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得法事半功倍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de52152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上课前进行周密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便能在教学时有章可循,胸有成竹。语文学科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备课涵盖内容的广泛性。然而,囿于时间和精力,我们不可能把每节课都备得天衣无缝。因此,要想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在备课的环节上讲究些方法。
  
  1.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要先入为主,应变“这节课我要讲什么”的思想为“这节课我要让学生学到什么”,从
  这个角度依据《新课标》去确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才能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特级教师于漪在讲授朱自清《春》一文时,根据教材特点和初进中学的初一学生阅读写作的实际情况确定的教学目标是:“①感受春天景色的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②领会课文语言的准确、生动,学习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写的方法;③熟读,朗诵,培养口头描述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情操,又训练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针对性强,重点突出,具体明确,为课堂教学确定了方向。
  
  2.回归文本,从教材入手,把教材分析透。“教参”作为我们的备课指导,为我们提供了有关教材内容、中心、
  写法、作者、背景等等诸多方面的大量信息,它是分析教材的重要依据。但是我们在备课时不能一味的依赖“教参”。“教参”只是教学时的参考,在参考的同时应积极思考,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适当取舍,有所侧重,甚至可以按照自身的理解修正一些内容。全盘拿来,面面俱到,反而会使授课成为照本宣科的机械运动。
  
  3.在对与教材相关资料的处理上,应本着广泛涉猎的原则,尤其是对课文的作者及背景,要做详细的了解。这些
  未必讲给学生,但它可以帮助教师本身加深对教材的理解,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的深度。这些方方面面的资料信息,不仅是我们授课的拐杖,也进入了我们的知识库,提升了我们教师的自身素养。如教《曹刿论战》一文,除了备写作背景及有关文学常识,还需备上“微言大义”“春秋笔法”“春秋无义战”等,深入挖掘知识,以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来开阔学生思路,拓展学生视野,这种发散性教学,会使你的课堂成为品位高趣味性强的课堂。
  
  4.在设置教学环节时,一定要确保整个教学过程清晰流畅,注意各个环节的自然衔接,即使采用“板块式”教学,也绝不能将教学内容生硬地进行分割和拼凑。一节课最好能像一篇文章一样,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如讲《散文诗两首》,对于两首相对独立的散文诗,之间可以设计这样的过渡:“由孩子对母亲的爱,我们自然会想到母亲对孩子的爱。纯洁的母爱,总是在我们遭遇风雨时悄然而至。她是雪中的那座屋檐,是风中的那棵大树,亦是雨中的那片荷叶。”这样就从《金色花》自然地过渡到《荷叶 母亲》,使两篇文章产生了内在的联系,在结构上也达到了浑然一体的效果。
  
  5.对新课的导入很关键,一个好的导入能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心。因此在设计导入时千万不要吝啬时间,要花点心思在上面,课文的导入,要与主题相关,最好是带有鼓励性和悬念,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争先意识,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劲头。如讲《背影》,教师指出一般文章写人的方法,往往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肖像和神态,但这篇文章却一反常态写人物的背影,它的妙处何在呢?这样,造成了悬念,学生会饶有兴味地钻研课文。
  6.“备课”不等于“背课”。备课就是把准备的教学教法熟记在心,根据授课时的需要和变化随时调整。备课除了备知识,更重要的是备学生的可能,应尽可能多的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在内,学生不仅应该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也应该是我们备课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比如阅读教学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可能性”就是学生独特的阅读经验和感受,教师备课时不可忽视。如《藤野先生》中当先生介绍自己时“后面几个人笑起来”。备课时教师也许对这句话感受不深,甚至不以为然,“教参”也并未涉及。可学生就不一样了,他們可能对这样的话更感兴趣,而且每个学生的理解都不一样:有的学生认为这是不尊重先生;有的学生认为课堂十分压抑,能有机会放肆地笑,纯粹找乐;也有学生觉得这是因为藤野先生为人随和,学生都不怕他。细想学生这些回答都有道理,或者说他们自己本来就是学生,对这种心理的揣摩比教师来得更真切。教师备课时并不一定要将这些答案想全(事实上我们也不可能想全),但一个认真备课的教师应该能跳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备到这些“可能”。而背课则是对教案内容的机械记忆,虽然也达到了熟之又熟的程度,但由于缺乏应变性,一旦授课情境与预设情境有所出入,立刻就会发生“卡壳”现象,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
  最后,语文备课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这一点源于“大语文”这一理念。所以,语文教师的备课应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让我们放眼大自然、放眼全人类,在生活中备语文,在生活中教语文。
其他文献
“新课标”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少数尖子撑场面,多数学生作陪客”的被动局面,采用“区别对待,分层施教”的教学策略,让每个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他们的有效参与度,从而逐渐缩短学生之间在认知领域方面的过大差异,让
期刊
爱是阳光,可以把坚冰熔化。师爱,是师德之魂,是我执着无悔的选择。.踏入教坛之初,我的心情既欣喜又惴惴不安,是一些为人师表的老教师与我结成师徒关系,从教材处理到课堂驾驭,从教育教学到教学教研,每一步每一处,都有他们的孜孜不倦的教诲和耐心细致的指点,是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着我,是他们为教育事业奋斗奉献的精神時时激励着我,启迪着我要用师爱来回报我所热爱的学生。   师爱,是我与学生沟通的桥
期刊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即教师在课外阅读中要起到主导作用,用一套可供操作的方法指导课外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补充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  【关键词】课外阅读;教师;学生    新课标以全新的理念谈到了课外阅读的问题,要求学生“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这同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是全面提高学生语
期刊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一向重视朗读,并流传下来许多有关朗读的佳话和古训。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我们仍有必要大力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很重要,只有用好朗读这颗棋子,语文教学这盘棋才能真正走活。为什么要重视朗读教学?怎样搞好朗读教学?笔者根据几年来的语文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    一、加强朗读训练的现实意义     1、朗读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  现在的语
期刊
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面对着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究竟该如何去品析研读呢? 我经过中学语文教学实践的摸索、研究,在品味新课标教学理念的基础之上,对于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有了一些个人的见解。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比较注重教师的讲解分析、细嚼后的强行灌输,此种做法不利于增加学生的知识积淀,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更不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传统教学,我采取批判吸收的态度,再溶于
期刊
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的三维目标中所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关注的是“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具有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公民等”。这就要求,首先,教师要有“育人”的意识;其次,要掌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规律和特点;再者,教师要言传身教,掌握一定的
期刊
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点,作为语文老师对他们道德的养成有责无旁代的责任。那么我们就当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养成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有德之人呢? 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任何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现代心理学及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小学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上,正处于无意学习向有意学习的转换期,他们缺乏主动性,需要教师督促引导。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是通过一定数量文质兼美的文章及书籍的阅读,以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的要求。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一个理念: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要加强综合性,打破学科界限,学科间融会贯通,以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的目的。
期刊
文言作品是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结晶,多为当时一流人才的精神物化的产品,具有极为丰赡的精神内涵;文言文是汉语言的“文物”,是我们民族语言的根基,是掌握运用现代汉语的起点,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的起点;文言文素养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是高中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学生很有必要学好文言文,笔者在这里谈谈如何搞好高中文言文教学。    一、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地走入课文,和作者心灵相通    教师的一个
期刊
在小学,后进生通常是指那些在品行或学习方面暂时落后的儿童。他们在一个班为数不多,但对班级的影响较大。因此,班主任要特别注意了解他们的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做好他们的思想转化工作。  后进生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对自己评价过低。从入学起他们就投身于学习竞赛的旋涡中,因为屡遭失败,在学习中缺乏竞争心理,常常采取回避态度。心理学把人的需要分为五层,其中一层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成就需要。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