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必须明确允许土地产权流转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流转给予规范。土地产权制度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法权关系。但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土地是国家的,哪些土地是集体的。国家在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也应一并征收集体土地所有权纸上所设的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和租赁经营权等他项权利。否则,农地产权的结构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改革以来逐步发展形成的农民的土地权利也将完全丧失。
关键词:土地产权 流转机制 土地承包法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223-02
可流转性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之上,按照国家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效益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
但它们都只能是完全的或部分的权属关系的变动,而绝不是空间位置的变更。产权制度是指一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相结合而存在的,并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保护、调节和组合的制度安排。“土地产权制度”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土地产权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占有和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其二,以土地为媒介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有关土地的法律和政策。因此,土地产权制度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法权关系。前者属于经济基础,后者属于上层建筑。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应当规范使用土地转让权,使农民能够更多地获得对土地的处理权和收益权。
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对象的土地,适度的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要求。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土地的经营在最优的规模上实现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获得收益的最大化。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会基金课题组和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课题组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联合调研,征地方面的纠纷是目前农民反映的主要问题,占总数的60.1%。
一、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端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本模式是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这种制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在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与集体的土地所有权界线不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从上述立法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土地除了国家的就是集体的。但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土地是国家的,哪些土地是集体的,更没有界定哪片土地属于哪一个集体所有。即使是我们一般认为界定得比较清楚的城市土地,实际上也是极其模糊的,比如城市市区范围内存在着一些集体所有的土地。特别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新设建制市的不断涌现,老城市区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新设建制市的市区土地是否自然而然地由原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的问题。同时,建制镇被法律认可为城市范围,而建制镇的土地实际上主要属于集体所有。因此,这种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规定,似乎连立法者也解释不清。
2.土地所有权效力不完全。
《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可见,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是所有权的主要权能。从理论上讲,农民集体拥有法定的土地所有权,应当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事实上,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首先,在使用权和收益权方面,通过承包合同而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本来可以享有合同所约定的土地使用权和争取最大收益的权利,然而乡、村干部却可以任意解除合同或到期不续定承包合同,还有些基层人民政府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名,强行干涉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另外,“一些基层政府组织以行政权力参与农民收益分配”。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尖锐,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现实情况却是随着工业用地与城镇用地的扩展,现行农民土地权益被随意剥夺的现象十分严重。大批农民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导致农民失业又失地。其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无最终处分权,一方面,国家建设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国家只要通过征用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我国立法不但禁止集体土地买卖,而且禁止有偿转让。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经国家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转让。这不仅使集体所有者失去了对土地的处分权,同时也使本应属于集体的出让金流入国库。据此,集体土地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所有权的应有意义。
3.现行土地征用制度难以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土地他乡权利。根据我国民法原理来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被征用并不必然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他乡权利的消灭。也就是说,国家在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也应一并征收集体土地所有权纸上所设的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和租赁经营权等他项权利。否则,农地产权的结构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改革以来逐步发展形成的农民的土地权利也将完全丧失。
二、建立规范的产权流转渠道
200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我们处理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其基本的政策导向是: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稳定农村大局出发,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使之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在实质也就有了土地产权流转的含义。
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必须明确允许土地产权流转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流转给予规范。从主体上来说,土地产权流转的初始主体分两类,一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类是行使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内容上,土地产权流转包括土地所有权流转和土地使用权流转两种形态,它们的经济内容是地租、地价市场实现;形式上,土地产权流转是通过地租、地价实现土地产权转让的市场形式,即买卖、出租和抵押。土地买卖是以地价为杠杆的土地产权一次性转让,这是土地产权的全部出让。土地出租是以地租为杠杆的土地产权某项权能—使用权的契约转让。土地抵押则是以地价为尺度,以土地产权为对象的债权担保,已并不直接涉及土地产权转让,只有当土地产权担保的债务不能如约履行时,才会发生土地产权的转让。工具上,土地产权流转的市场工具是土地产权证书。它是土地产权流转借以实现的法律凭证。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工具是土地所有权证书,如一般所说的地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工具是土地使用权证书。
1.土地产权流转要坚持土地权利登记原则。登记能够明确土地的归属,有利于保护权利人,使享有权利的人在设定范围内(如农土农用)有权自由行为,使其他人在设定范围内负不作为的义务;登记具有公开担保的作用,能促进土地流转,并确保安全和有效,有助权利人高效率地使用土地;登记还可以作为贷款的依据,权利人可以据此获得贷款来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要坚持契约自由原则。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经济,即以自由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没有契约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民法和真正的市场经济。”理想的市场经济运行状态是经济主体自由进出市场、商品自由流通、要素自由组合、价格自由议定、结构自由调整。土地权利可转让性,一方面确保土地资源的利用最有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保障经营者收回投资,坚持契约自由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及土地流转的形式,应该由农民自主决定,能保障农民依照自己的意志转让土地使用权。当然,基于土地的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这种转让是有约束的,即属于规定保护的农用土地,转让不能改变作业性质。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以行政方式推动,流转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乡村基层干部手中,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工作的方式从“引导”变成了“逼迫”,造成了矛盾。这也与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自愿、依法、有偿”的三个原则相违背。另外,土地流转必须依法进行,就是按照《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规范的流转。
2.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股权化。当农村土地所有权明确,地权界定明晰,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是相当长时间的,而且制度确保土地流转时,应该允许尝试农村土地使用权股权化的操作方式,甚至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的股权化运作并且不断扩大。土地股份化是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效方式。所谓土地股份化,是指鼓励和支持农户将土地长期使用权折合成股本参与各种合作组织、农业开发及规模经营等,并按其股本大小定期领取土地股权收益。土地的股权化是使土地价值化、货币化,这既是建立有效产权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有效推动土地流转的一项技术性操作问题,使得土地产出不是实物形态分配,而是价值形态参与分配。在农村实际经济活动中,农民最担心的即是土地的调整与变动,即使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发生承包到期、人口增减等情况下坚持公平与合理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土地再分配,也无法使农民内心安稳。而以承包的土地份额评估作价入股集体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集体将土地有偿发包给种田大户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益,农户可以在年终按股分红,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土地集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震荡。
土地的股权化还可以通过章程的有效约束,监督土地经营的状况,影响董事会的决策,充分体现主体的物权。即使股东大会一致通过更变土地用途,农户也不必担心那种失去土地和失去土地作为自己最低福利保障功能的顾虑,因为股权为农户拥有,权益永远在股份合作组织的经营中得到体现。土地的股权化才真正使得土地流转更富于实际操作的意义,也更符合市场经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原则,有效地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下基础。当然,土地的股权化的实施必须要有条件,诸如乡镇企业的发达,小城镇的兴起,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上等等。
3.坚持科学引导和公平自愿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把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作为跨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目的要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精心制定土地流转规划。有目的地筛选适宜本地生产经营项目,引导承包户流转土地,调整结构,实施规模连片经营。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又称保护自己提出申请,在接转双方自愿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根据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居住特点、土地状况等,合理规定土地流转的形式和时限。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经部门要承担起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责,切实做好对流转合同签订、结算的指导和减征、调整工作。要严格土地流转管理,规范自愿申请、核实审批、合同签订、变更登记的程序。强化土地流转后的动态监测,及时化解矛盾,保证和促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佳等.都市农业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2007(9)
2.伏晓.和谐社会市郊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探讨.[J].2006.6.10
3.肖方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中外法学,J1999.4
4.试论我国农民权益保护问题郑容社会科学家.[J].2005
5.张迎春.关于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杨进.[J]2005.1.77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责编:芝荣)
关键词:土地产权 流转机制 土地承包法
中图分类号:F3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3-223-02
可流转性是土地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土地流转是指在公平原则的基础之上,按照国家规划和土地使用的效益原则,而建立起来的农村土地的流转机制。
但它们都只能是完全的或部分的权属关系的变动,而绝不是空间位置的变更。产权制度是指一定的产权关系和产权规则相结合而存在的,并且能对产权关系实行有效保护、调节和组合的制度安排。“土地产权制度”这一概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土地产权制度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在占有和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总称。其二,以土地为媒介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的上升为国家意志,形成有关土地的法律和政策。因此,土地产权制度既包括经济关系,也包括法权关系。前者属于经济基础,后者属于上层建筑。为促进农业规模经营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应当规范使用土地转让权,使农民能够更多地获得对土地的处理权和收益权。
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劳动对象的土地,适度的规模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客观要求。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是指土地的经营在最优的规模上实现劳动、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通过规模经济的实现,从而获得收益的最大化。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是当前农民利益流失最严重的一条渠道。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国家社会基金课题组和国家软科学重大项目课题组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联合调研,征地方面的纠纷是目前农民反映的主要问题,占总数的60.1%。
一、我国现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弊端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的基本模式是集体所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这种制度模式在20世纪80年代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在缺陷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与集体的土地所有权界线不清。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中已经依法没收、征收、征购为国有的土地,国家依法征用的土地,依法不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草地、荒地、滩涂及其他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从上述立法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土地除了国家的就是集体的。但现行立法并没有明确界定哪些土地是国家的,哪些土地是集体的,更没有界定哪片土地属于哪一个集体所有。即使是我们一般认为界定得比较清楚的城市土地,实际上也是极其模糊的,比如城市市区范围内存在着一些集体所有的土地。特别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新设建制市的不断涌现,老城市区的不断扩大,出现了新设建制市的市区土地是否自然而然地由原集体所有变为国家所有的问题。同时,建制镇被法律认可为城市范围,而建制镇的土地实际上主要属于集体所有。因此,这种模棱两可、含含糊糊的规定,似乎连立法者也解释不清。
2.土地所有权效力不完全。
《民法通则》第71条规定:“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可见,占有、使用、收益、处分是所有权的主要权能。从理论上讲,农民集体拥有法定的土地所有权,应当可以行使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但事实上,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首先,在使用权和收益权方面,通过承包合同而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本来可以享有合同所约定的土地使用权和争取最大收益的权利,然而乡、村干部却可以任意解除合同或到期不续定承包合同,还有些基层人民政府以调整产业结构为名,强行干涉农民的自主经营权。另外,“一些基层政府组织以行政权力参与农民收益分配”。我国人多地少,人地矛盾比较尖锐,人口对土地的压力越来越大,但现实情况却是随着工业用地与城镇用地的扩展,现行农民土地权益被随意剥夺的现象十分严重。大批农民被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导致农民失业又失地。其次,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无最终处分权,一方面,国家建设需要使用集体所有的土地时,国家只要通过征用就可以了。另一方面,我国立法不但禁止集体土地买卖,而且禁止有偿转让。集体所有的土地只有经国家征用转为国有土地后才能出让、转让。这不仅使集体所有者失去了对土地的处分权,同时也使本应属于集体的出让金流入国库。据此,集体土地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所有权的应有意义。
3.现行土地征用制度难以保护土地承包经营权为核心的土地他乡权利。根据我国民法原理来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被征用并不必然导致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土地他乡权利的消灭。也就是说,国家在征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同时也应一并征收集体土地所有权纸上所设的承包经营权、农地使用权和租赁经营权等他项权利。否则,农地产权的结构将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农村改革以来逐步发展形成的农民的土地权利也将完全丧失。
二、建立规范的产权流转渠道
2002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这是我们处理土地流转问题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其基本的政策导向是: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和稳定农村大局出发,在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使之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这在实质也就有了土地产权流转的含义。
土地产权制度建设,必须明确允许土地产权流转的权利和义务,并对流转给予规范。从主体上来说,土地产权流转的初始主体分两类,一类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一类是行使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农户;内容上,土地产权流转包括土地所有权流转和土地使用权流转两种形态,它们的经济内容是地租、地价市场实现;形式上,土地产权流转是通过地租、地价实现土地产权转让的市场形式,即买卖、出租和抵押。土地买卖是以地价为杠杆的土地产权一次性转让,这是土地产权的全部出让。土地出租是以地租为杠杆的土地产权某项权能—使用权的契约转让。土地抵押则是以地价为尺度,以土地产权为对象的债权担保,已并不直接涉及土地产权转让,只有当土地产权担保的债务不能如约履行时,才会发生土地产权的转让。工具上,土地产权流转的市场工具是土地产权证书。它是土地产权流转借以实现的法律凭证。土地所有权的流转工具是土地所有权证书,如一般所说的地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工具是土地使用权证书。
1.土地产权流转要坚持土地权利登记原则。登记能够明确土地的归属,有利于保护权利人,使享有权利的人在设定范围内(如农土农用)有权自由行为,使其他人在设定范围内负不作为的义务;登记具有公开担保的作用,能促进土地流转,并确保安全和有效,有助权利人高效率地使用土地;登记还可以作为贷款的依据,权利人可以据此获得贷款来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要坚持契约自由原则。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经济,即以自由的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没有契约自由,就没有真正的民法和真正的市场经济。”理想的市场经济运行状态是经济主体自由进出市场、商品自由流通、要素自由组合、价格自由议定、结构自由调整。土地权利可转让性,一方面确保土地资源的利用最有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保障经营者收回投资,坚持契约自由原则,土地是否流转,以及土地流转的形式,应该由农民自主决定,能保障农民依照自己的意志转让土地使用权。当然,基于土地的农业生产中的基础作用,这种转让是有约束的,即属于规定保护的农用土地,转让不能改变作业性质。目前土地流转主要以行政方式推动,流转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乡村基层干部手中,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工作的方式从“引导”变成了“逼迫”,造成了矛盾。这也与中央关于土地流转的“自愿、依法、有偿”的三个原则相违背。另外,土地流转必须依法进行,就是按照《土地承包法》规定的原则和程序进行规范的流转。
2.实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股权化。当农村土地所有权明确,地权界定明晰,农民对土地的支配权是相当长时间的,而且制度确保土地流转时,应该允许尝试农村土地使用权股权化的操作方式,甚至可以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农村土地的股权化运作并且不断扩大。土地股份化是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的一种有效方式。所谓土地股份化,是指鼓励和支持农户将土地长期使用权折合成股本参与各种合作组织、农业开发及规模经营等,并按其股本大小定期领取土地股权收益。土地的股权化是使土地价值化、货币化,这既是建立有效产权制度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又是有效推动土地流转的一项技术性操作问题,使得土地产出不是实物形态分配,而是价值形态参与分配。在农村实际经济活动中,农民最担心的即是土地的调整与变动,即使是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在发生承包到期、人口增减等情况下坚持公平与合理的原则来进行一些土地再分配,也无法使农民内心安稳。而以承包的土地份额评估作价入股集体股份合作经济组织,集体将土地有偿发包给种田大户实现土地的适度规模、集约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经济效益,农户可以在年终按股分红,这样的做法可以避免土地集中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震荡。
土地的股权化还可以通过章程的有效约束,监督土地经营的状况,影响董事会的决策,充分体现主体的物权。即使股东大会一致通过更变土地用途,农户也不必担心那种失去土地和失去土地作为自己最低福利保障功能的顾虑,因为股权为农户拥有,权益永远在股份合作组织的经营中得到体现。土地的股权化才真正使得土地流转更富于实际操作的意义,也更符合市场经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原则,有效地为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打下基础。当然,土地的股权化的实施必须要有条件,诸如乡镇企业的发达,小城镇的兴起,劳动力已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上等等。
3.坚持科学引导和公平自愿原则。各级党委、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土地流转工作,把推进土地合理流转作为跨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措施来抓,按照本地农业结构调整目的要求,围绕培育主导产业和优势项目,精心制定土地流转规划。有目的地筛选适宜本地生产经营项目,引导承包户流转土地,调整结构,实施规模连片经营。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必须严格执行国家现行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又称保护自己提出申请,在接转双方自愿平等协商、互惠互利的基础上,根据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居住特点、土地状况等,合理规定土地流转的形式和时限。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经部门要承担起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责,切实做好对流转合同签订、结算的指导和减征、调整工作。要严格土地流转管理,规范自愿申请、核实审批、合同签订、变更登记的程序。强化土地流转后的动态监测,及时化解矛盾,保证和促进土地流转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佳等.都市农业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思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2007(9)
2.伏晓.和谐社会市郊的农民权益保护机制探讨.[J].2006.6.10
3.肖方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缺陷及完善对策.中外法学,J1999.4
4.试论我国农民权益保护问题郑容社会科学家.[J].2005
5.张迎春.关于改革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思考杨进.[J]2005.1.77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责编:芝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