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痒”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oda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痒,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皮肤或黏膜受到轻微刺激时引起的想挠的感觉”。皮肤被蚊、蚤、虱等咬过,或者接触细毛、某些化学药品,都会发痒。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这种感觉,痒的感觉并不比疼痛好受。钱锺书在《围城》中对“痒”有过淋漓尽致的描述。书中写到方鸿渐在前往三间大学途中,夜宿穷乡僻壤一家所谓“欧亚大旅社”时,被蚤虱叮咬而“一处痒,两处痒,满身痒……蒙马脱尔的‘跳蚤市场’和耶路撒冷圣庙的‘世界蚤虱大会’全像在这里举行”,虽全力抓挠,“谁知杀一并未儆百,周身还是痒”,“到后来疲乏不堪……只得学我佛如来舍身喂虎的榜样,尽那些蚤虱去受用”。方鸿渐被蚤虱叮咬之痒的感觉,被钱锺书描述得如同身受,真是惟妙惟肖。
  痒之扰人,是不分对象的。当年美国记者斯诺在革命圣地延安采访毛泽东时,毛泽东被身上的小虱侵扰,痒得十分难受,只好当着斯诺的面抓挠起来。当时条件艰苦,延安军民大都身染虱子,毛泽东也没有例外。因此,他这个看似不雅的举动,反而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毛泽东与军民同甘共苦不搞特殊化的高尚品格。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相声泰斗马三立有一段“单口”相声,说的是。有人在街上吆喝:“家传秘方,专治皮肤病。长疖子、长疮、蚊子叮、虱子咬,身上刺挠痒痒,就用我的家传秘方,闲置忙用,五毛一包,不灵不要钱!”旁边还有“打托儿”的——我来十包。“不行。一人就卖两包!”马老的表弟买了两包。这天晚上浑身刺痒睡不着觉,打开锡纸包一瞧是个红纸包,打开红纸包一瞧是个白纸包,再打开又是个白纸包……心里越着急身上越刺痒,这家传秘方到底是嘛玩意儿?打开最后一个包,里面有张小纸条,上面写着俩字儿——挠挠。
  生理之痒,可以挠挠,暂时解决问题。而心理之痒,则难对付多了。明代有个典史曹鼐,一次抓获了一名绝色女贼,因来不及回县,两人便宿在一个破庙中。不想那女贼多次用色相诱惑他。曹鼐心痒难耐,眼看快忍受不住时,他生出一計,用纸片写上“曹鼐不可”四字,贴在墙上警示自己,过了一会儿,当心痒袭来时,他又将纸片揭掉烧毁再写,不久再烧掉重写,如是者十多次。一夜过去,曹鼐终于忍住没有做傻事,却也折腾得够呛。谁能说他那一夜“心痒”会比方鸿渐的一夜“身痒”轻松呢?
  身痒是由蚊虫的叮咬或病菌的感染或外物刺激而起,心痒却是各种欲望的诱惑和刺激而致,是对灵魂深处的折磨。心痒之所以难以对付,就在于这世界时时处处都充满了多种诱惑,且这诱惑又总是如希腊神话里塞壬女妖的歌声一样摄人魂魄。
  想到一则谜语:“上些上些。下些下些;左边左边,右边右边;重点重点,轻点轻点(打一动作)。”也许你已猜到,谜底就是“挠痒”。这个谜语就是告诉挠痒者要顺着痒路走。现实生活中,有些图谋不轨的人,专门针对贪欲者的“痒”处,投其所好:你喜欢吃喝,山珍海味宴请;你喜爱金钱,不惜巨资相送;你迷恋女色,就拉美女相陪;你偏爱珍宝,就四处搜购献上;你好沽名钓誉,就著书撰文署上你的大名。看,处处都挠到你的“痒”处,让你心满意足。岂不知,这就像“温水煮青蛙”,让你在舒舒服服、不知不觉中成为他的牺牲品,许多贪官的下场莫不如此。面对诱惑,曹鼐虽做不到心如止水,但他最终却挡住了诱惑。而贪官们却如同被塞壬女妖的歌声迷住了的水手一样,心痒难耐而不能自拔,最终做了诱惑的俘虏,落得个可悲的下场。
  身痒虽然难受,但如今医学发达了,药物多种,并不难治。而且,近些年。国人流行到温泉洗澡,也有治痒之效。贵州石阡城南松明山下,有一温泉。泉旁巨石上刻着清朝知府罗文思的题词一一“洗心”。来此游览的人,以泉水涤身,不仅有治痒奇效,而且耳聪目明,心旷神怡。洗身能治皮肤之痒,“洗心”才能治“心灵”之痒。“洗心”就是加强自我思想改造,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微、慎独、慎始、慎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上筑起一道拒诱防腐和挡住“细菌”侵蚀的“铜墙铁壁”。若练就了这身功夫,“百病”就难以攻心。如果防诱功夫修炼得还不够,一旦心痒发作,不防也学学曹鼐写些“x x不可”的警示条贴于案旁,或者时常学学党纪国法的明文禁令,看看反腐倡廉的警示片子,做到警钟常鸣,也许亦能管用。
其他文献
自习课钟声刚敲过几分钟,满课堂的孩子便百无聊赖地骚动起来。拿出圆珠笔、钢笔,在或白或黑的小胳膊上画起了手表,我也在其中。  胳膊一会儿平放在课桌上,一会儿悬空拧着,凭着对手表的想象与渴望,先画了最中意的第一块。圆形表盘、条块刻度、夜光表针、真皮表带,右侧画个小旋钮,还装腔作势地拧拧调试。调完,将手腕横在眼前,盯看,大声报时:嗯,北京时间下午三点整。耳朵凑近,似乎真能听到时间“嚓嚓”走动的声音,甭提
期刊
《三国演义》中,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身处三公之位,而行盗贼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檄文传到许都,曹操正患头风痛卧病在床。读了檄文,竟“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日:‘此檄何人所作?’”  读了痛骂自己的文章,头不痛了,床不卧了,“顿愈”——病竟然好了!  读书也能治病?《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难免有虚构之嫌。  宋朝欧阳修在《东斋记》中写道:
期刊
“多么美好的时代”  有关民国的风土人情,我们常见到的是些颇为煽情的赞誉文字。前两年就有人写道,“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人们那种自古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那种忠孝礼仪都延续得非常好”。其例证就是梁思成先生抗战前曾给全国每个县的邮政局长汇去两块大洋。他也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写邮政局长收,然后每个都写一封信说,我们正在考察保护中国古建筑,希望你收到两块大洋以后,能把你们县境内的古建
期刊
一日在某校操场,看老师带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是“抱球接力跑”游戏。规则是:将全班学生分为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队,每队依次出一名队员,怀抱仨篮球跑至“折返点”返回,再传球给队友,中途跑丢球,队友不得帮忙,抢先完成任务的队获胜。接近尾声,甲队只剩一名队员A,折返时球落地,恰遇大风,风推仨球飞出赛场。此时,乙队还剩两名队员B和C,B怀中的仨篮球也有欲掉的迹象,B趁球尚未离开怀抱之际,蹲下身子,把仨球理顺
期刊
分享,就是和别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  我的知识很少,读书的范围有限,在我所能记住的也是感人至深的事例中,顶数一个叫黄奕住的人“分享”做得最棒:黃奕住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人,是印尼前首富及糖王,是一位爱国华侨、社会活动家,1945年去世。当年,他凭着一手剃头的手艺,年纪轻轻就到新加坡、印尼闯荡。在一位高人的指教下,“剃头”没干几年,就改行经商,从事蔗糖贸易,投资房地产。由于他脑子活络,又肯
期刊
从四季的轮回更替里去发现大自然的朴素之美,又从澄澈悠远的意境里去领略生命的沧桑辽阔,著名作家、美学家蒋勋所著的《此时众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用他隽永的文字,诗情画意般的铺垫,由表及里的诠释,勾勒了一幅曼妙多姿的众生图景,带给我们他对美、对自然、对生命更多的思考。  这本记录人间万象,捕捉自然纯净、透彻之美的散文集,是蒋勋横亘二十四节气,从一年的夏季,写到第二年夏季的一本心情笔录
期刊
笔者读了点鲁迅,庶几寻觅到了一份命中注定属于自己的精神遗产,便希冀着踩着先生的脚印,为自己尚未枯萎的魂灵呐喊几声。  我读鲁迅,便知“杂文的品格”是“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革命文学》)——杂文是“血写的文字”。  便了悟“鲁迅以后无杂文”(聂绀弩语)的深邃涵义,并非说
期刊
常常在媒体听到或看到有这样的报道:说中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全国的咱暂不去说它,就说我们上海吧。据说目前沪籍60岁以上的老人有307.7万,占到全市沪籍人口的24.5%。也就是说,现在一个年轻人将来要侍奉四位老人,因此,包袱很重。人口老龄化还造成医院床位紧张、进福利院要排队……甚至还有一种怪论,说是现在许多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岗位,是由于现在有不少老年人退而不休,还赖在岗位上(其实是因为这些人有
期刊
如今。打开微信或电脑,经常发现带有“不知道你就亏大了”这种字眼的新闻,让人一看标題就想急不可耐地阅读。以便知道说的到底是咋回事,生怕一旦不知道,自己真的亏大了。  众所周知,这种新闻大多数是向公众介绍新出台并施行的优惠政策,发挥广而告之的作用。此举本身无可厚非,但叫人深感忧虑的是,如果老百姓不知道一些惠民政策,会不会真就亏大了呢?换句话说。惠民政策跟老百姓是否知道有没有直接关系?  按说,国家或地
期刊
过去农村给孩子起名,尤其是男孩子,总爱起个丑名,比如孬蛋、狼妞、骡驹、狗碰、臭兜什么的。乡亲们这样起名绝不是为了标新立异,而是寄托了一种期冀,因为民间有一种说法,名越丑越容易成人。  同是起名,还有一种反着。我上小学时有一位同学,嘴巴有点歪,那时还没有尊重人的意识,故全班都喊他“老歪”,可他偏叫了个“李学正”的名字。农村叫“x弟”的,一般多是女孩。叫富贵的多不富贵,叫有财的多是穷人,叫美丽的也多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