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三知:知课标 知文本 知学生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ceagebird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百度百科是这样定义“备课”内涵的:“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解读“备课”的内涵,可知教师备课的依据是:课标、课程、学生。就当前而言,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依据的课标是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下文简称“课标”)。依据的课程至关重要的一项是文本,文本信息包括单元提示、阅读提示、课文、研讨与练习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备课时在做到知课标、知文本的基础上,把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使课标、文本、学生三者有机融合,教学才能做到有依据、有目标、有效果。
  案例一:教学郑振铎的《猫》
  知课标:
  课标在第二部分第四学段的目标与内容提出:“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
  2.研讨与练习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试着联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
  “好久不养猫:因为,这只猫走失后,一种失落感久久地萦绕于心,养猫固然有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永不养猫:作者对第三只猫不正常死亡这件事情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这种伤痛在作者心底无法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脆弱的神经,觉得永远愧对这类生命。”
  知学生:
  编者在研讨与练习二对课文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和“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两个关键性的句子设计了探究性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围绕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紧扣了单元提示“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但还没有紧扣“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因而,教参提供的参考答案也只是围绕两个句子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其实,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人与动物应该如何相处?这样,会引起学生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语文素养较好的班级或学生,还可以再进一步深化设计练习:结合课文的收官“1925年11月7日于上海”,蕴含着作家什么样的写作目的?从写作的背景引出: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面对军阀混战、倚强凌弱的社会现实,觉醒的知识分子在反思自我、警醒世人。这样一层层深入的追问和探究,与课标 “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和 单元提示“阅读这些文章,不但可以激发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还可以引发人与动物关系的深入思考”的导向与要求是一致的。
  案例二:教学吴岗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知课标:
  课标在第三部分实施建议的教学建议提出:“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
  知文本:
  1.单元提示的部分信息: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已经渐渐与自然疏离,地球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
  2.阅读提示的部分信息:
  “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明如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
  3.研讨与练习一的部分设疑:
  “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知学生:
  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丰富的有关罗布泊过去和现在的图片等资料。教学设计时,可以合理运用这些资料制做一个“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微视频,充分发挥视听觉媒体直观、形象的优势,给学生强烈的感官冲击。当然,语文教学不能以图片、音乐等载体来替代文字的表达效果,可以先设计以下两个问题,之后再展示微视频:
  1.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前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2.文中哪些段落写了消逝之后的罗布泊。你能用文中的一些关键词来回答吗?
  教师在微视频中,体现文本中罗布泊消逝之前的关键词: 牛马成群
其他文献
一、《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一)学生投入精力不足。在民办高职,不管人才培养方案将《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列为专业课还是专业选修课,其课时大都安排在大二或
作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所有高中生难以回避的一个难点。作文对于普通的高中学生来说确实很难,有的学生可能一天都写不出一篇文章,有的学生一听到要写作文就唉声叹气。
讲解逆向思维的特点,详细介绍逆向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使用连续溶剂模型方法研究了SH2结构域与磷酸化多肽pYXXX(X为20种常见氨基酸残基中的任意一种)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计算了已知的SH2域-磷酸化酪氨酸多肽复合物之间的结合能,理
近日听过几节公开课。执教者放手让学生活动,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突出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但也有一些意外。一位老师一开场就鼓励学生任意选读课文语段,喜欢哪一段就学哪一段,哪一点印象最深就谈哪一点。结果学生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却少有触及课文精髓的“真知灼见”,那些肤浅而零乱的提问也干扰了对教学重点的把握。还有一位老师让学生“用2分钟快速浏览课文”后就转为讨论,结果整节课老师“主导”吃力,学生“主体”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