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在一定程度上集中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汉语和英语在发展过程中也表现出了巨大的差异,在句法功能上集中体现为汉语注重意合,英语注重形合。这与不同民族之间的思维差异密不可分。
【关键词】:汉语;英语;意合;形合;差异
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学者从词汇差异、句式变化差异、语序差异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意合与形合的差异是最本质的差异,也是学者讨论的重要方面。
一、引言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在语音、文字、句子甚至到段落和篇章等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习惯。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两种语言自身的发展,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及习得、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出发,浅析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的差别及产生原因。
二、意合和形合是语言学句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强调汉语和英语句子在连接词语使用方面的区别时,刘亦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这样的界定: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三、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层面上最显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在语义,英语句子重在语法。在汉语中,判断一些词语是否能组合在一起成为句子,主要取决于它们能否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此标准下,句子结构相对宽松,尤其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富有弹性。并不严格地强调断句情况。对于读者来讲,只要词能达意即可。在很多散文中,作者为了烘托气氛,塑造情境,句式往往复杂多样,往往会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但是整体下来,语义表述清晰,并未有结构冗长杂乱之感。
与此相反,英语中的句子则注重保持语法上的一致和统一的原则,是偏重“主语—谓语”型结构的语言。英语句子有 5 种基本句型: 主语 + 谓语( SV)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SVO) ,主语 + 谓语 + 双宾语( SVOO)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补( SVOC) 和主语 +谓语 + 主补( SVC,即“主系表”结构) 。句子类型变化较少,即便是倒装句这类稍有形式变化的句子,也有严格的语法规则。
举个例子来说,“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家喻户晓的名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个散曲基本上由名词构成,没有一个动词,只是由 12 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罗列在一起,但是却创设出了如画一般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秋日夕阳下的羁旅相思图。整首诗作者借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思想感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事物巧妙的点缀起来,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又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让人浮想联翩,情难自禁。全诗并未在句法结构上斟字酌句,却是主题鲜明,形散神聚。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事实上,汉语的这种“以神统形”的“意合”原则曾经并且有可能创造出远远超越语言本身局限的“意境”来。然而,英语的“形合”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Rain
Rain is falling all around,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 here,
And on the ships at sea.
这首R. L. Stevenson的短诗有着严格的句法结构,每一种句式中都少不了主语( S) 和谓语动词( V) ,即便是充当句子主语或谓语的词并无实际意义,也须加上这个词以满足语法形式的要求。只有具有这种主谓结构的句子,才给人一种语法上的完整感。也是英语表义上的需求。如果因为词语重复而将其省略,不但语法规则出现错误,更会引起歧义。
四、意合与形合产生的原因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是有一定根源的,这与其民族思维方式密不可分。一般说来,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各自的发展和变化,形合意合特点与各自的思维方式也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这里将从汉民族和英美民族的思维思维模式入手,探讨它们与意合形合的相互关系,以期得到对语言更为全面的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观察事物和研究问题都习惯于从整体着眼。而西方人更注重强调个体的发展。他们的整体观也是以有限实体为对象的,注重个性发展。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整体的关注,着眼于物质与能量的分别研究,注重元素、结构和形式的分析。整体思维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就表现为汉语要求突出整体的语义和意境,语言中的句式、结构只是一种手段,表达全面、周到的意思才是目的。而在个体分析的影响下,英语等印欧系语言表现出单位的自足性,词法、句法呈显性,形态明确,主谓结构为主体。分析语句的结构,建立起以”主语一谓语”的结构框架为基础和与此相联系的名词。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整体思考、事物本身及其外表,常常借助直觉体悟,很多认识建立在感觉之上,以意识对事物进行描述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喜欢对事物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挖掘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具象与汉语的意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为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写虚,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注重语义多于关注形式。说话作文都要求着眼整体,前后衔接,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意合。抽象思维模式使得英美人更加关注形式,在英语的表达中表现为长于抽象表达或概念总结,句法和词法上有形态丰富,形式完备的形合特征。
五、结语
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历史虽然并不算长,但近些年来随着外语教学与翻译的不断发展,更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升温,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语言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然,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系统研究,不仅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及语义等纯语法结构层面的对比研究,还包括语言史及语法史的对比研究,同时还必然涉及到众多其它方面的因素,因此,这一学科仍然有著巨大的需要填补的空白和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两种乃至几种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对于语言学的整体发展又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
【关键词】:汉语;英语;意合;形合;差异
作为两种不同语系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学者从词汇差异、句式变化差异、语序差异等方面对其进行了比较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意合与形合的差异是最本质的差异,也是学者讨论的重要方面。
一、引言
汉语和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其各自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的影响,在语音、文字、句子甚至到段落和篇章等都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习惯。了解和研究这些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对于两种语言自身的发展,汉语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及习得、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都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出发,浅析两种语言意合与形合的差别及产生原因。
二、意合和形合是语言学句法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强调汉语和英语句子在连接词语使用方面的区别时,刘亦庆对形合意合作了这样的界定:形合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的意义或逻辑联系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句形式上的接应,后者注重行文意义上的连贯。
三、汉语的“意合”与英语的“形合”
汉英两种语言在句子结构层面上最显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汉语句子重在语义,英语句子重在语法。在汉语中,判断一些词语是否能组合在一起成为句子,主要取决于它们能否表达出一个完整的意思。在此标准下,句子结构相对宽松,尤其是标点符号的使用方面,富有弹性。并不严格地强调断句情况。对于读者来讲,只要词能达意即可。在很多散文中,作者为了烘托气氛,塑造情境,句式往往复杂多样,往往会长短相间,整散结合。但是整体下来,语义表述清晰,并未有结构冗长杂乱之感。
与此相反,英语中的句子则注重保持语法上的一致和统一的原则,是偏重“主语—谓语”型结构的语言。英语句子有 5 种基本句型: 主语 + 谓语( SV)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SVO) ,主语 + 谓语 + 双宾语( SVOO) ,主语 + 谓语 + 宾语 + 宾补( SVOC) 和主语 +谓语 + 主补( SVC,即“主系表”结构) 。句子类型变化较少,即便是倒装句这类稍有形式变化的句子,也有严格的语法规则。
举个例子来说,“元曲四大家”之一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家喻户晓的名篇: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整个散曲基本上由名词构成,没有一个动词,只是由 12 个看似毫不相干的名词罗列在一起,但是却创设出了如画一般的意境,勾勒出一幅秋日夕阳下的羁旅相思图。整首诗作者借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自己抽象的思想感情,把平淡无奇的客观事物巧妙的点缀起来,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又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让人浮想联翩,情难自禁。全诗并未在句法结构上斟字酌句,却是主题鲜明,形散神聚。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事实上,汉语的这种“以神统形”的“意合”原则曾经并且有可能创造出远远超越语言本身局限的“意境”来。然而,英语的“形合”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Rain
Rain is falling all around,
It falls on field and tree,
It rains on the umbrella here,
And on the ships at sea.
这首R. L. Stevenson的短诗有着严格的句法结构,每一种句式中都少不了主语( S) 和谓语动词( V) ,即便是充当句子主语或谓语的词并无实际意义,也须加上这个词以满足语法形式的要求。只有具有这种主谓结构的句子,才给人一种语法上的完整感。也是英语表义上的需求。如果因为词语重复而将其省略,不但语法规则出现错误,更会引起歧义。
四、意合与形合产生的原因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表达上存在如此大的差异,是有一定根源的,这与其民族思维方式密不可分。一般说来,思维和语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推动各自的发展和变化,形合意合特点与各自的思维方式也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这里将从汉民族和英美民族的思维思维模式入手,探讨它们与意合形合的相互关系,以期得到对语言更为全面的理解。
中国传统哲学把世界看成一个整体,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观察事物和研究问题都习惯于从整体着眼。而西方人更注重强调个体的发展。他们的整体观也是以有限实体为对象的,注重个性发展。对个体的关注多于对整体的关注,着眼于物质与能量的分别研究,注重元素、结构和形式的分析。整体思维在语言方面的影响就表现为汉语要求突出整体的语义和意境,语言中的句式、结构只是一种手段,表达全面、周到的意思才是目的。而在个体分析的影响下,英语等印欧系语言表现出单位的自足性,词法、句法呈显性,形态明确,主谓结构为主体。分析语句的结构,建立起以”主语一谓语”的结构框架为基础和与此相联系的名词。
中国传统思维注重实践经验、整体思考、事物本身及其外表,常常借助直觉体悟,很多认识建立在感觉之上,以意识对事物进行描述从总体上模糊而直接地把握认识对象的内在本质和规律。西方思维传统注重科学、理性,重视分析,实证,喜欢对事物进行总结、归纳和分析,挖掘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具象与汉语的意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为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写虚,通过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思想感情,注重语义多于关注形式。说话作文都要求着眼整体,前后衔接,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注重意合。抽象思维模式使得英美人更加关注形式,在英语的表达中表现为长于抽象表达或概念总结,句法和词法上有形态丰富,形式完备的形合特征。
五、结语
语言对比研究在中国的历史虽然并不算长,但近些年来随着外语教学与翻译的不断发展,更由于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不断升温,这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语言学界越来越受到重视。
当然,两种语言的对比研究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系统研究,不仅包括语音、词汇、句法、篇章及语义等纯语法结构层面的对比研究,还包括语言史及语法史的对比研究,同时还必然涉及到众多其它方面的因素,因此,这一学科仍然有著巨大的需要填补的空白和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两种乃至几种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对于语言学的整体发展又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进而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