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惯睡前读书。习惯躺着读书。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终于被我在这种温暖的时段、以这样慵懒的姿态读完了。八百四十四页,读了整整半年。在喜欢波伏娃的同时,顺带也喜欢了一下翻译陶铁柱。这是迄今为止,我所读的外国书籍中最流畅的一本。
懵懵懂懂的半年,恍恍惚惚的半年,合上书本,伸个懒腰,突然就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了。我现在划分男人的标准不再关乎年龄、阅历、婚否,而是有没读《第二性》。我认为,凡是没有读过《第二性》的男性,都不能叫做男人,至少不能叫做纯粹的男人。这种人我家就有一个,是我父亲。小学三年级没读完的父亲,其实一点也不了解女人,他甚至没有试图去了解她们。他活得简单、幼稚而干脆,他以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性,就啥也没有了。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像照顾一个小孩那样照顾他,可他很少在床上之外的地方给母亲温存、友爱和梦幻。善感的母亲居然也跟他生活了一辈子,这真是个奇迹。伤心的是,父亲对这一切居然浑然不觉。
波伏娃的书里讲了什么呢?她从女性远古的命运说起,说到是女性生存的历史状态,神话中女性所处的位置;然后是女性的萌发,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形形色色的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的种种内心剖析。《第二性》本是一本社会哲学书,但我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本小说读了,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与《红楼梦》相同的是,《第二性》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大观园”,里面形形色色的女性在才情、个性、感思、经历等等方面与《红楼梦》里的女人并无二致,只是更显直截,深入,动人心魂。她们不像《红楼梦》里的女性那样有名有姓,她们闯入我的视野就像一个梦境,也像陌生街头那些柔美而神秘的笑容,更让我感叹万端,情难自禁。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也从阳性转为阴性了,凭借想像,她们花雨般的心思和言行全都在我心灵的某处嫁接成功。
阅读《第二性》,其实就是一个了解女性的过程。而了解女性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爱情的过程。女人都是情爱的动物,爱情在女人那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尼采所说:女人对爱情的理解十分清楚: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女人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了信仰,并且是她惟一拥有的信仰。拜伦则说: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存。基于这种概括,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女人。如果把女人比作一个彩色的气球,那么华美的外壳所包含的里面就全是干净、透明、纯粹的爱情了。为了感知爱,渴求爱,寻找爱,献身爱,我们可以从波伏娃那里看到女孩的孤独与撒娇,少女的受虐和诡秘,已婚女人的背叛与茫然,母亲的残忍与宽宏,妓女的绝望与激情,老妇的悲悯与妒嫉,情人的坚忍与孤执,修女的纯粹与忠诚……凡此种种,波伏娃给我们提供了女人一幅幅精彩的内心图画的同时,也对与之相背的男权世界作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让作为男性的我每每既感且叹,又愧又疚。
对爱情看法的不同,使男人和女人之间最终只能交叉而过。这是爱情的悲剧,也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悲剧。而这种悲剧的实际杀伤力最后几乎全部由女人承担了。波伏娃敏锐地觉察了这一点,所以她在《走向解放》的这一章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女人要想获得纯粹、公正、自由的爱情,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用诗人舒婷的话说,就是女人也要长成一棵树,而不去做一根藤。这实际上是向男人的爱情观靠拢。一直以来,男人是靠征服世界来获得爱情,而女人是靠征服男人来获得世界。如果女人也像男人一样采取这种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获取爱情,这个世界就不知会折腾成什么样子。在爱情中获得世界的女人对世界具有相当大的建设性,而靠征服世界获得爱情的男人则对世界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我倒以为,男人得接爱女人的爱情观才是,那样一来,整个人类社会就变得单纯多了。就像那个寓言故事一样:富翁问在沙滩上晒太阳的穷渔夫为什么每天不多捕些鱼?渔夫反问:多捕些鱼又如何?富翁说:多捕些鱼就可以多换些钱,然后攒在那里以后买艘大渔船,再然后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富翁。渔夫又问:然后呢?富翁说:然后就可以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答道:我现在已经舒舒服服地在晒太阳了。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复制基因是所有生物最为重要也是惟一的事情。而上帝把人类复制基因 繁衍后代的事情交给了男女双方共同完成,这就使得爱情成了男女双方的精神要髓。既然爱情是那么重要且必不可少,那么男女双方为什么不直奔主题,而要在迂回曲折中巧取豪夺世界以引起对方的关注呢?女人缺的不是同男人一样攫取世界的能力,以争得所谓的经济独立,女人缺的是把自己琐碎的劳动变成工薪的制度。如果一种制度规定,女人抚养一个孩子打理一个家 庭养一盆花种一坪草该获多少报酬,女人看起来就不会显得是依附男人了。那时女人的经济也就相应地独立了。
其实喂养爱情的“面包”并不需要多少,男人们之所以把这个世界弄得光怪陆离乱七八糟,并不是爱情所需要的,而是在夺取爱情迂回曲折的过程中浪费的。就如同现在的军备竞争一样, 那些靠巨资制造出来的核武器原本只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而已。
读完《第二性》我才知道,天底下其实没有不可爱的女人。每一个女人都是值得男人去爱的,至少值得男人去关注、同情或者宽容。现在我才知道,初恋时,我其实是不懂爱情的。我把双方占有当作了爱情的全部,对昔日背叛的恋人我一直耿耿于怀,既怨且恨。现在看来,那时是多么的幼稚并且无知。其实爱仅仅只是奉献而已,在奉献中感觉对方的友爱和奉献,在奉献中感觉世界的甜蜜与美好。我想,如果男人也不把爱情当作他生命中不同的东西,而是当作他的整个生存,那么男女之间就协调了,世界也会由此协调起来了。我就不明白,波伏娃在书的最后,为什么要那么高地要求女性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像花儿一样柔弱,而不像她, 如旷野中的一棵独自挺立的大树。她与其去要求她的同胞该如何如何,还不如向枕边的存在主义鼻祖——哲学家萨特吹吹风,让他倡导一种男性新的爱情观念。最好也像她一样,写一部详细讨论男性的书,让男性清楚地知道,在过去的历史中,他们欠下了女性种种数不清的债务,而现在,是该回报的时候了。而荣耀和权势实在应该与爱情分离开来,男人们真不该如现在这般争来斗去,把整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鸡毛蒜皮。
噫,三十岁之前,在身边的人尚还看重爱情的时候,我一心想攫取世界;而三十岁之后,在身边的人冷漠爱情、鄙视爱情的时候,我倒愿意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爱情的熔炉。在清贫的沙滩上,如渔夫那样享受温暖的爱情,这才是生存的真谛。我突然发觉,作为男人,这个世界除了女性之外,其他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瞄一眼的呢?如果一个人连爱情都不要了,他不但不配做一个人,他连一个生物也不配做。
如果有可能,我愿为寒冬里所有哭泣的女人守夜。为了心仪的爱情,我愿意将我的生命打个对折!这就是我看完《第二性》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
懵懵懂懂的半年,恍恍惚惚的半年,合上书本,伸个懒腰,突然就觉得自己是个真正的男人了。我现在划分男人的标准不再关乎年龄、阅历、婚否,而是有没读《第二性》。我认为,凡是没有读过《第二性》的男性,都不能叫做男人,至少不能叫做纯粹的男人。这种人我家就有一个,是我父亲。小学三年级没读完的父亲,其实一点也不了解女人,他甚至没有试图去了解她们。他活得简单、幼稚而干脆,他以为男人与女人之间的关系除了性,就啥也没有了。这么多年来,母亲一直像照顾一个小孩那样照顾他,可他很少在床上之外的地方给母亲温存、友爱和梦幻。善感的母亲居然也跟他生活了一辈子,这真是个奇迹。伤心的是,父亲对这一切居然浑然不觉。
波伏娃的书里讲了什么呢?她从女性远古的命运说起,说到是女性生存的历史状态,神话中女性所处的位置;然后是女性的萌发,当代女性的生存环境,形形色色的女性在不同的年龄段的种种内心剖析。《第二性》本是一本社会哲学书,但我从一开始,就把它当作一本小说读了,就像读《红楼梦》一样。与《红楼梦》相同的是,《第二性》也给读者营造了一个虚拟的“大观园”,里面形形色色的女性在才情、个性、感思、经历等等方面与《红楼梦》里的女人并无二致,只是更显直截,深入,动人心魂。她们不像《红楼梦》里的女性那样有名有姓,她们闯入我的视野就像一个梦境,也像陌生街头那些柔美而神秘的笑容,更让我感叹万端,情难自禁。很多时候,我觉得自己也从阳性转为阴性了,凭借想像,她们花雨般的心思和言行全都在我心灵的某处嫁接成功。
阅读《第二性》,其实就是一个了解女性的过程。而了解女性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爱情的过程。女人都是情爱的动物,爱情在女人那里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就像尼采所说:女人对爱情的理解十分清楚:这不仅是奉献,而且是整个身心的奉献,毫无保留地、不顾一切地。女人的爱所具有的这种无条件性使爱成为了信仰,并且是她惟一拥有的信仰。拜伦则说:男人的爱情是与男人的生命不同的东西;女人的爱情却是女人的整个生存。基于这种概括,我想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女人。如果把女人比作一个彩色的气球,那么华美的外壳所包含的里面就全是干净、透明、纯粹的爱情了。为了感知爱,渴求爱,寻找爱,献身爱,我们可以从波伏娃那里看到女孩的孤独与撒娇,少女的受虐和诡秘,已婚女人的背叛与茫然,母亲的残忍与宽宏,妓女的绝望与激情,老妇的悲悯与妒嫉,情人的坚忍与孤执,修女的纯粹与忠诚……凡此种种,波伏娃给我们提供了女人一幅幅精彩的内心图画的同时,也对与之相背的男权世界作了尖锐而深刻的批判,让作为男性的我每每既感且叹,又愧又疚。
对爱情看法的不同,使男人和女人之间最终只能交叉而过。这是爱情的悲剧,也是男人与女人共同的悲剧。而这种悲剧的实际杀伤力最后几乎全部由女人承担了。波伏娃敏锐地觉察了这一点,所以她在《走向解放》的这一章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她认为女人要想获得纯粹、公正、自由的爱情,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用诗人舒婷的话说,就是女人也要长成一棵树,而不去做一根藤。这实际上是向男人的爱情观靠拢。一直以来,男人是靠征服世界来获得爱情,而女人是靠征服男人来获得世界。如果女人也像男人一样采取这种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获取爱情,这个世界就不知会折腾成什么样子。在爱情中获得世界的女人对世界具有相当大的建设性,而靠征服世界获得爱情的男人则对世界具有很强的破坏性。我倒以为,男人得接爱女人的爱情观才是,那样一来,整个人类社会就变得单纯多了。就像那个寓言故事一样:富翁问在沙滩上晒太阳的穷渔夫为什么每天不多捕些鱼?渔夫反问:多捕些鱼又如何?富翁说:多捕些鱼就可以多换些钱,然后攒在那里以后买艘大渔船,再然后成为一个像他一样的富翁。渔夫又问:然后呢?富翁说:然后就可以安安心心舒舒服服地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了。渔夫答道:我现在已经舒舒服服地在晒太阳了。
从生物学的观点来说,复制基因是所有生物最为重要也是惟一的事情。而上帝把人类复制基因 繁衍后代的事情交给了男女双方共同完成,这就使得爱情成了男女双方的精神要髓。既然爱情是那么重要且必不可少,那么男女双方为什么不直奔主题,而要在迂回曲折中巧取豪夺世界以引起对方的关注呢?女人缺的不是同男人一样攫取世界的能力,以争得所谓的经济独立,女人缺的是把自己琐碎的劳动变成工薪的制度。如果一种制度规定,女人抚养一个孩子打理一个家 庭养一盆花种一坪草该获多少报酬,女人看起来就不会显得是依附男人了。那时女人的经济也就相应地独立了。
其实喂养爱情的“面包”并不需要多少,男人们之所以把这个世界弄得光怪陆离乱七八糟,并不是爱情所需要的,而是在夺取爱情迂回曲折的过程中浪费的。就如同现在的军备竞争一样, 那些靠巨资制造出来的核武器原本只是毫无用处的奢侈品而已。
读完《第二性》我才知道,天底下其实没有不可爱的女人。每一个女人都是值得男人去爱的,至少值得男人去关注、同情或者宽容。现在我才知道,初恋时,我其实是不懂爱情的。我把双方占有当作了爱情的全部,对昔日背叛的恋人我一直耿耿于怀,既怨且恨。现在看来,那时是多么的幼稚并且无知。其实爱仅仅只是奉献而已,在奉献中感觉对方的友爱和奉献,在奉献中感觉世界的甜蜜与美好。我想,如果男人也不把爱情当作他生命中不同的东西,而是当作他的整个生存,那么男女之间就协调了,世界也会由此协调起来了。我就不明白,波伏娃在书的最后,为什么要那么高地要求女性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女人都像花儿一样柔弱,而不像她, 如旷野中的一棵独自挺立的大树。她与其去要求她的同胞该如何如何,还不如向枕边的存在主义鼻祖——哲学家萨特吹吹风,让他倡导一种男性新的爱情观念。最好也像她一样,写一部详细讨论男性的书,让男性清楚地知道,在过去的历史中,他们欠下了女性种种数不清的债务,而现在,是该回报的时候了。而荣耀和权势实在应该与爱情分离开来,男人们真不该如现在这般争来斗去,把整个世界搞得乌烟瘴气、鸡毛蒜皮。
噫,三十岁之前,在身边的人尚还看重爱情的时候,我一心想攫取世界;而三十岁之后,在身边的人冷漠爱情、鄙视爱情的时候,我倒愿意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爱情的熔炉。在清贫的沙滩上,如渔夫那样享受温暖的爱情,这才是生存的真谛。我突然发觉,作为男人,这个世界除了女性之外,其他还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们去瞄一眼的呢?如果一个人连爱情都不要了,他不但不配做一个人,他连一个生物也不配做。
如果有可能,我愿为寒冬里所有哭泣的女人守夜。为了心仪的爱情,我愿意将我的生命打个对折!这就是我看完《第二性》心里最想说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