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新闻的“巧”采和“妙”写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chu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多方面阐述了社会新闻的采写技巧,一般情况下,社会新闻的采访要有一个计划,先采访什么、后采访什么,要心中有数,该计划在采访途中就应想好。而对于突发新闻,记者应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计划,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快速采访要想获得预期成果,必须运用新闻智慧。在社会新闻的写作过程中,要善于取舍,详略得当。要提炼出正确的主题。要在写作角度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确定,以及标题制作、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立足于社会新闻的特色,以求不失其社会味儿。
  【关键词】社会新闻 采访 写作
  
  社会新闻集奇闻趣事于一身,巧谈时事,品味人生,赏析文化,怡情感怀,讴歌正气,鞭挞邪恶,俊逸隽永地反映社会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范,张扬美好的事物和人物形象,鞭挞束缚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社会现象和邪恶势力,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它是一种令读者感到亲切的报道题材。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社会新闻的“深度”这篇文章呢?这要从社会新闻的“巧采”和“妙写”上下功夫了。
  一、社会新闻“采”要讲究技巧
  社会新闻以动态性、事件性新闻居多。事件性社会新闻,尤其是重大突发性社会新闻是记者“必争之地”,受众极为关注,更是传媒的一大卖点。记者获悉线索后,应以最快的速度赶赴现场,投入采访。要闻风而动,刻不容缓。
  当记者千方百计克服重重困难赶到事发现场后,就要立即进行采访。时间就是新闻,时间就是效率。谁最先抓到报道素材,谁就可以最先发稿。否则,如果贻误采访时机,不管你来得多早,你的收获也要大打折扣。
  快速采访并非盲目采访,要有一个计划。先采访什么、后采访什么,要心中有数。该计划在采访途中就应想好。但突发事件的现场常常千变万化,计划赶不上变化。因此,记者应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计划,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快速采访要想获得预期效果,必须运用新闻智慧。由于不少社会新闻的发生往往渗透着某种人为因素,是“天灾”中的“人祸”,有关单位、有关人员会极力阻止记者的正常采访,这时要靠记者动脑筋、想办法,力争圆满完成客观全面的采访任务。
  为了避免危险性较大的采访,记者在报道过程中,应注意运用各种采访技巧,不必事事亲躬,也不必每个场合都要“亲历”一番。对于那些危险的场合,记者不能去而又必须报道出来,可用眼睛采访,记录下自己所观察到的情景。
  暗访是记者在社会新闻的采访中,常用的有效方法之一。尤其电视记者用袖珍摄像机,能够拍摄到公开拍不到的许多珍贵、极具新闻价值的镜头。
  一篇成功的社会新闻稿件,首先要选好题材。而培养线人,打配合战是获取题材的一种好方法。目前,很多民生新闻栏目主要靠热线征集线索,节目创办之初,这种方式非常奏效,很多有社会责任感的读者给栏目报料,出现很多好的选题及报道,但是时间久了,随着其他媒体竞争节目的出现,热线提供的选题数量和质量明显下降,长此下去,栏目可能会产生缺题现象。筛选出一些有积极性,有社会阅历的人士,建立线人队伍,从而丰富信息来源是一种不错的方法。新闻记者与线人里应外合,打配合战。发挥线人熟知某些内幕的优势,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培训,定期联络沟通,张开触角,搜罗信息。但要注意对线索进行甄别和筛选,侧重促进民生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选题,做出有新闻价值的独家采访。
  其次,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还应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变被动与主动。生活中到处有新闻,如何让新闻进入记者的报道视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不仅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一种敢于质疑的精神,更需要记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从被动接受采访到主动发掘新闻线索的转变,这样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发现新闻。
  善于发现,要求记者进行调查性报道时,应该多看,多听,多问,多走,尤其是多问,多问之下必有所发现。新闻记者要善于质疑,在释疑中运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逻辑思维,剥茧抽丝,推理判断,寻找真相。
  另外,新闻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揭露各种虚假丑恶现象时,为避开正面采访可能遇到人情网和关系网的重重阻力,确保新闻的真实性,记者可采用隐性采访的手段进行调查取证,接近新闻现场。记者要善于打通关节,消除障碍。
  二、社会新闻“写”要善于取舍
  一篇社会新闻“巧采”成功,新闻已经成功了大半,随后,就要巧妙地进行“妙写”了。
  社会新闻的写作,在选题包括立意上,切记不要打黄色新闻的“擦边球”,中国特色的社会新闻应该是“红色新闻”,即健康的、积极的、有教育意义的新闻。其报道形式可以多样,“十八般武艺”都可以使用。较多采用的是消息、通讯、特写、小故事,也可用新闻图片。写作时力求针对读者的阅读心理,采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的手法,力求写出真情、写出思想、写出故事,潜移默化地感染读者。
  社会新闻的采写要体现出“人在现场”的理念——写好“目击记”,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闻其声,如视其人。其中有纯客观的描述,也有加上主观的认识和评论,还有的要补充一些背景及宏观的材料。为防止有的社会新闻发表后,产生负面效应,在写作时要注意遵守以下“规则”。
  善于取舍,详略得当。社会上确有凶杀、奸情、乱伦、盗窃、诈骗、赌博、腐败等丑恶现象,但不能原封不动地搬给读者,要考虑舆论导向和社会效果。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要严格选择和取舍。否则报道会有宣扬阴暗面,甚至教唆犯罪之嫌。
  要提炼出正确的主题。奇异现象,要作解释。自然界中的奇特现象,在报道时要给予科学的解释,否则很容易被迷信所代替。如有个农村妇女一连生了四胎,婴儿都是生下就死了,村上人说这妇女是“妖精”变的。当第五次怀胎时,她去一家大医院作检查,发现夫妇均系稀有的特殊血型。后经给婴儿换血,婴儿得救了,这名妇女也摘掉了“妖精”的帽子。
  雷同题材,找出特点。拾金不昧、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以及对坏人坏事的揭露批判等雷同题材,往往除时间、地点和人名不同外,基本事实和情节几乎相同。遇到同类题材要抓住其特点。
  有人认为,社会新闻只要题材新奇,有嚼头,又在描写与文采上多下些功夫就可以了,至于主题就不必苛求了。其实不然,社会新闻的主要任务是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群众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关系的正确处理,是要用事实说话,寓教育与引导作用于新奇性、知识性与趣味性之中,因此,更得注意主题的鲜明性与写作的目的性,切不可漠然待之。
  在当今时代环境下,受众对新闻的选择性加强,他们会愈来愈多地对新闻信息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期待,并采取多种方式表达自己对新闻媒体的欢迎或不欢迎的态度,客观地说,这无疑是对新闻传播具有决定意义的制约因素之一。但由于当代受众的不同素质,以及所处地位所决定,他们的期望与要求中也常常包含了不甚合理的,应当加以引导的成分,作为一名有责任心,有觉悟的党的新闻工作者,就应该正视受众的要求与期待,并科学地进行分析,决不采取一味迎合的态度。
  此外,写社会新闻最忌落入好人好事或坏人坏事的俗套,也不能实用主义,以片面性、绝对性、追求轰动效应、搞短期行为,而是要在写作角度的选择、主题思想的确定,以及标题制作、语言文字的运用等方面,立足于社会新闻的特色,以求不失其社会味儿。
  (作者单位:亳州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
  
其他文献
农业在西部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西部农业的现状不尽人意:基础薄弱,投入多,产出少,效率低下,极大地制约着西部经济的发展.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农业的深层次变革提供了良好的历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家族组织的复兴和地方恶势力的盛兴是造成中国农村社会控制弱化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其产生的历史根源及对现实和未来农村社会发展影响的剖析,揭示了在
创建学习型社会是一个富有时代精神的战略要求.本文就学习型社会的涵义及时代背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几点对策.
5月教育网运行正常,未发现影响严重的安全事件。5月13日《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也就是俗称的等保2.0标准)正式发布,将于2019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标准
近年来,肥东县始终把加强效能建设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着力找准效能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点,多措并举,注重实效,打造亮点,全方位构建效能建设常态化机制,有效整治不作
企业集团经营中面临着其特有的财务风险,而企业集团的财务危机正是由这种财务风险累积而成,本文着眼于企业集团体系,从企业集团财务风险产生的非系统性因素分析人手,在考察危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居安思危、勇于进取,党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联系《芜湖日报》编辑部的工作实际,不断提高地方党报管理科学化水平,克服采编人员的职业倦怠,坚
近日,一则中国科技大学“隐形资助”新闻感动了不少网友。该校通过对学生的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数据分析,筛选出消费水平特别低的学生,开展精准资助。
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落后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实行城乡一体化政策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
学术研究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敦煌学研究也不例外.诞生于上个世纪初的敦煌学,与当时国际和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有着密切关系.因此,西部大开发将促进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