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 在阐述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基础上,以E方知库期刊群为例,分析了期刊建立联盟的优点、缺点,同时建议,成立期刊集群/联盟需要建立完善的联盟制度,建立统一数字化出版平台和知识共享机制。
[关键词 ] 科技期刊 期刊群/聯盟 E方知库
[中图分类号 ]G237.5
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新机遇
近年来,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学术引领、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1 ];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等 [2 ]。在众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 [3 ],中国科技期刊的管理、出版机构呈分散化特点,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有4958种,但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期刊3.84种,每个主办单位主办期刊1.61种,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16种,其中只出版一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占全部的95.8%。该报告建议,中国科技期刊应顺势在选题、策划、精品出版、集约化办刊、全球传播和市场化运营上着重发力。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期刊社、出版社、学会等积极探索,通过各种形式尝试整合期刊资源,期刊编辑部也在考虑如何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集群化建设已经成为期刊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已有多家行业期刊形成了专业的期刊联盟/联合体,如E方知库期刊群(16个成员)、光学期刊联盟(58个成员)、心血管期刊联盟(24个成员)、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26个成员)、形式政策刊物联盟(22个成员)等。本文以E方知库为例,对目前期刊联盟存在的优点、缺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E方知库期刊群案例分析
E方知库是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起,以该中心主办的9本科技期刊为主体,并集合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科学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16本期刊的期刊群。所属期刊包括《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ES)、《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EHS)、《Acta Ecologica Sinica》(AES)、《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化学》、《生态学报》、《生态毒理学报》、《环境保护科学》、《能源研究与管理》(原《江西能源》)、《生态环境学报》、《中国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和《工业水处理》。
根据其网站介绍,E方知库除致力于生态环境领域优秀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出版、助力该领域的学术传播活动外,还深耕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资源,深入参与该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会议、培训、咨询等全方位学术服务 [4 ]。
(一)建立期刊联盟的优点分析
1.建立行业组织,便于各期刊交流。 E方知库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第一个期刊群,该期刊群是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期刊为主,期刊群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平时各自独立运营的各个期刊间的联系和交流。E方知库网站会不定期发布学术会议及相关专业培训的通知,类似资讯的共享也为期刊群中的其他期刊提供了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2.便于宣传和推广。 相比单刊而言,行业期刊集群更便于宣传和推广。参加一次推广活动,可以让潜在受众同时了解到集群内10多种不同期刊,宣传效果要远远优于单刊的宣传。比如在高校进行相关活动时,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期刊群成员,如果刚好有论文撰写计划,在这些期刊中挑选期刊投稿的概率要大于未做过推广活动的期刊。由于期刊群成员众多,既包含SCI收录期刊、EI收录期刊,也包含核心期刊和普通科技期刊,为投稿选刊提供了众多选择。
例如E方知库期刊群参加全国污染控制前沿高端论坛,参加第十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参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等,对于扩大期刊群的影响力和期刊群内各刊的宣传大有裨益。
3.增加了潜在稿源。 当期刊群内某个期刊的学者通过浏览E方知库网站进行投稿,或者通过该期刊群的线下推广活动,了解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期刊群内其他期刊,当有适合的文章时,这个作者可能变成期刊群内其他期刊的作者。因此,相当于期刊群中每个期刊的潜在作者通过期刊群整合成了原来各分散期刊的潜在作者的总和。
4.整合了更多资源。 以E方知库期刊群为例,期刊群各刊的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科学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单位,其拥有员工、学生等近万人,如果宣传足够充分,如此庞大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团体,均可以变成整个期刊群的潜在读者、作者和审稿者,每个单位的学术活动也都可以成为整个期刊群的宣传阵地,以及编辑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平台。 5.有助于防止“一稿多投”。 较单刊而言,建立统一数据库的期刊群更容易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防控。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报信息部及其所属的《金属学报》、《金属学报》(英文版)、JMST、《材料研究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等6种期刊为基礎建立的局域材料期刊联盟,对期刊原有信息加以集成整合,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稿件在进入审稿流程后,编辑可随时对作者在联盟内期刊的投稿记录等信息进行查询,以防止作者在稿件审理期间,将稿件再投他刊,同时保留各期刊编辑部独立的采编平台,保证了各编辑部工作的正常运行 [5 ]。由于联盟是由行业内重点期刊组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其中一个期刊投稿的作者会大概率选择在期刊群内继续投稿,因此期刊群/联盟建立统一数据库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一稿多投”。
(二)期刊联盟的缺点分析
1.分散化办刊,不能充分发挥期刊群优势。 绝大部分的期刊群/联盟由于成员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不同,不能协调更多资源去建立类似材料期刊联盟的数据库。以E方知库期刊群为例,期刊群内各刊都拥有自己独立的采编、发布平台,通过期刊群网站可以链接到各刊平台,但各刊间未建立统一数据库,就目前情况看,该期刊群仅能做到统一宣传和参与学术活动。
由于E方知库网站建成时间晚于各刊网站,各刊多年来积累的固定的投稿习惯,绝大部分作者不会通过期刊群网站进行投稿,而是直接到目标期刊投稿平台投稿。因此,期刊群对于扩大潜在作者的作用有限。
E方知库期刊群各刊间由于管理是独立的,并且采用独立采编系统,因此其内部也缺乏稿件之间的流通机制,比如被一个成员期刊退稿的稿件并不方便推荐到其他成员期刊,也无从了解最终修改后投往哪里,稿件最终是否流向了期刊群内部。
2.组织活动时成员期刊定位不明,存在争夺稿源情况。 E方知库2020年组织白洋淀专辑征稿,拟结合旗下各刊的报道范围和关注重点,将各项成果以专栏的形式分别刊发到各期刊上。征稿范围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ES)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白洋淀典型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机制和风险评估,以及相关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管理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EHS)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区域环境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学研究方法在可持续政策制定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Acta Ecologica Sinica》(AES)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生态学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涉及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的重要进展;《环境科学》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理论和实用技术等;《环境科学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工艺、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等;《环境化学》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特征,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监测调查和环境行为效应(吸附、迁移、转化、降解)以及环境修复研究;《环境工程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材料、设备、工艺、技术集成)及工程应用;《生态毒理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涉及的环境应激因子(如化学污染物、营养盐和生物毒素等)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对生态系统、种群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和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研究;《环境保护科学》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环境整治技术与成果;《能源研究与管理》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能源、环保及生态资源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从各刊的征稿范围和侧重点看,除了《生态毒理学报》仅与JES有部分要求重叠,其余各刊,如EHS、AES和《生态学报》,JES与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报》、《环境保护科学》和《能源研究与管理》的内容要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收稿要求的重叠必然会引起作者投稿时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的稿件具体适合哪本刊,最终只能根据经验投往之前熟悉的期刊。
3.知识共享不足。 E方知库期刊群由于成立时间不长,成员期刊间尚未形成知识共享和流动机制,知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各成员期刊均是在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平台传播知识,而不是在期刊群网站传播,知识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期刊集群/联盟共同存在的问题。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知识管理对于联盟的成功运作至关重要,建立合理的知识共享机制是关键 [6 ],只有联盟内合理的知识流通,才能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
三、期刊集群/联盟发展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联盟制度
期刊集群/联盟要保证高质量发展,吸纳更多行业期刊加入,必须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期刊群网站及平台顺利运营的同时,保证期刊集群/联盟内成员办刊利益不受损害。例如光学期刊联盟先成立了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联盟的成员期刊开会通过了加盟光学期刊网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了加盟网站相关电子版权使用、数字服务、网站营收分配等协议 [7 ]。研究表明,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在知识共享层面总体凝聚力很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紧密,知识共享流动性也比较高 [6 ]。又如材料期刊联盟在建立统一数据库的基础上,还保留各编辑部拥有的独立采编平台,保证了各编辑部内部的正常运行 [5 ]。 (二)建立统一数字化出版平台
为适应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适合集群运营的出版平台。以光学期刊网为平台的光学期刊联盟建立了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该平台包括电子期刊系统、光学期刊数字主页集群系统、论文优先上网系统、光学期刊DOI注册系统、光学知识社区、光电博客聚合系统、光电学术会议系统、新闻发布系统等功能。通过该平台,联盟在成员期刊间广泛开展了广告、发行及数字出版合作等,进一步提升了光学期刊联盟的紧密联系和盈利能力 [7 ]。该联盟共有成员期刊58个,其他联盟在规模上可能比不上该联盟,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统一出版平台,对于加强联盟成员间的凝聚力和促进成员间的合作非常必要,对联盟内各成员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三)完善联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机制
上文提到,知识共享不足是目前期刊集群/联盟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联盟成员间通过协商,形成一系列知识共享协议和合作准则,明确成员间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成员间的协作意识,可对整个期刊集群/联盟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协调。
参考文献
[1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KG*2]四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 [Z/OL ].(2019-08-16).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6/content_5421699.htm.
[2 ]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 [Z/OL ].(2019-08-19).https://www.cast.org.cn/art/2019/9/19/art_458_101785.html.
[3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发布 [EB/OL ].(2020-10-10).http://d.youth.cn/newtech/202010/t20201010_12524798.htm.
[4 ]E方简介 [Z/OL ].http://eekw.rcees.ac.cn/index/news/solo-detail/efjj.
[5 ]李海兰,毕淑娟,陈新贵,等.利用学术期刊联盟防范一稿多投——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期刊联盟为例 [J ].编辑学报,2012,24(1):62-63.
[6 ]任健,纪瑜.科技期刊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机制探析——以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为例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38-543.
[7 ]郑继承,邓迎,段家喜,等.IDEF0模型在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运营中的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23-28.
[关键词 ] 科技期刊 期刊群/聯盟 E方知库
[中图分类号 ]G237.5
一、我国科技期刊发展面临新机遇
近年来,科技期刊在学术交流、学术引领、体现国家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受到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2019年8月,中国科协、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 [1 ];2019年9月,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等 [2 ]。在众多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科技期刊的办刊环境有了进一步改善。
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 [3 ],中国科技期刊的管理、出版机构呈分散化特点,目前国内科技期刊有4958种,但平均每个主管单位主管期刊3.84种,每个主办单位主办期刊1.61种,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16种,其中只出版一种期刊的出版单位占全部的95.8%。该报告建议,中国科技期刊应顺势在选题、策划、精品出版、集约化办刊、全球传播和市场化运营上着重发力。
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越来越多的期刊社、出版社、学会等积极探索,通过各种形式尝试整合期刊资源,期刊编辑部也在考虑如何既能保护自己,又能获得快速发展的机会,集群化建设已经成为期刊未来发展的趋势。目前,已有多家行业期刊形成了专业的期刊联盟/联合体,如E方知库期刊群(16个成员)、光学期刊联盟(58个成员)、心血管期刊联盟(24个成员)、中国案例研究期刊联盟(26个成员)、形式政策刊物联盟(22个成员)等。本文以E方知库为例,对目前期刊联盟存在的优点、缺点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E方知库期刊群案例分析
E方知库是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发起,以该中心主办的9本科技期刊为主体,并集合了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科学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单位主办的16本期刊的期刊群。所属期刊包括《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JES)、《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EHS)、《Acta Ecologica Sinica》(AES)、《环境科学学报》、《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报》、《环境化学》、《生态学报》、《生态毒理学报》、《环境保护科学》、《能源研究与管理》(原《江西能源》)、《生态环境学报》、《中国环境管理》、《环境科学研究》、《环境工程技术学报》和《工业水处理》。
根据其网站介绍,E方知库除致力于生态环境领域优秀学术期刊的编辑与出版、助力该领域的学术传播活动外,还深耕生态环境领域的学术资源,深入参与该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为科研人员提供会议、培训、咨询等全方位学术服务 [4 ]。
(一)建立期刊联盟的优点分析
1.建立行业组织,便于各期刊交流。 E方知库是我国生态环境领域第一个期刊群,该期刊群是以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期刊为主,期刊群的成立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平时各自独立运营的各个期刊间的联系和交流。E方知库网站会不定期发布学术会议及相关专业培训的通知,类似资讯的共享也为期刊群中的其他期刊提供了专业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2.便于宣传和推广。 相比单刊而言,行业期刊集群更便于宣传和推广。参加一次推广活动,可以让潜在受众同时了解到集群内10多种不同期刊,宣传效果要远远优于单刊的宣传。比如在高校进行相关活动时,高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可以充分了解到期刊群成员,如果刚好有论文撰写计划,在这些期刊中挑选期刊投稿的概率要大于未做过推广活动的期刊。由于期刊群成员众多,既包含SCI收录期刊、EI收录期刊,也包含核心期刊和普通科技期刊,为投稿选刊提供了众多选择。
例如E方知库期刊群参加全国污染控制前沿高端论坛,参加第十届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及风险评价研讨会,参加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等,对于扩大期刊群的影响力和期刊群内各刊的宣传大有裨益。
3.增加了潜在稿源。 当期刊群内某个期刊的学者通过浏览E方知库网站进行投稿,或者通过该期刊群的线下推广活动,了解到以前没有接触过的期刊群内其他期刊,当有适合的文章时,这个作者可能变成期刊群内其他期刊的作者。因此,相当于期刊群中每个期刊的潜在作者通过期刊群整合成了原来各分散期刊的潜在作者的总和。
4.整合了更多资源。 以E方知库期刊群为例,期刊群各刊的主办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江西省科学院、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单位,其拥有员工、学生等近万人,如果宣传足够充分,如此庞大的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团体,均可以变成整个期刊群的潜在读者、作者和审稿者,每个单位的学术活动也都可以成为整个期刊群的宣传阵地,以及编辑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平台。 5.有助于防止“一稿多投”。 较单刊而言,建立统一数据库的期刊群更容易对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进行防控。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学报信息部及其所属的《金属学报》、《金属学报》(英文版)、JMST、《材料研究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等6种期刊为基礎建立的局域材料期刊联盟,对期刊原有信息加以集成整合,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稿件在进入审稿流程后,编辑可随时对作者在联盟内期刊的投稿记录等信息进行查询,以防止作者在稿件审理期间,将稿件再投他刊,同时保留各期刊编辑部独立的采编平台,保证了各编辑部工作的正常运行 [5 ]。由于联盟是由行业内重点期刊组成,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选择其中一个期刊投稿的作者会大概率选择在期刊群内继续投稿,因此期刊群/联盟建立统一数据库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一稿多投”。
(二)期刊联盟的缺点分析
1.分散化办刊,不能充分发挥期刊群优势。 绝大部分的期刊群/联盟由于成员期刊的主管/主办单位不同,不能协调更多资源去建立类似材料期刊联盟的数据库。以E方知库期刊群为例,期刊群内各刊都拥有自己独立的采编、发布平台,通过期刊群网站可以链接到各刊平台,但各刊间未建立统一数据库,就目前情况看,该期刊群仅能做到统一宣传和参与学术活动。
由于E方知库网站建成时间晚于各刊网站,各刊多年来积累的固定的投稿习惯,绝大部分作者不会通过期刊群网站进行投稿,而是直接到目标期刊投稿平台投稿。因此,期刊群对于扩大潜在作者的作用有限。
E方知库期刊群各刊间由于管理是独立的,并且采用独立采编系统,因此其内部也缺乏稿件之间的流通机制,比如被一个成员期刊退稿的稿件并不方便推荐到其他成员期刊,也无从了解最终修改后投往哪里,稿件最终是否流向了期刊群内部。
2.组织活动时成员期刊定位不明,存在争夺稿源情况。 E方知库2020年组织白洋淀专辑征稿,拟结合旗下各刊的报道范围和关注重点,将各项成果以专栏的形式分别刊发到各期刊上。征稿范围上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JES)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新型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白洋淀典型污染物对人类的危害机制和风险评估,以及相关的生态修复、污染治理和管理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EHS)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区域环境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生态学研究方法在可持续政策制定和管理方面的应用 ;《Acta Ecologica Sinica》(AES)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生态学相关的理论和实验研究;《生态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过程中涉及的生态学基础理论的重要进展;《环境科学》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污染控制、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理论和实用技术等;《环境科学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工艺、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等;《环境化学》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化学污染特征,营养盐、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监测调查和环境行为效应(吸附、迁移、转化、降解)以及环境修复研究;《环境工程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环境污染防治技术(材料、设备、工艺、技术集成)及工程应用;《生态毒理学报》主要报道白洋淀生态环境整治过程中涉及的环境应激因子(如化学污染物、营养盐和生物毒素等)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和降解,对生态系统、种群和个体的影响,以及对人体和生态系统的风险评价研究;《环境保护科学》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环境管理理论与方法,以及区域环境整治技术与成果;《能源研究与管理》主要报道白洋淀项目中涉及的能源、环保及生态资源方面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从各刊的征稿范围和侧重点看,除了《生态毒理学报》仅与JES有部分要求重叠,其余各刊,如EHS、AES和《生态学报》,JES与 《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环境化学》、《环境工程学报》、《环境保护科学》和《能源研究与管理》的内容要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重叠。收稿要求的重叠必然会引起作者投稿时的困惑,不知道自己的稿件具体适合哪本刊,最终只能根据经验投往之前熟悉的期刊。
3.知识共享不足。 E方知库期刊群由于成立时间不长,成员期刊间尚未形成知识共享和流动机制,知识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各成员期刊均是在自己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等自有平台传播知识,而不是在期刊群网站传播,知识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这也是目前大多数期刊集群/联盟共同存在的问题。而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知识管理对于联盟的成功运作至关重要,建立合理的知识共享机制是关键 [6 ],只有联盟内合理的知识流通,才能促进联盟的健康发展。
三、期刊集群/联盟发展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联盟制度
期刊集群/联盟要保证高质量发展,吸纳更多行业期刊加入,必须制订完善的规章制度,在期刊群网站及平台顺利运营的同时,保证期刊集群/联盟内成员办刊利益不受损害。例如光学期刊联盟先成立了光学期刊联合编辑部,联盟的成员期刊开会通过了加盟光学期刊网的权利与义务,规范了加盟网站相关电子版权使用、数字服务、网站营收分配等协议 [7 ]。研究表明,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在知识共享层面总体凝聚力很强,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比较紧密,知识共享流动性也比较高 [6 ]。又如材料期刊联盟在建立统一数据库的基础上,还保留各编辑部拥有的独立采编平台,保证了各编辑部内部的正常运行 [5 ]。 (二)建立统一数字化出版平台
为适应我国科技期刊集群化发展的要求,必须建立适合集群运营的出版平台。以光学期刊网为平台的光学期刊联盟建立了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该平台包括电子期刊系统、光学期刊数字主页集群系统、论文优先上网系统、光学期刊DOI注册系统、光学知识社区、光电博客聚合系统、光电学术会议系统、新闻发布系统等功能。通过该平台,联盟在成员期刊间广泛开展了广告、发行及数字出版合作等,进一步提升了光学期刊联盟的紧密联系和盈利能力 [7 ]。该联盟共有成员期刊58个,其他联盟在规模上可能比不上该联盟,但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建立统一出版平台,对于加强联盟成员间的凝聚力和促进成员间的合作非常必要,对联盟内各成员的发展也非常有利。
(三)完善联盟成员间的知识共享和合作机制
上文提到,知识共享不足是目前期刊集群/联盟存在的共性问题,因此联盟成员间通过协商,形成一系列知识共享协议和合作准则,明确成员间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成员间的协作意识,可对整个期刊集群/联盟的发展进行指导和协调。
参考文献
[1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KG*2]四部门联合发文推动科技期刊改革发展 [Z/OL ].(2019-08-16).http://www.gov.cn/xinwen/2019-08/16/content_5421699.htm.
[2 ]关于组织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有关项目申报的通知 [Z/OL ].(2019-08-19).https://www.cast.org.cn/art/2019/9/19/art_458_101785.html.
[3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发布 [EB/OL ].(2020-10-10).http://d.youth.cn/newtech/202010/t20201010_12524798.htm.
[4 ]E方简介 [Z/OL ].http://eekw.rcees.ac.cn/index/news/solo-detail/efjj.
[5 ]李海兰,毕淑娟,陈新贵,等.利用学术期刊联盟防范一稿多投——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期刊联盟为例 [J ].编辑学报,2012,24(1):62-63.
[6 ]任健,纪瑜.科技期刊战略联盟的知识共享机制探析——以中国光学期刊联盟为例 [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7,28(6):538-543.
[7 ]郑继承,邓迎,段家喜,等.IDEF0模型在光学期刊集群数字出版平台建设运营中的分析 [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1):2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