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国家教育部制定并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要求教师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本文将以高中英语必修五的第三单元阅读第一课时为例,探讨如何进行任务型阅读整体教学设计。
1. 阅读任务的设计要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一般分为读前活动,读中的活动和读后理解活动。因此,各阶段的活动各自侧重不同。
1.1讀前任务
明确读的目的;引入话题,激发兴趣和欲望;预测大意;明确读的任务。
1.2读中的任务
培养阅读策略。略读,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细读,阅读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意图;第三步阅读或者听录音跟读,转述所读内容;语音语调提高。
1.3读后理解活动
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续写;讨论;
2. 读前的任务设计
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对阅读材料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获取信息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读前任务中应做好铺垫,让学生想读,会读。
想读就是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和欲望。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先决条件之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借助课件、歌曲、简笔画及体态语态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前活动的设计要有(1)趣味性。即,是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相关性。即,是否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3)精确性。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境时应关注其精确性,并需提供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活动。
例如,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未来生活”,主要内容是学生李强跟随进入未来生活3008年的所见所闻。针对这一话题,本课设计在导入环节播放了大概1分钟的一个关于未来生活的动画视频,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简单描述了一下未来生活中的变化,等等。因为动画视频强烈的视觉效果,学生迅速了解了本课的话题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会读,就是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真正进入阅读之前,教会学生预测的方法很重要。预测是建立在个人知识,经验和推理等基础上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读前,教师可以利用标题,插图等引导学生对读的内容进行预测。
3. 读中的任务设计
設计读中任务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掌握阅读文章的内容,透彻理解课文所承载的信息,了解和学习不同体裁语篇的框架结构。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阅读材料的阅读, 抓住大意, 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一般来说,一篇阅读文章要让学生读三遍才能彻底理解。
例如,本课第一遍阅读后的任务是“Tell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让学生快速阅读之后找出文章大意,同时也是对读前预测的检测。细读分两次完成。任务分别是:(1) 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每段的段意;(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① How did he feel before the journey? ② How did LiQiang feel when they climbed into the time capsule? 每个问题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都非常有针对性,学生在文章中通过主题句,关键词的获取准确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将文章的主体框架通过关键词形成了板书,让学生对文章的层次结构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为复述环节做了铺垫。
4. 读后的任务设计
读后任务的目的是要提高围绕阅读材料的主题内容进行表达的能力;巩固和运用阅读材料中的新学词汇和语言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因此,读后的任务设计(1)应该是重温前面的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教学主题内容和教学重点,主题需要升华但要有度;(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任何违背学生认知特点或不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活动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课的读后任务有两个。第一是对课文的复述。有了读中任务完成的铺垫,教师首先带领全体学生通过板书中的关键词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保障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教师也起到了示范作用。然后再请学生个体复述,在班里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二个任务是将阅读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出来。Suppose you are Li Qiang, would you please make a phone call to your Mom or Dad to tell them your experience in the year AD 3008? Before doing that, please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partners or deskmates. 将文本信息转换成对话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并且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1. 阅读任务的设计要求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一般分为读前活动,读中的活动和读后理解活动。因此,各阶段的活动各自侧重不同。
1.1讀前任务
明确读的目的;引入话题,激发兴趣和欲望;预测大意;明确读的任务。
1.2读中的任务
培养阅读策略。略读,理解文章大意;第二遍细读,阅读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作者意图;第三步阅读或者听录音跟读,转述所读内容;语音语调提高。
1.3读后理解活动
根据所读内容进行角色扮演;续写;讨论;
2. 读前的任务设计
读前活动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对阅读材料相关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获取信息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读前任务中应做好铺垫,让学生想读,会读。
想读就是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和欲望。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先决条件之一是学生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倾向。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借助课件、歌曲、简笔画及体态语态等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活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读前活动的设计要有(1)趣味性。即,是否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相关性。即,是否与教学内容有关;是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3)精确性。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境时应关注其精确性,并需提供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的活动。
例如,本节课的中心话题是“未来生活”,主要内容是学生李强跟随进入未来生活3008年的所见所闻。针对这一话题,本课设计在导入环节播放了大概1分钟的一个关于未来生活的动画视频, 然后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简单描述了一下未来生活中的变化,等等。因为动画视频强烈的视觉效果,学生迅速了解了本课的话题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会读,就是要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在真正进入阅读之前,教会学生预测的方法很重要。预测是建立在个人知识,经验和推理等基础上的复杂的思维活动。在读前,教师可以利用标题,插图等引导学生对读的内容进行预测。
3. 读中的任务设计
設计读中任务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任务的完成掌握阅读文章的内容,透彻理解课文所承载的信息,了解和学习不同体裁语篇的框架结构。因而阅读时不能逐字逐句地去分析语法,而是要快速完成阅读材料的阅读, 抓住大意, 再深层次地去理解内容。一般来说,一篇阅读文章要让学生读三遍才能彻底理解。
例如,本课第一遍阅读后的任务是“Tell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ssage”,让学生快速阅读之后找出文章大意,同时也是对读前预测的检测。细读分两次完成。任务分别是:(1) 让学生找出每段的主题句或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每段的段意;(2)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以下问题:① How did he feel before the journey? ② How did LiQiang feel when they climbed into the time capsule? 每个问题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都非常有针对性,学生在文章中通过主题句,关键词的获取准确的回答了这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将文章的主体框架通过关键词形成了板书,让学生对文章的层次结构有了非常直观的了解,为复述环节做了铺垫。
4. 读后的任务设计
读后任务的目的是要提高围绕阅读材料的主题内容进行表达的能力;巩固和运用阅读材料中的新学词汇和语言结构;提高思维能力。因此,读后的任务设计(1)应该是重温前面的教学目标,不能偏离教学主题内容和教学重点,主题需要升华但要有度;(2)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水平,任何违背学生认知特点或不符合学生知识水平的活动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例如,本课的读后任务有两个。第一是对课文的复述。有了读中任务完成的铺垫,教师首先带领全体学生通过板书中的关键词对课文内容进行复述,保障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同时教师也起到了示范作用。然后再请学生个体复述,在班里展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第二个任务是将阅读文章以对话的形式再现出来。Suppose you are Li Qiang, would you please make a phone call to your Mom or Dad to tell them your experience in the year AD 3008? Before doing that, please have a discussion with your partners or deskmates. 将文本信息转换成对话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熟悉程度,并且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