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鲁迅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yu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读了点鲁迅,庶几寻觅到了一份命中注定属于自己的精神遗产,便希冀着踩着先生的脚印,为自己尚未枯萎的魂灵呐喊几声。
  我读鲁迅,便知“杂文的品格”是“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鲁迅《小品文的危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鲁迅《革命文学》)——杂文是“血写的文字”。
  便了悟“鲁迅以后无杂文”(聂绀弩语)的深邃涵义,并非说鲁迅以后再无人写杂文,弄杂文了。“鲁迅以后无杂文”者,简洁而言实乃鲁迅以后已没有或少有自诩的“杂文家”们玩得来“鲁迅式”的杂文了,是为杂文命运之悲哀也!
  我读鲁迅,便深感先生内心之孤独、苦闷、彷徨与忧愤。“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字里行间浸透着先生忧国忧民之心,大悲大痛之情。“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先生于围堵中出击,于腹背受敌时独立支持,于绝望中仍存希望,于封杀中顽强生长,既不吟风弄月、无病呻吟,也不隐居山林、退居江湖,更不赤膊上阵,作无谓的牺牲,而是“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作了“韧”的战斗。
  先生是一位以“心灵而伟大的英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即使前面是深渊,荆棘,峡谷,火坑,都由我自己负责。”(鲁迅《北京通信》)
  我读鲁迅,便知“伟大与悲惨”自古以来是先哲无法摆脱的命运悖论。“光荣的荆棘路看起来像环绕着地球的一条灿烂的光带,只有幸运的人才被送到这条带上行走。”(安徒生《光荣的荆棘路》)先生就是行走在这条“光荣的荆棘路”上的幸运与伟大的殉道者!
  我读鲁迅,便知人皆羞于露丑,怯于伤痛,故解剖别人易,解剖自己难。掀开自己灵魂一隅,曝光于众目睽睽之下是需要真诚与勇气的。“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自己。”(鲁迅《写在<坟>后面》)先生的杂文确然最能见出性情与品格——一坦荡而自信。“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先生不但是今古杂坛第一圣手,更乃是人中之龙,正人君子也!
  我读鲁迅,便觉先生的杂文最有生命力,亦最具历史感。因为“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于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要了解中国全面的民族精神,除了读《鲁迅全集》以外,别无捷径”。(郁达夫语)“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中国人的形象和灵魂细大不捐地全部收摄在鲁迅的杂文里。”(何满子语)
  我读鲁迅,便知中国历史包袱之沉重:“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鲁迅《狂人日记》)
  便知時而自轻自贱,时而自大自狂,现实中不断妥协、后退,精神上却不断前进、自淫的“阿。精神胜利法”之如何久治不愈。
  林语堂说:“读书也和婚姻相同,是由姻缘或命运所决定的。”堪称是一语道破了所谓“书与人”的关系,其实就是“人与人”,读者与作者彼此之间结下的一段可遇不可求、值得一生相随相伴的“精神姻缘”罢了。
  你的本质是什么,你就选择读谁的书。我选择读鲁迅先生的书,自然视先生为自己的“人生导师”,先生的作品自然是我的“精神纲领”,先生的杂文则是我虔诚临摹的法帖。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自嘲》)“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童玲/图
其他文献
猪都督要办个农场,让谁来当场长呢?他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到下面明察暗访、征求意见,跑了3天也没有发现一个令他满意的对象。大家都说牛和马不错,公道正派,吃苦耐劳,猪都督却认为他们闷闷吭吭的,缺乏表达能力,说不出来务农治场的道理,不是当场长的料子。  猪都督皱着眉头,摇着大耳朵,一边苦苦思索,一边自言自语:  “叫谁当场长呢?叫谁当场长呢?”  这时候,路边柳树枝上蹲着一只鹦鹉,正对着猪都督喋喋不休地念
期刊
当代的杂文写作,我觉得最迫切的是求新,难觅新意的原因首先是题材疲劳。重复的老旧题材一遍遍拾起,很难翻出新意。写杂文的人笔力都比较成熟,即使选取老旧题材和重复别人写过的题材,靠笔力功底,也能成篇,所以造就了大量的没有新意的杂文。  杂文写作大量取材于中国历史文化,这类题材的杂文之所以写不败,我看倒不是缘于这类题材的魅力和有人孜孜不倦地读书挖掘和发现,而大多是重复别人挖掘使用过的现成的题材,走的是一种
期刊
好好说话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哩。我就遇到过这么三个老兄。  第一位是个“话痨”。话特多,特能讲,特别喜欢讲。朋友们都说他表达欲特别强。特别是在一些公共场合,或在开会学习演讲比赛时,“话痨”就更来劲了。他在台上旁若无人,滔滔不绝。讲就讲呗,你要好好讲,一字一句讲,正正规规讲。可他却摇头晃脑,手舞足蹈,一嘴汤圆,囫囵吞枣。时不时夹杂一些晦涩怪癖的字、词、句,自以为高深莫测,却叫人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讲到
期刊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在清明节期间游客数量猛增令北京应接不暇之际,一些“不文明行为”也随之发生,包括爬树、采花、破坏植物、在公园湖泊钓鱼,以及在公园内非法出售商品等。该市旅游管理部门表示,正考虑建立一份“不文明游客”黑名单,以遏制游客不良行为。公园将使用人脸识别和其他监控技术对有不良行为记录的游客采取一定限制措施,被列入黑名单的不文明游客或被禁止游览该市公园。此一被有些媒体称为“游园黑名单”的新招,不
期刊
自习课钟声刚敲过几分钟,满课堂的孩子便百无聊赖地骚动起来。拿出圆珠笔、钢笔,在或白或黑的小胳膊上画起了手表,我也在其中。  胳膊一会儿平放在课桌上,一会儿悬空拧着,凭着对手表的想象与渴望,先画了最中意的第一块。圆形表盘、条块刻度、夜光表针、真皮表带,右侧画个小旋钮,还装腔作势地拧拧调试。调完,将手腕横在眼前,盯看,大声报时:嗯,北京时间下午三点整。耳朵凑近,似乎真能听到时间“嚓嚓”走动的声音,甭提
期刊
《三国演义》中,陈琳作《为袁绍檄豫州文》,痛斥曹操“身处三公之位,而行盗贼之态,污国害民,毒施人鬼”。檄文传到许都,曹操正患头风痛卧病在床。读了檄文,竟“毛骨悚然,出了一身冷汗,不觉头风顿愈,从床上一跃而起,顾谓曹洪日:‘此檄何人所作?’”  读了痛骂自己的文章,头不痛了,床不卧了,“顿愈”——病竟然好了!  读书也能治病?《三国演义》毕竟是小说,难免有虚构之嫌。  宋朝欧阳修在《东斋记》中写道:
期刊
“多么美好的时代”  有关民国的风土人情,我们常见到的是些颇为煽情的赞誉文字。前两年就有人写道,“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时代,人和人之间的信任,人们那种自古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的那种忠孝礼仪都延续得非常好”。其例证就是梁思成先生抗战前曾给全国每个县的邮政局长汇去两块大洋。他也不知道人家叫什么,只写邮政局长收,然后每个都写一封信说,我们正在考察保护中国古建筑,希望你收到两块大洋以后,能把你们县境内的古建
期刊
一日在某校操场,看老师带学生课外活动,内容是“抱球接力跑”游戏。规则是:将全班学生分为人数相等、实力相当的两队,每队依次出一名队员,怀抱仨篮球跑至“折返点”返回,再传球给队友,中途跑丢球,队友不得帮忙,抢先完成任务的队获胜。接近尾声,甲队只剩一名队员A,折返时球落地,恰遇大风,风推仨球飞出赛场。此时,乙队还剩两名队员B和C,B怀中的仨篮球也有欲掉的迹象,B趁球尚未离开怀抱之际,蹲下身子,把仨球理顺
期刊
分享,就是和别人共同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  我的知识很少,读书的范围有限,在我所能记住的也是感人至深的事例中,顶数一个叫黄奕住的人“分享”做得最棒:黃奕住是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县人,是印尼前首富及糖王,是一位爱国华侨、社会活动家,1945年去世。当年,他凭着一手剃头的手艺,年纪轻轻就到新加坡、印尼闯荡。在一位高人的指教下,“剃头”没干几年,就改行经商,从事蔗糖贸易,投资房地产。由于他脑子活络,又肯
期刊
从四季的轮回更替里去发现大自然的朴素之美,又从澄澈悠远的意境里去领略生命的沧桑辽阔,著名作家、美学家蒋勋所著的《此时众生》(湖南文艺出版社2019年2月出版),用他隽永的文字,诗情画意般的铺垫,由表及里的诠释,勾勒了一幅曼妙多姿的众生图景,带给我们他对美、对自然、对生命更多的思考。  这本记录人间万象,捕捉自然纯净、透彻之美的散文集,是蒋勋横亘二十四节气,从一年的夏季,写到第二年夏季的一本心情笔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