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城市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工涌向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小孩成为了“留守儿童”,给学校带来了大规模的“留守儿童”的弱势群体。这也给农村教师和班主任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针对这一新形势下的班主任管理新问题提出了应对策略和见解。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在父母亲的引导下养成的。然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亲长期分离,很难从父母亲那里得到相应的引导和帮助,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少,性格较内向
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困扰自己的心事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就会造成性格发展上的偏差,失去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孤僻和焦虑。从性格发展特性看,这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孤僻、自我评价过低、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倾向。
二、隔代教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许多“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农村,这一辈人往往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他们普遍关注于孩子的吃、穿,却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当孩子父母亲不在身边时,为了弥补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就会选择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他们,不管家境如何,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有求必应。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使得孩子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性格;还有些孩子也因为从未被拒绝而形成了易怒,易冲动的性格。
三、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一些家长为了弥补长期在外对孩子的关怀缺失,往往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零花钱变多了,孩子们对金钱的使用更为自由,这样容易使得他们养成了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攀比的陋习。此外,在农村往往有一种观念,“读书无用,打工挣钱”,一些小孩小学未毕业就随父母亲出去打工了。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极大的扭曲,极易造成孩子们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和金钱主义的价值观。
四、学习态度不端正
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长辈的溺爱,孩子们观念的偏差,加上儿童自制力本身的薄弱,许多孩子走出校园就成了所谓的“野孩子”,无人监督,成绩往往得不到提高,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就助长了厌学情绪,这也是许多孩子中途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班主任管理对策
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自己的角色,要从一个教师转变为一个关注孩子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发展的“临时父母”。怎样担任好“临时父母”这样的角色呢?我把自己的做法归纳为以下三点:做好一家之长,构建温馨家园,搭建沟通平台。
1.做好一家之长。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怀,班主任可谓第二父母,班主任不仅要对他们学习关爱有加,更要在生活上嘘寒问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入手:
(1)促膝长谈,掌握一手信息。每学期初制定好家访和谈心计划,同时动员科任老师进入家访行列,从而增加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便于因才施教。进行家访,一是建立起“留守儿童”记录,如家庭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相关情况等基本信息,对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从而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监督激励方式。另一方面,心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较难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表现出正常的思想道德习惯,常常会出现感情淡漠等现象。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也能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关怀。
(2)文字交流,动之以情。要做到对孩子们的深入了解,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提倡大家写日记,秉着自愿的原则提交日记,透过日记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每天的心理动态,并且在日记里留下鼓励的话语,一方面让孩子们学会倾诉;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也使得孩子们从倾诉里感受到关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可以随意地敞开自己的心扉。
(3)积极暗示,晓之以理。①建立励志图书馆。长期以来,农村的孩子由于资源欠缺,很难接触到课外书,这无疑限制了孩子们的视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鼓励孩子们将平日里废弃的纸张收集起来,把卖废纸的钱用于购买励志书籍,建立起班级自己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的建立,一方面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收获;另一方面书中的名人名言也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指路明灯,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使他们能慢慢了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心愿条,反省总结。每学期开始,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和目标,期末考试后,让孩子们回顾自己的心愿,总结自己一学期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孩子们有着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孩子们反省思考的良好习惯。这对于缺乏父母监督的孩子们自制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容易唤起孩子们的主体意识。
2.构建温馨家园。
(1)启动代理家长制。与科任老师进行沟通,秉着自愿的原则,倡议科任老师们担任起‘临时家长’的角色,根据“留守兒童”的学习情况、性格、性别、兴趣爱好等,与各科老师进行沟通协作,一起制定详实的帮扶计划,明确帮扶对象、时间及内容,并定期进行检查,力求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在学习之余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
(2) 启动学生合作制。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在班级里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同学之间的相互启迪、帮助和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有重要意义。班里还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往往有着乐观的心态以及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带动起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使得他们慢慢学会管理自己。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可以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3.搭建沟通桥梁。
(1)建立心里话信箱与心理咨询。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到信件里。“留守儿童”,所以造成了许多孩子性格较内向,信箱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有个平台宣泄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信箱,班主任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采取必要的措施。
(2)搭建联络平台,与家长们直接沟通。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召开家长会,进行必要的家访,呼吁家长多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并借此机会留下家长的联系电话,以便日后的沟通。
(3)与临时监护人进行必要的交流培训。及时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向他们灌输一定的科学教育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孩子们因为溺爱而养成的不良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理解和建议。“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这几句话,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道出了我们这些乡村教师的愿望,引导这些孩子们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做好他们的“临时父母”,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留守儿童;班主任管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的习惯是在父母亲的引导下养成的。然而,“留守儿童”与父母亲长期分离,很难从父母亲那里得到相应的引导和帮助,在心理上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情感交流少,性格较内向
农村的“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困扰自己的心事往往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解决,就会造成性格发展上的偏差,失去安全感和自尊心,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孤僻和焦虑。从性格发展特性看,这类“留守儿童”常表现出孤僻、自我评价过低、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交流等性格倾向。
二、隔代教育,任性,以自我为中心
许多“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在农村,这一辈人往往是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他们普遍关注于孩子的吃、穿,却忽视孩子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培养。当孩子父母亲不在身边时,为了弥补孩子心理上的需要,就会选择在物质上尽可能满足他们,不管家境如何,对孩子的要求可谓有求必应。而这样的做法往往使得孩子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任性性格;还有些孩子也因为从未被拒绝而形成了易怒,易冲动的性格。
三、人生观和价值观出现偏差
一些家长为了弥补长期在外对孩子的关怀缺失,往往尽可能地满足孩子们的物质需要,零花钱变多了,孩子们对金钱的使用更为自由,这样容易使得他们养成了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攀比的陋习。此外,在农村往往有一种观念,“读书无用,打工挣钱”,一些小孩小学未毕业就随父母亲出去打工了。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极大的扭曲,极易造成孩子们产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和金钱主义的价值观。
四、学习态度不端正
父母亲长期不在身边,长辈的溺爱,孩子们观念的偏差,加上儿童自制力本身的薄弱,许多孩子走出校园就成了所谓的“野孩子”,无人监督,成绩往往得不到提高,学习成绩不理想,也就助长了厌学情绪,这也是许多孩子中途失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班主任管理对策
面对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作为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转换自己的角色,要从一个教师转变为一个关注孩子学习、日常行为规范、思想道德发展的“临时父母”。怎样担任好“临时父母”这样的角色呢?我把自己的做法归纳为以下三点:做好一家之长,构建温馨家园,搭建沟通平台。
1.做好一家之长。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缺少父母亲的关怀,班主任可谓第二父母,班主任不仅要对他们学习关爱有加,更要在生活上嘘寒问暖,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总结了以下三方面入手:
(1)促膝长谈,掌握一手信息。每学期初制定好家访和谈心计划,同时动员科任老师进入家访行列,从而增加科任老师对学生的了解,也便于因才施教。进行家访,一是建立起“留守儿童”记录,如家庭联系方式,临时监护人的相关情况等基本信息,对孩子们的生活环境有了初步了解,从而对他们采取不同的监督激励方式。另一方面,心理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亲分离,较难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从而难以表现出正常的思想道德习惯,常常会出现感情淡漠等现象。通过家访,不仅可以深入了解孩子们的生活,也能让他们更直接地感受到关怀。
(2)文字交流,动之以情。要做到对孩子们的深入了解,我在管理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提倡大家写日记,秉着自愿的原则提交日记,透过日记就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每天的心理动态,并且在日记里留下鼓励的话语,一方面让孩子们学会倾诉;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也使得孩子们从倾诉里感受到关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们可以随意地敞开自己的心扉。
(3)积极暗示,晓之以理。①建立励志图书馆。长期以来,农村的孩子由于资源欠缺,很难接触到课外书,这无疑限制了孩子们的视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鼓励孩子们将平日里废弃的纸张收集起来,把卖废纸的钱用于购买励志书籍,建立起班级自己的图书馆。通过图书馆的建立,一方面让孩子们感受到劳动的收获;另一方面书中的名人名言也能成为孩子们成长的指路明灯,带领孩子们走进一个新的世界,使他们能慢慢了解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②心愿条,反省总结。每学期开始,让孩子们写下自己的心愿和目标,期末考试后,让孩子们回顾自己的心愿,总结自己一学期的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让孩子们有着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建立孩子们反省思考的良好习惯。这对于缺乏父母监督的孩子们自制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容易唤起孩子们的主体意识。
2.构建温馨家园。
(1)启动代理家长制。与科任老师进行沟通,秉着自愿的原则,倡议科任老师们担任起‘临时家长’的角色,根据“留守兒童”的学习情况、性格、性别、兴趣爱好等,与各科老师进行沟通协作,一起制定详实的帮扶计划,明确帮扶对象、时间及内容,并定期进行检查,力求使得每个孩子都能学有所成,在学习之余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关怀。
(2) 启动学生合作制。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在班级里开展‘互帮互学’活动,同学之间的相互启迪、帮助和竞争,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水平有重要意义。班里还进行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组长往往有着乐观的心态以及较强的自控能力,能带动起小组里的其他成员,使得他们慢慢学会管理自己。通过上述两种方式可以为孩子们构建一个新的学习环境。
3.搭建沟通桥梁。
(1)建立心里话信箱与心理咨询。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心里话写到信件里。“留守儿童”,所以造成了许多孩子性格较内向,信箱的建立,一方面可以让他们有个平台宣泄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通过信箱,班主任可以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时与家长联系,采取必要的措施。
(2)搭建联络平台,与家长们直接沟通。利用节假日的机会召开家长会,进行必要的家访,呼吁家长多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并借此机会留下家长的联系电话,以便日后的沟通。
(3)与临时监护人进行必要的交流培训。及时与“留守儿童”的临时监护人,进行沟通,向他们灌输一定的科学教育理念。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减少孩子们因为溺爱而养成的不良习惯。
以上就是我对于“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理解和建议。“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这几句话,道出了孩子们的心声,也道出了我们这些乡村教师的愿望,引导这些孩子们沿着正确的轨道成长,做好他们的“临时父母”,是我们每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