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生态经济发展,新农村需要构建生态经济,建构生态的经济、自然、人文一体的农业现代化。目前生态经济新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需要积极探索和创新。基于循环经济、生态村模式,现有的生态经济新村建设应是在传统农业和原有生态村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完善而成。
【关键词】生态经济;新农村;发展
引言
纵观国外的建设实际情况,创建生态村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化,并注重开发利用节能型环保材料以及新能源。我国目前的生态村建设来看,并非是全面系统的生态村建设,因此要从生态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全方位建设生态经济新村。
1.国外生态村的发展模式
国外生态村大部分位于乡村或郊区,人口规模都比较小。由于发达国家的生态规划较早,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村发展迅速,技术较成熟,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典范。
1.1美国生态村
美国生态往往都很重视对于生态村的前期规划,重视运用生态社区的可持续性评估功能,开发生态村网络。美国的生态村建设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因素方面也有优势,比如邻居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等。“许多生态村设有集体活动场所,有的生态村还保留一定面积的湿地和自然林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和景观。”例如亚特兰大野生动物活动中心会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注意对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生态村的建材完全由再生材料筑成;居民使用太阳能电池板;被重复使用的日常用品来创造新的产品使用。此外,生态村的园艺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创造节能环保型娱乐设施和绿色空间,定期组织生态村的居民游玩、郊游、聚会等活动,这样能增进每个家庭的交流。有些生态村建有公共餐厅、娱乐场、健身馆等,经常组织一些比赛、参观等活动,这样就使得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建立一个有归属感、有凝聚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区。
1.2德国生态村
德国政府一直都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德国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因为它很容易得到补充,通过太阳能、水和风能等替代化石燃料。在德国南部弗莱堡的沃邦生态村,居民能量来源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是太阳能。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太阳能,生态村的住宅设计全部采用的是长条板式的联排式,这种板式住宅有利于最大限度聚集热量,节能环保。而且,在住宅屋面上全部都使用安裝太阳能集热板的方式,用来加热水资源以便供应居民使用。水加热后就会被贮存到一个大面积的地下保温水池里面,在这里的居民使用时便从中获取。生态村把房子变成绿色家园。德国各地区对生态村的建筑材料有严格的规定,不准使用耗能大、污染大的材料,而由于德国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德国的绿化率高、木材资源丰富,国家鼓励使用木制品,在德国的大部分生态住宅都使用经过处理的木材制品用作建筑使用的骨架、墙体、楼板等。德国通过支持有机农业实践,不依赖于杀虫剂。此外,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有明确的规定。在建设法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的是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规定自始至终的都制约着环保建设的全过程,规定任何项目的建设都要时刻将保证绿地总量的平衡置于第一位,决不允许未经处理的 污水排放。凡是居住50人以上的村庄必须进行污水处理,或设置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或应用生物处理技术。德国政府的法律还规定,凡是有200年以上的建筑历史的均须列入国家的法律保护之列,并定期拨放专项专款用来对古建筑、街道进行维修和保护工作。
1.3日本生态村
日本建立生态村目的主要是治理已有乡村的环境问题,不是新建或扩建新地区,而是对某一村庄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使其成为生态村。日本生态村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非常重视。村庄生态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村庄中的人们生活在文化景观与生态环境和谐之中。例如,利用温泉作为室内升温和降温的资源,农田采用轮耕的方式,设立防护林等。日本格外重视保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湿地周边和岸边防护林成为野生动物们重要的生活区域。日本生态村还加强城乡居民的直接交流,通过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例如,农户将土地租给市民耕种。农田修复的关键处在于依靠市民的参与,而农户通过出租土地从中获得收益。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频率因为种植蔬菜与花卉而变得频繁了。此外,日本生态村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吸引城市居民到这里居住、观光旅游。同时构建的发达的信息网络,使居住者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因此,居住者可以长期居住在这里,农户也可以从中获取一部分利益。
2.制约生态新村建设的因素
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实结构状态的影响,目前生态新村的建设仍然发展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
2.1生态新村发展的理念缺乏
目前,我国生态新村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人把发展生态新村作为一种暂时的应对污染与保护环境的方法或手段,对生态新村的发展不少人缺乏起码的认识,部分人因不了解而不关心不支持,相关的研究也不足。此外,相关部门没有对生态新村的理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面和普及力度不够,使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态新村的建设不了解,这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新村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生态新村运行载体的乡镇企业却因成本较高而利润低,积极性不高,甚至消极抵制,形成阻滞的因素。
2.2关于生态新村发展的政策缺失
生态新村运行的政策调节机制匹配不到位,阻碍了生态新村的发展。生态新村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市场失效的范畴,如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应由公共财政支撑,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配套的资金支持,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不足。因此,需要配套政策给予必要的支持,而目前支持的对象、范围如何确定,支持的时机、力度如何把握,还处于探索阶段。 2.3生态新村建设的技术较低模式单一
目前,生态新村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普及较慢,技术延缓了生态新村的发展。特别在技术创新上乏力,而且技术创新体系很不完善,产学研联系较为松散,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支撑条件有待增强。与此同时,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技术滥用、资源浪费的情况常有发生。一些村镇大力推行沼气池,但没有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还有的地方推行绿色种植,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生态新村发展模式的深入推广。
3.我国生态经济新村的发展模式
我国生态村的建设,在借鉴国外生态村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生态技术。同时,建设我国的生态村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保持我国的生态村特色。现代生态经济新村建设应涵盖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等范畴。生态农业遵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吸取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从而发展现代化、高效化、信息化农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在发展原有粮食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将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农业与第二、
三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相互统一。
生态新村建设应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型农业为目标,积极做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措施,形成结构合理化、规范技术使用和生产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生态经济农业体系。生态经济产业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整体统筹、生态效率、环境战略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同时又是传统产业的继承和发展。在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建设生态产业,各方应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和产业发展,开发和利用生态建设引导资金项目,比如生态养殖项目,经过科技研发和专项专利技术应用。政府应组织生态经济新村建设引导资金项目,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组织建立生态产业研发部门,引进技术型、知识型人才,从而改变传统农业费时费力的种植方式,研发新型种植技术,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进行新的技术、肥料和经济作物品种的开发,遵循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可行的条件下再大力推广;提高废物利用效率,我国传统能源大多来自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要改变传统能源供应方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建设新型生态技术机制,采用创新原始农业生产和引进外国生态经验等方式,结合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采用具有当地特色优势的生态农业技术。
构建生態新村建设体系,需要合理配置自然资源,按照生态新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构建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发展,对别人的先进经验照搬照抄。统筹全村经济、土地等各方面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循环经济的生态产品及品牌,优化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使生态新村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大的层面上,政府要合理构建生态新村发展政策,通过试验示范,包括家畜饲养、作物栽培、土壤管理、水资源的使用和固体垃圾、污水排放污染防治,更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从而维系自然资源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建设生态经济新村还要创设生态建设机制,把生态建设融入政治管理中,组织构建乡政府内部生态系统研究部门,探寻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农业部门与科技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农业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地区推广运用;完善国家生态制度法律,从整体上形成生态乡村发展系统格局,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控制煤炭等化石燃料和秸秆的燃烧,加大对乡村污染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和惩戒力度,以及最大程度的减少政府监督成本,对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建立定时定点收集和集中处理的管理体系,实现垃圾的最优利用处理;处理好经济发展需求大与生态产业发展不足之间的差距,寻求生态系统下特有的农村发展路径,利用好当地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大对农业生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绿色产品,重视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的发展。
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高效发展,必须要从农民自身着手,做好农户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工作,使农户对生态经济理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向农户科普环保知识,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同时政府要给予农户适当的生态农业技术指导,举办生态专业人才培训班,免费培训地区农业技术人才,以农业产业化带头企业、农民种植先进代表和社区服务中心等一部分人起带头作用,使农户了解如何正确进行科学种植,提高作物种植率,对农村土地实现整体开发利用。加强村镇级的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在农村范围内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生活的新风尚,群众自觉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刻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农民自身要积极广泛参与生态经济新村建设当中,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和政府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农户要自觉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强化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将生态经济观念外化为显而易见和通俗易懂的文字、绘画等形式,便于农户更好地学习。
建设生态经济新村,是当前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严峻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新村建设是贴近人民群众利益最紧密的问题之一,生活在环境优良、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是百姓迫切的愿望之一。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前提下,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经济新村,不只是保护现有的环境体系,还要致力于恢复生态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在结合国外生态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启示前提下进行本国本地区的不同层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兴利.漫谈循环经济[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1.
[2]杨黎明.新编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3]徐学东,赵兴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范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33.
[4]张艳红.习近平关于生态经济的重要论述探微:理论逻辑、内涵体系与时代价值[J].改革与战略,2019-8-18(01).
作者简介:杜园园(1995-),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关键词】生态经济;新农村;发展
引言
纵观国外的建设实际情况,创建生态村的主要目标是强化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合理化,并注重开发利用节能型环保材料以及新能源。我国目前的生态村建设来看,并非是全面系统的生态村建设,因此要从生态结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全方位建设生态经济新村。
1.国外生态村的发展模式
国外生态村大部分位于乡村或郊区,人口规模都比较小。由于发达国家的生态规划较早,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尤其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生态村发展迅速,技术较成熟,成为其他国家仿效的典范。
1.1美国生态村
美国生态往往都很重视对于生态村的前期规划,重视运用生态社区的可持续性评估功能,开发生态村网络。美国的生态村建设在强调人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因素方面也有优势,比如邻居之间的交流,人与自然的亲密联系等。“许多生态村设有集体活动场所,有的生态村还保留一定面积的湿地和自然林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境和景观。”例如亚特兰大野生动物活动中心会向公众提供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特别是注意对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生态村的建材完全由再生材料筑成;居民使用太阳能电池板;被重复使用的日常用品来创造新的产品使用。此外,生态村的园艺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创造节能环保型娱乐设施和绿色空间,定期组织生态村的居民游玩、郊游、聚会等活动,这样能增进每个家庭的交流。有些生态村建有公共餐厅、娱乐场、健身馆等,经常组织一些比赛、参观等活动,这样就使得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小,建立一个有归属感、有凝聚力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社区。
1.2德国生态村
德国政府一直都致力于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运动,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成功。德国非常重视可再生能源,因为它很容易得到补充,通过太阳能、水和风能等替代化石燃料。在德国南部弗莱堡的沃邦生态村,居民能量来源的三分之二以上都是是太阳能。为了最大限度的获取太阳能,生态村的住宅设计全部采用的是长条板式的联排式,这种板式住宅有利于最大限度聚集热量,节能环保。而且,在住宅屋面上全部都使用安裝太阳能集热板的方式,用来加热水资源以便供应居民使用。水加热后就会被贮存到一个大面积的地下保温水池里面,在这里的居民使用时便从中获取。生态村把房子变成绿色家园。德国各地区对生态村的建筑材料有严格的规定,不准使用耗能大、污染大的材料,而由于德国近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得德国的绿化率高、木材资源丰富,国家鼓励使用木制品,在德国的大部分生态住宅都使用经过处理的木材制品用作建筑使用的骨架、墙体、楼板等。德国通过支持有机农业实践,不依赖于杀虫剂。此外,德国在环境保护方面还有明确的规定。在建设法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的是环境保护,保护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等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法律规定自始至终的都制约着环保建设的全过程,规定任何项目的建设都要时刻将保证绿地总量的平衡置于第一位,决不允许未经处理的 污水排放。凡是居住50人以上的村庄必须进行污水处理,或设置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或应用生物处理技术。德国政府的法律还规定,凡是有200年以上的建筑历史的均须列入国家的法律保护之列,并定期拨放专项专款用来对古建筑、街道进行维修和保护工作。
1.3日本生态村
日本建立生态村目的主要是治理已有乡村的环境问题,不是新建或扩建新地区,而是对某一村庄进行生态化的改造,使其成为生态村。日本生态村在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方面也非常重视。村庄生态景观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或者村庄中的人们生活在文化景观与生态环境和谐之中。例如,利用温泉作为室内升温和降温的资源,农田采用轮耕的方式,设立防护林等。日本格外重视保持当地的生物多样性。例如,湿地周边和岸边防护林成为野生动物们重要的生活区域。日本生态村还加强城乡居民的直接交流,通过城市和乡村的互动从而实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例如,农户将土地租给市民耕种。农田修复的关键处在于依靠市民的参与,而农户通过出租土地从中获得收益。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频率因为种植蔬菜与花卉而变得频繁了。此外,日本生态村的自然景观和农业景观,吸引城市居民到这里居住、观光旅游。同时构建的发达的信息网络,使居住者保持与外界的联系,因此,居住者可以长期居住在这里,农户也可以从中获取一部分利益。
2.制约生态新村建设的因素
由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和传统体制机制的制约,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现实结构状态的影响,目前生态新村的建设仍然发展存在不少的制约因素。
2.1生态新村发展的理念缺乏
目前,我国生态新村的发展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人把发展生态新村作为一种暂时的应对污染与保护环境的方法或手段,对生态新村的发展不少人缺乏起码的认识,部分人因不了解而不关心不支持,相关的研究也不足。此外,相关部门没有对生态新村的理念进行广泛宣传,普及面和普及力度不够,使广大农民群众对生态新村的建设不了解,这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新村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生态新村运行载体的乡镇企业却因成本较高而利润低,积极性不高,甚至消极抵制,形成阻滞的因素。
2.2关于生态新村发展的政策缺失
生态新村运行的政策调节机制匹配不到位,阻碍了生态新村的发展。生态新村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市场失效的范畴,如自然环境保护、生态资源维护等公共产品的供给,应由公共财政支撑,目前政府在这方面的投入相对较少,缺乏配套的资金支持,公共财政保障力度不足。因此,需要配套政策给予必要的支持,而目前支持的对象、范围如何确定,支持的时机、力度如何把握,还处于探索阶段。 2.3生态新村建设的技术较低模式单一
目前,生态新村的总体技术水平不高,普及较慢,技术延缓了生态新村的发展。特别在技术创新上乏力,而且技术创新体系很不完善,产学研联系较为松散,技术创新的促进机制、支撑条件有待增强。与此同时,重复建设、盲目发展造成重建设、轻管理、技术滥用、资源浪费的情况常有发生。一些村镇大力推行沼气池,但没有收到很好的预期效果;还有的地方推行绿色种植,导致农作物产量减少,降低了农民的收入,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阻碍生态新村发展模式的深入推广。
3.我国生态经济新村的发展模式
我国生态村的建设,在借鉴国外生态村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先进的生态技术。同时,建设我国的生态村应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保持我国的生态村特色。现代生态经济新村建设应涵盖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绿色农业和有机农业等范畴。生态农业遵照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吸取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从而发展现代化、高效化、信息化农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它在发展原有粮食的基础上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将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农业与第二、
三产业结合起来,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好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上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的相互统一。
生态新村建设应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循环型农业为目标,积极做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措施,形成结构合理化、规范技术使用和生产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最优化的生态经济农业体系。生态经济产业在社会生产活动中采用生态工程的方法,突出整体统筹、生态效率、环境战略等重要概念,模拟自然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的产业体系。生态产业不同于传统产业,它同时又是传统产业的继承和发展。在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物流和能量的转化,形成自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之间共生的网络。建设生态产业,各方应大力支持生态农业和产业发展,开发和利用生态建设引导资金项目,比如生态养殖项目,经过科技研发和专项专利技术应用。政府应组织生态经济新村建设引导资金项目,生态种植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生态产业基地建设等项目,组织建立生态产业研发部门,引进技术型、知识型人才,从而改变传统农业费时费力的种植方式,研发新型种植技术,完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进行新的技术、肥料和经济作物品种的开发,遵循试点先行的原则,在可行的条件下再大力推广;提高废物利用效率,我国传统能源大多来自于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要改变传统能源供应方式,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建设新型生态技术机制,采用创新原始农业生产和引进外国生态经验等方式,结合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采用具有当地特色优势的生态农业技术。
构建生態新村建设体系,需要合理配置自然资源,按照生态新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与特点,构建有本地特色的生态农业,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发展,对别人的先进经验照搬照抄。统筹全村经济、土地等各方面资源,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循环经济的生态产品及品牌,优化整合国内外市场资源,使生态新村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大的层面上,政府要合理构建生态新村发展政策,通过试验示范,包括家畜饲养、作物栽培、土壤管理、水资源的使用和固体垃圾、污水排放污染防治,更大程度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能源,从而维系自然资源体系和改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减少碳排放。建设生态经济新村还要创设生态建设机制,把生态建设融入政治管理中,组织构建乡政府内部生态系统研究部门,探寻适合新农村发展的新模式;加强农业部门与科技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加强农业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推动农业新技术的地区推广运用;完善国家生态制度法律,从整体上形成生态乡村发展系统格局,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控制煤炭等化石燃料和秸秆的燃烧,加大对乡村污染型企业的监管力度和惩戒力度,以及最大程度的减少政府监督成本,对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建立定时定点收集和集中处理的管理体系,实现垃圾的最优利用处理;处理好经济发展需求大与生态产业发展不足之间的差距,寻求生态系统下特有的农村发展路径,利用好当地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加大对农业生态发展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发展生态农业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大力发展生产绿色产品,重视生态旅游环保产业的发展。
要想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高效发展,必须要从农民自身着手,做好农户生态环境保护思想工作,使农户对生态经济理念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政府角度看,政府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向农户科普环保知识,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同时政府要给予农户适当的生态农业技术指导,举办生态专业人才培训班,免费培训地区农业技术人才,以农业产业化带头企业、农民种植先进代表和社区服务中心等一部分人起带头作用,使农户了解如何正确进行科学种植,提高作物种植率,对农村土地实现整体开发利用。加强村镇级的生态文化宣传力度,在农村范围内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生活的新风尚,群众自觉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时刻秉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农民自身要积极广泛参与生态经济新村建设当中,不能想当然的认为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和政府自己的事情,与我无关。农户要自觉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强化农户的生态环保意识,将生态经济观念外化为显而易见和通俗易懂的文字、绘画等形式,便于农户更好地学习。
建设生态经济新村,是当前解决我国环境问题严峻的迫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曾说:“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新村建设是贴近人民群众利益最紧密的问题之一,生活在环境优良、经济发展的环境中是百姓迫切的愿望之一。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前提下,要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经济新村,不只是保护现有的环境体系,还要致力于恢复生态经济承受能力,不断在结合国外生态乡村建设方面的经验与启示前提下进行本国本地区的不同层面的探索。
参考文献
[1]刘兴利.漫谈循环经济[M].冶金工业出版社,2011:1.
[2]杨黎明.新编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9.
[3]徐学东,赵兴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范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33.
[4]张艳红.习近平关于生态经济的重要论述探微:理论逻辑、内涵体系与时代价值[J].改革与战略,2019-8-18(01).
作者简介:杜园园(1995-),山西临汾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