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1世纪,人才得到重视,人力资源开发提上各级政府的重要日程。技工学校每年向社会输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他们将成为我国产业技术工人的中坚力量。因此,国家十分重视对新世纪技工学校人才的培养。
一、《德育》教材的变革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2004年开始,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由《政治》改成了《德育》。该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其内容编排了如的“资料卡片”、“案例链接”和“想一想”等版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生动具体,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教学过程,突出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重在运用的教学新理念。
二、《德育》教材改革对德育观念产生的影响
1.关注学生的需要
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者就应当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和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练就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身为教育者,以上都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新教育观,真正实现德育教育重心的转移。
2.关注当代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从学生角度而言,一方面,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观的选择和人生走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另一方面,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因此,新《德育》教材非常注重突出时代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培养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关注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因此,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就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4.关注学生学习重点的走向
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这说明,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核心,教育的重心就必须从教师转向学生,这样的趋势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尤其是在德育课程上的变化。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关现代教育技能、修养和实践的内容明显增加。《德育》教材方面的变化正体现在:僵死的、陈旧的知识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大大增加。使学生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和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德育》教材的改革正是对这四个关注的体现。只有确立学生的重心地位,认真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四个教育观念,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与变革。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
一、《德育》教材的变革引发了教育观念的变革
2004年开始,技工学校学生的思想品德教材由《政治》改成了《德育》。该教材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重点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其内容编排了如的“资料卡片”、“案例链接”和“想一想”等版块,深入浅出、浅显易懂、生动具体,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教学过程,突出重视学生的学习需要、知识重在运用的教学新理念。
二、《德育》教材改革对德育观念产生的影响
1.关注学生的需要
俄国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教育者就应当从学生的成长需求出发:关注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和困惑;帮助学生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从业素质和法制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练就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身为教育者,以上都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新教育观,真正实现德育教育重心的转移。
2.关注当代学生道德品质的养成
教育是培养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新思想、新观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从学生角度而言,一方面,当代青少年正处于一个多元、开放、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在道德发展、价值观的选择和人生走向等方面都面临着多元选择,教师必须指导他们学会自我判断、自我抉择、自我控制和自觉成长;另一方面,当前学生的主导性道德需要已经发生了变化,从过去注重道德身份的获得转到注重道德尊严的确立。因此,新《德育》教材非常注重突出时代感,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对价值观的判断能力;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培养自尊、自信、尊重他人、合作、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3.关注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
道德品质的形成动力来源于新的道德需要,新的道德需要产生于具体的生活实践。脱离实践,学生的道德需要就会枯竭。因此,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行为的培养。以往学校德育往往局限于课堂教学,满足于讲解道德知识,对学生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相对薄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道德认识不少,道德行为却不多。要想改变这种局面,学校德育就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讲授模式,开发、推行多种多样立体化、开放式的德育模式,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投身于火热的社会生活,体验复杂多变的社会道德情境,尝试进行道德抉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体验情感,在克服困难中磨炼意志,在解决具体问题时履行道德行为。
4.关注学生学习重点的走向
现代教育的基本走向是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就是生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献中清楚地表明“终身学习始于生,止于死”“学习为人们所必需,但并非总要受教于他人,学习将贯穿于人的整个一生。这是未来学习社会的起码要求。”这说明,现代教育是以人为核心,教育的重心就必须从教师转向学生,这样的趋势必然带来学校课程和教育内容的变化。尤其是在德育课程上的变化。理论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有关现代教育技能、修养和实践的内容明显增加。《德育》教材方面的变化正体现在:僵死的、陈旧的知识大幅度削减,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增长见识,身体力行的教育内容大大增加。使学生在实践中,在与人交往中,在解决困难中,学会分辨、积极思考、增加体验和积累经验。
综上所述,《德育》教材的改革正是对这四个关注的体现。只有确立学生的重心地位,认真在教学实践中落实这四个教育观念,技工学校的德育教育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飞跃与变革。
(作者单位:山西省长治市高级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