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星星撒到的地方,到处一片明亮;云彩铺到的地方,到处一片锦绣;共产党的阳光照到的地方,到处一片兴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4年来,云南广大干部,在中共云南省委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深入边疆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并积极宣传、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云南各地民族文化宣传工作事业也正在“8﹒19”讲话的指导下积极有序地开展。
时至今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普米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以普米族母语拍摄的电影《戎肯》即将于2013年11月22日开拍,这部极具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纪实性电影讲述的是在当今旅游业大力发展下的普米族山寨中,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坚持和为之付出努力的普米族人民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深感民族文化消亡的老祭祀释毕,为将普米族的“戎肯”祭祀等民族习俗传承下去办学习班的曲折故事。其间释毕所在的罗古箐村村民经历了种种迷茫与困惑、梦想与追求。3年来,导演戈巴海培一直在为拍这部电影做努力,找政府、找投资方、找企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获得了拍摄许可证;兰坪县普米族研究会的相关人员对于该片也有较大的支持力度。戈巴海培对这部电影充满希望,他说,电影要探讨的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已经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虽然在不久的将来,普米族语会消失殆尽,但以此为起点,必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普米族优秀文艺作品。
当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片为观赏者和少数民族群众呈现出一种新的电影品质——他们具有真诚的“文化自觉”,并正在形成为一个追求人文地理环境烘托独特的人性美的“艺术流派”。然而民族电影事业追求的远远不是热闹一时,民族电影正蓄势图强,并希冀借助各种平台,不断推进市场化、产业化与国际化。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民族电影在全球的语境中以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民族传统,认识本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加强对中华“多远一体的认同”,以及对现代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文化反思、面对未来文化展开想象,这是当代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大特点。这类题材影片在意义层次上表现出发人深省的当代文化哲学意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市场化的大片不同,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尽管尚处于电影市场的边缘,但她却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原生态及其现代美学风采,为中国银幕增添一道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风景线,为中国民族志留存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少数民族电影,势必会在中国与世界电影的对话中焕发新声音、树立新形象、传播新能量。它以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彩的民族风格、富于个性的任务形象、优美的音乐舞蹈以及对自由生活、真挚爱情、英雄主义、崇高理想、文化传承的追求和赞美,一直以来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就是少数民族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大胆创新、对电影类型的探索和突破,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例如《青春祭》《黑骏马》《益西卓玛》《季风中的马》《碧罗雪山》等少数民族电影都开拓了新的电影领域。
中国电影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同,中国民族电影是使用着几十种民族母语来创作生产的。少数民族厚重宽广的文化资源为中国银幕艺术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养分。201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专门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展”,参展的30部影片是用11种少数民族母语拍摄的。这些语言包括: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鄂伦春语、哈尼语、黎语、哈萨克语、羌语、苗语、侗语、傈僳语。影片的导演也来自各个民族。中国境内有五大语系,已识别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多种,有37个民族以本民族语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人们在观看电影时语言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于剧情的理解、人物感情的交流、思想的共鸣,却没有障碍,心灵贴得更近,这正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艺术的动人之处,也是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立足点。
近十年来,由少数民族主创者所创作的“民族母语电影”接踵而至,《心跳墨脱》《长调》《斯琴杭茹》《静静的嘛呢石》《美丽家园》《买买提的2008》《云上太阳》《唐卡》《乌鲁木齐的天空》等,无不是对各自民族人文原生态进行深入发掘,着力于对新鲜人物形象的发展与塑造,从而彰显出多样的人文底蕴和美学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少小民族的普米族涌现了很多的杰出人才,新生代导演戈巴海培就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新星。他一直在为普米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不懈努力,由其执导的电影《戎肯》将填写普米族历史上没有自己母语电影的空白,同时也将向外界展示普米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习俗、历史渊源和民风民情,普米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卷宗里,将随着《戎肯》的开拍增加厚重的页码。
电影《戎肯》的内容也反映了时下颇受人们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导演戈巴海培对于自己民族流传了千百年的诸多习俗和文化传承在面对现代文明浪潮的冲击下即将分崩离析感到无比的心痛,为了唤醒广大民族同胞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并将其传承下去,戈巴海培历时三年倾力筹备拍摄《戎肯》。当然,《戎肯》不仅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更是一部珍贵的以普米族文化、宗教、民俗为蓝本创作的影视人类学资料,为普米族记录了其传承已久的民族文化。
电影《戎肯》反映的是普米族在特定的文化和生活繁衍中形成的特有的审美观、审美表现;包含了普米族人民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睿智地处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启迪;表现出普米族人民的社会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冲突与调适、吸纳与放弃,以及背后酸甜苦辣的选择。这些包含在电影作品中的特质,不仅反映出普米族儿女的文化源流与面貌,也折射出人类共通的人性温度与光彩。而这类影片的人类学、民族学价值,更是其他电影所不可比拟的。
近一百年以来,中国文化曾长期作为被解构的对象。而百年后的今天,中国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和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华各族儿女塑造了一个多彩、斑斓的“中国梦”,中国电影正在为这个“中国梦”进行影像记录。这里面承载的是不同民族的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映照着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春夏秋冬”。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推荐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缘由,这其中,也包括《戎肯》。尽管少数民族体裁的电影在制作上还不够成熟、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但他所孕含的发展潜力和艺术能量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些优秀影片能够被交流到更多的国家,为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所喜爱。
电影《戎肯》传达出的正是一种时下备受关注的“正声音、正能量”,以普米族的文化为大背景,故事中主人公的境遇反映出一种人性的回归、灵魂的回归。电影《戎肯》的所有收入也将会作为研究普米族文化资金来使用。导演戈巴海培力争为民族事业做一份自己的贡献。这是传播普米文化瑰宝,弘扬正能量的极好例证。
时至今日,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普米族地区的各项事业犹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第一部以普米族母语拍摄的电影《戎肯》即将于2013年11月22日开拍,这部极具历史意义和社会价值的纪实性电影讲述的是在当今旅游业大力发展下的普米族山寨中,为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懈坚持和为之付出努力的普米族人民的故事。
影片讲述了深感民族文化消亡的老祭祀释毕,为将普米族的“戎肯”祭祀等民族习俗传承下去办学习班的曲折故事。其间释毕所在的罗古箐村村民经历了种种迷茫与困惑、梦想与追求。3年来,导演戈巴海培一直在为拍这部电影做努力,找政府、找投资方、找企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影片获得了拍摄许可证;兰坪县普米族研究会的相关人员对于该片也有较大的支持力度。戈巴海培对这部电影充满希望,他说,电影要探讨的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如何传承和保护已经逐渐消失的传统文化。虽然在不久的将来,普米族语会消失殆尽,但以此为起点,必将会涌现出更多更好的普米族优秀文艺作品。
当下,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题材优秀影片为观赏者和少数民族群众呈现出一种新的电影品质——他们具有真诚的“文化自觉”,并正在形成为一个追求人文地理环境烘托独特的人性美的“艺术流派”。然而民族电影事业追求的远远不是热闹一时,民族电影正蓄势图强,并希冀借助各种平台,不断推进市场化、产业化与国际化。
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复兴,民族电影在全球的语境中以新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民族传统,认识本民族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加强对中华“多远一体的认同”,以及对现代化进程加速带来的各种影响进行文化反思、面对未来文化展开想象,这是当代民族题材电影的一大特点。这类题材影片在意义层次上表现出发人深省的当代文化哲学意蕴。
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中国电影创作中是一个独特的领域,在中国百年电影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市场化的大片不同,中国的少数民族电影,尽管尚处于电影市场的边缘,但她却能以其独特的人文原生态及其现代美学风采,为中国银幕增添一道异彩纷呈、气象万千的风景线,为中国民族志留存珍贵的影像资料。这些少数民族电影,势必会在中国与世界电影的对话中焕发新声音、树立新形象、传播新能量。它以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多彩的民族风格、富于个性的任务形象、优美的音乐舞蹈以及对自由生活、真挚爱情、英雄主义、崇高理想、文化传承的追求和赞美,一直以来受到了海内外广大观众的喜爱。还有一点特别值得一提,就是少数民族电影对电影语言的大胆创新、对电影类型的探索和突破,推动了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例如《青春祭》《黑骏马》《益西卓玛》《季风中的马》《碧罗雪山》等少数民族电影都开拓了新的电影领域。
中国电影与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同,中国民族电影是使用着几十种民族母语来创作生产的。少数民族厚重宽广的文化资源为中国银幕艺术提供了无比丰厚的养分。2011年北京国际电影节专门设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母语电影展”,参展的30部影片是用11种少数民族母语拍摄的。这些语言包括: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鄂伦春语、哈尼语、黎语、哈萨克语、羌语、苗语、侗语、傈僳语。影片的导演也来自各个民族。中国境内有五大语系,已识别的少数民族语言有120多种,有37个民族以本民族语为母语或第一语言。人们在观看电影时语言可能是陌生的,但对于剧情的理解、人物感情的交流、思想的共鸣,却没有障碍,心灵贴得更近,这正是中国少数民族电影艺术的动人之处,也是少数民族电影发展的立足点。
近十年来,由少数民族主创者所创作的“民族母语电影”接踵而至,《心跳墨脱》《长调》《斯琴杭茹》《静静的嘛呢石》《美丽家园》《买买提的2008》《云上太阳》《唐卡》《乌鲁木齐的天空》等,无不是对各自民族人文原生态进行深入发掘,着力于对新鲜人物形象的发展与塑造,从而彰显出多样的人文底蕴和美学风采。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中国少小民族的普米族涌现了很多的杰出人才,新生代导演戈巴海培就是其中一颗灿烂的新星。他一直在为普米族的文化传承和传播不懈努力,由其执导的电影《戎肯》将填写普米族历史上没有自己母语电影的空白,同时也将向外界展示普米族的社会生活、宗教习俗、历史渊源和民风民情,普米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卷宗里,将随着《戎肯》的开拍增加厚重的页码。
电影《戎肯》的内容也反映了时下颇受人们关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矛盾,导演戈巴海培对于自己民族流传了千百年的诸多习俗和文化传承在面对现代文明浪潮的冲击下即将分崩离析感到无比的心痛,为了唤醒广大民族同胞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并将其传承下去,戈巴海培历时三年倾力筹备拍摄《戎肯》。当然,《戎肯》不仅是一部少数民族电影,更是一部珍贵的以普米族文化、宗教、民俗为蓝本创作的影视人类学资料,为普米族记录了其传承已久的民族文化。
电影《戎肯》反映的是普米族在特定的文化和生活繁衍中形成的特有的审美观、审美表现;包含了普米族人民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理解,睿智地处理人与环境、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许多启迪;表现出普米族人民的社会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各种冲突与调适、吸纳与放弃,以及背后酸甜苦辣的选择。这些包含在电影作品中的特质,不仅反映出普米族儿女的文化源流与面貌,也折射出人类共通的人性温度与光彩。而这类影片的人类学、民族学价值,更是其他电影所不可比拟的。
近一百年以来,中国文化曾长期作为被解构的对象。而百年后的今天,中国进入经济的高速发展期,这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对外开放程度和与世界的文化交流。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中华各族儿女塑造了一个多彩、斑斓的“中国梦”,中国电影正在为这个“中国梦”进行影像记录。这里面承载的是不同民族的人民的“喜怒哀乐”,也映照着世界上不同地方的“春夏秋冬”。这些,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特别推荐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缘由,这其中,也包括《戎肯》。尽管少数民族体裁的电影在制作上还不够成熟、产业化程度还不高,但他所孕含的发展潜力和艺术能量是巨大的、不可估量的。我们真诚地希望这些优秀影片能够被交流到更多的国家,为世界上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所喜爱。
电影《戎肯》传达出的正是一种时下备受关注的“正声音、正能量”,以普米族的文化为大背景,故事中主人公的境遇反映出一种人性的回归、灵魂的回归。电影《戎肯》的所有收入也将会作为研究普米族文化资金来使用。导演戈巴海培力争为民族事业做一份自己的贡献。这是传播普米文化瑰宝,弘扬正能量的极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