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歌语言”,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精练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进行变形不可。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诗歌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二、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鉴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三、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 主语后置
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 宾语前置
如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鄢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 主、宾换位
如,叶梦得《水调歌头》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前句应是“林暗风惊草”。
4. 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1) 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即“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即“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2) 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一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如《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即,“锦官城花重”。
5. 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即“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即“永忆江湖白发(时)归”。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是“笑我多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市南宫中学】
责任编辑:熊岭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涵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精练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进行变形不可。
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诗歌问题也就会迎刃而解。
一、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得鲜活生动,呼之欲出。
二、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鉴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三、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 主语后置
如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 宾语前置
如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鄢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辛弃疾《贺新郎》词:“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晋代的陶渊明怎么会酷似三国时的诸葛亮呢?原来作者是把他们二人都用来比喻友人陈亮的,分别说明陈亮的文才和武略,按句意实为“看风流酷似,渊明、卧龙诸葛”。宾语“渊明”跑到了主语的位置上。
3. 主、宾换位
如,叶梦得《水调歌头》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再如白居易《长恨歌》“姊妹兄弟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诗“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前句应是“林暗风惊草”。
4. 定语的位置
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挪前挪后。
(1) 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中的“孤城”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即“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陆游《昼卧》诗:“香生帐里雾,书积枕边山。”即“帐里生香雾,枕边积书山”。
(2) 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意即“一月夜飞渡镜湖”。“一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中心部分,但作者“飞渡”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又如《春夜喜雨》诗:“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即,“锦官城花重”。
5. 以宾语面貌出现的状语
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里的“笑春风”表面上是动宾词组,实际上“春风”,不受“笑”的支配,而是表示“在春风中笑”的意思。这类情况在诗词中比较常见,例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即“朝晖中千家山郭静,日日于江楼翠微中坐”。李商隐《安定城楼》诗“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即“永忆江湖白发(时)归”。苏轼《念奴娇》词:“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应是“笑我多情”。
【作者单位:河北省南宫市南宫中学】
责任编辑:熊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