的展览。  此次展览以整个新西兰最大的
最近的两则消息让人震惊。  一则是关于生的。讲的是一个怀孕七个月的孕妇,因违反了国家计划生育政策而被强制堕胎。事后,当地有关官员被予以“纪律处罚”。  一则是关于死的。讲的是一个被照顾了十八年的半瘫的母亲,因不堪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而要求自杀,儿子帮助母亲成其所愿,法院依法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孝子缓刑。  一个是无法生下来,一个是无法活下去。  这当中,一个涉及到我们的计划生育制度,一个涉及到我们的
“告别独裁”、“阿拉伯正在重获新生”……如果仅从欧洲媒体上了解欧洲对阿拉伯世界巨变的反应,读者将无疑会认为,欧洲人正为“阿拉伯兄弟”的解放而兴高采烈!然而事实远非如此。自阿拉伯民众的反政府行动引发西亚-北非一场历史性大动荡以来,欧洲舆论从开始的好奇、兴奋,很快就转向担忧、恐惧。事实上,尽管欧洲大众传媒几乎都在欢呼阿拉伯世界的“民主自由化”,但欧洲公众却并没随之起舞;在媒体为阿拉伯民众“反抗成功”庆
谁主导世界舆论,谁就主导了你的思想。    近来法国有点“背”,可谓内乱外谴,四面楚歌,朝夕之间就被“押上被告席”。7月底,西北部圣埃尼昂市一名吉普赛人拒绝检查而冲过警方路障,被追踪的警察开枪击毙。翌日50多名吉普赛人包围警局并大烧大砸,引发法国舆论震惊。总统萨科齐召开特别内阁会议,宣布要对罪犯发动一场“战争”。8月始,法国政府决定要将其眼中的“毒品贩卖、嫖娼等非法活动的温床”的300个吉普赛人非
这两年,饭桌上大家谈得最亢奋的话题是,骗子。基本上,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一两条骗子短信,每个人的邮箱里都搁着三四个骗子电邮。  开始的时候大家交流骗子手法,最近与时俱进,我们交流如何忽悠骗子。大宝开车去杭州,路上接到电话,“猜猜我是谁?”大宝的荷尔蒙立马就飙上了,长途遇骗子,天上掉馅饼啊,“哎呀老三,烧成灰我都听得出你的声音!”  “老三”立马爽了,说自己在南京,做了点对不起老婆的事情,又不能往家里
前两天逛商店的时候,我特意到日本酒的货架转了转。日本烧酒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清雅而醇厚,我在货架上发现了一瓶烧酒,上面两个很大的汉字是“白鲸”,下面四个小字是“我吞大海”,这四个字非常有气势,但在大地震、海啸和核泄漏的阴影之下,多少有些沉静的苍凉。我买下这瓶酒,回家一边喝酒,一边找出麦尔维尔的小说《白鲸》来看。  这个小说写的是一个叫“伊什梅尔”的青年,登上一条捕鲸船,在亚哈船长的带领下,周游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