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rozds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要求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本人结合教学实际,以思维导图为载体,引导学生在发散思维、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对零散的知识的整合等方面主动进行归纳和梳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化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212-01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对教学、学习实践的反思。
  近几年,中考的重难点和要求逐渐跟随高考的指挥棒在发生偏移。尤其是对于初中数、理、化的綜合性要求更高,改革的步伐更紧。由于中考模式的转换、要求的提高,对于初中化学考察内容的深化和活化,以及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高要求,初中化学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已成为必然。初中化学教学起始于九年级这个临近中考的紧张学段,学生一开始接触会产生新鲜感,因为其知识涉及我们的衣食住行,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化学实验又充满未知和好奇,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质有了进一步了解。但随着上册第三单元,从微观角度认知化学与生活,随着第五单元,从科学规范的书写化学用语和计算,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一再受创,延至九年级下册认识和掌握溶液及酸碱盐的知识并将其应用于生活生产中,学生对于化学的畏难情绪达至高峰。归根结底,初中化学知识零散琐碎,涉及内容广泛,考察模式灵活多变,学生难以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不能顺着“知识”的藤,摸到“探究”模式引导的瓜。大多学生只是片面、机械地靠记忆、背诵,时间长了大部分知识容易遗忘,或是用起来不知道如何把问题的“结”解开。
  2.思维导图的引入。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20世纪60年代,由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开发的一种将发散性思维具体化的图形思维工具和思维模式。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具有将一长串枯燥的信息变成彩色的、容易记忆的、有高度组织性的图。它能够将课本中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学生在记录课堂笔记时也不是机械地重复记录,而是将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串联起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系统清晰的知识网络,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是学生中考复习的好帮手。
  二、思维导图的教学应用模式
  1.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
  案例: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新授课,该节内容可以划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学案的设计的第一大点:知识框架中,便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用导图的形式,对比学习,加深学生的印象。由于该课为新授内容,直接要求学生自行设计思维导图难度大,因此,在新授课中,教师可将相关知识的大概框架加以固定,让学生以填空、补充、添加的形式完成相关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在使用思维导图的过程中形成自我思考、对知识形成自我提炼生成的思维型习惯,因此要在平日和课堂中将此方法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训练。
  2.思维导图在单元复习课中的应用。
  案例:经过在新授课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断地培养和深化,思维导图在单元总复习中的作用就尤为突出。此时由于学生对此方式已经熟悉并熟练,在单元总复习中就省去很多老师重复知识点的讲授工作,在总复习的设计中运用思维导图,教师给出基本框架,由学生自行对单元知识进行整体归纳和提炼,在课堂中以小组形式先予以组内讨论补充整理,再以小组展示形式进行小组报告,其他小组进行质疑、补充。例如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酸和碱的单元总复习。在总复习课中,把学生放在主位,让学生将所学知识整合后以个性化的方式再次与班内其他同学交流,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课堂互动,能生成更完整、整体性更强、更贴近学生的知识版面。
  3.思维导图在丰富教师板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的运用不仅仅是只能用在学教方案等文本上,在课堂教学上,老师可以以思维导图作为板书界面,在课堂的探究、应用中一边运用一边归纳一边深化,使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更顺畅,将知识点间的关联与易混展现得更具象化。
  三、以导图之“活”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应该是逐渐培养的。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逐渐潜移默化。思维导图的应用,能使学生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评价中不应过多地限制学生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同时,思维导图还能结合信息科技,用类似于一些软件进行导图的绘制,在课堂上利用投影、白板甚至是翻转课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课后还可通过各种平台进行交流与发布。导图只是一个平台、一种媒介,在制作导图中养成思维能力,以导图之“活”促思维之“活”,思维的边际将无限延伸。
其他文献
本文首先总结了小波理论的发展过程及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在地震数据处理中的应用,尤其是在地震数据消噪处理中被广泛应用。最后提出小波理论未来的研究方向。
【摘 要】初中階段是培养和强化学生基础知识的重要阶段,农村英语教师应该有一个足够的重视,用心去浇灌祖国的花朵,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培养祖国的栋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英语课堂充满活力和效率,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水平,加强对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在英语创新教学中不断发展,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基于此,本文就针对新时代农村中学英语教学有效性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2-0223-01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类的精神营养品。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其意义在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摘 要】作为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进  程的不断加快,解决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关键词】小学作文;兴趣培养;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3-0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交流的日益扩大,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已不适应培养现如今国家所需的英语人才。为保障学生的发展与社会相适应,使学生个体的学习过程另辟蹊径,就必须考虑其自身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选择课堂教学策略时,应进一步了解学生的认知风格。根据认知风格的特点,揭示其对英语课堂教学策略选择的影响,进一步帮助自身对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认识风格学习者的英语课堂教学策略。 
【摘 要】目前,阅读教学是众多学校的一种语文课堂教学方法,处于低年级的学生如何去领悟中段阅读过程中所带来的情感,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教学氛围,都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本文以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相关教学改进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段阅读;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
【摘 要】博白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精神和文化。文化不是一个人的文化,也不是一个群体的文化,文化是共享的。如何将客家文化元素引入课堂教学领域,也是教师应该积极探讨的课题。客家精神的内涵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在小学教学中,巧妙借助本地客家富有特色文化元素,以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创建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首先分析了客家文化元素的内容,探讨了创建富有客家文化元素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所占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我国信息技术的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来总结目前我国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信息技术教学的创新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210-02  信息技术在我国的教育中占据着
【摘 要】初中阶段,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小实验”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物理知识理解,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更加清晰地感知物理实验现象,让抽象的物理知识转变为直观物理实验,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小实验”作用,深入挖掘学生内在潜力。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