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五五一”沁动心灵式主题班会模式第一个“五”的基本内涵是指教师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五个基本环节,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基本流程指向的维度,即意象导航、活动体验、情感对话、理性追思、层递升华;第二个“五”的基本内涵是指课堂活动所要甄别选用的五项基本策略,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阶段策略指向的维度,即互动、拨动、触动、情动、助动;“一”的基本内涵是指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所要追求的一个效度目标,即努力实现“沁动心灵”的育人效果,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终极目标指向的维度。
关键词:沁动心灵;意象导航;活动体验;情感对话;理性追思;层递升华;互动;拨动;触动;情动;助动
一、模式提出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活动的逻辑框架和活动程序,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基本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我一直认为:人只有思想强大,才会有智慧与行动的真正强大。因此,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来,我一直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一直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一直很喜欢开主题班会,也可以说对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的一般策略和方法有一定理解和认知。现将过去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做出进一步的深化,整理出一些基本框架和程序,将我的思考与实践暂命名为《“五五一”沁动心灵式主题班会模式》。
二、适用对象
小学阶段学龄儿童,特别是小学低龄段儿童。
三、模式构成
《“五五一”沁动心灵式主题班会模式》具体解构如下:
第一个“五”的基本内涵是指教师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五个基本环节,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基本流程指向的维度。即:意象导航、活动体验、情感对话、理性追思、层递升华。下面依次简述:
1.意象导航
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知特点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在主题班会活动课堂教学中,要想取得不一般的、高效的育人效果,教师首先就要设置好情境,以意象导航。以一种客观存在的、最为直观的物象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联想,让意象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促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心理环境,从而实现以具体带抽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器官,才能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情”,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在执教《让爱住我家》的开课伊始,我利用欢快动听的歌曲,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家庭幸福和睦的氛围中,从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本次活动。接着,我又创设了一个意象,利用我的“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的情境,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和发生在家里的趣事,从而使孩子们在回忆和阐述中,感受家人的爱。
2.活动体验
学生个体如果亲历某种事件,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对事件往往更容易有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那么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更容易水到渠成。在主题班会活动中,教师根据主题精心设计活动(材料的典型筛查、活动的恰当选择需要教师平时的海量积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亲历那些具有教育性、意趣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促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改善与建构。体验伴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而生发。结合《让爱住我家》这节课来看,我对体验式学习有着自己的深刻的体会: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观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强调:“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只有让学生做一做,亲身感受、尝试、体验,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因此,我先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接着让学生体验家人的爱,安排孩子们模仿家人教他们学走路的姿势,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家人教我们学走路是多少的辛劳,家人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人的爱。
3.情感对话
主题班会大多属于德育的范畴(我对主题班会的价值理解可能会更宽泛,比如潜能开发、心理维护等)。没有畅快的情感交流和对话,德育绝对空洞无物、鲜有实效。作为班主任,需要利用班会课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需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并且让彼此在互动中不断得到滋润与满足;需要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唯有如此,主题班会才可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内心潜力,构造出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我甚至觉得,如果主题班会无法进行情感对话,或者说是对话孤独,也就是可悲、可叹与可怜了。在这节课中,我特别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对话,可以说是有意将情感对话贯穿于整个活动课堂之中。比如从一开始的和学生聊家里的趣事,到“爱的清单”这一环节,通过写完清单后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家人虽然为我们做的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中却包含着家人对我们浓浓的爱!再比如,观看妈妈教宝宝学走路的视频后,我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对话:你看到妈妈有哪些动作?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在对话中,学生知道了家人为教我们走路,把我们抚养长大,这其中付出了多少的辛劳!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的情感对话中,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努力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4.理性追思
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那是因为:情到深处理性出,理性赋予人孤独!教育已然如此。有了充分的情感对话和情感共鸣,学生就有了理性追思和理性接纳的积极和主动。生活是原本复杂的,成长是需要理性的。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情感互动之后,必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冷静地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入耳入口,而且入脑入心,拨动心弦,触及灵魂。比如在“爱的辨析”这个环节中,我就以生活和身边的真实内容“小东上网玩游戏不写作业,爸爸打了他”,和“天变冷了,丽丽的妈妈不让她穿裙子上学”为原型,让学生说说,你们怎样看待这些事呢?你们认为家人这样做也是爱吗?从而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让孩子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对情景进行辨析、理解,在理性的思考过程中,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明白:家人的关心是一种爱,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 5.层递升华
从“层递”修辞格中得我到启示:如果在班会活动中,针对主题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思维层层跟随,让主题概念层层溢出,让事理说服力逐步深化,让语言感染力逐步深切,让需要升华的重点内涵能安置在最妥当之处,这样的课堂必定更能有的放矢,更容易放大感染效果,更容易生成后续动力。在经过了“爱的分享、爱的清单、爱的体验、爱的辨析”之后,我设计了“爱的告白”这一环节,通过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家人的爱,接着让学生把最想对家人说的一句话或者做的一件事写下来。学生的话语虽然稚嫩,可那是发自内心真情的文字,是爱的告白,从而让这份爱得以升华。
第二个“五”的基本内涵是指课堂活动所要甄别选用的五项基本策略,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阶段策略指向的维度。即:互动、拨动、触动、情动、助动。下面依次简述:
1.互动思维
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互动起来,让师生互动起来,这是主题班会活动的第一层级策略。但主题班会活动一定不能仅仅限于手动、脚动、口动、耳动、身体动的层面,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参与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互动起来。思维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思维“动”起来,才会有联想反应、热情感染、竞争意识和个人欲望,学生更高一层级的认知体系才有可能主动建构。在本节课中,我安排的互动环节非常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引发思考:家人是如何爱自己的,自己又该如何去爱家人呢?
2.拨动心弦
小学生是低龄未成年人,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心灵,也面对着诸多的困扰和诱惑。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然需要常常激发他们内心的潜能和力量,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忧伤。主题班会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材料选取、语言调度、活动设计必须要努力做到拨动学生心弦。这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二层级策略。我们知道,主题班会没有现成的教学参考书可以参考,需要我们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予以发掘,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抓住中心、找准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使主题更具教育性和针对性,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拿我这节课的主题选取来说吧,说真的,我思考了很多。我最初设计的课题叫《飘动的蓝丝带》: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的感恩,感恩家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但我总觉得有所欠佳。原因在哪呢?后来我发现在处理这三个板块上,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最有话可说的就是家人的话题。所以,我灵机一动,就让主题简约化!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简约或许会更有实效!于是,我就围绕“让爱住我家”来设计主题活动,挖掘有关家人的爱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拨动学生的心弦,让爱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触动灵魂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班主任要面对几十个神秘世界。如果我们的教育活动不能触动他们的灵魂,那么他们的心灵之门可能就会关闭得更严实,甚至慢慢变得坚不可摧。因此,班主任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主题活动过程式的引领走进他们的内心,用真心、真情触动他们的灵魂。所以,“触动”可能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三层级策略。在这节课上,我围绕一个“爱”字,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说说家人的爱,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辨析家人的爱,感动于家人的爱,从而来触动学生的灵魂,让他们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原来家人是这样的爱我,我也应该好好地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4.情动生命
“知”是人类攀爬精神之巅的节节云梯,“情”则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汩汩清泉。欲对学生晓之以理,必先对其动之以情。通过教师高超的艺术设计、灵动的心灵触摸,在课堂上用情绪、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真情打动学生,让学生动真情、真动情,从而以情润泽生命。“情动”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四层级策略。在这节课“爱的告白”环节,我讲述了汶川大地震中的《最后的短信》的故事。课堂上,很多孩子在情绪情感的渲染下,被这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听完故事,我随即巧妙设置了“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这一问题,由于有了前面的心弦被拨动、灵魂被触动的情感基础,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被推向高潮,学生个个激情澎湃,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又一次升华和超越。此时的课堂,是真情流露的课堂,是情感和精神的共舞的课堂!我想,这或许就是我所追求的主题班会课的唯美课堂和“沁动”效果吧!
5.助动成长
主题班会应该要助益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活动了、触动了、感动了之后,最关键的是需要行动,一切活动的归宿点都要落实到促成学生行动欲望上。让主题班会成为激发学生行动愿望的“发动机”才是应然要义。因此,“助动”应该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五层级策略。比如,《让爱住我家》这节课的最后,我在“爱的延续”中给学生设计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好好地爱家里的人,让爱住我家!让学生懂得“爱,就要行动”,从而让这份爱真正地沁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助动力与指明灯,引领他们道德前行与青春成长的方向……
最后一个“一”的基本内涵是指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所要追求的一个效度目标,即:努力实现“沁动心灵”的育人效果。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终极目标指向的维度。
培养出真实、完整、健全的个体,培养出能够真实融入现实社会并在其中自如生活的人,这是教育所应该关注的终极目标。努力让主题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沁动心灵、涵养精神的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情动生命、助动成长的教育,这是主题班会所应该关注的终极目标。虽然,目标实现免不了困顿与惶惑,但我们班主任要敢于表征自己一直有追求,要勇于警醒自己时刻在路上。
此外,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因此,我们班主任不能将德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不能将德育从完整教育的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也不能将本文探讨的主题班会模式的“五环节”、“五策略”、“一目标”割裂开来,否则就陷入形而上学,“罪莫大焉”。 四、理念支撑
1.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强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2.情感德育理论
我国传统的学校量化管理掩盖了道德情感,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情感德育理论认为,情绪、情感不断的感悟、体验、积累,可以逐渐变成人的性格的一部分,它强调情感在德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德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他们提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重点关注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价值,注重对人的研究,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倡导潜能说、自我实现论和自我论,强调“学习者中心”,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注重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及人的价值观、态度体系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4.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埃里克森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
五、应用效果
通过多年实践与积淀,我觉得,针对小学生而言,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五五一”主题班会模式基本框架和流程所界定、架构的内涵与魅力,可能正是我的主题班会受到学生、家长欢迎的原因。尤其是,作为这一模式的精品课程《让爱住我家》在全国展示平台上获得国家级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安庆市主题班会示范课(11.16公园小学)上受到本市老师们的热情赞誉,并且受到诸多省级社会媒体的积极关注,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的领地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情动课堂,沁动心灵,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和希望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华教育界》,原载1931年8月第19卷第4期
[2]方明编.2005.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学做一个人》,第68页
关键词:沁动心灵;意象导航;活动体验;情感对话;理性追思;层递升华;互动;拨动;触动;情动;助动
一、模式提出
教育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育活动的逻辑框架和活动程序,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基本系统,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结构。我一直认为:人只有思想强大,才会有智慧与行动的真正强大。因此,从事教育工作近二十年来,我一直特别关注学生的思想状态,一直特别重视班主任工作,一直担任班主任工作,并且一直很喜欢开主题班会,也可以说对主题班会活动开展的一般策略和方法有一定理解和认知。现将过去的一些实践和思考做出进一步的深化,整理出一些基本框架和程序,将我的思考与实践暂命名为《“五五一”沁动心灵式主题班会模式》。
二、适用对象
小学阶段学龄儿童,特别是小学低龄段儿童。
三、模式构成
《“五五一”沁动心灵式主题班会模式》具体解构如下:
第一个“五”的基本内涵是指教师引领课堂教学活动的五个基本环节,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基本流程指向的维度。即:意象导航、活动体验、情感对话、理性追思、层递升华。下面依次简述:
1.意象导航
小学生的思维规律和认知特点是以感性思维为主。在主题班会活动课堂教学中,要想取得不一般的、高效的育人效果,教师首先就要设置好情境,以意象导航。以一种客观存在的、最为直观的物象进行导入,引发学生的联想,让意象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促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心理环境,从而实现以具体带抽象,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器官,才能充分实现教师与学生的“共情”,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在执教《让爱住我家》的开课伊始,我利用欢快动听的歌曲,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置身于家庭幸福和睦的氛围中,从而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地导入了本次活动。接着,我又创设了一个意象,利用我的“全家福”照片,引导学生进入回忆的情境,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家和发生在家里的趣事,从而使孩子们在回忆和阐述中,感受家人的爱。
2.活动体验
学生个体如果亲历某种事件,用感官和心灵直接去感受和把握,对事件往往更容易有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那么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的发展更容易水到渠成。在主题班会活动中,教师根据主题精心设计活动(材料的典型筛查、活动的恰当选择需要教师平时的海量积累),学生作为主体积极亲历那些具有教育性、意趣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引导学生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促使学生的心智得到改善与建构。体验伴随着课堂活动的开展而生发。结合《让爱住我家》这节课来看,我对体验式学习有着自己的深刻的体会:体验就是让学生通过类似身临其境的氛围和细微观察,以及换位思考等真切的内心活动,对道德问题获得真实感受的学习方法。陶行知先生强调:“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教和学都要以做为中心”。只有让学生做一做,亲身感受、尝试、体验,才能真正激发起学生的内心情感。因此,我先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接着让学生体验家人的爱,安排孩子们模仿家人教他们学走路的姿势,让他们真切地体验到家人教我们学走路是多少的辛劳,家人抚养我们长大是多么的不容易,从而激发他们对家人的爱。
3.情感对话
主题班会大多属于德育的范畴(我对主题班会的价值理解可能会更宽泛,比如潜能开发、心理维护等)。没有畅快的情感交流和对话,德育绝对空洞无物、鲜有实效。作为班主任,需要利用班会课与学生进行情感对话,需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并且让彼此在互动中不断得到滋润与满足;需要让学生从学习中体验到深情、温情、热情,感受到优美、壮美、秀美,发现真诚、善良、正义、勇敢等世间珍贵的品质,从而拥有蕴涵在美与快乐之中的情感财富。唯有如此,主题班会才可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内心潜力,构造出一个丰盈的精神世界。我甚至觉得,如果主题班会无法进行情感对话,或者说是对话孤独,也就是可悲、可叹与可怜了。在这节课中,我特别重视与学生的情感对话,可以说是有意将情感对话贯穿于整个活动课堂之中。比如从一开始的和学生聊家里的趣事,到“爱的清单”这一环节,通过写完清单后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让学生明白家人虽然为我们做的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中却包含着家人对我们浓浓的爱!再比如,观看妈妈教宝宝学走路的视频后,我又和学生进行深入的情感对话:你看到妈妈有哪些动作?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从中你感受到什么?在对话中,学生知道了家人为教我们走路,把我们抚养长大,这其中付出了多少的辛劳!也就是在这样的一次次的情感对话中,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努力去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4.理性追思
所谓“情到深处人孤独”,那是因为:情到深处理性出,理性赋予人孤独!教育已然如此。有了充分的情感对话和情感共鸣,学生就有了理性追思和理性接纳的积极和主动。生活是原本复杂的,成长是需要理性的。在引导学生进行了充分的情感互动之后,必须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冷静地思考一些现实问题,才能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入耳入口,而且入脑入心,拨动心弦,触及灵魂。比如在“爱的辨析”这个环节中,我就以生活和身边的真实内容“小东上网玩游戏不写作业,爸爸打了他”,和“天变冷了,丽丽的妈妈不让她穿裙子上学”为原型,让学生说说,你们怎样看待这些事呢?你们认为家人这样做也是爱吗?从而让学生进行理性思考,让孩子们设身处地的感受,并对情景进行辨析、理解,在理性的思考过程中,让孩子们更深刻地明白:家人的关心是一种爱,严格要求也是一种爱。 5.层递升华
从“层递”修辞格中得我到启示:如果在班会活动中,针对主题特点和学生情况进行有层次、有梯度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思维层层跟随,让主题概念层层溢出,让事理说服力逐步深化,让语言感染力逐步深切,让需要升华的重点内涵能安置在最妥当之处,这样的课堂必定更能有的放矢,更容易放大感染效果,更容易生成后续动力。在经过了“爱的分享、爱的清单、爱的体验、爱的辨析”之后,我设计了“爱的告白”这一环节,通过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故事,让学生认识到母爱的伟大,进一步激发他们对家人的爱,接着让学生把最想对家人说的一句话或者做的一件事写下来。学生的话语虽然稚嫩,可那是发自内心真情的文字,是爱的告白,从而让这份爱得以升华。
第二个“五”的基本内涵是指课堂活动所要甄别选用的五项基本策略,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阶段策略指向的维度。即:互动、拨动、触动、情动、助动。下面依次简述:
1.互动思维
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互动起来,让师生互动起来,这是主题班会活动的第一层级策略。但主题班会活动一定不能仅仅限于手动、脚动、口动、耳动、身体动的层面,最核心、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的思维参与活动,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互动起来。思维同感知觉一样,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只有思维“动”起来,才会有联想反应、热情感染、竞争意识和个人欲望,学生更高一层级的认知体系才有可能主动建构。在本节课中,我安排的互动环节非常多,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引发思考:家人是如何爱自己的,自己又该如何去爱家人呢?
2.拨动心弦
小学生是低龄未成年人,他们有着丰富多彩的心灵,也面对着诸多的困扰和诱惑。一位优秀的班主任必然需要常常激发他们内心的潜能和力量,抚平他们内心的焦虑和忧伤。主题班会活动要想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的材料选取、语言调度、活动设计必须要努力做到拨动学生心弦。这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二层级策略。我们知道,主题班会没有现成的教学参考书可以参考,需要我们在平凡的教育工作中予以发掘,需要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抓住中心、找准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只有这样才会使主题更具教育性和针对性,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就拿我这节课的主题选取来说吧,说真的,我思考了很多。我最初设计的课题叫《飘动的蓝丝带》:在这个过程中,我设计了三个板块的感恩,感恩家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但我总觉得有所欠佳。原因在哪呢?后来我发现在处理这三个板块上,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最有话可说的就是家人的话题。所以,我灵机一动,就让主题简约化!针对三年级的学生,简约或许会更有实效!于是,我就围绕“让爱住我家”来设计主题活动,挖掘有关家人的爱的点点滴滴、方方面面,拨动学生的心弦,让爱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3.触动灵魂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是一个神秘的世界。班主任要面对几十个神秘世界。如果我们的教育活动不能触动他们的灵魂,那么他们的心灵之门可能就会关闭得更严实,甚至慢慢变得坚不可摧。因此,班主任工作更为重要的是,如何通过主题活动过程式的引领走进他们的内心,用真心、真情触动他们的灵魂。所以,“触动”可能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三层级策略。在这节课上,我围绕一个“爱”字,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通过让学生说说家人的爱,让学生感受家人的爱,辨析家人的爱,感动于家人的爱,从而来触动学生的灵魂,让他们从心灵深处真正认识到:原来家人是这样的爱我,我也应该好好地爱家里的每一个人。
4.情动生命
“知”是人类攀爬精神之巅的节节云梯,“情”则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汩汩清泉。欲对学生晓之以理,必先对其动之以情。通过教师高超的艺术设计、灵动的心灵触摸,在课堂上用情绪、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真情打动学生,让学生动真情、真动情,从而以情润泽生命。“情动”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四层级策略。在这节课“爱的告白”环节,我讲述了汶川大地震中的《最后的短信》的故事。课堂上,很多孩子在情绪情感的渲染下,被这伟大的母爱感动了。听完故事,我随即巧妙设置了“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你想说点什么?”这一问题,由于有了前面的心弦被拨动、灵魂被触动的情感基础,此时此刻学生的情感被推向高潮,学生个个激情澎湃,他们的情感得到了又一次升华和超越。此时的课堂,是真情流露的课堂,是情感和精神的共舞的课堂!我想,这或许就是我所追求的主题班会课的唯美课堂和“沁动”效果吧!
5.助动成长
主题班会应该要助益未成年人的心智成熟,助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活动了、触动了、感动了之后,最关键的是需要行动,一切活动的归宿点都要落实到促成学生行动欲望上。让主题班会成为激发学生行动愿望的“发动机”才是应然要义。因此,“助动”应该是优质主题班会课的第五层级策略。比如,《让爱住我家》这节课的最后,我在“爱的延续”中给学生设计了一项特殊的作业: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开始,用实际行动,好好地爱家里的人,让爱住我家!让学生懂得“爱,就要行动”,从而让这份爱真正地沁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未来人生道路上的助动力与指明灯,引领他们道德前行与青春成长的方向……
最后一个“一”的基本内涵是指主题班会教育活动所要追求的一个效度目标,即:努力实现“沁动心灵”的育人效果。它界定的是主题活动终极目标指向的维度。
培养出真实、完整、健全的个体,培养出能够真实融入现实社会并在其中自如生活的人,这是教育所应该关注的终极目标。努力让主题活动真正成为一种沁动心灵、涵养精神的教育,真正成为一种情动生命、助动成长的教育,这是主题班会所应该关注的终极目标。虽然,目标实现免不了困顿与惶惑,但我们班主任要敢于表征自己一直有追求,要勇于警醒自己时刻在路上。
此外,还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德育从本质上讲是人格、生命、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它是整个教育的灵魂,统摄并渗透在全部教育过程之中。因此,我们班主任不能将德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不能将德育从完整教育的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也不能将本文探讨的主题班会模式的“五环节”、“五策略”、“一目标”割裂开来,否则就陷入形而上学,“罪莫大焉”。 四、理念支撑
1.情感教育理论
情感教育理论强调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强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人。
2.情感德育理论
我国传统的学校量化管理掩盖了道德情感,德育主要是知识性德育,学生对说教式的德育有不同程度的反感情绪。情感德育理论认为,情绪、情感不断的感悟、体验、积累,可以逐渐变成人的性格的一部分,它强调情感在德育中的地位与价值,提倡在德育中关心人的情感发展,并且以情感品质的道德化来表征人的德性。他们提出,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之后,我们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内在情感和信念是否发生了改变,重点关注学生的爱心、同情心、友谊感、自尊心、责任感等有没有得到发展。
3.人本主义教育理论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强调人的价值,注重对人的研究,重视人的意识所具有的主观性、选择能力和意愿,倡导潜能说、自我实现论和自我论,强调“学习者中心”,重视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注重促进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和学会适应变化,重视学习者的主动性及人的价值观、态度体系和情感等心理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
4.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一个人在出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埃里克森将一个人的生命周期分为8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定的心理社会任务需要解决。他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
五、应用效果
通过多年实践与积淀,我觉得,针对小学生而言,尤其是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五五一”主题班会模式基本框架和流程所界定、架构的内涵与魅力,可能正是我的主题班会受到学生、家长欢迎的原因。尤其是,作为这一模式的精品课程《让爱住我家》在全国展示平台上获得国家级专家的充分肯定,在安庆市主题班会示范课(11.16公园小学)上受到本市老师们的热情赞誉,并且受到诸多省级社会媒体的积极关注,这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动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育的领地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天空,情动课堂,沁动心灵,就让我们一起努力,去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和希望吧!
参考文献:
[1]陶行知著.《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华教育界》,原载1931年8月第19卷第4期
[2]方明编.2005.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学做一个人》,第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