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课程标准》在教学评价建议中指出:“在评价中努力体现标准的理念和目标,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与反馈功能,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和发现自己的不足,促进学生在美术学习方面的发展。”因此,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我根据学生对美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结合学生学习美术的能力与态度、情感与价值观,针对问题、把握目标、有的放矢,以保证美术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
一、人性化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儿童绘画过程往往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学生们的心血,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加上学生之间因受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放弃了“一刀切”的武断做法,实行人性化评价。有的学生善于色彩搭配,有的学生精于线条描绘,有的学生作品给人一种粗犷之美,有的则呈现一种细腻之美。我对于他们作业中的闪光点,都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我在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常常还请学生说说自己创作的想法和作品的表现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不足。除了留给学生不断修改、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余地外,还多次对学生作业的評定结果进行修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思想观念。
二、纵向性评价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用与别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横向的比较来判断,还应看其自身的纵向发展。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评价问题,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有些学生原本涂色潦草,但在后来的画中他的涂色认真仔细了,这就是进步;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画面构图缺乏张力,但在后来的作品中注意了构图的特点,敢涂敢画了,这也是进步;有些学生原本对于美术学习缺少兴趣,但后来他执笔画了一幅“大作”,这也是进步。当发现他们的这些进步时,我采取单独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表扬他们的进步,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当他们逐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业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时,我就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全班公开化地表扬,对他们的努力进行赞赏,为他们的进步表示高兴,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这样,让他们慢慢了解绘画,敞开心扉,感受绘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对于美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注重他们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鼓励他们不断地探索表现美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避免他们绘画惰性的产生。学生的作业效果是老师设置作业要求及是否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直观体现,教师的课堂评价是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方法。对于学生随意画的作品,教师不能不加分析的随意激励:“这位小朋友画得棒极了!好,把掌声送给他!”为评价而评价,忽视学生真实的感受及评价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盲目自大。因此,我在对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创作方法手法、创作态度、创作意识等多维度进行纵向性评价。挖掘美术创作闪光点的同时,及时向学生了解自己授课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评价方法。注意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技巧性,既不虚假表扬,也不用艺术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作品,努力把握好评价的“度”,做到科学评价,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互动性评价
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参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其有益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 “随意”走动,在作画的过程中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做到取长补短。让学生之间互相鼓励,得到借鉴,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使很多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了相应的启发,还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画面中进一步审视,得到了调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我在评价《素描写生》作业时,利用互评的方法,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尽管有些学生自己画的一般,但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却很有一套。这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使学生认同和接纳了评价结果,促进了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美术作品,获得发展。
四、展览性评价
展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我采用中期展览或期末展览的方法,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展览性评价。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参展,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评价其成绩。通过这样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在选择作品、修改作品、布置展览、互相观摩、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
总之,美术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作用正如《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所指出的:“评价美术作品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质量的评价,并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教师给予的评语和成绩,对学生个人及对整个班级都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与简单化,要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做到全面、客观、有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得以发展。
一、人性化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儿童绘画过程往往是一个游戏的过程,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学生们的心血,都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加上学生之间因受家庭、社会环境及自身遗传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个性差异。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放弃了“一刀切”的武断做法,实行人性化评价。有的学生善于色彩搭配,有的学生精于线条描绘,有的学生作品给人一种粗犷之美,有的则呈现一种细腻之美。我对于他们作业中的闪光点,都给予肯定,提高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创新的能力。同时,我在评价学生作业的过程中,常常还请学生说说自己创作的想法和作品的表现内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不足。除了留给学生不断修改、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余地外,还多次对学生作业的評定结果进行修改,培养学生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思想观念。
二、纵向性评价
一个人的成功与否,不能只用与别人的成功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横向的比较来判断,还应看其自身的纵向发展。因此,我在美术教学评价中,总是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分析评价问题,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及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有些学生原本涂色潦草,但在后来的画中他的涂色认真仔细了,这就是进步;有些学生性格内向,画面构图缺乏张力,但在后来的作品中注意了构图的特点,敢涂敢画了,这也是进步;有些学生原本对于美术学习缺少兴趣,但后来他执笔画了一幅“大作”,这也是进步。当发现他们的这些进步时,我采取单独与学生谈心的方式表扬他们的进步,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当他们逐渐对美术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作业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时,我就对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进行全班公开化地表扬,对他们的努力进行赞赏,为他们的进步表示高兴,多给他们一些鼓励性的评价。这样,让他们慢慢了解绘画,敞开心扉,感受绘画给他们带来的乐趣。
对于美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我注重他们能力的发展与提高,鼓励他们不断地探索表现美的方式,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避免他们绘画惰性的产生。学生的作业效果是老师设置作业要求及是否达成教学目的的一种直观体现,教师的课堂评价是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创作情况、及时反馈教学信息的重要方法。对于学生随意画的作品,教师不能不加分析的随意激励:“这位小朋友画得棒极了!好,把掌声送给他!”为评价而评价,忽视学生真实的感受及评价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只能听表扬,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不足,盲目自大。因此,我在对学生作品的表现形式内容、创作方法手法、创作态度、创作意识等多维度进行纵向性评价。挖掘美术创作闪光点的同时,及时向学生了解自己授课中的不足,及时调整自己的评价方法。注意评价的客观性、真实性和技巧性,既不虚假表扬,也不用艺术家的标准去要求学生的作品,努力把握好评价的“度”,做到科学评价,激励学生的创作热情,给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
三、互动性评价
相互帮助、相互学习、相互提高,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参与评价,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视觉感受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对拓宽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极其有益的。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倾听别人发言,进行评价交流,深入学习,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是布鲁纳所说的“知识的学习”的一种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 “随意”走动,在作画的过程中相互欣赏,相互评价,做到取长补短。让学生之间互相鼓励,得到借鉴,让课堂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使很多学生的思维,不仅得到了相应的启发,还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画面中进一步审视,得到了调整,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如,我在评价《素描写生》作业时,利用互评的方法,使得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参与意识。尽管有些学生自己画的一般,但评价别人的作品时却很有一套。这样,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使学生认同和接纳了评价结果,促进了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美术作品,获得发展。
四、展览性评价
展览的过程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过程。我采用中期展览或期末展览的方法,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展览性评价。让学生选择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参展,由学生和老师共同来评价其成绩。通过这样的评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学生在选择作品、修改作品、布置展览、互相观摩、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活动中,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学会欣赏他人的长处,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培养了与人合作的精神。
总之,美术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其作用正如《美术课程标准解读》中所指出的:“评价美术作品是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质量的评价,并具有一定的强化作用。教师给予的评语和成绩,对学生个人及对整个班级都具有导向作用。”教师的教学评价,要避免主观性、随意性与简单化,要通过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品,做到全面、客观、有效,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