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主题,使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教法改革的实践当中,运用主题型教学法,设计和实施主题项目,教学内容围绕项目主题开展,变换教与学的形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向课堂要效率,并且积极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体育健身活动向家庭及周边推广和开展,对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有很大的成效。
二、主题项目的设计
在设计主题前围绕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各种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探讨。在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基础、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一些合理的主题项目。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主题项目,集思广益,更全面、更有创新、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主题项目的实施步骤
1、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经常让学生参与一些练习的组织、动作的示范及错误动作的纠正等,这样既巩固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提高了实践中综合运用技能的能力。
2、课余活动:在主题项目活动中,课余活动是关键。为了主题项目的下一步实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外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教学效果,并且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而且为了完成主题项目的内容,学生必然要在课外协同家人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指导家人,把课堂教学的内容消化并运用。家长也可以指点学生,巩固和纠正基本技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表演和竞赛: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锻炼,最后检验效果。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邀请家庭成员参加表演和竞赛及观摩。学生与家庭之间只有实实在在地参与项目主题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取得出色的成绩。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它更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目标体系的实现,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评价:在一个主题项目完成之后,必须进行评价。主题型教学中的评价,学生既是项目主题活动的主体,也是项目成果评价的主体,它采用开放式评价体系,由自评、组评和师评三部分组成。这样的评价结果是综合的、客观的、比较全面的。
四、结果与分析
1、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型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兴趣高,教学效果好。主题型教学开始时,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学生参与设计一些主题项目,然后研究、讨论,确定主题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的组织教法,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设计,课中由学生组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课后以项目主题为中心,与家庭成员或同伴围绕主题进行锻炼,在互动中达到和巩固教学效果。
2、主题型教学法教学内容改革对学生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成人化的、竞技性较强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它不是教科书上限定的某些内容,而是灵活的、可选择的,所以新课程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改革实践中,由于设计了主题项目,教学内容依据主题来定,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学生因为参与了主题项目的设计、讨论和确定,教学内容在他们心目中是认可的、感兴趣的,所以对每节课的内容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一些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同学下课后自己还要增加练习,请教师、同学为他指导。课余时间还随同家人进行锻炼,既可以熟练掌握动作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主题型教学法对养成课余锻炼习惯的影响。主题型教学法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表演和竞赛,这一环节学生要做好,一是通过课堂,在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二是通过课余用双休日协同家长或亲属来到学校,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锻炼。这时候,可以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并且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教教家长或者互相学习,既可以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融洽感情,并且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最后则是表演和竞赛,通过表演和竞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得到肯定的评价,可以促进课余锻炼的积极性,形成习惯。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体育与健康课程应当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贯穿“以人为本”的人文主题,使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在教法改革的实践当中,运用主题型教学法,设计和实施主题项目,教学内容围绕项目主题开展,变换教与学的形式,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向课堂要效率,并且积极向课外拓展和延伸。体育健身活动向家庭及周边推广和开展,对处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有很大的成效。
二、主题项目的设计
在设计主题前围绕校本教材、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等各种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地进行探讨。在讨论中教师应观察学生的基础、问题,进行归纳和分析,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出一些合理的主题项目。也可以向学生征集主题项目,集思广益,更全面、更有创新、更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主题项目的实施步骤
1、课堂教学:主要包括基本技能训练和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着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等能力。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经常让学生参与一些练习的组织、动作的示范及错误动作的纠正等,这样既巩固了基本技能的掌握,又提高了实践中综合运用技能的能力。
2、课余活动:在主题项目活动中,课余活动是关键。为了主题项目的下一步实施,教师应在课堂教学外布置家庭作业巩固教学效果,并且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而且为了完成主题项目的内容,学生必然要在课外协同家人进行锻炼。在锻炼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指导家人,把课堂教学的内容消化并运用。家长也可以指点学生,巩固和纠正基本技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3、表演和竞赛:通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和锻炼,最后检验效果。利用双休日或者假期,邀请家庭成员参加表演和竞赛及观摩。学生与家庭之间只有实实在在地参与项目主题活动,才能完成任务,取得出色的成绩。所以在实践过程中,它更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下目标体系的实现,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评价:在一个主题项目完成之后,必须进行评价。主题型教学中的评价,学生既是项目主题活动的主体,也是项目成果评价的主体,它采用开放式评价体系,由自评、组评和师评三部分组成。这样的评价结果是综合的、客观的、比较全面的。
四、结果与分析
1、教学方法的改革对学生的影响。在教学中,运用主题型教学法进行教学,学生兴趣高,教学效果好。主题型教学开始时,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学生参与设计一些主题项目,然后研究、讨论,确定主题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对一些简单的技术动作的组织教法,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设计,课中由学生组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课后以项目主题为中心,与家庭成员或同伴围绕主题进行锻炼,在互动中达到和巩固教学效果。
2、主题型教学法教学内容改革对学生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模式中,教学内容大部分是成人化的、竞技性较强的内容。新的《课程标准》则把教学内容理解为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手段,它不是教科书上限定的某些内容,而是灵活的、可选择的,所以新课程中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
在改革实践中,由于设计了主题项目,教学内容依据主题来定,有重点地选择一两项运动技能作为学习内容,一个主题接一个主题,学生因为参与了主题项目的设计、讨论和确定,教学内容在他们心目中是认可的、感兴趣的,所以对每节课的内容积极性都很高,教学效果也很好,一些课堂上没有掌握的同学下课后自己还要增加练习,请教师、同学为他指导。课余时间还随同家人进行锻炼,既可以熟练掌握动作技能,提高身体素质,还可以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体育爱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
3、主题型教学法对养成课余锻炼习惯的影响。主题型教学法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表演和竞赛,这一环节学生要做好,一是通过课堂,在课堂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能力;二是通过课余用双休日协同家长或亲属来到学校,利用学校的体育设施进行锻炼。这时候,可以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并且在具备一定能力的情况下,可以教教家长或者互相学习,既可以提高运动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可以融洽感情,并且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最后则是表演和竞赛,通过表演和竞赛,学生把自己的能力展示出来,得到肯定的评价,可以促进课余锻炼的积极性,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