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判断分析能力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e3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加强基础知识教学
  
  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命题的推导过程中都需要判断。基础知识若没有牢固掌握,就会得出错误的命题。例如,在解答应用题时,学生往往由于对数学术语和数量关系没有真正理解,分析时作出了错误判断,最终导致列式错误。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必须使其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二、教会学生判断的方法
  
  1.作图判断法。作图判断的方法就是把判断语句的内容转译成图形,通过直观图形的分析与综合决定是肯定还是否定。作图判断方法的优势是不仅可以弥补学生抽象思维的不足,同时也可以促使学生认真审题。例如,在做判断题“4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拼成1个大正方体”时,由于学生从二维空间过渡到三维空间,思维定势现象还比较严重,当他们接触此题,平面图形上4个小正方形拼成1个大正方形的景象会立即在大脑中展现,继而用面积知识进行判断。
  2.假设判断法。假设判断法是指对判断语句中所出现的条件不全,由判断者假设一些条件后,再进行肯定或否定判断;或者说原题目的条件不能进行计算,假设一些条件后可以进行计算,从而再进行判断。以判断题“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它的表面积扩大到原来的6倍”为典型例子,有关正方体棱长扩大到原来的若干倍,而引起正方体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扩大到原来的若干倍的题目变化相当复杂,如果用列举的办法将这些情形一一让学生死记硬背,难以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而用假设判断法就可以较为简单地解决这一类问题。
  3.条件判断法。条件判断法是指在判断时,先检查有没有残缺的条件,再进行判断。例如,在做判断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时,学生会回忆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情景,其中的要点不仅有“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更重要的条件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必须等底等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启发学生在遇到类似判断题时,要先检查一下,看看这个题是否条件完整,就可以判断出命题的对错。
  4.估算判断法。估算判断法是指对判断问题的得数范围进行估算,看其是否符合生活实际,然后进行判断。例如,在做判断题“一个粉笔盒的表面积是6平方米”时,在学生的头脑中,1平方米的大小约是方桌面的大小,那么粉笔盒的表面积是6平方米,就相当于把方桌全部拼起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估算一下,就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引导学生理解判断“量”的特征
  
  在数学判断题中,学生对诸如“所有质数都是奇数”“一个数乘以纯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小”“一个数a的倒数一定比a小”等类型的题目进行判断时,错误较多。究其原因,就是对判断问题的“量”把握不住。如“所有质数都是奇数”中的“所有质数”是指全部质数都要是奇数,但2这个偶数也是质数,所以这句判断就是错误的。学生一碰到类似题目,往往不能抓住“量”的特征,缺乏全面思考,从而导致判断错误。
  数学判断中“量”的特征有三种情形:(1)单称判断,即判定某一个个别数字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2)特称判断,即断定某类数学对象的部分是否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如“有的质数是奇数”。特称判断常用有些、有的、绝大多数、一般说来、通常等词语表达。(3)全称判断,即断定某类数学对象中每一部分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
  数学语言的特征是严密、规范,每个词语的运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而小学生的语言绝大部分是日常生活用语,这就造成他们对数学语言不易理解。特别是一些关键的词,他们往往采用想当然的态度,容易造成判断的失误。如 “一个数乘纯小数,积一定比这个数小”,题目中的“一个数”看上去是单称,而实际指的是全称。对此,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结合具体的知识点,对数学判断“量”的词意进行解释,让他们体会判断中的“量”是单独的一个数,还是一部分或者所有的数。◆(作者单位: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金鸡坡学校)
  □责任编辑:邓园生
其他文献
一、变抽象为具体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问,如果教师经常对抽象知识作抽象的讲解,学生难以接受。教师要根据小学生长于感性认识和形象思维、较难作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的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中变抽象为具体,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抽象的口诀。以教学“四四十六”为例,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4根一组的4组线条,让学生数一数,可知4根的4倍是16根
课改实验以来,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经成了家常便饭。然而,一些数学教师或由于思想认识不到位,或由于教学设计不合理,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时滥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反而比不应用多媒体辅助更差。笔者认为,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辅助数学教学时应比较一下,看这样的应用是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好,是否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了,是否更容易把抽象的数学思想形象化。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
元认知理论认为:“反思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认知结构的监控和体会。数学的理解要靠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反思,能促进理解水平的深化,有助于开发思维,拓宽思路,优化解法,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反思,让其在反思中提高数学素养。    一、引导学生反思学习中的错误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一种常见的现象。针对错误表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