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岳三叠

来源 :鸭绿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m_19780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岳古城枕山依海,望儿山托起她的头颅,渤海湾便轻轻把她拥在怀里。山海一线牵,仅仅十里之遥。从渤海湾捞起活蹦乱跳的鱼虾蟹,十分钟车程,便可在望儿山下任何一户农家,大铁锅,大柴火,吃海鲜,喝老酒,也品着醇厚的乡情。这里的山海还随形赋神,山有形,海有韵。城东有望儿山、馒首山,两山中间有一山曰“熊丘山”,此山西南坡有一尊巨石,高约三丈,犹如一只蹲着的巨熊,鬼斧神工,栩栩如生。此山因酷似熊而得名熊丘山,彼时有乡绅提议以山名冠城名,为熊丘。丘的本意泛指小山,当地俗称土坟为丘,为避讳,将丘下又添一山,是为岳,熊岳的城名由此而来。熊岳,像熊一样的山,望儿山形同直立的熊,壮健突兀,因此望儿山始称为“熊山”。唐显庆三年,薛仁贵伐高丽温沙门战于“熊山”,即指此山。旋又擒善射者于“石城”,即指熊岳城。因为建城始,该城即以石所垒,周二十余里,故名石城。这里的山原是有掌故有历史,这里的海傍在渤海湾腋下,称为金沙滩。碧波退去的沙滩呈金黄色,细沙如粉,柔软如丝,灘平浪稳,金沙滩如美人有风姿,有韵味。因其美,这里曾留下八仙过海流连忘返的传说,有岛曰仙人岛。
  熊岳古城林泉相拥, 林,是一望无际的果林,春华秋实把大地装扮得花团锦簇,暑去寒往也回报大地款款深情。这里的林还有争雄世界的桃李资源圃,汇聚了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千余种桃李杏优良品种,培育嫁接,择优选育,其数量之多、品质之优、资源之丰已是世界之最。桃花红了,李花白了,杏花粉了,赏花时节置身园里,不知身在雾里梦里。这里的林还珍奇,素有“亚洲袖珍标本园”之称的熊岳植物园占地二十七万平方米,荟萃保存来自亚、欧、美各洲五百多个珍稀树种。异木奇株,古木参天,绿荫蔽日,百鸟争鸣。这座城的泉又有地上地下之分。地上的响水河发自千山山脉,挟着大山的苍劲,一路奔腾入海,濡染海的雄浑,日夜叮叮咚咚环城而过。地下则汇聚了千百条看不见的温泉水,沿响水河畔一锹挖下去,便有热腾腾的温泉水汩汩而出,以氤氲的雾气为屏障,男人女人就在河边野浴,当漫天飘起翩翩的雪花,那种野浴岂是一个爽字能够概括得了?如今,温泉浴又融进游泳、健身、戏水、理疗等多种功效,更加让人心驰神往。
  清代魏燮均在《早发熊岳》中赞道:“道出衫卢郡,分途趁晓行。村烟烘树色,沙路滞车声。流水曲围部,乱山高护城。前峰白云动,似欲酿新晴。”描出了熊岳城浓淡相宜的山水画卷。
  城之色
  在金风飒飒的夕阳里,一抹晚霞涂在古城的古墙古城门上,一蓬枯草在墙上抖瑟,青砖灰瓦尽透沧桑。城门洞幽幽深旷,一抹夕阳洒进来,使古城仅存的历史遗迹愈发神秘而旷远。透过历史的烟云,穿过金戈铁马的尘埃,绥德门在诉说着古城的两千载岁月。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的记载:“滨北海之北,不知距齐州几千万里,其国名曰终北,不知际畔之所齐限。无风雨霜露,不生鸟兽、虫鱼、草木之类。四方悉平,周以乔陡。当国之中有山,山名壶领,状惹甔甀。顶有口,状若员环名曰滋穴。有水涌出,名曰神,臭过兰椒,味过醪醴。”国风民俗又有这样的记载:“士气和,亡札厉,人性婉而从物,不竞不争;柔心而弱骨,不骄不忌;长幼倚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士气温适,不织不衣;百年而死,不夭不病。其民孳阜无数,有喜乐,亡衰老哀苦 。其俗好声,相携而失谣,终日不辍音。饥惓则领神,力志和平。过则醉,经旬不醒。沐浴神,肤色脂泽,香气经旬乃歇。”这种描述与熊岳镇基本吻合,山峰兀立,泉水滋润,甘醇香甜,地气温和,民生柔顺,喜悦安乐,风俗好唱,成群结队,轮流唱歌,饿了喝神的泉水,力量焕发,倦了用神的泉水洗澡,精神百倍,且肤色洁白光滑,香气不散。如此山水秀美、民风淳美之地令周穆王“北游过其国,三年忘归”。
  虽无严密考证,但很多人认定这终北国就是昔日的熊岳城,其特征与古城何其相似。而据翔实的史料记载,熊岳是拥有两千年历史的古城。踏上巍然?立的绥德城门,穿透历史的烟云,古城迈着这样的步履向我们走来:战国后期熊岳纳入燕国,后秦王灭燕,辽东郡隶属朝廷。两汉时,这里设平郭县。辽代在此设立卢州及附郭熊岳县,实现该地首次的民族融合,促进经济文化的全面进步。明代修建了城墙和城门,绥德门便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到了清代,旗人在熊岳周围设八旗村落及驻防城,汉满和亲,使熊岳成为辽南政治经济重镇。绥德门得以重修,南北二门,城墙周长三里。据《盛京通志》记载:“熊岳城,城南六十里,城池周围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门,按辽志卢州置熊岳县,金改属盖州,元省,今城中设副都统。”走进熊岳仿古明清一条街,雕梁画栋,飞檐拱瓦,昔日繁荣依稀可见。而在旧民居的小巷里,偶见旧城残垣断瓦,也辨得出古域斑斑旧痕。
  古城因悠久的历史而变得厚重,古城也因为底藴深厚前行的步伐分外矫健,东北第一镇不负盛名。
  传之说
  一个美丽的地方,就会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熊岳古城因为一个传说而美丽,升华为一种精神,一种情怀,说古城不能不说关于望儿山的故事。
  在熊岳城东碧绿如海的果林中,有一座山,孤峰突起。山顶有一青砖古塔,远远望去,宛如一位慈母,眺望远方,盼儿早早归来。这座山就叫望儿山。
  相传很久以前,熊岳城四周原是一片海滩。海边一户贫苦人家,母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十分疼爱儿子,一心盼望儿子勤奋读书,他日学业有成。为了供儿子读书,母亲白天下地耕种,晚上纺纱织布,辛苦劳作。为了回报母亲,儿子刻苦读书,夜以继日。母子苦熬十几年,朝廷举行大考选拔良才,儿子决定进京赶考。
  儿子赴京赶考,母亲昼耕夜织,翘盼儿子归来。但是,一直没有儿子的音讯。母亲心急如焚,天天到海边眺望。一年,两年,三年……南飞的大雁秋天去了,春天又回了。母亲的头发白了,却不见儿子身影。七年,八年,九年……夏天的烈日火辣辣,冬天的寒风呼呼吹,母亲的脸上布满皱纹,可她每天望见的仍然是烟波浩渺的大海,来去匆匆的船帆。可怜的母亲一次又一次对大海呼唤:“孩子呀回来吧!娘想你,想你呀……”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年迈的母亲倒下了,化作一尊石像,面向大海。母亲终未盼儿归来,因为他早已在赶考途中,葬身大海。   上天被伟大的母亲感动了,在母亲伫立的地方,兀地矗起一座高山;大地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让母亲洒下的泪珠,化作了一股股地下温泉,滋润出无数红艳艳的苹果;乡亲们被伟大的母爱感动了,把那拔地而起的独秀峰叫作“望儿山”,在山顶建了慈母塔,在山下建起慈母祠,让子孙后代铭记母亲平凡而伟大的恩情,这个故事已被编入小学试用教材。
  慈母的深情感天动地,慈母的爱也化作大爱唤起一代代英雄豪杰的家国情怀。透过历史的尘埃,一代一代英侠壮士演绎着属于那个时代的英雄传说。
  太兴三年(公元320年),烽烟四起,金戈铁马,高句丽进犯辽东,时任征虏将军的慕容仁帅兵统将,扬鞭策马,一往无前,杀入敌营,勇猛威烈,敌寇溃败,闻风丧胆,不敢再犯。这片土地还留下薛仁贵东征降服高句丽的足迹。彼时,战马踏踏,尘埃滚滚,薛仁贵提一杆金枪,一马当先冲入敌营,奋勇杀敌如卷席,解唐太宗于危难之时,屡创佳绩,名扬天下,使唐太宗叹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者。”
  金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王庭筠就生长在望儿山脚下。他的祖父王政被金太祖授以渤海军,仕至保靖军节度使。父王遵古,翰林直学士。王庭筠文字渊雅,字画精美,仕至翰林修撰,画有《熊岳图》,名噪一时。元好问题诗赞曰:“洗参池水甜如蜜,玉堂仙翁发如漆。膝前文度更风流,尽卷风流入诗笔。长松手种欲摩天,海岳楼空落照边。古来说有辽东鹤,仙语星星谁为传?五百年间异人出,却将锦绣裏山川。”诗中不仅道尽元好问对画作的溢美之情,也描述了熊岳彼时的秀美河山。他还著有《王翰林文集》四十卷等多部著作。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久羁宦旅,思乡心切,其中一首《凤梧桐·哀柳疏疏苔满地》抒发词人对故乡思念之情,恰有熊岳古城的影子:“短亭依旧残阳里,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借西风,劝我归欤未。”秋风残阳,故乡熊岳却是蟹肥梨黄的时节,故乡山水万物唤起游子念乡思归,也许更有依闾而望的老母亲,其母为太师南阳郡王张浩之女,子因母优,母以子贵。
  与王庭筠相互辉映的是于天墀,这位清末贡生擅文艺、工诗画,通天文、地理、音乐、词曲诸学。天才横溢,奇气满纸。他恃才傲物,画人物画多不画眼,有讽朝廷有眼无珠之意。他才高情深,笔端偏偏凝聚了生他养他这片土地的深情。名闻中外的《于天墀诗稿》中不乏这样的情愫:“谁翻花海洗乾坤,素手挥来不见痕。十月风云从此会,一冬草木披其恩。拼教沽酒人迷路,欲省催租客到门。料得诗怀清似水,朗吟拟在明月村。”真情雅兴,他只付予梓里亲友,清风明月,独伴他踽蝺前行。一生设馆从教,曾掌辰州书院,桃李芬芳,奠定了那片土地文化基础。
  母爱涌动的大地上,不乏仁人志士、文人骚客,也孕育滋养推动时代前进的力量。翻开近代史,“红灯照”,一支由母亲和女儿组成的抗击沙俄统治者的队伍点亮了那个时代灰暗的天空。沙俄入侵,家国涂炭,母亲与孩儿系于虎狼之口。为了孩子,为了母亲,她们用燃烧的热血燃起一盏盏反抗侵略者的红灯。红灯是她们的旗帜,上面写着:她们是母亲,保卫孩子的家园义不容辞;她们也是女儿,绝不让侵略者惊扰了母亲的安宁。于是,熊岳古城走出一群穿红衣红袄的女人,她们英姿飒爽,她们一往无前,高举红灯,挥舞刀枪,奋勇杀敌。这种伟大的母爱,被百姓赋予了神幻的色彩,称之为莲母显圣,所到之处令敌人望风丧胆。至今,熊岳城还流传着当年颂扬“红灯照”的歌谣:“红灯笼灯笼红,观音指路我来行,举红灯糸红绫,专管天下事不平。”(张同达:《古城风云》)
  情之怀
  如今望儿山已成为闻名国内外的敬母拜母圣地。沿着美丽宽阔的山海大道进入望儿山公园,望儿山巍然屹立,深情地凝望脚下的土地。一座汉白玉雕塑的母亲端坐园中,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挽着的发髻系着岁月的烟雨,放在胸前的双手牵过无数儿女走过人生。鞠个躬,肃然起敬。拾阶而上,是慈母馆,馆上金灿灿的牌匾为陈慕华所题。馆中的石碑镌刻着本地才俊悼念母亲的诗赋,还镌刻着二十四孝图及他们的故事。向山上登攀,先是拜母石,山路上两行状似脚印的石蹬,是母亲领着孩子在向上登攀留下的足迹。登攀累了就来到哺乳轩,一个亭,草蓬如盖,母亲坐在那里,来不及抹去头上的汗水,就为孩子哺乳。登临山顶,被称为望儿塔的青砖塔矗立眼前,那是母亲日夜眺盼儿子不屈的身姿,那是母爱永恒凝固的情怀。山东侧,一块巨大的石头悬于山腰。那形状酷似母亲的侧影,挽着发髻,双眼远眺,被称作拜母石。奇的是这块巨大的石块与山体相连仅有缸口大,风吹雨打,不动不摇,这也许是母亲盼儿的痴情所致。母亲遥望的地方是波光潋潋的母亲湖,占地八十五万平方米,碧水浩渺,桥跨洪波,杨柳绕堤,百舸争流。三五白鸥戏于水上,七八锦鳞跃出水面。堪把此湖比西湖,远近高低都相宜。
  望儿山脚下还有近百尊古今中外母亲的雕塑,或蹲、或立、或坐、或卧,每个母亲都抱着一个孩子,把万千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母爱真是没有国界,但报母情怀,中华民族也许更深沉,更忘我。山西边的拜母祠已然浸入宗教的色彩,祠内青烟缭绕,晨钟暮鼓,平添肃然。
  望儿山是一个不老的传说,激励着无数优秀的子孙奋进拼搏。爱母、敬母、孝母、报母已成为一种乡风民俗,升华为爱家乡、爱祖国的一种情怀。在熊岳高中,满园朗朗读书声,尽是一片报母情。这座曾跻身全省前七示范高中的名校,曾受到国务院的表奖。寒门学子偏出栋梁之材,这所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优秀毕业生,近二百人考入清华北大,有三千多人考入复旦、浙大等名牌大学;培养了以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中科院计算机专家王永吉为代表的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是母爱力量的感召,使其成为望儿山下育人的摇篮。在熊岳果树科学研究所,会聚着一大批优秀的农业专家,战酷暑,斗严寒,风里来,雨里去,他们培育了在世界稱雄的桃李资源圃,他们培植了被称为亚洲袖珍标本园的植物园;他们培育出的“辽伏”把果树栽培向前推进四个纬度,改变了长江流域不能栽培苹果的历史。他们的老所长邱毓彬率先从国外引进红富士。当年,他像慈父呵护孩子那样精心培育种苗;年过花甲的老人吃在苗圃睡在苗圃,将他蹒跚的步履留在一个个山洼里,将他的一捧捧汗水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如今,当红富士红遍祖国大地,这位被称为“红富士”之父的专家令人肃然起敬。这些大地的儿子心中揣着的也是母亲的期待,这个研究所被称为“果树新品种”的摇篮。与这百年老所毗邻的是拥有近百年历史的熊岳农业技术学院。这里的教师多出自名门,却偏安于小城执教,经历了政治的风风雨雨,仍不改一片赤子之心。七十年来他们培养无数农业技术人才,把新技术新品种带到祖国各地,桃李芬芳遍神州。这所学校被称为“农业技师”的摇篮。
  古城的情怀就是这样孕育了古城的风采。
其他文献
在文坛奔波三十多年,兴奋没有了,激动没有了,忧伤也没有了,却剩下了感慨万千。写出来也算是个故事吧。  先粗略交代一下我的身世  按常规我应该是在母亲腹中待九个月出生。但不知什么原因,竟然七个月就迫不及待地来到人世。中国有句老话——七活八不活,意思是七个月胎儿可以成活,八个月却不行,因此母親并不惊慌。问题是我大概很惊慌,整日大哭不止,直到比我小两岁的妹妹出生,我还是鼻涕眼泪的整日里咧咧个没完。也许我
期刊
前一阵子——具体是何年何月并不重要——我这个老头子从乡下移居到城里,意外成为一栋宏伟旧宅的继承人,它坐落于某个低洼城区的一条狭窄街道上,那儿一度是潮流风尚的荟萃之地,遍布欢乐的屋宇和新婚夫妇的爱巢,但如今它们大多数已沦为账房与仓库。货包、箱子侵占了沙发的位置,交易日记账以及分类账到处堆放,美味的早餐面包曾经在此涂抹黄油。旧城区内,老式软饼的辉煌时日已一去不返。  然而,在我这幢旧宅子里,往昔岁月的
期刊
暮 色  远方。每一座山峰,又洇出了血  云朵比纱布更加崩溃。暮色正在埋人  和当年一样慌乱,我还是不能熟练听完  《安魂曲》。我还是那个捉笔  如捉刀的诗人,用歧义  混淆着短歌与长哭。一天天  在对暮色的恐惧中  我还是不能和自己一致。总是  一边望着星辰祈祷  一边望着落日哭泣  黄土高原风成说  那么说,我的故乡  是一场接一场的大风  刮来的。那么说  是铺天盖地的大风  带着一粒粒黄土
期刊
1675年初版前言  歷代诗人笔下,没有比伊菲革涅亚的献祭更出名的。然而,有关这场献祭的至为重要的特殊性,诗人们并非全部意见一致。有些诗人认为,阿伽门农的女儿伊菲革涅亚确乎流血牺牲死在奥利斯①,比如埃斯库罗斯的《阿伽门农》,索福克勒斯的《厄勒克特拉》,稍后还有卢克莱修、贺拉斯②和其他好些诗人。只需读一读卢克莱修,他在第一本书的开场是这么说的:“在奥利斯,希腊将领们用伊菲革涅亚的血可怕地玷污了那十字
期刊
契诃夫的《一个官员的死》  暌违俄国作家契诃夫三十年了,而今重逢,他送我的两样见面礼物,是让我措手不及的三分尴尬与七分豁然:第一,我叨咕了半辈子的“契ke夫”,稍加品咂,才意识到,那是应该读“契he夫”的,而此前,我居然一直在念白字;这可真是奇了怪了,一向知道“堂吉诃德”读“堂吉he德”的我,为什么从来没质疑过“契ke夫”呢?第二,我马上要与诸位重温的这篇小说,自中学时代,我就以《小公务员之死》称
期刊
1  1925年12月,里尔克五十岁诞辰的时候,帕斯捷尔纳克的父亲“老帕斯”发去了贺信,里尔克立即回复。从此,这位诗人走进了他“俄罗斯奇遇记”的最后旅程,那就是和帕斯捷尔纳克父子以及女诗人茨维塔耶娃的通信。  帕斯捷尔纳克满怀乡愁:“您一定还记得莫斯科吧?古老的、迷人的、如今已成传奇的莫斯科……还有托尔斯泰,他的旧家,他的故园……”他在流亡柏林时给里尔克的信中这样回忆。里尔克则在信中表明,他对自己
期刊
翻阅《相约一梦——辽宁文学院首届青年作家班纪念文集》(毛琦、周明主编,沈阳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首当其冲的感觉就是它让你心头滚热。那绵长的记忆流成了一条河。那些被岁月雕琢或者定格的东西,在《相约一梦》中获得了生命的涟漪般的颤动,起伏摇曳着沧桑的美感。是谁说的,为着文学而老去。但是,就是冲着昨天的虔诚、敬畏和痴心,《相约一梦》的作者们重新集合了,为我们动情地讲述了一段段精彩的往事,盎然的
期刊
1  虽然这是一个北方地区偏远的小镇,但八月底的午后,似火的骄阳依旧灼热,接近三十度的高温让路上连个行人都没有,偶尔飞驰而过的汽车也都车窗关紧,好让空调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小镇的名气很大,主要原因是小镇的管辖范围内,有一处天然的高山堰塞湖,湖面开阔,风光秀美。同时由于数十万年前剧烈的造山运动,距离湖泊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大片原始森林被沉入了地下,形成了这个星球上为数不多的几处罕见的地下森林的奇特景观
期刊
塞巴斯蒂安·奈特是纳博科夫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一个出生在1899年、1919年革命期间被迫流亡德国、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他还是个性独特、才华绝代、在文学创作方面有独特思考与创见的作家。1936年,塞巴斯蒂安·奈特因为心脏病英年早逝。  纳博科夫作为俄裔美籍作家,他用英语写作的首篇英语小说正是《塞巴斯蒂安·奈特的真实生活》,时间是1938年至1939年。  以上似乎在证明,塞巴斯蒂安·奈特就是纳博科夫
期刊
1  老加百列在身体的侧前方慢慢摆动着拐杖,拖着脚走到房间那头。  “那是谁?”他出现在门口,低语道,“我闻到了四个黑鬼。”  他们轻柔的小调般的笑声盖过了蛙鸣,又融入其中。  “你不能再厉害一点吗,加伯?”  “你要跟我们一起吗,爷爷?”  “你应该能闻出我们是谁呀。”  老加百列又向外走了几步,到了门廊。“是马太、乔治和威利·米瑞克。还有一个是谁?”  “我是布恩·威廉姆斯,爷爷。”  加百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