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动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任何东西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学习是一种主动性极强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代替或强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泼、主动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语文课堂中要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关键词】兴趣;自主;民主;和谐;探究;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透视现状,诱发对课堂模式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常常出现一种“无度”“低效”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1)急于求成,学习文本只求“新”,不求“深”。(2)过于依赖,遇到难题不理解,只求“师”,不求“思”。(3)过于迷信教师,盲目崇拜,只当忠实的“听客”。(4)厌倦心理,机械模仿,应付了事。
2.教师存在许多担心和不放心。(1)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2)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3)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讲得多。(4)对学生的活动不放手,牵得多。正是这种心态造成教师走不出自己,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答案,一种模式,一种形式”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以上种种都严重削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训练功能。那么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呢?我认为: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要在“动”“活”二字上下功夫。
二、探讨模式,力促课堂训练到位
1.引思导学,重在“动”字。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现代课堂中,要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智慧动物来看待,注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教会学生“学”。时时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因素,而且还要将其看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和极为重要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创设一种师生情理相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维。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学习,最终获取新知。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在设疑激学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典型实例和知识冲突中,引导个体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班中交流、互助互补、教师点拨、教法转化、思维表达等形式获取知识。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自行研读课文,对探究角度、提问方式和解答内容都不做任何限制,放手发动学生对课文自我探究,自我质疑,自我解答问题;在研读完成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不再担心不合老师的意图,不再担心受到老师的否定,课堂民主气氛会陡然大增。
其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上课往往最怕乱,总以为一乱就没办法教了。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论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让它乱下去,最好的办法是退出教师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同时教师也要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即使在课堂上打乱了教学计划,也可以随时调整。
2.激活课堂,巧在“活”字。要激活课堂必须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就必须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不用担心说错,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要“活”起来,就要重视“学”的过程,而不是“学”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求同存异,相机“发散”,多鼓励,少训斥,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如我在教《自然之道》一文时,其中有一关键句子,如果能理解吃透这句话的含义,就把握了文本的主旨。“向导若无其事地回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我如果和盘托出现成答案,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我在关键处设疑,由表及里,逐层推进:(1)向导为什么还按“我们”的要求做了,他这样做对吗?(2)你认为造成这种结局责任主要应由谁来承担?此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兴奋状态,小组中立刻引发争议,我相机点拨,追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呼之即出:我们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这样以思促学,动中求活,进而激活了课堂,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要创新,就要突出把外在的知识传授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对教师和文本由“近”到“真”,由“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使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得以真正实现。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兴趣;自主;民主;和谐;探究;交流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进而获取知识,发展思维。教师在教学中作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应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空间和自由,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
一、透视现状,诱发对课堂模式的再思考
长期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较多,常常出现一种“无度”“低效”的状态。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1.学生存在许多心理障碍。(1)急于求成,学习文本只求“新”,不求“深”。(2)过于依赖,遇到难题不理解,只求“师”,不求“思”。(3)过于迷信教师,盲目崇拜,只当忠实的“听客”。(4)厌倦心理,机械模仿,应付了事。
2.教师存在许多担心和不放心。(1)担心学生搅乱了自己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2)担心自己无法解答学生的“怪”问题而下不了台。(3)对学生的能力不放心,讲得多。(4)对学生的活动不放手,牵得多。正是这种心态造成教师走不出自己,这样一来就出现了“一种答案,一种模式,一种形式”始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
以上种种都严重削弱了语文课堂教学的训练功能。那么如何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呢?我认为: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要在“动”“活”二字上下功夫。
二、探讨模式,力促课堂训练到位
1.引思导学,重在“动”字。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现代课堂中,要把学生真正当作活生生的智慧动物来看待,注重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教会学生“学”。时时给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才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情感因素,而且还要将其看成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和极为重要的教育机制。让学生“动”起来,就要创设一种师生情理相融、轻松、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突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维。在设计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如何实现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学习,最终获取新知。
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问题的共同探讨中。在设疑激学下,让学生产生兴趣,在典型实例和知识冲突中,引导个体思考,然后通过小组讨论、班中交流、互助互补、教师点拨、教法转化、思维表达等形式获取知识。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事先布置学生自行研读课文,对探究角度、提问方式和解答内容都不做任何限制,放手发动学生对课文自我探究,自我质疑,自我解答问题;在研读完成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营造自由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气氛,这样学生就不再担心不合老师的意图,不再担心受到老师的否定,课堂民主气氛会陡然大增。
其次,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大胆打破原定的教学方案,让学生针对某个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老师上课往往最怕乱,总以为一乱就没办法教了。事实上,“乱”的时候往往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持不同观点激烈争论而引起“乱”时,教师不妨让它乱下去,最好的办法是退出教师角色,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放下“不守纪律”的包袱,畅所欲言,同时教师也要放下架子,把自己与学生真正地平等起来,仅作为活动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即使在课堂上打乱了教学计划,也可以随时调整。
2.激活课堂,巧在“活”字。要激活课堂必须以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人,就必须诱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相对放松的心理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不用担心说错,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畅所欲言”的机会,这样学生就会获得一种平等的交谈权利,这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发展。同时,也使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课堂上学生要“活”起来,就要重视“学”的过程,而不是“学”的结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提倡“一问多答,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求同存异,相机“发散”,多鼓励,少训斥,充分运用“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应,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一位学生,把和谐的微笑洒向每一位学生。如我在教《自然之道》一文时,其中有一关键句子,如果能理解吃透这句话的含义,就把握了文本的主旨。“向导若无其事地回答:‘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我如果和盘托出现成答案,必然会束缚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真正明白不按自然规律办事而最终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的道理。我在关键处设疑,由表及里,逐层推进:(1)向导为什么还按“我们”的要求做了,他这样做对吗?(2)你认为造成这种结局责任主要应由谁来承担?此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处于极其兴奋状态,小组中立刻引发争议,我相机点拨,追问“我们”错在哪里?学生呼之即出:我们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这样以思促学,动中求活,进而激活了课堂,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要创新,就要突出把外在的知识传授内化为学生的个体素质,这样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欲望,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对教师和文本由“近”到“真”,由“真”到“亲”,从而引起共鸣,使课堂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得以真正实现。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