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圣经特别是《旧约》是内容丰富的文本集合,是后世西方人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宝库。对于大多数非基督教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西方文学作品大量的直接或间接地引用圣经典故及话语,阻碍了对作品的理解。如果读者对圣经内容和精神有基本的了解,就可以在整体上把握西方文学的重要精神脉络和文本结构特点。本文运用加拿大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圣经在文本结构和精神内核上对后世西方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圣经;西方文学;文本结构
曾经有人断言,西方文学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宗教的历史,更具体地说,各个时代的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从圣经中获得的启示。如果不了解以圣經为文本中心的基督文明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在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时就会有根本上的理解的误区。圣经特别是《旧约》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文本集合,事后世西方人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宝库。因此在整体上把握西方文学上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了解和研究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会认识到整个西方文学与圣经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阅读的西方文学作品。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将文本视作神话及神话的延续,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神话结构。弗莱认为圣经是一组被写下来的神话,而整个的西方文学是这组神话的延续,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把握。他认为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神话用于概括反复出现的叙述程式。《旧约》是最初写下来的神话,《新约》是《旧约》的延续,也是对《旧约》的回应,继续往下延续,最终形成了一个内部结构稳定的巨大文本,从诗歌、戏剧、小说到今天的影视剧乃至游戏,都可看作是这组神话的延续。
取圣经人物原型为主人公和改编圣经故事是作家们的常用手法。以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为例,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取自圣经人物。主人公亚哈的名字就直接取自圣经人物,即《旧约·列王记》中的亚哈王。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两篇加起来就正好对应了《旧约》和《新约》。拜伦的诗剧《该隐》取用《创世纪》中的该隐为主人公并改写了整个故事。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这些作品在文本内部结构上和圣经有着相似的结构和隐喻。
弗莱在他的《伟大的代码》中提出了圣经文本的U型叙事结构。在书里弗莱谈到《旧约》中的《士师记》的结构时,把《士师记》记述的以色列人反复背叛与回归的情节,归纳为“背叛—陷入灾难和奴役—悔悟—通过解救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下降时的高度”。整个故事近于U的模式。进而,作者发现整个《圣经》被包含在一个这样的U型叙述结构之中:在《创世纪》之初,人类失去了生命之树和生命之水;到《启示录》结尾处重新获得了他们,首尾之间是以色列的故事。
歌德《浮士德》的故事结构模仿了《旧约·约伯记》。《约伯记》开篇《天上序曲》上帝与靡菲斯特打赌即模仿《约伯记》开头上帝与撒旦的赌约。《约伯记》共42章,采用诗体写就。整个故事结构也可看作U型结构。上帝只在首尾两端出场,即开头撒旦认为约伯之所以虔信上帝只因上帝庇护他,如果他失去所有,必定立刻背弃上帝,为此上帝允许撒旦在不伤害约伯性命的前提下夺取他的财产及家人,以考验约伯的虔诚。而在《浮士德》开头上帝同意靡菲斯特在不伤害浮士德性命的前提下引诱浮士德。《约伯记》中间都是约伯和他朋友的故事,上帝最后出场向众人说话,回返给约伯他的财产和家人并加倍了他的所得。在《浮士德》中上帝除了开场,也只有在最后对故事产生影响,派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带到天堂。这个故事如《约伯记》一样是先下降再上升的结构。
我们可以在许多西方作家的小说乃至影视剧里找到这种结构。例如我们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故事结构。小说主人公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贫困和为实践自创的理论而杀死了女当主,并误杀其妹(犯罪堕落,背离上帝)。杀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被揭发的恐惧和良心不安的双重折磨中受尽痛苦(受尽磨难,被上帝放逐)。他认识了心地善良的妓女索尼亚,在虔信上帝的索尼亚劝导下,他向警方自首,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忏悔赎罪)。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罚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八年,在索尼亚的感召下,他的精神回归了上帝,得到了自我的拯救(灵魂救赎,回归上帝)。同样的结构我们也可以在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发现。在许多欧美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U型结构,如1992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安迪蒙冤入狱——狱中受到种种磨难——牢狱生活中反省了自己的过错——精神上完成重生,最后越狱开始新的人生。
用雨果的恢宏巨著《悲惨世界》来与圣经对照。上文已经讲过,将《旧约》与《新约》看成前后延续的一个整体,两者合一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分开了看,两者有相互呼应:在《旧约》的开头《创世纪》上帝创造了世界,在《新约》的《启示录》则预言创造的旧世界将在基督再临时终结,所有人将得到审判。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此后世界充满苦难。直到道成肉身,耶稣降临后受难,替人赎清罪过,他复活后宣布,凡是归主者即能得到救赎。在《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原本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因偷面包加屢次逃狱被判十九年苦役,出狱后,内心蒙上黑暗与仇恨,他蒙神父好心收留,却偷走神父的银器跑路,终被神父感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部分故事便是典型的上帝宽恕有罪之人,使罪人悔悟,变为义人,代表着《新约》的神意。冉阿让与神父,即罪人与耶稣。之后的冉阿让成了善良爱人的市长,重生后的他继神父之后成为整部小说新“耶稣”。一直锲而不舍追捕冉阿让的沙威是小说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并非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他只是坚信罪人必须得到惩罚的原则,始终不放过冉阿让,这正代表《旧约》中上帝公正的律法精神,不义之行必须惩处。而受神父感化的冉阿让得到救赎,成为跟随耶稣的义人。最后沙威的结局是被冉阿让感化,以自杀忏悔,这正代表了从《旧约》精神到《新约》精神的转变。
(指导老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吴剑)
参考文献:
[1]刘平炎.《旧约》与西方文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4):58-66
[2]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0-240
作者简介:汪春飞(1993-),男,本科在读,学校: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汉语言N131班,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老师:吴 剑(1977-),男,硕士,单位: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关键词】:圣经;西方文学;文本结构
曾经有人断言,西方文学的历史实际就是一部宗教的历史,更具体地说,各个时代的作家的创作都离不开从圣经中获得的启示。如果不了解以圣經为文本中心的基督文明对西方文学的影响,在阅读西方文学作品时就会有根本上的理解的误区。圣经特别是《旧约》是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文本集合,事后世西方人取之不尽的文学资源宝库。因此在整体上把握西方文学上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了解和研究圣经。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会认识到整个西方文学与圣经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这些都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们阅读的西方文学作品。
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将文本视作神话及神话的延续,不同的文明有不同的神话结构。弗莱认为圣经是一组被写下来的神话,而整个的西方文学是这组神话的延续,应该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把握。他认为文学的结构是神话式的,神话用于概括反复出现的叙述程式。《旧约》是最初写下来的神话,《新约》是《旧约》的延续,也是对《旧约》的回应,继续往下延续,最终形成了一个内部结构稳定的巨大文本,从诗歌、戏剧、小说到今天的影视剧乃至游戏,都可看作是这组神话的延续。
取圣经人物原型为主人公和改编圣经故事是作家们的常用手法。以美国作家赫尔曼·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为例,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都取自圣经人物。主人公亚哈的名字就直接取自圣经人物,即《旧约·列王记》中的亚哈王。弥尔顿的《失乐园》和《复乐园》两篇加起来就正好对应了《旧约》和《新约》。拜伦的诗剧《该隐》取用《创世纪》中的该隐为主人公并改写了整个故事。但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这些作品在文本内部结构上和圣经有着相似的结构和隐喻。
弗莱在他的《伟大的代码》中提出了圣经文本的U型叙事结构。在书里弗莱谈到《旧约》中的《士师记》的结构时,把《士师记》记述的以色列人反复背叛与回归的情节,归纳为“背叛—陷入灾难和奴役—悔悟—通过解救上升到差不多相当于上一次下降时的高度”。整个故事近于U的模式。进而,作者发现整个《圣经》被包含在一个这样的U型叙述结构之中:在《创世纪》之初,人类失去了生命之树和生命之水;到《启示录》结尾处重新获得了他们,首尾之间是以色列的故事。
歌德《浮士德》的故事结构模仿了《旧约·约伯记》。《约伯记》开篇《天上序曲》上帝与靡菲斯特打赌即模仿《约伯记》开头上帝与撒旦的赌约。《约伯记》共42章,采用诗体写就。整个故事结构也可看作U型结构。上帝只在首尾两端出场,即开头撒旦认为约伯之所以虔信上帝只因上帝庇护他,如果他失去所有,必定立刻背弃上帝,为此上帝允许撒旦在不伤害约伯性命的前提下夺取他的财产及家人,以考验约伯的虔诚。而在《浮士德》开头上帝同意靡菲斯特在不伤害浮士德性命的前提下引诱浮士德。《约伯记》中间都是约伯和他朋友的故事,上帝最后出场向众人说话,回返给约伯他的财产和家人并加倍了他的所得。在《浮士德》中上帝除了开场,也只有在最后对故事产生影响,派天使将浮士德的灵魂带到天堂。这个故事如《约伯记》一样是先下降再上升的结构。
我们可以在许多西方作家的小说乃至影视剧里找到这种结构。例如我们分析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长篇小说《罪与罚》的故事结构。小说主人公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贫困和为实践自创的理论而杀死了女当主,并误杀其妹(犯罪堕落,背离上帝)。杀人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陷入被揭发的恐惧和良心不安的双重折磨中受尽痛苦(受尽磨难,被上帝放逐)。他认识了心地善良的妓女索尼亚,在虔信上帝的索尼亚劝导下,他向警方自首,坦白了自己的罪行(忏悔赎罪)。最后拉斯柯尔尼科夫被判罚流放到西伯利亚服刑八年,在索尼亚的感召下,他的精神回归了上帝,得到了自我的拯救(灵魂救赎,回归上帝)。同样的结构我们也可以在列夫·托尔斯泰小说《复活》中发现。在许多欧美电影中我们也能看到这样的U型结构,如1992年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男主角安迪蒙冤入狱——狱中受到种种磨难——牢狱生活中反省了自己的过错——精神上完成重生,最后越狱开始新的人生。
用雨果的恢宏巨著《悲惨世界》来与圣经对照。上文已经讲过,将《旧约》与《新约》看成前后延续的一个整体,两者合一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叙事结构,分开了看,两者有相互呼应:在《旧约》的开头《创世纪》上帝创造了世界,在《新约》的《启示录》则预言创造的旧世界将在基督再临时终结,所有人将得到审判。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偷吃禁果犯下原罪,此后世界充满苦难。直到道成肉身,耶稣降临后受难,替人赎清罪过,他复活后宣布,凡是归主者即能得到救赎。在《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原本是一个善良的普通人,因偷面包加屢次逃狱被判十九年苦役,出狱后,内心蒙上黑暗与仇恨,他蒙神父好心收留,却偷走神父的银器跑路,终被神父感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部分故事便是典型的上帝宽恕有罪之人,使罪人悔悟,变为义人,代表着《新约》的神意。冉阿让与神父,即罪人与耶稣。之后的冉阿让成了善良爱人的市长,重生后的他继神父之后成为整部小说新“耶稣”。一直锲而不舍追捕冉阿让的沙威是小说中的另一重要人物,他的形象并非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他只是坚信罪人必须得到惩罚的原则,始终不放过冉阿让,这正代表《旧约》中上帝公正的律法精神,不义之行必须惩处。而受神父感化的冉阿让得到救赎,成为跟随耶稣的义人。最后沙威的结局是被冉阿让感化,以自杀忏悔,这正代表了从《旧约》精神到《新约》精神的转变。
(指导老师:嘉兴学院南湖学院吴剑)
参考文献:
[1]刘平炎.《旧约》与西方文学[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88,(4):58-66
[2]弗莱.伟大的代码:圣经与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220-240
作者简介:汪春飞(1993-),男,本科在读,学校:嘉兴学院南湖学院,汉语言N131班,汉语言文学专业;
指导老师:吴 剑(1977-),男,硕士,单位:嘉兴学院南湖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