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大落点 遴选“群组文本”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al_belie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在单篇阅读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这与他们的阅读需求是不相符的。近几年,群组阅读这一形式逐渐得到了重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基于特定或者多个议题找出一组文章,让学生围绕这些文章进行整体阅读。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学生可以通过群组阅读得到丰富的阅读积累,使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感得到提升。那么,如何才可以提高学生的群组阅读效率呢?虽然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基于主题单元的方式来进行编排的,但是同一单元内所包含的文本并没有很强的关联性。怎样引入课外资源,将其和教材所包含的文本联结起来并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是开展群组阅读活动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
  一、保留文本“原味”,遴选“群组文本”
  在教材里,每一篇课文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有着明朗的主题、价值取向和语言规范,这些课文担负着促进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使命。而对群文的选择,就会宽泛许多,不同时代和地域的作品都有着鲜明而独特的印记,教师在选择“群文”时,要尽可能地保留文本的“原味”,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作品的风格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持,为学生在得意、得言、得法等方面打好基础。
  例如,在对《月亮湾》第2自然段进行教学时,一位教师基于文本主题,将《燕子》一文中对春天景色进行描述的内容引入了进来,将其作为群组阅读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虽然教材也引入了这篇文章,但是为了满足学生的阅读要求,编者对原文做了很多修改,导致教材中很多细节内容和原文有很大不同。通过对两者的对比,学生能够发现原文的表达更加自然流畅,而且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更强。
  所以,在选择群文时,教师不能以影响学生理解为借口,随意地“修改”原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基于此来提高文本的品位和质量,让学生能够阅读优质的文本,进而提高群组阅读的效率。
  二、拓展文本“主题”,遴选“群组文本”
  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可以从一篇课文出发,在课外找到和单元主题关系密切的文章,基于此得到“X 1”的文本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迁移学习作为序列来展开教学。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文本内涵进行了解,基于此对具体的学习方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为后面的阅读和学习打好基础;其次,教师让学生将前面学习的知识运用到文章拓展学习中,让学生带着任务积极主动地进行拓展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例如,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有《夹竹桃》《广玉兰》这两篇文章,主要描绘了花型、花色和花语,并将作者对花的爱惜之情以及人生志趣表现了出来。这两篇文章使用了非常相似的表达手法,并且文章里面都有非常巧妙的词语和佳句,非常具有趣味性和想象力。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群组阅读时,可以围绕这两篇文章来展开,同时将《青松》这一课外阅读资源引入进来,从而组成文本群来引导学生进行群组阅读。在实际课堂教学中,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对《夹竹桃》《广玉兰》这两篇文章中所包含的共同点进行提炼,设计出合理的导学单,根据导学单里面的任务让学生来对《青松》一文展开自主的学习。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观察,发现他们可以非常好地对这三篇文章所具有的共性进行把握,并且基于此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实现了习得的正向迁移。
  三、依循认知特点,遴选“群组文本”
  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學生是教学的对象和主体。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来选取文本,选择的文本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看到文本后有想要阅读的欲望,这样才能够选出适合学生的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文本阅读之后,要让学生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受,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如果教师所选择的文本不符合学生的内在需求,就会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懈怠心理,降低他们的阅读质量。
  例如,《鞋匠的儿子》这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林肯在成为总统后受到了来自参议员的羞辱,但他通过自己的演讲和人格魅力将参议员感化的故事。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除了引导学生对林肯人人平等的核心思想进行感知之外,还对这篇文章进行了转化,使其成为演讲的例文来让学生学习演讲。不足的是,教师在进行群文拓展时,过多地选择了那些和演讲专业知识相关的文本,这样虽然丰富了知识,语言表达方式也和学生的认知能力相符,但是专业技巧与知识和学生的认知心理不符,学生对其不感兴趣。实际上,教师可以引入那些以典型故事为主的演讲稿,让学生在他们感兴趣的故事中对演讲技巧进行感知,从而使学生的演讲能力得到提升。
  学生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非常独特的,教师不能基于成人角度来对学生的内在认知进行猜测,而要对学生的特点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基于此来选择具有童真童趣的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有阅读的欲望,进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的选择非常重要,如果缺少了良好的文本资源,其他所有事情都是空谈。教师要基于教学的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文本的原味突显出来,通过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来让群文阅读教学得到很好的实施。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相城区珍珠湖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其他文献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写文章开头更难。每次习作开始,不少学生眉头紧锁、抓耳挠腮……其实我们的课文就有好多值得我们借鉴学习的开头方法,如 “开门见山”“引起好奇”等。下面结合几篇课文具体谈谈如何从课文中习得文章开头的创作方法,并引领学生实践运用,以此激发学生的习作欲望,启迪学生的习作思路。  所谓开门见山,“开门”是指文章的开头;“见”是看见的意思。那么,在文章的开头,我们看见的“山”是什么呢?  
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是重中之重,学生具备这样的语用能力不仅能获取新知,还能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和美文鉴赏能力,促进思维发展。但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具体落实还远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笔者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的形式、思维、情感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策略,以不断优化教学方法,选择适切儿童发展的内容,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他们的语文素养奠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一、关注语言形式,吸纳文本
夏天到了,小青蛙要开一场独唱音乐会。小青蛙觉得自己是最好的歌唱家,当然要有一个最好的舞台。  小青蛙选中了池塘里最圆最大的荷叶作舞台,可是看来看去,她觉得荷叶舞台还缺点什么。  小青蛙去找萤火虫:“要是你想看到世上最棒的演唱会,你就该来做我的灯光师。”萤火虫答应了:“我们会带着灯笼来的。”  小青蛙去找螳螂:“要是你想看到世上最棒的演唱会,你就该来做我的伴奏师。”螳螂答应了:“我会带着我的小提琴来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低年级学生的写话提出了具体要求:“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然而对于刚开始学写话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写话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若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要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开始做起。如果教师能激发学生的灵感,则能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探索如何更好地写话。  一、自由表达,流淌童言稚语  不進行任何限制,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心中所
2017年秋,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教科书在全国统一使用。统编本教材非常重视拼音的学习,在编排上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有益于学生快乐地学习拼音。首先,教材调整了汉字和拼音的编排顺序,把汉语拼音的学习从以往的第一单元调整到第二单元,使学习汉语拼音不再是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个学习内容,降低了学习难度,减少了畏难情绪,缓解了学习压力,利于幼小衔接,利于学生逐渐适应小学生活,实现“幼”“ 小”平稳过渡。其
1.小男孩宁宁老是坐不住,他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为别人开门。“叮咚”“叮咚”,每当门铃快乐地响起来,宁宁马上像小马撒欢似地跑过去开门。  2.宁宁打开门,把爸爸、妈妈迎进来。他最爱看爸爸的眉毛和妈妈脸上的酒窝了。  3.这天晚上,宁宁做了个梦,他梦见有人叫门,于是乐颠颠地跑过去,没有看见人。  奶奶说:“是春天在叫门,春天到田野上去了,田野才会绿呀。”  4.不一会儿,门铃又响了,宁宁又冲过去开门
《负荆请罪》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体裁是戏剧,对于学生来说颇为新颖,能够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但在内容理解、主题把握上又有些难度。对此,教师需要认真研读教材及相关资料,并结合体裁特点及教学实际,合理安排教学环节。笔者结合戏剧特征,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就课堂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核心需要尊重文体  虽然教材仅仅是例子,却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内容进
评价作为习作教学中的一个环节,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精妙的习作评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点燃他们的习作热情,而且能为学生指明修改方向,激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在习作教学中,我巧妙地利用评语,让评语成为我和学生沟通思想、交流观点、拉动情感的桥梁,习作评语让我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一、情感评语让学生爱上习作  从事教育工作已有二十余年,我懂学生的心,他们对语文这门学科真是又爱又恨。在语文
古诗是中国文学中的宝贵财富,其文辞优美、意境深邃、表现手法独特,是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很好启蒙教材。重视古诗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主题式”古诗教学研究的必要性  古诗的内容丰富多彩,表现手法多种多样,“一节课一首诗”的教学方法不易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将具有相同或相似内容和表现手
“语文1 X”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1”表示一节语文课,“X”指核心知识的微课程建构。“语文1 X”课程的建构,立足于呈现给学生立体的网状知识,而不是散乱的点状知识。  一、“语文1 X”微课程探求的缘起  对“语文1 X”微课程的探求,源于一次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  《天游峰的扫路人》记叙了作者章武去武夷山游玩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我紧紧围绕课后习题“你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