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学家曾给日耳曼民族下过这样的定义:“英勇的战士加勤劳的农妇。”没错,千娇百媚不是她们的特长,而应该是网坛名将格拉芙那样纵横网坛无可超越,或者是如德国总理默克尔一般稳重务实而受人拥戴。德国女人似乎有着阿尔卑斯山的豪爽,莱茵河美因河的悠长韵味,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遗风。
“不是‘女人’”。男人都如是定义德国女人,这里面不是贬否,而是钦佩的赞赏。
德国女人的自信
德国女人并不漂亮,仿佛已经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共识,她们甚至没兴趣花时间在打扮上,你不会在大街上见到多少衣着亮丽的美女,她们大多穿着宽宽大大的T恤牛仔裤。可是,再不匀称的身材,套着毫无特色的大T恤走出来,依旧是昂首挺胸的姿态。
在国内花俏惯了,刚到德国时真有点不适应,特别是冬天,熙攘的人群中是见不到多少色彩的,几乎都是深色,若是大红大紫的往街上一站,突兀得很。买衣服成了有点郁闷的事,样式多为大方简单,那些别出心裁的装饰,精致的蕾丝,或是典雅的流苏难觅踪影,就连T恤上,也不舍得搭配夸张的图案来彰显个性。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要不再来点黑色和深蓝色,做女人的色调这样单一,难免会让人觉得乏善可陈。但若是走进一户德国人家,大到房屋内饰基调,小到一只碗碟一张餐巾都无不透出女主人丰富的内心。墙上是家族几代人各个重要时刻的照片,玄关旁的空地会在万圣节摆上巫婆南瓜和木头雕成的小刺猬,在复活节摆上肥嘟嘟的兔子和散落一地的彩蛋,孩子们能吃到用自己名字字母做成的小饼干……用德国男人的话来说,他们的女人,是生活的必需品,就像空气。也许,是日耳曼人性格里的不张扬让女人们低调,也许,是男人们的宠爱让德国女人尽管不施粉黛,却也自信满满。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难免受到影响,时间长了,也疏于打扮起来,物质生活的必然产物就是浮躁和过度的虚荣,其实,多半还是不够自信,需要身外物作为佐证。
Schillmann太太是我第一位房东,五十多岁,但看起来完全不似真实年纪,下班后泡吧跳舞到深夜才回来,尽管她有个稍显臃肿的身躯,却最热爱那些高热量的可口食物,我们总喜欢告诉她要有所节制来对抗发福年龄带来的必然,Schillmann太太却从不以为然,食物是人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抵触它,那是对上帝赐予的不尊重。你们为什么要将美丑的概念那么一致化,难道我这样就不是美吗?就算是“游泳圈”,只要是我的,对我来说,就是美的。
带着几许霸道的言辞,仿佛这种自信与生俱来,就连年轻如我们,也不敢有这样的笃定。
德国女人对美的概念比我们广义了许多,不管什么身材,也不管什么年纪,一到夏天的阳光里,大街上穿吊带便比比皆是,如果想要舒服,谁都敢穿没有海绵垫的胸衣。而阳伞这个东西极为罕见,小麦色的皮肤是健康的呈现,在她们看来,健康,才是美。
德国女人的低成本幸福
说到低成本女人概念,女人应该有自由的眼神和心灵,不为别人过多的改变自己。以前看到一些文章大事渲染女人的修炼,要独立多金,品质生活,尊享奢华……最后修炼的面目全非,和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而似乎这个国度的女人在发自内心的生活着,很少受外界看法的影响。
语言班老师Erika,是个年纪不大个头也不大的女人,时常抱着马鞍子走进教室,要不就牵着两条黑色的边境牧羊犬,她上课,两条狗就听话的蹲在讲台的旁边。Erika毕业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学金融的人知道,从这所大学毕业大多都会成为金融界的翘楚。面对我们的疑惑,她只是轻描淡写的摇摇头,说那不是她想要的。念书的时候得到了当地人的很多帮助,回来之后她便加入了政府的计划,将家里空余的房间十分低廉的提供给有需要的国际学生,喜欢各国的文化,就选择做起了语言班的老师,教授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有个很爱她的丈夫,一个三岁的女儿,每到假期,一家人登山,滑雪,骑马,人不能各个出类拔萃,但一定要热爱自然,从来没见过她化妆,留漂亮的棕色长发,她说,健康和微笑是最好的化妆品。
一次相约在下午茶时间,Erika邀请整个班的学生去她家,从屋里端出烤好的小蛋糕和香浓的红茶,我们坐在屋后的草地上,谈笑风生,洒下来的,是慵懒的四月阳光,雨季过后的空气里有清新泥土的气息,蓝天光洁如璧,闭上眼,尽是德国式的惬意。仔细想来,我们总是太在意外部的坏境,而忽略了客观存在的本身,自在如斯,是需要足够内涵的。
德国女人的厨房
“德国女人的厨房是个艺术品,尽管最后盘子里的饭菜可能是个悲剧”
刚住到科隆那段日子,自己都还是个小孩,对厨房之事鲜有研究,却为了要帮朋友捎带德国产的厨具,而不得不在专卖店绕了一圈又一圈,做什么样的菜就有什么样锅,煮蛋有煮蛋器,吃鸡蛋有专门的杯子配专用勺,做三明治有专业三明治烤盘,搅拌沙拉有特制的叉,做蛋糕的面粉要经过特殊的筛子,计时器分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摆满了整个货架,无奈,实在一头雾水,只得求助朋友的母亲,在这方面的认知上扫扫盲。
于是应邀来到朋友家,见识了德国女人的厨房。尽管对刀叉还有烹饪家什的精确和丰富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依然还是唏嘘不已。
左边一面墙上挂满大大小小的锅,还按照大小比例排了顺序,而相邻的一面墙上则挂上了大大小小的勺子,就好像现代艺术馆一般,开阔且一目了然,干净整洁自是不用说了。盐和糖是有专门的陶瓷罐存放的,上面标着古老的德国文字,据说是从祖母那里继承而来。然后其他的东西也必定有妥帖且固定的存放处。拉开抽屉,餐桌上用的各种刀叉勺全都整齐的摆在隔段里,沙拉叉,主菜叉,汤勺,饭勺,切肉刀,切面包刀……另一边则是各种原料的格子,米格,面粉格,意大利面条格,布丁粉格,麦片格,发酵粉格……用完即放回原处,方便而有序。我想这是德国女人的骄傲吧,这样做饭是让人快乐的,完全没有为人劳动或者为己糊口的无奈。活得如此精致,也是需要一种虔诚的。
德国女人的热度
不少德国女人的评价,多年以来似乎一直停留在传统层面,保守,冷漠这样的言辞还是会先入为主,就像那时在欧洲看到的有关中国的描述总和贫穷落后扯上关系,其实德国女人也热情,是有节制的热度,需要点时间才能感受到。
那是刚进大学,慕尼黑工大新生见面,助教带着大家熟悉各个教学楼,食堂,还有学生中心,相互不认识,难免有些沉默,一如懵懂少年般的谨小慎微,助教提议要做游戏,那时很蹩脚的德语,半晌才明白游戏的规则,两个班比赛,大家把身上能用的东西都拿出来,全部连在一起,最长那个班级将赢得新生礼,且不在乎礼物是什么,只见得巴洛克风格的小广场上人声鼎沸,男生们宽衣解带自不在话下,几乎个个只剩遮羞布,女生们连绑头发用的带子也没放过,更有甚者,脱下了胸衣,亚洲来的我们自是羞涩难当,不忍斜视,而几个德国女生白皙的皮肤却在阳光下明亮到耀眼,德国女人保守的形象荡然无存。其中一个,就是Sonia。
我们分在同一个课题讨论小组,除开学业上的问题,跟我聊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德语里面也有个词来特指独生子女,这项人口政策引起了最多的好奇,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的限制,没有兄弟姐妹你们不觉得孤单吗?然后她说起自己的哥哥,从小一起长大,可以分享很多童年的记忆,都是再美好不过,如何来解释,我已然语塞,对于地广人稀的德国,这的确是个难以理解的选择,看我有些词穷,她忽然很认真的跟我说,德国人很注重家庭,有兄弟姐妹是如何幸福,听着听着,全然已经不是前面的论题,焦点竟然成了劝解我应该冲破政策让以后的孩子有兄弟姐妹,仿佛,那是她的责任。这是个在德国南部阳光中长大的姑娘,只是单纯的希望每个人都如她一般幸福。
去年十月啤酒节,又短暂回到慕尼黑,这是感受德国热度最直接的地方,身穿传统巴伐利亚服装的姑娘们穿梭在人声鼎沸的巨型酒馆,啤酒从木质的大啤酒桶,流进特制的单耳大啤酒杯中,带着最香甜的泡沫,有小屐舞的音乐和一遍又一遍高喊的“Prost(干杯)”。姑娘们是这里最忙碌的,大啤酒杯特殊,不光因为每杯都能装下整整一公升的酒,还有个足够大的把手,大到可以穿过胳膊,一只胳膊套下四杯,两只八杯,十六斤,同行的朋友提出想帮一位姑娘送上一圈,姑娘爽朗的答应了,朋友咬牙走完一圈回来,脸上的表情乖张可笑。笑声从四面八方各个女孩那边传来,爽利而清朗。
“不是‘女人’”。男人都如是定义德国女人,这里面不是贬否,而是钦佩的赞赏。
德国女人的自信
德国女人并不漂亮,仿佛已经成为了大家眼中的共识,她们甚至没兴趣花时间在打扮上,你不会在大街上见到多少衣着亮丽的美女,她们大多穿着宽宽大大的T恤牛仔裤。可是,再不匀称的身材,套着毫无特色的大T恤走出来,依旧是昂首挺胸的姿态。
在国内花俏惯了,刚到德国时真有点不适应,特别是冬天,熙攘的人群中是见不到多少色彩的,几乎都是深色,若是大红大紫的往街上一站,突兀得很。买衣服成了有点郁闷的事,样式多为大方简单,那些别出心裁的装饰,精致的蕾丝,或是典雅的流苏难觅踪影,就连T恤上,也不舍得搭配夸张的图案来彰显个性。不是灰色就是白色,要不再来点黑色和深蓝色,做女人的色调这样单一,难免会让人觉得乏善可陈。但若是走进一户德国人家,大到房屋内饰基调,小到一只碗碟一张餐巾都无不透出女主人丰富的内心。墙上是家族几代人各个重要时刻的照片,玄关旁的空地会在万圣节摆上巫婆南瓜和木头雕成的小刺猬,在复活节摆上肥嘟嘟的兔子和散落一地的彩蛋,孩子们能吃到用自己名字字母做成的小饼干……用德国男人的话来说,他们的女人,是生活的必需品,就像空气。也许,是日耳曼人性格里的不张扬让女人们低调,也许,是男人们的宠爱让德国女人尽管不施粉黛,却也自信满满。
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难免受到影响,时间长了,也疏于打扮起来,物质生活的必然产物就是浮躁和过度的虚荣,其实,多半还是不够自信,需要身外物作为佐证。
Schillmann太太是我第一位房东,五十多岁,但看起来完全不似真实年纪,下班后泡吧跳舞到深夜才回来,尽管她有个稍显臃肿的身躯,却最热爱那些高热量的可口食物,我们总喜欢告诉她要有所节制来对抗发福年龄带来的必然,Schillmann太太却从不以为然,食物是人生命中最为美好的东西,为什么要抵触它,那是对上帝赐予的不尊重。你们为什么要将美丑的概念那么一致化,难道我这样就不是美吗?就算是“游泳圈”,只要是我的,对我来说,就是美的。
带着几许霸道的言辞,仿佛这种自信与生俱来,就连年轻如我们,也不敢有这样的笃定。
德国女人对美的概念比我们广义了许多,不管什么身材,也不管什么年纪,一到夏天的阳光里,大街上穿吊带便比比皆是,如果想要舒服,谁都敢穿没有海绵垫的胸衣。而阳伞这个东西极为罕见,小麦色的皮肤是健康的呈现,在她们看来,健康,才是美。
德国女人的低成本幸福
说到低成本女人概念,女人应该有自由的眼神和心灵,不为别人过多的改变自己。以前看到一些文章大事渲染女人的修炼,要独立多金,品质生活,尊享奢华……最后修炼的面目全非,和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而似乎这个国度的女人在发自内心的生活着,很少受外界看法的影响。
语言班老师Erika,是个年纪不大个头也不大的女人,时常抱着马鞍子走进教室,要不就牵着两条黑色的边境牧羊犬,她上课,两条狗就听话的蹲在讲台的旁边。Erika毕业于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学金融的人知道,从这所大学毕业大多都会成为金融界的翘楚。面对我们的疑惑,她只是轻描淡写的摇摇头,说那不是她想要的。念书的时候得到了当地人的很多帮助,回来之后她便加入了政府的计划,将家里空余的房间十分低廉的提供给有需要的国际学生,喜欢各国的文化,就选择做起了语言班的老师,教授来自世界各国的学生,有个很爱她的丈夫,一个三岁的女儿,每到假期,一家人登山,滑雪,骑马,人不能各个出类拔萃,但一定要热爱自然,从来没见过她化妆,留漂亮的棕色长发,她说,健康和微笑是最好的化妆品。
一次相约在下午茶时间,Erika邀请整个班的学生去她家,从屋里端出烤好的小蛋糕和香浓的红茶,我们坐在屋后的草地上,谈笑风生,洒下来的,是慵懒的四月阳光,雨季过后的空气里有清新泥土的气息,蓝天光洁如璧,闭上眼,尽是德国式的惬意。仔细想来,我们总是太在意外部的坏境,而忽略了客观存在的本身,自在如斯,是需要足够内涵的。
德国女人的厨房
“德国女人的厨房是个艺术品,尽管最后盘子里的饭菜可能是个悲剧”
刚住到科隆那段日子,自己都还是个小孩,对厨房之事鲜有研究,却为了要帮朋友捎带德国产的厨具,而不得不在专卖店绕了一圈又一圈,做什么样的菜就有什么样锅,煮蛋有煮蛋器,吃鸡蛋有专门的杯子配专用勺,做三明治有专业三明治烤盘,搅拌沙拉有特制的叉,做蛋糕的面粉要经过特殊的筛子,计时器分成了各种各样不同的形态摆满了整个货架,无奈,实在一头雾水,只得求助朋友的母亲,在这方面的认知上扫扫盲。
于是应邀来到朋友家,见识了德国女人的厨房。尽管对刀叉还有烹饪家什的精确和丰富早已做好心理准备,依然还是唏嘘不已。
左边一面墙上挂满大大小小的锅,还按照大小比例排了顺序,而相邻的一面墙上则挂上了大大小小的勺子,就好像现代艺术馆一般,开阔且一目了然,干净整洁自是不用说了。盐和糖是有专门的陶瓷罐存放的,上面标着古老的德国文字,据说是从祖母那里继承而来。然后其他的东西也必定有妥帖且固定的存放处。拉开抽屉,餐桌上用的各种刀叉勺全都整齐的摆在隔段里,沙拉叉,主菜叉,汤勺,饭勺,切肉刀,切面包刀……另一边则是各种原料的格子,米格,面粉格,意大利面条格,布丁粉格,麦片格,发酵粉格……用完即放回原处,方便而有序。我想这是德国女人的骄傲吧,这样做饭是让人快乐的,完全没有为人劳动或者为己糊口的无奈。活得如此精致,也是需要一种虔诚的。
德国女人的热度
不少德国女人的评价,多年以来似乎一直停留在传统层面,保守,冷漠这样的言辞还是会先入为主,就像那时在欧洲看到的有关中国的描述总和贫穷落后扯上关系,其实德国女人也热情,是有节制的热度,需要点时间才能感受到。
那是刚进大学,慕尼黑工大新生见面,助教带着大家熟悉各个教学楼,食堂,还有学生中心,相互不认识,难免有些沉默,一如懵懂少年般的谨小慎微,助教提议要做游戏,那时很蹩脚的德语,半晌才明白游戏的规则,两个班比赛,大家把身上能用的东西都拿出来,全部连在一起,最长那个班级将赢得新生礼,且不在乎礼物是什么,只见得巴洛克风格的小广场上人声鼎沸,男生们宽衣解带自不在话下,几乎个个只剩遮羞布,女生们连绑头发用的带子也没放过,更有甚者,脱下了胸衣,亚洲来的我们自是羞涩难当,不忍斜视,而几个德国女生白皙的皮肤却在阳光下明亮到耀眼,德国女人保守的形象荡然无存。其中一个,就是Sonia。
我们分在同一个课题讨论小组,除开学业上的问题,跟我聊得最多的,就是中国。德语里面也有个词来特指独生子女,这项人口政策引起了最多的好奇,为什么你们会有这样的限制,没有兄弟姐妹你们不觉得孤单吗?然后她说起自己的哥哥,从小一起长大,可以分享很多童年的记忆,都是再美好不过,如何来解释,我已然语塞,对于地广人稀的德国,这的确是个难以理解的选择,看我有些词穷,她忽然很认真的跟我说,德国人很注重家庭,有兄弟姐妹是如何幸福,听着听着,全然已经不是前面的论题,焦点竟然成了劝解我应该冲破政策让以后的孩子有兄弟姐妹,仿佛,那是她的责任。这是个在德国南部阳光中长大的姑娘,只是单纯的希望每个人都如她一般幸福。
去年十月啤酒节,又短暂回到慕尼黑,这是感受德国热度最直接的地方,身穿传统巴伐利亚服装的姑娘们穿梭在人声鼎沸的巨型酒馆,啤酒从木质的大啤酒桶,流进特制的单耳大啤酒杯中,带着最香甜的泡沫,有小屐舞的音乐和一遍又一遍高喊的“Prost(干杯)”。姑娘们是这里最忙碌的,大啤酒杯特殊,不光因为每杯都能装下整整一公升的酒,还有个足够大的把手,大到可以穿过胳膊,一只胳膊套下四杯,两只八杯,十六斤,同行的朋友提出想帮一位姑娘送上一圈,姑娘爽朗的答应了,朋友咬牙走完一圈回来,脸上的表情乖张可笑。笑声从四面八方各个女孩那边传来,爽利而清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