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于我们对多媒体缺乏理性的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走进了误区。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所在,积极研究改革对策,努力实现多媒体与教学最佳的整合。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运用 误区 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边远小学也改善了办学条件,多媒体教学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教学现状带来了"一剂良药"。但是,由于我们对多媒体缺乏理性的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走进了误区。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所在,积极研究改革对策,努力实现多媒体与教学最佳的整合。但是,我们这些老师在使用中也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限制思维,不利拓展。在教学中,全然不顾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比如:在诗歌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使用了这种手段,将诗歌中的形象用图象表达出来,美其名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耳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云云。有一位农村教师在上《望天门山》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诗中的"门"、"开"、"回"的含义,根据诗歌内容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的样子,两山夹缝中长江水奔腾而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之间,一叶白帆飘然而来……古人云"诗中有画",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画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但这幅画并不存在于屏幕上,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况且教师心中的图画再美,也不是大屏幕能够完全展示出来的。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将学生看做是一种容器,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是另一种"填鸭",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创新思维从何而来?
误区二:多媒体成了赶教学进度的工具。为了提高课题教育教学迅速高效的进行,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进行的教学,教师的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丰富的语言表达和神态变化大屏幕代替了。在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分析打在屏幕上,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抄写工。老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所关注的也仅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而已。这样教学确实比较快,我就曾见过一位老师一周时间上了两周的课。
误区三:使用了多媒体就做到与学科的整合。有一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有位老师为了上好"花的结构"这一内容的课,精心设计了教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声音、图像、动画全用上了,还用录像展示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介绍各种花的特点。同学们不停地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仍搞不懂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也就可想而知。
误区四: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就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文并茂的课文录音,学生的课堂练习当然被课文练习挤跑了。这样多媒体中怎样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是要精心选用媒体,合理使用视听材料。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观念。其实,多媒体并不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种不管教学效果,盲目追求视听效果的做法难免让人哭笑不得。有位教师在讲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先是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然后吟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美其名曰唤起学生对故乡的美好感情。《故乡的云》抒发的是游子浪迹天涯,满怀疲惫渴望回到故乡的伤感之情;《静夜思》表达的是对故乡深深地思念;小说《故乡》则是要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它们之间除了字面上有"故乡"二字是相同的,思想内容究竟又有多少关联呢?这样使用媒体,必然把学生的思路导向别处,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的主题,更不可能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如此使用多媒体不如不用!
相反,当我们精心设计、慎重选用媒体时,课文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教材内容也就不难全面掌握了。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语言准确、通俗、平实,但学生苦于没有看到景泰蓝的实物,更不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在一堂示范课中,上课老师播放了景泰蓝制作过程的片断,电视是无声的。之后,请同学们根据画面进行介绍,然后再对照原文。不仅文章的语言特征极易理解,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多项能力。在学习《中国古代的车马》时,学生因为不熟悉古代车马的结构,在课文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就安排学生在计算机上以拖放的方式拼好车马、安排好乘车的位次,这既解决了教学难点,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二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现代教育的改革,其根本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的教学形式,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当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仍旧是教师讲(或放),学生听;教师演(或播),学生看;教学过程仍旧是条分缕析、层剥肢解,教学结构仍旧是知识灌输,主题挖掘、结构解剖。这样做,看似热闹,实则学生被当成可随意填塞知识的"容器"了,仍然走不出"填鸭子式"胡同教学法方法,我们高呼的启发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等又从何而来。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漂亮、立意多么新颖,结果都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在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更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机制,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
三是要讲求实际效率,走出追求形式的误区。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还有赖于教师对各种媒体的充分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媒体素养,即必须懂得将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必须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性能并掌握其使用方法,还应进一步具备制作简单教学课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制于物、受制于人。
如果对各种媒体的性能不了解、使用不得法,即使勉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只能忙于对付各种媒体设备。试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的情感不投入,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一旦操作错误,不仅不能发挥媒体应有的效果,反而受制于物、画虎类犬,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教学的最佳整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多媒体运用 误区 有机结合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农村边远小学也改善了办学条件,多媒体教学以令人惊喜的速度走进课堂。这种新的教学技术手段,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讲授内容,追求"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确有明显的优势,亦为沉寂的教学现状带来了"一剂良药"。但是,由于我们对多媒体缺乏理性的认识,多媒体教学的运用走进了误区。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分析问题所在,积极研究改革对策,努力实现多媒体与教学最佳的整合。但是,我们这些老师在使用中也有一些误区:
误区一:限制思维,不利拓展。在教学中,全然不顾教学目的,而是为了多媒体而多媒体。比如:在诗歌教学中,也有不少教师使用了这种手段,将诗歌中的形象用图象表达出来,美其名曰"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耳到、眼到、心到,感知深切……"云云。有一位农村教师在上《望天门山》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诗中的"门"、"开"、"回"的含义,根据诗歌内容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的样子,两山夹缝中长江水奔腾而下,冲破山的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之间,一叶白帆飘然而来……古人云"诗中有画",教师的出发点是好的,想将自己心目中的美好画面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给学生,但这幅画并不存在于屏幕上,而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况且教师心中的图画再美,也不是大屏幕能够完全展示出来的。更何况"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画面也有自己的理解。这种将学生看做是一种容器,将自己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强加于学生的做法无异于是另一种"填鸭",只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被动地学习,创新思维从何而来?
误区二:多媒体成了赶教学进度的工具。为了提高课题教育教学迅速高效的进行,可以借助于多媒体设备进行的教学,教师的语言、手势、肢体动作、以及神态,丰富的语言表达和神态变化大屏幕代替了。在课堂上,教师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分析打在屏幕上,学生成了名副其实的抄写工。老师注意的是多媒体的操作,而弱化了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的信息反馈;学生所关注的也仅是屏幕上所演示的内容而已。这样教学确实比较快,我就曾见过一位老师一周时间上了两周的课。
误区三:使用了多媒体就做到与学科的整合。有一些教师过分地追求多媒体效果,把一些不该"动"的文字和图片放到课件中,结果适得其反,分散了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例如,有位老师为了上好"花的结构"这一内容的课,精心设计了教案,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声音、图像、动画全用上了,还用录像展示了大自然中美丽的花朵,介绍各种花的特点。同学们不停地感叹画面的优美,课堂气氛非常热烈,但一节课下来,学生仍搞不懂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教学目标的实现落实也就可想而知。
误区四:以视听代替想象、朗读。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激发了学生对多媒体课的极大兴趣,于是很多教师便在这一方面大做文章,在课件中集中了大量声音图象信息,并在课堂上充分运用。但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反而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想象力的发挥。譬如在语文教学中,有了多媒体,教师课堂上的范读就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声文并茂的课文录音,学生的课堂练习当然被课文练习挤跑了。这样多媒体中怎样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朗读能力呢?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一是要精心选用媒体,合理使用视听材料。一些教师片面追求多媒体教学,甚至形成了"无多媒体不成公开课"的观念。其实,多媒体并不是一种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那种不管教学效果,盲目追求视听效果的做法难免让人哭笑不得。有位教师在讲鲁迅的小说《故乡》时,先是播放费翔演唱的歌曲《故乡的云》,然后吟诵李白的绝句《静夜思》,美其名曰唤起学生对故乡的美好感情。《故乡的云》抒发的是游子浪迹天涯,满怀疲惫渴望回到故乡的伤感之情;《静夜思》表达的是对故乡深深地思念;小说《故乡》则是要通过"我"回故乡的见闻感受,引起人们对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根源的深深思索,激发人们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它们之间除了字面上有"故乡"二字是相同的,思想内容究竟又有多少关联呢?这样使用媒体,必然把学生的思路导向别处,既不能帮助学生理解小说《故乡》的主题,更不可能提高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如此使用多媒体不如不用!
相反,当我们精心设计、慎重选用媒体时,课文的难点就会迎刃而解,教材内容也就不难全面掌握了。叶圣陶《景泰蓝的制作》语言准确、通俗、平实,但学生苦于没有看到景泰蓝的实物,更不了解它的制作过程。在一堂示范课中,上课老师播放了景泰蓝制作过程的片断,电视是无声的。之后,请同学们根据画面进行介绍,然后再对照原文。不仅文章的语言特征极易理解,而且也训练了学生听、说、读多项能力。在学习《中国古代的车马》时,学生因为不熟悉古代车马的结构,在课文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笔者就安排学生在计算机上以拖放的方式拼好车马、安排好乘车的位次,这既解决了教学难点,又为学生提供了动手参与学习的机会,使学习过程趣味盎然,学生自然乐在其中。
二是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现代教育的改革,其根本是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新的教学形式,必须体现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教师丰富的语言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当前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仍旧是教师讲(或放),学生听;教师演(或播),学生看;教学过程仍旧是条分缕析、层剥肢解,教学结构仍旧是知识灌输,主题挖掘、结构解剖。这样做,看似热闹,实则学生被当成可随意填塞知识的"容器"了,仍然走不出"填鸭子式"胡同教学法方法,我们高呼的启发学习、互动学习、合作学习等又从何而来。无论课件制作得多么漂亮、立意多么新颖,结果都是对教学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在更新教学手段的同时,更要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机制,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中心的转变。
三是要讲求实际效率,走出追求形式的误区。在语文多媒体教学中,要扬长避短,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还有赖于教师对各种媒体的充分了解。这就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媒体素养,即必须懂得将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相结合,必须了解各种教学媒体的性能并掌握其使用方法,还应进一步具备制作简单教学课件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受制于物、受制于人。
如果对各种媒体的性能不了解、使用不得法,即使勉强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只能忙于对付各种媒体设备。试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自己的情感不投入,又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呢?一旦操作错误,不仅不能发挥媒体应有的效果,反而受制于物、画虎类犬,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无法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
所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性,从所教学科的特点和农村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恰当性原则、综合性原则、辅助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严格遵循教学规律,使多媒体用得恰到好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越性,实现多媒体与教学的最佳整合,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