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矛盾”修辞格是通过词语表面的语义矛盾来揭示事物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通过实例比较,旨在阐明英汉“矛盾”辞格的结构差异及翻译方法。指出正确理解原文内涵,摆脱原语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 重建符合汉语修辞规范的语义关系,是有效翻译该辞格的必要前提。。
关键词:矛盾修辞格;对立统一;翻译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75-02
英语“矛盾”修辞格 (oxymoron) 一词来自希腊语 oxusmoros, oxus (oxy-) 意为 “聪明、机灵”,moros (-moron) 意为 “蠢笨”,合在一起就是“聪明的愚笨”。这个词本身就揭示了该辞格的特点,即将两个字面意义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词语紧密地置于一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处于矛盾修辞格之中的词或词组,从字面上看,其语义自相矛盾,似乎违背逻辑和常理,但细加揣摩却意味深长,尽在情理之中,如:open secret (公开的秘密)。
英语矛盾修辞格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表面的语义对立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在矛盾中见统一,在对立中见和谐,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修辞表达法,如“陌生的朋友”,“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于无声处听惊雷”等。充分认识和研究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为出发点,探讨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及其汉译方法。
一、矛盾修辞格的构成方式及其汉英差异
英语修辞格 (oxymoron) 通常被译为“矛盾修饰法”,有时又被称作“对顶”、“映衬”、“反衬”、“烘托”等。实际上,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和语义与汉语的这几个辞格又有不同之处。汉语的“对顶”指的是“两个在意义上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的词或词组,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在一起构成句子,用来描述事物、说明事理,形成某种情趣的修辞方式”。[1]如:
“它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那么沉着,却又那么飞动;那么拙重,却又那么飘举;那么威武,却又那么秀丽。”(黄裳《前门箭楼的燕子》)[2]又如:
“初恋的秘密是种藏不住的秘密,它怕被人知道,又喜欢被人知道;它还是一种甜蜜的痛苦,折磨人的快乐。”(冯骥才《爱之上》)
很显然,汉语的“对顶”注重以句子的形式来描述事物,而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则基本局限在词语层面。
汉语的“映衬”是“把相关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之相互衬托、相互对照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方式”。[3]根据其构成和作用,“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条件来强调所要表达的事物和思想,亦称“烘托”,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利用“寂静”这一相似性,正面烘托蓑笠翁的“孤独”和自得。
“反衬”是利用两个事物的相对性,来强调所要表达的事物和思想,也称作“反映”。例如:“下了一天雪,到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寂,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鲁迅《孤独者》)。用“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从反面对主体事物进行映衬,使主体事物更加鲜明强烈。
可见,英语矛盾修辞格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对顶”或“映衬”。从语义看,英语矛盾修辞格与“反衬”更加相近。国内学者李国南先生指出“英语矛盾修辞格属于词语层面上的修辞格”。[4]黄任先生对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做了较为细致的分类,认为常见的构成方式有以下五种:[5]
1.形容词(修饰语)+名词(中心词):形容词修饰其后语义相对的词,这是矛盾修饰法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如: victorious defeat(虽败犹荣),living death (虽死犹生),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的破坏)等。
2.形容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如:bitter sweet experiences (有苦有乐的经历),poor rich guys (可怜的有钱人)。
3.副词+形容词:副词修饰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形容词,如:
His faith unfaithful kept him falsely true. (Tennyson) 他不诚实的信念使他保持着虚伪的真诚。
4.动词+副词:副词与动词意义相悖,起修饰、限制作用,如:
The moon shone darkly. 月亮发出黯淡的光。
5.名词+名词:把两个语义对立的名词放在一起,或构成合成词,或把前者作为中心词,使主体事物的矛盾性更加突出、鲜明。如:
(1)That is a life and death struggle. 那是一场生死搏斗。
(2)I could not help feeling the despair of hope itself. 我不得不对希望本身感到绝望。
(3)The illiteracy of the literate ! 文化人的无知!
三、英语矛盾修辞格的汉译
英语矛盾修辞格结构独特新颖,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常见于英美名家的笔下。将英语矛盾修饰法译成汉语时,必须注重原文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必要时需摆脱原语的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束缚,遵循汉语的修辞规范,建立新的语义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常见的翻译方法有:
1.直接翻译法
人类对客观世界有共同的认知与感受,虽然这种感受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在各自的文化载体——语言中,相通的感知则可以直译出来。例如:
(1)Good night, good night!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shall say good night till it be morrow.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译:晚安! 晚安! 离别是这样甜蜜的伤心,我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朱丽叶)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花园,私定终身,分手时产生了一种欢乐与惆怅的心情,这种悲喜交集的心理感受就是一种甜蜜的伤心。
(2)There was an audible stillness, in which the common voice sounded strange. (T. Dreiser: Sister Carrie)
译:四周一片听得见的寂静,连平常的声音听来也觉异样。
“听得见的寂静”,以动渲染静,以有声衬托无声,动与静有机地结合,生动地描绘出“听得见的寂静”的凝重情景。与汉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及其相似。
2.引申翻译法
英语矛盾修饰法是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高度统一,揭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读者产生联想,开拓境界。有些矛盾修辞格的翻译,需要根据语境将原文的词义进行引申,才能使译文既再现原作内容和风格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I despise its very vastness and power. It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 the little great men, the haughtiest beggars,the plainest beauties, the lowest skyscrapers, the 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ever saw.(O • Henry: The Duel )
这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亨利(O • Henry) 笔下一段对纽约的描述,句中接连出现六个含有矛盾修辞格的词组。从现实的角度去看,纽约的确不乏腰缠万贯的富翁,声名显赫的伟人,一文不名的乞丐,倾国倾城的美人,高耸入云的大厦,趣味横生的乐事。但在作家心目中,表面繁华富裕、五光十色的纽约,实际上极为空虚贫乏,腐化堕落到了极致。一连串矛盾修辞格的使用,使文章的讽刺意味颇为浓厚,准确、精练地表达了作者对纽约城两重性的内心感受。翻译时应对矛盾修辞格的语义稍加引申,以表达原文的真正含义。可译为:
“我嗤之以鼻的正是其宏大与权势。这座城市里有的是心灵最空虚的百万富翁,人格最渺小的伟人,最高傲的乞丐,最丑陋的美女,最低级龌龊的摩天大楼和最令人悲哀的娱乐,比我所见到过的任何城市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3.并列翻译法
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紧密地置于一处,这样的表达方式表面看不合逻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可分割的语义内涵。翻译时可将矛盾修辞格中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两个词译为并列关系。请看下列例句:
(1)She read the long–awaited letter with a tearful smile.
译:读着这封盼望已久的来信,她既难过又欣喜。
(2)The bitter - sweet memories of his childhood often linger in his mind.
译:那充满了酸甜苦辣的儿童时代的情景不时地萦回在他的脑海里。
4.增词分译法
矛盾修辞格的翻译,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增加词语, 采用分译的方法把修饰与被修饰的两个词分开来译。例如:
Have you ever been at sea in a dense fog , when it seemed as if a tangible white darkness shut you in and you waited with heating heart for something to happen ? (Helen Keller)
译: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海上航行遇上了大雾, 周围是一片触手可及的茫茫白雾,而你却像被关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心怦怦直跳,不知要发生什么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英语矛盾修辞格的汉译,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注重原文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再从汉语文学创作的角度,按照汉语的修辞要求,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风格。
四、结语
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是把语义看似对立的两个词紧密地置于一处,通过表面的语义矛盾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具有醒目、幽默、对比强烈的语用功效。正确理解原文作品内涵,摆脱原语的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选择符合译语逻辑与言语规范的修辞方式,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是准确与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546.
[2]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2.
[3]陆稼祥,池太宁.修辞方式例解词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287.
[4]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05.
[5]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00.
关键词:矛盾修辞格;对立统一;翻译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3-075-02
英语“矛盾”修辞格 (oxymoron) 一词来自希腊语 oxusmoros, oxus (oxy-) 意为 “聪明、机灵”,moros (-moron) 意为 “蠢笨”,合在一起就是“聪明的愚笨”。这个词本身就揭示了该辞格的特点,即将两个字面意义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词语紧密地置于一处,形成修饰与被修饰或限制与被限制的关系。处于矛盾修辞格之中的词或词组,从字面上看,其语义自相矛盾,似乎违背逻辑和常理,但细加揣摩却意味深长,尽在情理之中,如:open secret (公开的秘密)。
英语矛盾修辞格被广泛地运用于文学作品中,通过表面的语义对立反映人物内心的矛盾,在矛盾中见统一,在对立中见和谐,具有出奇制胜的艺术效果。汉语中也有类似的修辞表达法,如“陌生的朋友”,“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于无声处听惊雷”等。充分认识和研究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英美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提高文学欣赏能力。本文以英汉两种语言的对比为出发点,探讨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及其汉译方法。
一、矛盾修辞格的构成方式及其汉英差异
英语修辞格 (oxymoron) 通常被译为“矛盾修饰法”,有时又被称作“对顶”、“映衬”、“反衬”、“烘托”等。实际上,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和语义与汉语的这几个辞格又有不同之处。汉语的“对顶”指的是“两个在意义上相互对立或相互排斥的词或词组,通过一定的方式联在一起构成句子,用来描述事物、说明事理,形成某种情趣的修辞方式”。[1]如:
“它是那么端凝,却又那么轻盈;那么沉着,却又那么飞动;那么拙重,却又那么飘举;那么威武,却又那么秀丽。”(黄裳《前门箭楼的燕子》)[2]又如:
“初恋的秘密是种藏不住的秘密,它怕被人知道,又喜欢被人知道;它还是一种甜蜜的痛苦,折磨人的快乐。”(冯骥才《爱之上》)
很显然,汉语的“对顶”注重以句子的形式来描述事物,而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则基本局限在词语层面。
汉语的“映衬”是“把相关或相对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使之相互衬托、相互对照而形成的一种修辞方式”。[3]根据其构成和作用,“映衬”又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是利用两个事物的相似条件来强调所要表达的事物和思想,亦称“烘托”,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利用“寂静”这一相似性,正面烘托蓑笠翁的“孤独”和自得。
“反衬”是利用两个事物的相对性,来强调所要表达的事物和思想,也称作“反映”。例如:“下了一天雪,到夜还没有止。屋外一切静寂,静到要听出静的声音来” (鲁迅《孤独者》)。用“声音”来衬托环境的“静”,从反面对主体事物进行映衬,使主体事物更加鲜明强烈。
可见,英语矛盾修辞格不完全等同于汉语的“对顶”或“映衬”。从语义看,英语矛盾修辞格与“反衬”更加相近。国内学者李国南先生指出“英语矛盾修辞格属于词语层面上的修辞格”。[4]黄任先生对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结构做了较为细致的分类,认为常见的构成方式有以下五种:[5]
1.形容词(修饰语)+名词(中心词):形容词修饰其后语义相对的词,这是矛盾修饰法最常见的一种结构,如: victorious defeat(虽败犹荣),living death (虽死犹生),creative destruction (创造性的破坏)等。
2.形容词+形容词+名词(中心词):两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如:bitter sweet experiences (有苦有乐的经历),poor rich guys (可怜的有钱人)。
3.副词+形容词:副词修饰一个意义相反或相对的形容词,如:
His faith unfaithful kept him falsely true. (Tennyson) 他不诚实的信念使他保持着虚伪的真诚。
4.动词+副词:副词与动词意义相悖,起修饰、限制作用,如:
The moon shone darkly. 月亮发出黯淡的光。
5.名词+名词:把两个语义对立的名词放在一起,或构成合成词,或把前者作为中心词,使主体事物的矛盾性更加突出、鲜明。如:
(1)That is a life and death struggle. 那是一场生死搏斗。
(2)I could not help feeling the despair of hope itself. 我不得不对希望本身感到绝望。
(3)The illiteracy of the literate ! 文化人的无知!
三、英语矛盾修辞格的汉译
英语矛盾修辞格结构独特新颖,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常见于英美名家的笔下。将英语矛盾修饰法译成汉语时,必须注重原文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必要时需摆脱原语的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束缚,遵循汉语的修辞规范,建立新的语义关系,才能取得良好的翻译效果。常见的翻译方法有:
1.直接翻译法
人类对客观世界有共同的认知与感受,虽然这种感受会以各种方式表现在各自的文化载体——语言中,相通的感知则可以直译出来。例如:
(1)Good night, good night! Parting is such sweet sorrow, that I shall say good night till it be morrow. (Shakespeare: Romeo and Juliet)
译:晚安! 晚安! 离别是这样甜蜜的伤心,我要向你道晚安直到天明!(朱丽叶)
罗密欧和朱丽叶在花园,私定终身,分手时产生了一种欢乐与惆怅的心情,这种悲喜交集的心理感受就是一种甜蜜的伤心。
(2)There was an audible stillness, in which the common voice sounded strange. (T. Dreiser: Sister Carrie)
译:四周一片听得见的寂静,连平常的声音听来也觉异样。
“听得见的寂静”,以动渲染静,以有声衬托无声,动与静有机地结合,生动地描绘出“听得见的寂静”的凝重情景。与汉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及其相似。
2.引申翻译法
英语矛盾修饰法是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高度统一,揭示了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读者产生联想,开拓境界。有些矛盾修辞格的翻译,需要根据语境将原文的词义进行引申,才能使译文既再现原作内容和风格又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例如:
I despise its very vastness and power. It has the poorest millionaires, the little great men, the haughtiest beggars,the plainest beauties, the lowest skyscrapers, the dolefulest pleasures of any town I ever saw.(O • Henry: The Duel )
这是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欧•亨利(O • Henry) 笔下一段对纽约的描述,句中接连出现六个含有矛盾修辞格的词组。从现实的角度去看,纽约的确不乏腰缠万贯的富翁,声名显赫的伟人,一文不名的乞丐,倾国倾城的美人,高耸入云的大厦,趣味横生的乐事。但在作家心目中,表面繁华富裕、五光十色的纽约,实际上极为空虚贫乏,腐化堕落到了极致。一连串矛盾修辞格的使用,使文章的讽刺意味颇为浓厚,准确、精练地表达了作者对纽约城两重性的内心感受。翻译时应对矛盾修辞格的语义稍加引申,以表达原文的真正含义。可译为:
“我嗤之以鼻的正是其宏大与权势。这座城市里有的是心灵最空虚的百万富翁,人格最渺小的伟人,最高傲的乞丐,最丑陋的美女,最低级龌龊的摩天大楼和最令人悲哀的娱乐,比我所见到过的任何城市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3.并列翻译法
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紧密地置于一处,这样的表达方式表面看不合逻辑,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却能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可分割的语义内涵。翻译时可将矛盾修辞格中修饰与被修饰关系的两个词译为并列关系。请看下列例句:
(1)She read the long–awaited letter with a tearful smile.
译:读着这封盼望已久的来信,她既难过又欣喜。
(2)The bitter - sweet memories of his childhood often linger in his mind.
译:那充满了酸甜苦辣的儿童时代的情景不时地萦回在他的脑海里。
4.增词分译法
矛盾修辞格的翻译,还可以通过适当地增加词语, 采用分译的方法把修饰与被修饰的两个词分开来译。例如:
Have you ever been at sea in a dense fog , when it seemed as if a tangible white darkness shut you in and you waited with heating heart for something to happen ? (Helen Keller)
译: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海上航行遇上了大雾, 周围是一片触手可及的茫茫白雾,而你却像被关在一个黑暗的地方,心怦怦直跳,不知要发生什么事?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对英语矛盾修辞格的汉译,尤其在文学作品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注重原文字里行间的深刻含义,再从汉语文学创作的角度,按照汉语的修辞要求,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才能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风格。
四、结语
英语矛盾修辞格的特点是把语义看似对立的两个词紧密地置于一处,通过表面的语义矛盾来揭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它具有醒目、幽默、对比强烈的语用功效。正确理解原文作品内涵,摆脱原语的语法规范和思维模式,选择符合译语逻辑与言语规范的修辞方式,灵活运用翻译方法,是准确与忠实地再现原文内容和风格的必要前提。
参考文献:
[1]成伟钧,唐仲扬,向宏业.修辞通鉴[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546.
[2]吕煦. 实用英语修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02.
[3]陆稼祥,池太宁.修辞方式例解词典[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1:287.
[4]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405.
[5]黄任. 英语修辞与写作[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