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分类号】G633.3
摘要:本文从生活中积累、阅读中积累、训练中积累三个角度,论述高中生有效作文的方法,只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在训练中积累章法,增加写作的素材,加强写作的锻炼,才能写好作文。
关键词:作文 方法 积累 技巧
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这样一句话。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哀声叹气,纵观学生的作文,不仅知识面过于狭窄,而且内容也很空洞。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呢?
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素材的积累。而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珍宝。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有多广阔,作文的范围就有多广阔。纵观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一部《红楼梦》写尽了曹雪芹的爱恨情仇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洋洋洒洒的《四世同堂》是老舍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史诗般地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不屈的意志铸就的人生誓言;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更写尽了自己人生的起伏跌宕、酸甜苦辣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这些作品涵盖了自然、社会、家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如选入教材的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更是作家直接书写生活的真实记录,《祭十二郎文》中的叔侄真情、《短歌行》的人生感悟、《背影》的父子情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的欢乐……哪一篇作品不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哪一篇不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完美体验。这些作品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其原因就在于作家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留心身边事,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所以他们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写出了生活的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我们要抓好写作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因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活动,投入到生活中去,放手让学生去写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见过的,他们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只有让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注重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梁启超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该教会其如何读书。”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无一不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人尽情享受,流连忘返。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平时要要求同学们多读书读报,了解时事大局;在课外书的选择上,鼓励同学要立“多、杂、新”的原则:多,是指读书的数量要多,要利用自己的时间多读;杂,是指读书的面要广,不但要读名著,更加要读各方面的好书,不怕知识琐碎;新,是指读书要多看新书,掌握新的知识,而不是一味读以前的著作。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广采博取,集思广益,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吟诗也会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可信手拈来,供你使用;你可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总之,多读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学生可以借此在更广阔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三、在训练中积累章法
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多读多写方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就连鲁迅先生在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时,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经常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正所谓“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可见加强写作训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来积累章法呢?
第一,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和日记。在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主要包括摘抄文章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有趣的故事情节,写写读后感和读后评论等,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坚持大量读写,长此以往,便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随着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的日益丰富,将来自然会“文如泉涌,妙笔生花”。
第二,利用每节课前3分钟进行说话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积累素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以达到资源共享。在这3分钟里,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信息。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汇,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让我们立足课内,拓展课外,将作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主人,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主动参与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感受,增加作文素材的积累,掌握作文的技巧。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 蔡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
摘要:本文从生活中积累、阅读中积累、训练中积累三个角度,论述高中生有效作文的方法,只有指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素材、在阅读中积累语言、在训练中积累章法,增加写作的素材,加强写作的锻炼,才能写好作文。
关键词:作文 方法 积累 技巧
一段时间以来,校园里流传着“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的这样一句话。许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就哀声叹气,纵观学生的作文,不仅知识面过于狭窄,而且内容也很空洞。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在作文中有事可叙,有人可写,有景可摹,有情可抒呢?
荀子有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可见,写好作文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好素材的积累。而生活中处处是语文,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属于自己的珍宝。
一、在生活中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有多广阔,作文的范围就有多广阔。纵观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无不取材于现实生活。一部《红楼梦》写尽了曹雪芹的爱恨情仇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洋洋洒洒的《四世同堂》是老舍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生死存亡,史诗般地展现了二战期间,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的杰出贡献,气度恢弘,可歌可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更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用不屈的意志铸就的人生誓言;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更写尽了自己人生的起伏跌宕、酸甜苦辣以及对社会人生的独特体验。这些作品涵盖了自然、社会、家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
再如选入教材的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更是作家直接书写生活的真实记录,《祭十二郎文》中的叔侄真情、《短歌行》的人生感悟、《背影》的父子情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童年的欢乐……哪一篇作品不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哪一篇不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完美体验。这些作品之所以令人百读不厌,其原因就在于作家善于从生活中取材,留心身边事,善于观察生活,体验感悟生活,所以他们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写出了生活的精彩。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我们要抓好写作这个“流”,就必须抓好生活这个“源”,因为生活有多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作文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作文,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教师应该积极引导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社会活动,投入到生活中去,放手让学生去写他们自己亲身经历的、亲眼见过的,他们才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只有让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注重积累,才能“厚积而薄发”。
二、在阅读中积累语言
梁启超说:“阅读是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要指导学生作文,首先应该教会其如何读书。”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书中一篇篇精美的课文,无一不是一道道精神的美味,散发着芳香,让人尽情享受,流连忘返。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的,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的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因此,我们平时要要求同学们多读书读报,了解时事大局;在课外书的选择上,鼓励同学要立“多、杂、新”的原则:多,是指读书的数量要多,要利用自己的时间多读;杂,是指读书的面要广,不但要读名著,更加要读各方面的好书,不怕知识琐碎;新,是指读书要多看新书,掌握新的知识,而不是一味读以前的著作。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广采博取,集思广益,自然“腹有诗书气自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高中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因此,我们必须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拓展思维,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 “胸藏万江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熟读唐诗三百篇,不会吟诗也会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可信手拈来,供你使用;你可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
总之,多读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大门,学生可以借此在更广阔的天空自由地翱翔。
三、在训练中积累章法
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在不断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多读多写方自工,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就连鲁迅先生在说起自己的写作体会时,也是这样强调的:“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要想学生写好作文,就必须经常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正所谓“多读胸中有本,勤写笔下生花”。可见加强写作训练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来积累章法呢?
第一,指导学生写好读书笔记和日记。在课外阅读中,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主要包括摘抄文章的优美词语、名言警句、有趣的故事情节,写写读后感和读后评论等,将读和写结合起来。坚持大量读写,长此以往,便能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和思维材料。随着学生头脑中“语汇仓库”的日益丰富,将来自然会“文如泉涌,妙笔生花”。
第二,利用每节课前3分钟进行说话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信息、积累素材的平台。让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以达到资源共享。在这3分钟里,学生们相互交流自己从各种渠道了解的信息。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语汇,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综上所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写作来源于生活,让学生走进生活,让生活走进作文。让我们立足课内,拓展课外,将作文与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学会做生活的主人,有心人,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主动参与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感受,增加作文素材的积累,掌握作文的技巧。我相信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写出好的文章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 蔡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6月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