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因为担心记者不知道他因原办公地点维修而搬至新的办公室,他特意打电话告知;因为担心记者找不到他现在办公的地方,他特意走到院子里等;对他的约访因为他工作的忙碌,拜访时间一改再改;当记者第一眼见到他时,他身穿灰色西装外套、一条简单随性的牛仔裤装束顿时让人倍感随和。他就是本期“走近经济学家”的主人公——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
成长中无师自通的“杂家”
出生于天津的冯飞,从小跟随外公外婆在山东济南长大。直至上学时,他才回到父母身边。
冯飞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受过高等教育。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自从踏进学校,冯飞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学生时代的他,生活可谓是五彩斑斓。画画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画画可不像现在可以报一个美术班进行系统学习。我画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而且绝对属于自学成才。”原来,冯飞读小学时,正赶上了“批林批孔”运动。作为少先队大队长的他和另一所中学的学生被选中参加“批林批孔”学习班。为了开展宣传,学习班的成员每天要写很多的宣传材料。其中一项就是要把宣传材料制作成中间是文字、四周是花纹形式。因为买的成本很高,他们只能靠自己解决。宣传队员头疼了。这时,冯飞出了个点子。
他找来一张白纸,把宣传用的诗句写好,然后用东西盖上,四周留白。他又找来一团白线,沾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在手里使劲地团,之后,他把线团往纸上一摔,带有绳子纹理的花纹就出来了。这便成了冯飞作画史上很使其自豪的处女作。“自那之后,我也画了很多,虽然不知道别人怎么评价,但重要的是我都很满意。”
当然,冯飞的优秀带给他的并不都是掌声,还有事。有一次,“批林批孔”学习班分配给他一个任务——到工厂去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本来去工厂之前已经彩排了很多次,也确定没有问题。“但是现实跟彩排真的有很大差距。”大幕一拉开,冯飞看到台下坐了上千观众,乌压压一片,他立马就惊住了,脑子顿时一片空白,本来已经滚瓜烂熟的故事不知跑哪里去了。无奈,最后只能是学习班的指导员在后台念一句,他在前面重复一句,跟了很多句后他才想起来词。他说:“虽然最终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登台。但是却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所以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虽说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冯飞的涉猎还是很广泛的。而让记者惊诧的是他上学时还跳过舞。冯飞告诉记者,作为小学少先队的大队长,他不仅要承担组织演出的任务,还要参加演出。“小学时参加的演出还真不少,‘小八路见到毛主席’、‘老汉进城’等等。”谈到扮演的带着白头巾、贴着胡子、画着皱纹的形象,冯飞自己都笑了。
学习中努力拼搏的佼佼者
自从进入校园,冯飞就一直是学习的佼佼者。从小学生到博士后,冯飞的学习从未让家人操心过。本以为他的学习会同美好的童年生活一样,结果却不是。
那还是高考前两三个月的一天中午,冯飞和他的同学打了一场篮球。结束后,口渴体热的他直接打开水房龙头,咕咕地喝了起来。这一喝不要紧,没过一会,冯飞便腹痛难忍。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急性阑尾炎。因为不想耽误复习,冯飞没有同意立即动手术,只是按时去输液、吃药。但是病情却不遂人愿,不但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加重。不得已,冯飞只有接受手术,也影响到了他的高考,最终冯飞考入了天津大学学习。
四年后,冯飞便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被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冯飞说,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最幸运的是接触到了全国最先进的计算机。他告诉记者:“同现在相比,虽然那些设备是相当落后,但那可是那个时代的宝贝。”“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编制终端程序用的还是纸带机,就是要在一个纸带上打上一排孔,不同的孔位代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意思。一个程序的表达可能需要几千条语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打好孔的纸带在计算机走一圈,如果有问题,计算机会告诉你出错了,但要命的是它不会告诉你哪儿出错了。面对数不清的孔、几米甚至是几十米长得纸带,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对照,有时可能要耗费一周的时间才能发现。”
到了研究生时期,学校的条件也改善了,冯飞用上了个人电脑。因为不是人手一台,电脑性能较低、预热慢,编程需要的时间长,冯飞和他的同学经常会做的同样一件事情就是编完程序后,在桌子上留张纸条,上面写着“此计算机正在进行运算,勿动!” 他很无奈地说道:“即使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只能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一点点支撑。所以一篇论文的完成是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的。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依然感到自豪。因为我相比别人我不仅见到了计算机,而且还用上了。”
大学期间,冯飞并不知道有“保研”制度。冯飞每天认真地学习,最终以四年平均成绩92分拿到了保研资格,师从我国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余贻鑫教授。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读博,直至进入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后学位,师从韩英铎院士,进行有关工程电力方面的研究。
这些优异的成绩,冯飞并不看重。他说:“这些成绩以及学习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学习。我也是在过程中慢慢体会到的。”
自进入大学直到博士后的12年学习中,冯飞学会了如何学习,这也为他之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打下了基础。
工作中喜欢挑战的忙碌者
1993年冯飞正式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之前,在导师的推荐下他就曾到研究中心找过工作,最终因为没有名额而夭折。这时,由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邀请,他开始进入清大攻读博士后。就在这期间,由于其导师韩英铎院士的推荐,他再次接触到研究中心,并参与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研究项目和海洋高科技应用的研究项目。这次的课题参与不仅让其对国研中心有了初步了解,也让他对进行的这种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最终,在毕业时面临留在清华大学任教和进入国研中心工作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这里他已经工作了18年。
即使这样,记者还是无法将其进行的学习和现在从事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联系在一起。冯飞说:“我在大学到博士后学习中,就有涉及到经济学问题。比如说电力的经济调度。”用冯飞的话说,他后来进行经济学的研究拥有两大优势:首先,在读书期间,他曾经跑到别的学校,听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的讲课,这使其拥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他所从事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涉及的都是具体的行业,像能源、汽车、钢铁,因为有理工的背景,对产业甚至是具体的技术问题,更容易理解,容易切入到本质问题。
因为研究的需要,进入中心的冯飞和他的同事开始关注企业的发展,进行企业案例分析研究。当时国研中心没有产业经济研究部,对于产业的研究是分散到其他部门的。为了系统研究产业问题,199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决定成立产业经济研究部,冯飞被破格提升为研究部副部长,6年后提升为部长。
从此,“5+2”、“白加黑”的工作成为冯飞的常态,撰写文稿、部署工作、自身知识更新、开展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一年中约1/3的时间是在外地调研,多少年来从未休过年假。让冯飞唯一感到歉意的就是家人。然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使得冯飞更加坚定了工作的脚步。
面对未来,冯飞说:“在当下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不是单目标决策,而是多目标决策,要有取舍。任何一项政策出台,都是有成本、有效益、有得有失的,要权衡什么样的政策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意味着我们所付出的精力、时间会更多。做我们这行最能体现价值就是被决策层认可、被老百姓所认可,这也是我最期待能在未来实现的。”
说起童年的生活,他快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说起家庭,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说起工作的挑战,他的眼神充满坚定。在无奈和挑战的背后,他所希冀的是更多的研究被决策层采纳,被百姓认可。他的坚持和付出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愿望终将成为现实。
成长中无师自通的“杂家”
出生于天津的冯飞,从小跟随外公外婆在山东济南长大。直至上学时,他才回到父母身边。
冯飞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父亲受过高等教育。也许是受到父亲的影响,自从踏进学校,冯飞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仅如此,学生时代的他,生活可谓是五彩斑斓。画画就是其中之一。
“那时的画画可不像现在可以报一个美术班进行系统学习。我画画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特殊的产物,而且绝对属于自学成才。”原来,冯飞读小学时,正赶上了“批林批孔”运动。作为少先队大队长的他和另一所中学的学生被选中参加“批林批孔”学习班。为了开展宣传,学习班的成员每天要写很多的宣传材料。其中一项就是要把宣传材料制作成中间是文字、四周是花纹形式。因为买的成本很高,他们只能靠自己解决。宣传队员头疼了。这时,冯飞出了个点子。
他找来一张白纸,把宣传用的诗句写好,然后用东西盖上,四周留白。他又找来一团白线,沾上不同颜色的颜料,在手里使劲地团,之后,他把线团往纸上一摔,带有绳子纹理的花纹就出来了。这便成了冯飞作画史上很使其自豪的处女作。“自那之后,我也画了很多,虽然不知道别人怎么评价,但重要的是我都很满意。”
当然,冯飞的优秀带给他的并不都是掌声,还有事。有一次,“批林批孔”学习班分配给他一个任务——到工厂去讲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故事。本来去工厂之前已经彩排了很多次,也确定没有问题。“但是现实跟彩排真的有很大差距。”大幕一拉开,冯飞看到台下坐了上千观众,乌压压一片,他立马就惊住了,脑子顿时一片空白,本来已经滚瓜烂熟的故事不知跑哪里去了。无奈,最后只能是学习班的指导员在后台念一句,他在前面重复一句,跟了很多句后他才想起来词。他说:“虽然最终是有惊无险地完成了我的第一次登台。但是却给了我很大的刺激,所以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虽说不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但是冯飞的涉猎还是很广泛的。而让记者惊诧的是他上学时还跳过舞。冯飞告诉记者,作为小学少先队的大队长,他不仅要承担组织演出的任务,还要参加演出。“小学时参加的演出还真不少,‘小八路见到毛主席’、‘老汉进城’等等。”谈到扮演的带着白头巾、贴着胡子、画着皱纹的形象,冯飞自己都笑了。
学习中努力拼搏的佼佼者
自从进入校园,冯飞就一直是学习的佼佼者。从小学生到博士后,冯飞的学习从未让家人操心过。本以为他的学习会同美好的童年生活一样,结果却不是。
那还是高考前两三个月的一天中午,冯飞和他的同学打了一场篮球。结束后,口渴体热的他直接打开水房龙头,咕咕地喝了起来。这一喝不要紧,没过一会,冯飞便腹痛难忍。到医院一检查结果是急性阑尾炎。因为不想耽误复习,冯飞没有同意立即动手术,只是按时去输液、吃药。但是病情却不遂人愿,不但没有任何好转,反而加重。不得已,冯飞只有接受手术,也影响到了他的高考,最终冯飞考入了天津大学学习。
四年后,冯飞便以优异的成绩直接被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冯飞说,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最幸运的是接触到了全国最先进的计算机。他告诉记者:“同现在相比,虽然那些设备是相当落后,但那可是那个时代的宝贝。”“在学校的计算机中心,编制终端程序用的还是纸带机,就是要在一个纸带上打上一排孔,不同的孔位代表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意思。一个程序的表达可能需要几千条语言。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打好孔的纸带在计算机走一圈,如果有问题,计算机会告诉你出错了,但要命的是它不会告诉你哪儿出错了。面对数不清的孔、几米甚至是几十米长得纸带,只能一个一个的去对照,有时可能要耗费一周的时间才能发现。”
到了研究生时期,学校的条件也改善了,冯飞用上了个人电脑。因为不是人手一台,电脑性能较低、预热慢,编程需要的时间长,冯飞和他的同学经常会做的同样一件事情就是编完程序后,在桌子上留张纸条,上面写着“此计算机正在进行运算,勿动!” 他很无奈地说道:“即使这样,得出的结果也只能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一点点支撑。所以一篇论文的完成是需要用几个月的时间的。但是现在想起来,我依然感到自豪。因为我相比别人我不仅见到了计算机,而且还用上了。”
大学期间,冯飞并不知道有“保研”制度。冯飞每天认真地学习,最终以四年平均成绩92分拿到了保研资格,师从我国电力系统分析、规划与仿真专家余贻鑫教授。后来又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读博,直至进入清华大学获得博士后学位,师从韩英铎院士,进行有关工程电力方面的研究。
这些优异的成绩,冯飞并不看重。他说:“这些成绩以及学习的东西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学会了如何学习。我也是在过程中慢慢体会到的。”
自进入大学直到博士后的12年学习中,冯飞学会了如何学习,这也为他之后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打下了基础。
工作中喜欢挑战的忙碌者
1993年冯飞正式进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之前,在导师的推荐下他就曾到研究中心找过工作,最终因为没有名额而夭折。这时,由于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博士后流动工作站的邀请,他开始进入清大攻读博士后。就在这期间,由于其导师韩英铎院士的推荐,他再次接触到研究中心,并参与了关于成立中国工程院的研究项目和海洋高科技应用的研究项目。这次的课题参与不仅让其对国研中心有了初步了解,也让他对进行的这种有意义和挑战性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最终,在毕业时面临留在清华大学任教和进入国研中心工作的选择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在这里他已经工作了18年。
即使这样,记者还是无法将其进行的学习和现在从事的产业经济学研究联系在一起。冯飞说:“我在大学到博士后学习中,就有涉及到经济学问题。比如说电力的经济调度。”用冯飞的话说,他后来进行经济学的研究拥有两大优势:首先,在读书期间,他曾经跑到别的学校,听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教授的讲课,这使其拥有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其次,他所从事的产业经济学研究,涉及的都是具体的行业,像能源、汽车、钢铁,因为有理工的背景,对产业甚至是具体的技术问题,更容易理解,容易切入到本质问题。
因为研究的需要,进入中心的冯飞和他的同事开始关注企业的发展,进行企业案例分析研究。当时国研中心没有产业经济研究部,对于产业的研究是分散到其他部门的。为了系统研究产业问题,1998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决定成立产业经济研究部,冯飞被破格提升为研究部副部长,6年后提升为部长。
从此,“5+2”、“白加黑”的工作成为冯飞的常态,撰写文稿、部署工作、自身知识更新、开展并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一年中约1/3的时间是在外地调研,多少年来从未休过年假。让冯飞唯一感到歉意的就是家人。然而家人的理解与支持,使得冯飞更加坚定了工作的脚步。
面对未来,冯飞说:“在当下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化的背景下,不是单目标决策,而是多目标决策,要有取舍。任何一项政策出台,都是有成本、有效益、有得有失的,要权衡什么样的政策更符合国家的长远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也意味着我们所付出的精力、时间会更多。做我们这行最能体现价值就是被决策层认可、被老百姓所认可,这也是我最期待能在未来实现的。”
说起童年的生活,他快乐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线;说起家庭,他的眼中闪过一丝无奈;说起工作的挑战,他的眼神充满坚定。在无奈和挑战的背后,他所希冀的是更多的研究被决策层采纳,被百姓认可。他的坚持和付出也让我们有理由相信他的愿望终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