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教材建设思考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概论》是高校各个专业的必修课,但现行教材在教材名称、逻辑主线、内容安排、编写体例等方面都有值得商榷之处。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概论》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教程》作为新的教材名称更为准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为该教材的逻辑主线更为恰当;而所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则都应该作为该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为解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几大理论成果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有必要采用单元式的编写体例。
  关键词:高等院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13-003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在高校各个专业中都有着极其特殊的位置,但不可回避的是,除少数相关专业的学生对该课程有相应的兴趣之外,绝大多数专业的学生都对其兴趣不大。究其原因,除去学生对课程本身有着某些误解、片面认为该课程对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没有直接帮助外,笔者认为,教材的编写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上,教材编写质量不仅影响甚至决定着当代大学生对相关课程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甚至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高校现行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吴树青同志任首席专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就是一本存在着不少缺憾的教材。为进一步完善该课程的教材建设,笔者认为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材名称、逻辑主线、内容安排等有关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材名称
  
  目前的教材名称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尽管我们都承认,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而言,三部分之间在存在联系的同时,也都有各自的侧重点,否则,也就谈不上继承和发展了,换句话说,三者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各自相对独立的一个体系,每个体系之间除去在方法论和历史观上的一致以外,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不同。实际上,目前的教材名称,似乎也是在向人们强调这一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编者就犯了教材编写的一大忌讳:所编教材是由该教材所涉及的几个部分叠加而成。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冒昧地认为与编者对该课程的总体把握不到位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不是没有更好的教材名称呢?笔者认为并非如此,我们完全可以把该教材的名称定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教程》或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概论》。因为,无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取得的宝贵财富,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这样,不仅从名称本身来看是符合一般教材的编写规律的,而且,从逻辑关系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也可以作为一条主线串起几个部分,至少不会给人那种几个部分叠加在一起的感觉,更为重要的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其灵魂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把三者统一起来,比起现行的教材名称,既简明又科学。
  
  二、逻辑主线
  
  任何一本教材都应该有一条前后贯穿的逻辑主线。但现行教材的逻辑架构显然决定了它缺乏内在的主线贯穿,对这一点实际上编者也意识到了,这就是为了避免给人像教材名称相互叠加那样的感觉再次出现,编者便试图用“社会主义”作为逻辑主线把几部分贯穿起来,在“社会主义”这条 “主线”贯穿下,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似乎也顺畅了,但出人意料的是,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却是把毛泽东思想的原有体系无情地打破了。十一届六中全会《决定》概括的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六个组成部分到了现行的《概论》中却变成只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两部分了,就是“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严格说来也只能算《决定》中概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部分,余下的“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等在编者看来与“社会主义”这条逻辑主线也是不搭界的,所以,只能在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这样的“小目”中作简要论述了。此外,由于编者自身难以克服的这样一条人为设置的逻辑主线的制约,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就不能纳入该教材的逻辑架构之内了,这就是为什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除在第一章各占了一节的篇幅外,再没有相关体现的根本原因。退一步讲,如果因为教材名称中没有出现科学发展观而导致不便把其相关内容纳入现行教材的逻辑架构还可以让人“理解”的话,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概论》一部分又是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展开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教材的逻辑主线是人为设置的。实际上,编者也意识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再照此逻辑主线教材就不能继续下去了,结果,到后来教材的逻辑主线也就由原来的“社会主义”变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不说在一本教材中出现两条逻辑线索是多么的令人尴尬,只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逻辑主线与“毛泽东思想”的相关内容有什么直接的逻辑联系呢?回过头来说,即使前面的逻辑主线是“社会主义”,那么,对外行人来讲,“社会主义”本身,在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体系中与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体系中似乎存在着一种逻辑的链接,但实际上对长期从事这方面研究和教学的广大教师来说,显然两者分属不同的逻辑体系,因而其内涵也是不一样的,或许这一点编者并没意识到。因为,就“社会主义”而言,毛泽东思想解决的主要是社会主义的“革命”问题,而邓小平理论解决的主要是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两类问题的性质显然存在重大区别。尽管毛泽东思想中也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过许多正确的理论主张,但不可否认的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部分,毛泽东思想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从理论功能上来说,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并不属于一个逻辑体系,这样,教材中从社会主义改造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自然也就带有硬伤。需要澄清的是,我们这样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认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之间的一脉相承关系,实际上,正是这种在一脉相承基础上的突破,才有了后面的理论创新。因而,人为地用“社会主义”作为逻辑主线来贯穿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也就勉为其难了。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结果,在笔者看来,最根本原因还在于编者对教材本身缺乏相应的驾驭能力:要么是人为设置逻辑主线而舍弃内容,即在强调理论的继承和联系的同时,忽视了独立和区别。在现行教材的后面部分中,从逻辑体系的角度看,基本上是沿用了邓小平理论的逻辑体系结构,这就难以把我们党新的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涵盖进去,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而正确的逻辑主线则应该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这样,无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可以在这条逻辑主线下顺理成章地成为一体。
  
  三、内容体系
  
  由于逻辑架构中缺少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最终导致内容安排上不可避免地进行人为取舍:以毛泽东思想为例,既然编者承认毛泽东思想是由六部分构成,那为什么在编写过程中只把两部分作为该教材的组成部分呢?既然教材的名称叫《毛泽东思想.......概论》,那为什么不把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为教材的内容加以展开呢?而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成果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用一个小节加以论述,显然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没有内容可写吗?不是,而是编者在教材编写过程中的逻辑架构出了问题:正如上一部分提到的,到教材的后半部分,逻辑体系基本上是按照邓小平理论原有的逻辑体系展开的,既然这样,那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只能在邓小平理论的相关部分中加以论述了,而不能单独出来了,因为,从逻辑关系上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同属于一个逻辑体系,都是解决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的。但实际上,邓小平理论之后的几大理论成果,尽管同属于一个逻辑体系,但理论创新却是它们的共同特征,这种创新并不仅仅是围绕邓小平理论展开的,而是围绕“社会主义”,准确地说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开的,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更科学、体系更完整、内容更丰富。因此,在教材的内容安排上,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忽视或轻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而必须把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框架内,并结合新的时代要求进一步突出其地位。现行教材在章节排列上,如果说第一章、第二章还可以让人接受的话,那么,第三、第四章与后面各章的内容就存在着不连贯。从第五章开始,基本上都是邓小平理论原有体系中的内容,所不同的只是把“经济、政治、文化”单独出来,外加了一章“和谐社会”,放弃了原来独立的“立国之本”的主要内容。
  
  四、新教材编写的基本思路
  
  实际上关于新的教材体系的总体思考包括教材名称、逻辑框架、内容安排等等上面都已有基本交待,只是还不够详细、不够条理、不够具体而已。
  笔者始终认为,教材名称应采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教程》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概论》。主要原因上面已有交待,在此只强调作为贯穿教材始终的逻辑主线也要求我们必须采用这一名称,并且,也只有这一名称才能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中国共产党人今后对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丰富发展涵盖起来,而不至于在我党有了新的理论创新之后整个体系需要推倒重来。逻辑框架:考虑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相对独立性,我们可以用“单元”的形式来加以解决。全教材共分六个单元,第一单元:绪论。主要交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精髓问题,可以在现有教材前两章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第二单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主要交待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科学体系、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等等。第三单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交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发展道路、共同理想的界定,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特别强调全球化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与灵魂。第四单元:什么是社会主义。主要交待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对社会主义的深化认识——社会主义本质(强调对邓小平五句话的丰富发展)。第五单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宏观层面)。主要交待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的坚强政治核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问题)、科学发展观、外部条件、发展战略、力量依托等等。第六单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微观层面)。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谐社会建设,“一国两制”、祖国统一等。内容安排具体设想如下:
  第一单元:绪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强调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强调结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鲜明特点和重大意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经验启示;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课程的基本方法。第二章: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从实事求是到与时俱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完善;完善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意义。
  第二单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代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第三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和发展。第四章: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政策与策略;关于党的建设。第五章: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和历史地位。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的统一构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第三单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界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的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的时代背景(和平发展时代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与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历程。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形成发展过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基本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质——社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第四单元:什么是社会主义。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命题提出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内涵——从什么不是社会主义到对中国社会主义的认识(初级阶段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艰巨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党认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第九章:社会主义本质与根本任务。从中国社会主义到一般意义上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28个字侧重经济认识);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邓小平认识的基础上侧重社会学认识,提出社会更加和谐,到后来新一代领导集体又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认识更侧重哲学意义:以人为本);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第五单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宏观)。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政治保证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四项基本原则是强国之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历史选择和人民选择;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我们的党(党在新时期面临的新形势);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先进性与党执政的合法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意义。第十一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思路和总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实质;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容体系:科学发展,自主创新,和谐社会。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改革是新的革命;改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坚持全面改革与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全球化背景下的对外开放);自觉主动融入世界发展主潮流与坚持以我为主的关系;不断促进对外开放上新水平。第十三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不断完善;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球化与时代主题的新变化;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发展、和谐发展;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依靠力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解放军指战员;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统一战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大法宝;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党的宗教政策。
  第六单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微观)。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进一步完善分配领域的改革——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统筹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十六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民主是个好东西;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原则。第十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第十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是人类共同的理想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新举措。第十九章: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港澳台问题的由来;“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提出;“一国两制”在港澳的成功实践;“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重要意义;坚决遏制台独;新时期对台工作的基本方针政策。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问题概论》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基本问题教程》作为新的教材名称更为准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为该教材的逻辑主线更为恰当,而所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则都应该作为该教材的基本内容;同时,为解决几大理论成果的相对独立性问题,有必要采用单元式的编写体例。
其他文献
摘要:当代女性诗歌中涌动着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在诗歌中主要通过对性意识以及“血”的意象的描写表现出来,并且唤醒了受到压抑和摧残的女性生命本能,给女性的生命价值以新的定位。  关键词:女性诗歌;生命意识;性意识;黑夜意识;血    女性诗歌是指以女性诗人为创作主体并以女性生活为创作重心的诗歌,女性诗歌植根于女性的精神宇宙,通过女性的心理方式和语言方式表达女性的心理体验和生命状态,关注女性的命
期刊
摘要:交际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它传入中国以后得到广泛地普及,并在英语教学领域中占领了一席之地。本文主要阐述了交际教学法的实质,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之道。  关键词:交际教学;英语;现状    一、引言    交际教学法的出现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期间我们已经发现采用交际教学法的成功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其中的失败之处也就是他本身所存在的不足。交际教学法作为一种训
期刊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开展,科学测评学生的综合素质,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体系势在必行。本文从大学生奖学金评价体系的现状及误区分析入手,提出依据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构建大学生奖学金评定体系的基本思路。  关键词:奖学金;大学生素质拓展;评定体系    高校奖学金制度是我国“奖、贷、助、补、减”资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立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先进,鞭
期刊
摘要:平凡的人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才能在平凡中活得有意义?平凡的人想做英雄,但是缺乏心理的支撑,是一种无形的遗憾。平凡的自信的价值,究竟在哪?平凡的自信,需要什么心理为基础?本文将以新的比喻客体来说明种种平凡中的心理问题。  关键词:墙角;墙角心理;积极心理;平凡;自信    在现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想做英雄的人比比皆是,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个性的发展将会越来越多样化和创新化。然而,
期刊
摘要:翻译是英语教学最直接的目的之一,同时,翻译是修完大学英语的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之一,其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目前高校由于受那些占主流地位的教学流派的影响,学生对翻译不感兴趣,导致其翻译水平下降。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大学英语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英语教学;翻译教学法;翻译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08)06-017-0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等方法,对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这一方面的几个重要指标(包括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动机、自信心、情绪调节等)进行调查,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对高中生心理的影响,并选择提出科学、合理、有时代特色的建议,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高中生;心理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从整
期刊
摘要:王艮是泰州学派创始人。明代后期著名的平民思想家。王艮的思想不仅在明代中叶以后的中国社会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甚至到了“五四”前夕的新文化运动时期。还能看到它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随着对王艮思想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在王艮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其和谐思想非常深刻。王艮和谐思想的基点是公平公正;他主张社会平等:王艮和谐思想的核心是以身为本。这种“身本”思想正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王艮和谐思想的选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镜像”理论来分析解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两位女主人公特蕾莎和萨宾娜。人永远不能实现其“理想自我”和永远不能得到“自我”的完整统一,特蕾莎和萨宾娜这两位女性的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体现了“镜像阶段”带给人的终生不可逃脱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镜像阶段;自我;理想自我;真实自我;自我认证    拉康的关于主体心理发展的理论从分析初生婴儿的未定状态开始,提出了著名的“镜像理论”。“镜像阶
期刊
摘要:《十日谈》与中国话本小说在叙事策略上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虚拟修辞策略”作为讲述手法,但在叙事效果和社会影响方面却大相径庭。本文拟从叙事学文本分析和社会生活具体语境两方面展开讨论,剖析中外两部典型叙事作品在运用“虚拟修辞策略”时,如何形成了文学尺度与社会尺度的双重差异。  关键词:虚拟修辞策略;似真效果;话本小说    语言学意义上的“修辞”关系本指对语言要素(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巧妙配合所
期刊
摘要:中介语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于目的语规律所作的不正确的归纳与推论而产生的一个语言系统。这个语言系统在语音、词语、语法和文化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又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学习者学习程度的加深、逐渐向目的语的正确形式方面靠拢;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演化的过程,是动态的语言系统,即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会不断地调整自己的语言行为,使这种语言行为适合于目的语的表达习惯,由错误逐渐向正确方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