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备课”内涵的:“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解读“备课”的内涵,可知教师备课的依据是:课标、课程、学生。就当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依据的课标是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依据的课程至关重要的一项是文本,文本信息包括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在做到知课标、知文本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课标、文本、学生三者有机融合,教学才能做到有依据、有目标、有效果。
案例一:教学郑振铎的《猫》
知课标:
课标在第二部分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
“好久不养猫:因为,这只猫走失后,一种失落感久久地萦绕于心,养猫固然有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永不养猫:作者对第三只猫不正常死亡这件事情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这种伤痛在作者心底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脆弱的神经,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知学生:
编者在研讨与练习二对课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围绕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紧扣了单元提示“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但还没有紧扣“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而,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也只是围绕两个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其实,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人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这样,会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语文素养较好的班级或学生,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结合课文的收官“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蕴含着作家什么样的写作目的?从写作的背景引出: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面对军阀混战、倚强凌弱的社会现实,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反思自我、警醒世人。这样一层层深入的追问和探究,与课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和 单元提示“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的导向与要求是一致的。
案例二:教学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课标:
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2.阅读提示的部分信息:
“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3.研讨与练习一的部分设疑: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知学生:
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丰富的有关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等资料。教学设计时,可以合理运用这些资料制做一个“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微视频,充分发挥视听觉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当然,语文教学不能以图片、音乐等载体来替代文字的表达效果,可以先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之后再展示微视频:
1.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前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后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教师在微视频中,体现文本中罗布泊消逝之前的关键词: 牛马成群
案例一:教学郑振铎的《猫》
知课标:
课标在第二部分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
“好久不养猫:因为,这只猫走失后,一种失落感久久地萦绕于心,养猫固然有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永不养猫:作者对第三只猫不正常死亡这件事情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这种伤痛在作者心底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脆弱的神经,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知学生:
编者在研讨与练习二对课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围绕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紧扣了单元提示“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但还没有紧扣“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而,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也只是围绕两个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其实,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人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这样,会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语文素养较好的班级或学生,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结合课文的收官“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蕴含着作家什么样的写作目的?从写作的背景引出: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面对军阀混战、倚强凌弱的社会现实,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反思自我、警醒世人。这样一层层深入的追问和探究,与课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和 单元提示“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的导向与要求是一致的。
案例二:教学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课标:
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2.阅读提示的部分信息:
“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3.研讨与练习一的部分设疑: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知学生:
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丰富的有关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等资料。教学设计时,可以合理运用这些资料制做一个“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微视频,充分发挥视听觉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当然,语文教学不能以图片、音乐等载体来替代文字的表达效果,可以先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之后再展示微视频:
1.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前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后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教师在微视频中,体现文本中罗布泊消逝之前的关键词: 牛马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