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与影响

来源 :速读·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区历史别于世界上其它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以玉石和玉器为奠基石。玉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工艺品,不仅是无价的物质财富,而且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思想、伦理、宗教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这种深入影响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玉石;传统文化;中国;儒家思想;德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历史区别于世界上其它文化起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以玉石和玉器为奠基石。中国在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存在一个辉煌的“玉器时代”。玉器时代是中國文明和民族文化的启元时代,人们以玉石制作的兵器,祭器,礼器,佩器等成为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广泛的应用在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分类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类。珠宝玉石则是地球赐予人类的自然财富,这些自然物本身无文化可言,只有在人类认识,开发,利用以后,才能人为地加入文化的内涵。因此,中华民族视玉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民族文化的基石,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玉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
  纵观我国开发利用玉的历史,可以认为我国的玉文化是建立在儒家思想基础上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长期的统治地位,使中国玉文化带有浓重的道德色彩,玉成为温厚、谦和、诚实、正直、坚韧、珍贵、美丽等精神美和高境界的象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重德,重义。不论贫穷贵贱都把玉看做中国文化的代表,以及情操和道德的化身。
  在玉石众多的爱慕者当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玉石产生了的影响应该是无可替代的。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玉并赋予“德”的内涵,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它文化难以相比与超越的。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玉作为一种流行的符号,自古就是中国人心目中的吉祥之物,中国人爱玉,赏玉,玩玉,崇玉,对玉的喜爱甚至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玉”的皇权蕴含,在古文字中“玉”字没有一点,和帝王的的“王”字是同一个字,玉器当时已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的象征。玉是一种文化。玉还是中国道德的化身,还是道德操守的象征。
  玉不仅是封建时代官衔、品级、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普通百姓心中的吉祥之物。古代,玉器也是身份的象征,专为皇帝、朝廷所用;玉,更被喻作人的品德,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说法。现代人对玉,则有了更为现实的观念选择,一方面是出于传统文化的爱好,另一方面也则是出于对玉的文化、观念、心理、传统人文、历史价值,以及这些价值本身所蕴涵的经济价值的选择。较之与古人,则是现实意义重于道德理想价值意义,玉,中国人自古爱之,崇之,赏之,玉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以来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文化思想认为,石是无知觉的死物,玉却是有灵性的“活物”。至于钻石,它根本不在中华文化的高境界中享有地位。玉,是古老的。凝固的玉,在大山的腹中,深藏了亿万年。玉是大自然最精彩的结晶。中华祖先爱玉,因为玉凝结着人们深深的感情——对故乡的怀念,对祖先的崇拜。这种恋乡怀祖之情,培养了中华民族的人格,孕育着中国传统美学。我国制玉历史悠久,充分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才能。
  二、 玉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文化中,玉是独具特色的和代表性的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进程中,玉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玉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发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绵延至今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有别于世界其它文明的显著特点。中国人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使玉具有了不同寻常的宗教象征意义。取之于自然,琢磨于帝王宫苑的玉制品被看作是显示等级身份地位的象征物,成为维系社会统治秩序所谓“礼制”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玉在丧葬方面的特殊作用也使玉具有了无比的神秘宗教意义。而把玉本身具有的一些自然特性比附于人的道德品质,作为所谓“君子”应具有的德行而加以崇尚歌颂,更是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因此,玉是东方精神生动的物化体现,是中国文化传统精髓的物质根基。
  中国玉作为中华民族的先民从各种石头中筛选出来的“石之美者”,具有温润莹泽、缜密坚韧的美感和实用功能。它象一颗明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放射出灿烂的光辉,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也给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三、 总结
  玉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性格的。温吞,谦逊,沉默,持重却不乏风雅。它伴随着中国华夏文明一直到现在,满满都是记忆,让每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或多或少地流淌着她的儒雅清越之声。本论文围绕玉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的转变,围绕玉石文化的传统属性与象征喻意,阐述了玉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权力,道德,身份,文化的象征;也进一步阐释了玉石对中国人民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周佩玲、杨辉.中国宝玉石文化概论[M].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223 1-14.
  [2]廖宗亭、周祖翼、丁倩 .中国宝玉石文化概论[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130 5-7.113-122
  [3]戴苏兰.玉石 玉饰之趣[M].地质出版社,1999:185 1-13.
  [4]贺云翱.长江流域早期玉文化初探[J]. 2004年第3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秦隋两朝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王朝,也是二世灭亡的王朝,通过分析不难发现二者有共同之处。  关键词:秦朝;隋朝;灭亡原因  秦朝灭六国,开创中国大一统新局面。隋朝灭南朝,终结汉末近四百年乱世,再次实现大一统局面。强大的秦隋两朝都二世灭亡,两个王朝短命的原因有哪些?  一、国土扩张使中央控制难度加大  秦朝建立以前,秦国和诸国已有几百年兼并战争,逐渐在兼并中强盛,形成一统天下之势,秦王赢政抓紧历
摘 要:在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由琵琶弦音引向琵琶女的身世再到诗人自身的遭遇,层层推进,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琴声与情感的有机契合,相互映照,一唱三叹之势高格琢成。本文将结合“势”于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体系化理论,借助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中对“势”的阐述,从理势、声势和情势三个角度剖析诗文的势,以期在诗文之势的建构与阐释中明晰其背后所折射的深刻的思想情怀。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理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很多与城市有关的文学也逐渐发展起来,但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文学”并不相同,对于“文学中的城市”来水,是一种超越城市现实的叙述,它所体现的城市文学本性,而“城市文学”研究的重点则是城市经验,主要采用反映论进行研究,两者的研究角度并不相同。对于“城市想象”而言,它所侧重的是研究策略。因此,有必要分析“文学中的城市”与“城市想象”。  关键词:“文学中的城
摘 要:在客家山歌中,情歌占了绝大多数,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表达的感情异常丰富、复杂。历来对客家情歌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不在少數,而客家情歌中的男性形象却鲜有人留意。客家情歌中男性的形象不可谓不鲜明,既有恋爱时的热烈体贴,也有男权文化影响下对女性的专制欺压,而这些形象都能从客家情歌中女性的生活遭遇以及心理活动中体现出来。  关键词:客家情歌;男性;形象  “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和其他地区的山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