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媒体时代的地方曲艺面临传承危机,典型个案研究或能带来启示。天津时调即是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曲艺形式,其传统音像出版已面临自然性衰退,纸质出版传承状况同样堪忧,而数字出版为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提供了新进路,数字出版物、数据库、网络视频、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社交媒体平台等传播形态皆有助于破解地方曲艺传承危局。
关键词:地方曲艺;天津时调;传承危局;数字出版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兴趣越来越广泛、分散,中国地方曲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许多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除了曲艺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外,原有的传承方式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不能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口头、纸质与音像出版物是文艺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储存介质与传播载体的不断更迭,不仅受众逐渐抛弃了以传统媒介为接收载体的艺术欣赏方式,传播者和传承者也在拥抱数字新媒体。有鉴于此,如何保护与传承地方曲艺文化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相对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地对繁多的中国地方曲艺进行研究,典型个案研究或能带来更深刻的普适性启示。
天津时调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曲调丰富,高亢爽朗,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天津时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便如此,在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功改革、文革前期的再度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之后的今天,天津时调发展又一次面临新媒体时代严峻的传播危局,亟待具有时代适应性的保护与传承。
一、天津时调的出版传播历程及传承危局
1.传统音像出版及其自然性衰退
20世纪初,七十八转唱片问世,成为当时储存与传播天津时调的最重要载体。著名天津时调艺人赵宗翠、高五姑、赵小福、姜二顺等均参与灌录了老唱片。天津广播电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唱片公司、天津音乐学院以及一些个人爱好者至今还收藏着天津时调的部分老唱片,如高亭和百代公司为高五姑出版的《喜荣归》《哭五更》《叹时局》等;百代、胜利、昆仑和高亭公司为赵小福出版的《秦楼悲秋》《叉杆解狱》《双顶嘴》等。由于七十八转唱片转速很快,一面只能录制不到三分钟的乐曲,超过六分钟的乐曲要分两张甚至更多张唱片才能录制完整,直接导致大多数录制乐曲追求短小精悍,严重限制了乐曲录制的数量和K度,大量的优秀作品未能保存下来。一俟新的传播载体出现,这种老唱片便迅速遭到淘汰。
1949年后,音质和时长都优于七十八转唱片的一种新型唱片——密纹唱片问世。其转速为每分钟33.3转,一张12英寸的唱片每面可录制20多分钟的音乐。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组织了时调改革小组对时调进行革新,创作了大量新曲目。其中以王毓宝的贡献最为突出,成为享誉全国的天津时调名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唱片总公司为王毓宝录制了《心连心》《军民鱼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等密纹唱片。之后,密纹唱片逐渐被录音带取代。
1983年天津音像公司和1988年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成立促进了天津本土艺术的音像出版,此时也正是国内盒式录音带的发展期。随着老艺人年事渐高,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稀少,天津时调逐渐没落。这一时期,天津时调的音像出版较少,主要有天津音像公司出版的天津时调专辑录音带——王毓宝演唱的《拷红》《踢键儿》等,以及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天津时调专辑录音带——王毓宝演唱的《七月七》《秦楼悲秋》等乐曲。
20世纪末,CD、VCD、DVD相继问世,老唱片被淘汰,录音带节节衰退。199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与中国曲艺家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版》“曲艺晚霞工程系列”曲艺专辑CD唱片,其中就有王毓宝的几首作品。2002年前后响应国家领导的号召,为抢救老艺术家演唱的经典唱段,全国开展戏曲曲艺音配像工程,出版了大量VCD音像制品。王毓宝和其弟子高辉、刘渤扬都参与了天津时调的音配像工作,由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四张VCD专辑,成为现在天津时调爱好者和专家学者欣赏、学习、研究时调的主要音视频资料。
而后,虽然音像出版的介质又发生了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巨大转变,然而,天津时调的音像出版几乎停滞在2000年前后的CD和DVD介质,未见新的作品和出版形式。出版形式单一、曲目种类匮乏、专业演员缺乏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天津时调的传承。
2.纸质出版传承状况堪忧
天津时调表演性较强,其纸质出版物以经典曲目的曲谱和曲词居多,收录在各种曲艺选中,理论研究类出版物则较少0
建国后,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将历年时调的经典曲目曲词整理汇编后,收录在各种曲艺选中,出版成册。主要有:1960年由天津群众艺术馆编写的《天津十年曲艺选1949~1959》中收录了几首天津时调的曲词;1962年王毓宝等人编写的《曲艺选——第四集天津时调》收录了《毛主席来到咱村庄》《新鞋送亲人》等十首曲词;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闯滩》收录了《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的曲词;1987年刘志凯编写的《王毓宝与天津时调:王毓宝天津时调唱腔选》;1986年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编撰的《天津时调音乐资料汇编》和天津曲艺家协会编撰的《天津时调音乐革新作品选》对天津时调的历史发展、变革以及主要作品的曲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汇总,但当时只是内部资料,直到1993年《天津时调音乐资料汇编》收录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由中国ISBN中心正式出版,才被各图书馆与研究机构收藏。此外,还有一些曲艺选出版物中零散收录了一些天津时调的曲谱和曲词。
对天津时调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书籍稀少,有三部图书是学习和研究时调的重要资料。第一部是1993年刘梓钰著的《刘梓钰曲艺理论文选》,其中《天津时调考》一章对天津时调的历史、唱腔形成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第二部是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的贾立青研究员于1999年编著的《曲坛漫步》,是目前为止对天津时调介绍最为详细的出版物;第三部是1987年于学洪的《天津时调的形成与发展》。此外,1960年天津业余艺术学院还编写了内部资料《时调班教材》。 整体来看,天津时调的纸质出版传承状况堪忧,数量少、获取不易、曲选有限。现代受众已经习惯于运用多媒体终端欣赏艺术,因此,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开发天津时调的数字出版传播方式,或可解决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的传承危局。
二、借力数字传播实现曲艺传承
1.进路一:数字出版物
单纯的纸质和音像出版物远远不能满足天津时调当下的传承需求,将原有音像和纸质图书转换为新的多形态数字出版物成为必然。天津时调传承者可将纸质图书制作成电子书,还可以考虑把曲选类纸质出版物的曲谱转换为可听的Midi音乐。老唱片、磁带、CD、VCD等介质的出版物可通过数字格式转换成现在流行的roD3、wma、mp4等数字音视频格式。
另外,天津时调等传统曲艺一直以来都采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传承。然而,在人才凋零、后继乏人的境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阻碍时调的传播和发展。将曲目表演、历史渊源和理论体系融合一体的数字化教材或可改变传统出版的局限。2012年文化部2l世纪艺术教育大系师范教材就将多媒体动画和学习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其中《说唱音乐》教材将十多首曲艺音乐制作成动画,用动画演绎曲艺说唱的故事情节,新颖有趣,被作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必修教材。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完全可以借用这种思路开发受众喜爱的出版形态,以引导欣赏、培养兴趣爱好为主,教学为辅。
2.进路二:数据库
具备一定数字资源后,传承者可将其汇总整合成比较完备的天津时调数据库。天津音乐学院网上图书馆就分享了一个内部自建的北方曲艺数据库,但是其中的天津时调部分只有简短的文字介绍和几张VCD光盘赏析,内容不全面,形式比较单一,有待完善。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就开始筹建并试运行的戏曲出版网初具戏曲数据库的规模,值得借鉴。此外,吹乐网和翰锋驿站曲艺园地网站等非商业性网站将一些曲艺资源分类汇总后制作成音视频小型数据库,其中天津时调部分收录了二三十首著名艺人的演唱音视频,支持在线观看。天津时调数据库应成为融文字、音视频、数字教材、学习交流以及动漫等于一体的多形态资源平台,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播。
3.进路三:网络视频传播
网络视频传播大行其道的年代,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或可转换思维,寓传播于娱乐,并通过视频网络平台走进受众的休闲生活。已有时调爱好者将拍摄的演出视频、王毓宝等艺术家的VCD和CD内容分享到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但大多画面模糊、音质差,且分布散乱,不能形成规模传播效应,时调传播者或可制作一些微电影、传记片和纪录片,形成目的性传播。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天津时调的受众来说,时长只有几分钟的微电影完全可以讲述一些时调艺人经历、时调变迁或唱段中的故事,达到引人注意却又不讨人厌、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传记片和纪录片则既能满足普通受众和专业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又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博物馆、图书馆进行文化储存与传承的便捷方式。
4.进路四:数字出版资源平台传播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天津时调传播者应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实现有效传播并改变地方曲艺的落寞现状。目前,亚马逊、京东、当当网、淘宝等电商平台早已成为大众购买图书及各类电子资源的主要渠道,但在这几个平台上检索“天津时调”关键词,就会发现相关纸书和电子资源在这些平台上均无销售,只有亚马逊和当当网销售的两张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版CD音乐中收录有天津时调的儿首乐曲。淘宝虽有不少天津时调的纸质图书和音像资料出售,但大多是个人收藏或者二手资料,相关信息不够完整。对于时调来说,当务之急是建构完备的数字资源,平台传播不过是手段,所谓先有内容,后才有传播。
5.进路五: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以及王毓宝、魏毓环的百度百科信息中已有对天津时调的详细介绍,天津艺术研究所贾立青研究员的《天津时调史略》也被一些时凋爱好者分享到微博和论坛上。除此之外,则大多是零零散散的演出信息、文化信息等新闻报道。时调传播者还可利用现在比较流行的QQ、微信等各种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尤其是微信的巨大辐射力。基于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天津时调有机会慢慢重拾影响力,这也是社交网络平台传播的根本动力。对于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而言,盈利不是目的,传承才是愿景。利用得好的话,曝光度、知名度、发展前景等皆可随之而来。
对天津时调传承危局及传播新路径的研究或可对地方曲艺传承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无论是数字出版物、数据库、网络视频、数字出版平台抑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其目的都在于提升受众的接触频率,顺理成章地拓展地方曲艺的传播向度和广度,传承意义自在其中。
关键词:地方曲艺;天津时调;传承危局;数字出版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受众兴趣越来越广泛、分散,中国地方曲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许多历史悠久、有文化价值的剧种已经消亡或者正在消亡。除了曲艺人才流失、断层现象严重外,原有的传承方式未能跟上时代发展、不能满足受众的接受需求,也是一个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口头、纸质与音像出版物是文艺传承的重要载体,然而,随着储存介质与传播载体的不断更迭,不仅受众逐渐抛弃了以传统媒介为接收载体的艺术欣赏方式,传播者和传承者也在拥抱数字新媒体。有鉴于此,如何保护与传承地方曲艺文化成为一项重要课题。相对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式地对繁多的中国地方曲艺进行研究,典型个案研究或能带来更深刻的普适性启示。
天津时调即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它用天津地方语的字音演唱,曲调丰富,高亢爽朗,通俗易懂,具有浓郁的天津乡土气息。2006年5月20日,天津时调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即便如此,在经历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功改革、文革前期的再度危机、改革开放后重获生机之后的今天,天津时调发展又一次面临新媒体时代严峻的传播危局,亟待具有时代适应性的保护与传承。
一、天津时调的出版传播历程及传承危局
1.传统音像出版及其自然性衰退
20世纪初,七十八转唱片问世,成为当时储存与传播天津时调的最重要载体。著名天津时调艺人赵宗翠、高五姑、赵小福、姜二顺等均参与灌录了老唱片。天津广播电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唱片公司、天津音乐学院以及一些个人爱好者至今还收藏着天津时调的部分老唱片,如高亭和百代公司为高五姑出版的《喜荣归》《哭五更》《叹时局》等;百代、胜利、昆仑和高亭公司为赵小福出版的《秦楼悲秋》《叉杆解狱》《双顶嘴》等。由于七十八转唱片转速很快,一面只能录制不到三分钟的乐曲,超过六分钟的乐曲要分两张甚至更多张唱片才能录制完整,直接导致大多数录制乐曲追求短小精悍,严重限制了乐曲录制的数量和K度,大量的优秀作品未能保存下来。一俟新的传播载体出现,这种老唱片便迅速遭到淘汰。
1949年后,音质和时长都优于七十八转唱片的一种新型唱片——密纹唱片问世。其转速为每分钟33.3转,一张12英寸的唱片每面可录制20多分钟的音乐。1953年天津广播曲艺团成立,组织了时调改革小组对时调进行革新,创作了大量新曲目。其中以王毓宝的贡献最为突出,成为享誉全国的天津时调名家。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唱片总公司为王毓宝录制了《心连心》《军民鱼水情》《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等密纹唱片。之后,密纹唱片逐渐被录音带取代。
1983年天津音像公司和1988年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成立促进了天津本土艺术的音像出版,此时也正是国内盒式录音带的发展期。随着老艺人年事渐高,年轻一代的传承人稀少,天津时调逐渐没落。这一时期,天津时调的音像出版较少,主要有天津音像公司出版的天津时调专辑录音带——王毓宝演唱的《拷红》《踢键儿》等,以及天津市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天津时调专辑录音带——王毓宝演唱的《七月七》《秦楼悲秋》等乐曲。
20世纪末,CD、VCD、DVD相继问世,老唱片被淘汰,录音带节节衰退。1999年,中国唱片总公司与中国曲艺家协会编辑出版了《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版》“曲艺晚霞工程系列”曲艺专辑CD唱片,其中就有王毓宝的几首作品。2002年前后响应国家领导的号召,为抢救老艺术家演唱的经典唱段,全国开展戏曲曲艺音配像工程,出版了大量VCD音像制品。王毓宝和其弟子高辉、刘渤扬都参与了天津时调的音配像工作,由天津市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出版了四张VCD专辑,成为现在天津时调爱好者和专家学者欣赏、学习、研究时调的主要音视频资料。
而后,虽然音像出版的介质又发生了网络化与数字化的巨大转变,然而,天津时调的音像出版几乎停滞在2000年前后的CD和DVD介质,未见新的作品和出版形式。出版形式单一、曲目种类匮乏、专业演员缺乏等种种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天津时调的传承。
2.纸质出版传承状况堪忧
天津时调表演性较强,其纸质出版物以经典曲目的曲谱和曲词居多,收录在各种曲艺选中,理论研究类出版物则较少0
建国后,艺术团体和艺术家将历年时调的经典曲目曲词整理汇编后,收录在各种曲艺选中,出版成册。主要有:1960年由天津群众艺术馆编写的《天津十年曲艺选1949~1959》中收录了几首天津时调的曲词;1962年王毓宝等人编写的《曲艺选——第四集天津时调》收录了《毛主席来到咱村庄》《新鞋送亲人》等十首曲词;197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闯滩》收录了《毛主席送我上讲台》的曲词;1987年刘志凯编写的《王毓宝与天津时调:王毓宝天津时调唱腔选》;1986年由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编撰的《天津时调音乐资料汇编》和天津曲艺家协会编撰的《天津时调音乐革新作品选》对天津时调的历史发展、变革以及主要作品的曲词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汇总,但当时只是内部资料,直到1993年《天津时调音乐资料汇编》收录在《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由中国ISBN中心正式出版,才被各图书馆与研究机构收藏。此外,还有一些曲艺选出版物中零散收录了一些天津时调的曲谱和曲词。
对天津时调进行深入研究的理论书籍稀少,有三部图书是学习和研究时调的重要资料。第一部是1993年刘梓钰著的《刘梓钰曲艺理论文选》,其中《天津时调考》一章对天津时调的历史、唱腔形成等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第二部是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的贾立青研究员于1999年编著的《曲坛漫步》,是目前为止对天津时调介绍最为详细的出版物;第三部是1987年于学洪的《天津时调的形成与发展》。此外,1960年天津业余艺术学院还编写了内部资料《时调班教材》。 整体来看,天津时调的纸质出版传承状况堪忧,数量少、获取不易、曲选有限。现代受众已经习惯于运用多媒体终端欣赏艺术,因此,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方式开发天津时调的数字出版传播方式,或可解决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的传承危局。
二、借力数字传播实现曲艺传承
1.进路一:数字出版物
单纯的纸质和音像出版物远远不能满足天津时调当下的传承需求,将原有音像和纸质图书转换为新的多形态数字出版物成为必然。天津时调传承者可将纸质图书制作成电子书,还可以考虑把曲选类纸质出版物的曲谱转换为可听的Midi音乐。老唱片、磁带、CD、VCD等介质的出版物可通过数字格式转换成现在流行的roD3、wma、mp4等数字音视频格式。
另外,天津时调等传统曲艺一直以来都采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教学传承。然而,在人才凋零、后继乏人的境况下,传统的教学方式将阻碍时调的传播和发展。将曲目表演、历史渊源和理论体系融合一体的数字化教材或可改变传统出版的局限。2012年文化部2l世纪艺术教育大系师范教材就将多媒体动画和学习内容结合在了一起,其中《说唱音乐》教材将十多首曲艺音乐制作成动画,用动画演绎曲艺说唱的故事情节,新颖有趣,被作为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必修教材。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完全可以借用这种思路开发受众喜爱的出版形态,以引导欣赏、培养兴趣爱好为主,教学为辅。
2.进路二:数据库
具备一定数字资源后,传承者可将其汇总整合成比较完备的天津时调数据库。天津音乐学院网上图书馆就分享了一个内部自建的北方曲艺数据库,但是其中的天津时调部分只有简短的文字介绍和几张VCD光盘赏析,内容不全面,形式比较单一,有待完善。河南电子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1993年就开始筹建并试运行的戏曲出版网初具戏曲数据库的规模,值得借鉴。此外,吹乐网和翰锋驿站曲艺园地网站等非商业性网站将一些曲艺资源分类汇总后制作成音视频小型数据库,其中天津时调部分收录了二三十首著名艺人的演唱音视频,支持在线观看。天津时调数据库应成为融文字、音视频、数字教材、学习交流以及动漫等于一体的多形态资源平台,最终实现资源共享与传播。
3.进路三:网络视频传播
网络视频传播大行其道的年代,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或可转换思维,寓传播于娱乐,并通过视频网络平台走进受众的休闲生活。已有时调爱好者将拍摄的演出视频、王毓宝等艺术家的VCD和CD内容分享到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但大多画面模糊、音质差,且分布散乱,不能形成规模传播效应,时调传播者或可制作一些微电影、传记片和纪录片,形成目的性传播。对于大多数不了解天津时调的受众来说,时长只有几分钟的微电影完全可以讲述一些时调艺人经历、时调变迁或唱段中的故事,达到引人注意却又不讨人厌、潜移默化的传播效果。传记片和纪录片则既能满足普通受众和专业学习者的认知需求,又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博物馆、图书馆进行文化储存与传承的便捷方式。
4.进路四:数字出版资源平台传播
数字出版资源平台的概念早已深入人心,天津时调传播者应充分利用资源平台,实现有效传播并改变地方曲艺的落寞现状。目前,亚马逊、京东、当当网、淘宝等电商平台早已成为大众购买图书及各类电子资源的主要渠道,但在这几个平台上检索“天津时调”关键词,就会发现相关纸书和电子资源在这些平台上均无销售,只有亚马逊和当当网销售的两张中国曲艺名家名段珍藏版CD音乐中收录有天津时调的儿首乐曲。淘宝虽有不少天津时调的纸质图书和音像资料出售,但大多是个人收藏或者二手资料,相关信息不够完整。对于时调来说,当务之急是建构完备的数字资源,平台传播不过是手段,所谓先有内容,后才有传播。
5.进路五:社交媒体平台传播
百度百科、互动百科、以及王毓宝、魏毓环的百度百科信息中已有对天津时调的详细介绍,天津艺术研究所贾立青研究员的《天津时调史略》也被一些时凋爱好者分享到微博和论坛上。除此之外,则大多是零零散散的演出信息、文化信息等新闻报道。时调传播者还可利用现在比较流行的QQ、微信等各种社交平台进行传播,尤其是微信的巨大辐射力。基于这些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天津时调有机会慢慢重拾影响力,这也是社交网络平台传播的根本动力。对于天津时调类地方曲艺而言,盈利不是目的,传承才是愿景。利用得好的话,曝光度、知名度、发展前景等皆可随之而来。
对天津时调传承危局及传播新路径的研究或可对地方曲艺传承有一定的示范意义。无论是数字出版物、数据库、网络视频、数字出版平台抑或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其目的都在于提升受众的接触频率,顺理成章地拓展地方曲艺的传播向度和广度,传承意义自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