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评价与赞美,也是郑胜梅用以鞭策自我的座右铭。
从一名普通农村教师成长为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辅导员、南宁市精英领航工程培养对象,在郑胜梅看来,取得这些成绩的“秘诀”是用心。“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科教学,都需要付出一颗真心,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收获。”郑胜梅说。
付出一颗真心
1996年,刚大学毕业的郑胜梅,选择回到老家湖南省常德市德山开发区德山镇,在该镇联校下属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校当年的办学条件相当落后,这让从农村走出来的郑胜梅感到心痛。
“那时候,农村学校发展艰难,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也非常紧缺,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低下,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郑胜梅说,“我刚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们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很久没有新老师来了。看着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我决定不管多苦都要留下来。”
就这样,郑胜梅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因为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她工作的第一年除了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师,还要承担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第二年又从语文教师转为数学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仅一个学年,她就患了声带小结,但她没有因此退缩。
白天,郑胜梅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晚上,她则一头扎进教育教学书刊中,学习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更加多样、有效的学生活动形式。她告诉记者,那时的学习是艰苦的,因为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书刊也比较少,可供学习的资源非常稀缺,她只能从有限的资源中汲取养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炼。正是这段艰难的学习经历,为她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培养了她善思考、勤钻研的精神。
2003年,郑胜梅从湖南来到了南宁,任教于当时的南宁市麻村小学(现为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中段小学)。那时,该校是一所刚划入城区的薄弱学校,各种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家长对她这位初到南宁的外地教师不够信任。当时,她带的班级里有一个男生是孤儿,该生常与一个高年级的女生玩在一起,所以常被同学疏远。为了帮助该生,她主动与他交朋友,鼓励他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同学。渐渐地,该生融入了班集体,郑胜梅也因此赢得了家长们的心。
“教育更多是从小事着手,付出真心,这样才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郑胜梅说。
保持一种热情
2010年,说课《尊严》获全国一等奖;2012年,执教《泉水》获全国二等奖、自治区一等奖,同年执教《丑小鸭》获南宁市一等奖;2017年,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获自治区一等奖,并在南宁市教育局举办的“东盟人才月活动”中展示;2020年,执教《宇宙的另一边》在广西“空中课堂”播出……
以上是郑胜梅多年来所获成绩的一部分。从教以来,她始终对教育教学研究保持极高的热情,这是她取得众多成绩的重要原因。2010年,她刚到南宁市桂雅路小学任教,就碰到一个问题:所带班级的不少学生家长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以至于有些家庭亲子关系比较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郑胜梅经常组织开展班级亲子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家长共同拍摄心理辅导剧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郑胜梅发现,编演心理辅导剧不仅能形象地将班级问题反映出来,还能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2011年,她与学生自编自演的心理辅导剧《爱在桂雅》在全市比赛中获一等奖,而她也多次获评青秀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获评南宁市优秀班级。
从教至今,郑胜梅有11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并对如何提高家校合育能力进行了深入持续的研究。2017年,她将这一研究立项为课题,在南宁市凤翔路小学进行实践,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效果。2018年,她撰写的《家校融合促发展,德溢芬芳爱满园》入选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案例;2019年,她成为南宁市师德巡讲团成员,多次到南宁市各县(市、区)、各校巡讲。
在教育教学方面,郑胜梅同样投注了极大的热情,撰写了《探究性学习理念下的课外阅读指导》《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结构性变革初探》《在阅读中获得生命成长的喜悦》等多篇论文,并发表在省级专业刊物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根据校情、生情,研发开设了《抗疫大课堂》,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卫生知识等多方面的教育,教育效果显著。
2021年初,郑胜梅又将“四度六步”教学法引进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立项了“‘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部分学科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以南宁市凤翔小学为例”的课题,以此作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郑副校长非常重视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不仅用行动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还无私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分享给我们。从她身上,我学到了有用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勤于钻研的精神。”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教师薄艳如是说。
坚守一份情怀
走上教育岗位的最初七年,郑胜梅都是在农村学校任教,这让她清楚地了解到农村教育发展的难点: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学生素质相对较差。
“这个问题在十多年前尤为突出,虽然现在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非常需要新理念、新方法。”郑胜梅说。这是她多年来一直坚持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原因。
2004年,郑胜梅开始了第一次支教。当时,她来南宁工作刚半年,就又回到湖南省常德市德山开发区德山镇的一所村小支教。从南宁到常德可谓千里迢迢,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回去支教时,她的回答很简单:“那里的教育比较落后,我还是想回去帮一帮老师和孩子们。”支教期间,她经常走进课堂,与村里的老师们一起上课、听课、评课,并利用休息时间与教师共同讨论、磨课,帮助该校教师提升教学技能。
此后,郑胜梅没有停下支教的脚步,从湖南省到南宁市的上林县、马山县、武鸣区,再到贵州省,都留下了她支教的足迹。2020年9月,作为南宁市跨区域骨干教师的一员,她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小学的支教团队一起,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支教。到该校后,她发现学校办学条件非常好,但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师资水平、管理水平跟不上。为此,她深入课堂、分析学情、带领教师研读教材,并给该校教师上示范课、指导课,主动参与该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郑老师来从江支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教给我们很多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非常感谢郑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教育局工作人员邱锦波说。
如今,郑胜梅虽然已担任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景晖校区常务副校长,学校管理工作繁重,还要兼上一個班级的语文课,但是她依然心系农村教育。“只要有时间,我还是会继续到农村学校支教。”她说。
今年是郑胜梅教育生涯的第二十五个年头。多年来,她始终捧着对教育的一颗初心、热心,真诚对待学生、勤恳对待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一路前进,在坚守和汗水中收获鲜花与掌声!
(责编 莫东霞)
从一名普通农村教师成长为南宁市优秀教师、南宁市学科带头人、南宁市优秀辅导员、南宁市精英领航工程培养对象,在郑胜梅看来,取得这些成绩的“秘诀”是用心。“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科教学,都需要付出一颗真心,唯有如此才能有所收获。”郑胜梅说。
付出一颗真心
1996年,刚大学毕业的郑胜梅,选择回到老家湖南省常德市德山开发区德山镇,在该镇联校下属的一所农村小学任教。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该校当年的办学条件相当落后,这让从农村走出来的郑胜梅感到心痛。
“那时候,农村学校发展艰难,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教师也非常紧缺,教育教学质量比较低下,孩子们得不到好的教育。”郑胜梅说,“我刚到学校的时候,孩子们是非常兴奋的,因为很久没有新老师来了。看着孩子们渴望求知的眼神,我决定不管多苦都要留下来。”
就这样,郑胜梅迈出了教育生涯的第一步。因为农村小学教师紧缺,她工作的第一年除了担任一年级语文教师,还要承担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同时担任学校少先队辅导员,第二年又从语文教师转为数学教师。面对繁重的工作,仅一个学年,她就患了声带小结,但她没有因此退缩。
白天,郑胜梅按部就班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细心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总结存在的问题;晚上,她则一头扎进教育教学书刊中,学习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方法,探索更加多样、有效的学生活动形式。她告诉记者,那时的学习是艰苦的,因为学校没有计算机,专业书刊也比较少,可供学习的资源非常稀缺,她只能从有限的资源中汲取养分,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提炼。正是这段艰难的学习经历,为她打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也培养了她善思考、勤钻研的精神。
2003年,郑胜梅从湖南来到了南宁,任教于当时的南宁市麻村小学(现为南宁市青秀区民族大道中段小学)。那时,该校是一所刚划入城区的薄弱学校,各种情况比较复杂,学生家长对她这位初到南宁的外地教师不够信任。当时,她带的班级里有一个男生是孤儿,该生常与一个高年级的女生玩在一起,所以常被同学疏远。为了帮助该生,她主动与他交朋友,鼓励他将自己的优点展现给同学。渐渐地,该生融入了班集体,郑胜梅也因此赢得了家长们的心。
“教育更多是从小事着手,付出真心,这样才能获得学生和家长的认可。”郑胜梅说。
保持一种热情
2010年,说课《尊严》获全国一等奖;2012年,执教《泉水》获全国二等奖、自治区一等奖,同年执教《丑小鸭》获南宁市一等奖;2017年,执教《送元二使安西》获自治区一等奖,并在南宁市教育局举办的“东盟人才月活动”中展示;2020年,执教《宇宙的另一边》在广西“空中课堂”播出……
以上是郑胜梅多年来所获成绩的一部分。从教以来,她始终对教育教学研究保持极高的热情,这是她取得众多成绩的重要原因。2010年,她刚到南宁市桂雅路小学任教,就碰到一个问题:所带班级的不少学生家长因忙于工作而疏于对孩子的管教,以至于有些家庭亲子关系比较紧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郑胜梅经常组织开展班级亲子活动,并通过组织学生、家长共同拍摄心理辅导剧的方式,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
郑胜梅发现,编演心理辅导剧不仅能形象地将班级问题反映出来,还能激发学生和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2011年,她与学生自编自演的心理辅导剧《爱在桂雅》在全市比赛中获一等奖,而她也多次获评青秀区优秀班主任,所带班级获评南宁市优秀班级。
从教至今,郑胜梅有11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并对如何提高家校合育能力进行了深入持续的研究。2017年,她将这一研究立项为课题,在南宁市凤翔路小学进行实践,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效果。2018年,她撰写的《家校融合促发展,德溢芬芳爱满园》入选全国德育工作先进案例;2019年,她成为南宁市师德巡讲团成员,多次到南宁市各县(市、区)、各校巡讲。
在教育教学方面,郑胜梅同样投注了极大的热情,撰写了《探究性学习理念下的课外阅读指导》《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语文课堂结构性变革初探》《在阅读中获得生命成长的喜悦》等多篇论文,并发表在省级专业刊物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她根据校情、生情,研发开设了《抗疫大课堂》,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心理健康、卫生知识等多方面的教育,教育效果显著。
2021年初,郑胜梅又将“四度六步”教学法引进南宁市凤翔路小学,立项了“‘四度六步’教学法在小学部分学科推广应用的行动研究——以南宁市凤翔小学为例”的课题,以此作为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
“郑副校长非常重视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不仅用行动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榜样,还无私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分享给我们。从她身上,我学到了有用的研究方法,培养了勤于钻研的精神。”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教师薄艳如是说。
坚守一份情怀
走上教育岗位的最初七年,郑胜梅都是在农村学校任教,这让她清楚地了解到农村教育发展的难点:教师专业水平普遍较低,学生素质相对较差。
“这个问题在十多年前尤为突出,虽然现在经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后,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改善,但教育教学质量与城市学校还有一定差距。农村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非常需要新理念、新方法。”郑胜梅说。这是她多年来一直坚持到农村学校支教的原因。
2004年,郑胜梅开始了第一次支教。当时,她来南宁工作刚半年,就又回到湖南省常德市德山开发区德山镇的一所村小支教。从南宁到常德可谓千里迢迢,当记者问及为何选择回去支教时,她的回答很简单:“那里的教育比较落后,我还是想回去帮一帮老师和孩子们。”支教期间,她经常走进课堂,与村里的老师们一起上课、听课、评课,并利用休息时间与教师共同讨论、磨课,帮助该校教师提升教学技能。
此后,郑胜梅没有停下支教的脚步,从湖南省到南宁市的上林县、马山县、武鸣区,再到贵州省,都留下了她支教的足迹。2020年9月,作为南宁市跨区域骨干教师的一员,她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小学的支教团队一起,到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支教。到该校后,她发现学校办学条件非常好,但教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师资水平、管理水平跟不上。为此,她深入课堂、分析学情、带领教师研读教材,并给该校教师上示范课、指导课,主动参与该校组织的各项教研活动。
“郑老师来从江支教,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新的理念,教给我们很多实用的教育教学方法。非常感谢郑老师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教育局工作人员邱锦波说。
如今,郑胜梅虽然已担任南宁市凤翔路小学景晖校区常务副校长,学校管理工作繁重,还要兼上一個班级的语文课,但是她依然心系农村教育。“只要有时间,我还是会继续到农村学校支教。”她说。
今年是郑胜梅教育生涯的第二十五个年头。多年来,她始终捧着对教育的一颗初心、热心,真诚对待学生、勤恳对待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一路前进,在坚守和汗水中收获鲜花与掌声!
(责编 莫东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