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是在小人物的社会圈长大的,生活中也认识了很多小人物。以一般的小人物而言,他们都被强权愚化,包括在宗教信仰上,普遍地被灌输宿命论。佛教或道教都会令信众相信命运,例如生活上的穷苦,各人遭遇到的苦难或灾祸,他们都认为是命中注定的,是前世欠下的,今世的受苦受难是还前世的债。也难怪,直到今天,相命、替人消灾解难的行业,仍然在庙旁、闹区兴盛不衰。真是阿弥陀佛!
有些基督徒把个人的种种负面遭遇解释成:你遭受的苦难,是上帝赐给你的,上帝相信你扛得起。甚至信徒生了低能儿之类,他们会说成那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要好好照顾畸生儿,付出耐心和爱。这当然令人同情和尊敬,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借助信仰得到更大的力量,也无可厚非吧?哈利路亚,阿门!
宗教信仰的自由,大家要尊重,但趋于迷信者,我们不该认同。可是小人物的社会大众,偏偏要相信这种非自然的说法,不然他们又能怎么样?小人物之所以如此,是一种恶性循环链。简单来说,小人物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差,除了被剥削劳力,他还能怎么样?民生问题都解决不了,岂能妄想去念书、去看病?他们除了出卖劳力之外,还是只能出卖劳力,最后耗尽所有,不得已去借款,没有东西抵押,万不得已借一点高利贷,只能寄希望于一再劳动,大人劳命至死,连小孩都变成童工。他们的下一代没有办法进学校学知识,没有办法脱离经济的底线,还愈陷愈深。他们要是不接受被愚化,不相信宿命论,又能怎样?那只会逼他们发狂。没错,他们曾经在东欧集体抓狂而触发革命。
现在,虽然世界已经现代化,经济水平普遍提高了,小人物也有机会挣到钱,小孩也可以上学,有能耐的也能被授予博士学位。有这等功德,却得归功于资本主义的施行。是否真是如此?到今天还有对立的两种观点。资本主义的一方,夸耀他们的成就改变了多数人的生活,在消费市场提供丰富的物质,工作越来越细分,生活越来越方便;方便到在语文上,名词多到来不及记,动词几乎只剩下与“卖”相关的几个字。在资本家掌控的社会,钱是唯一追求的目标,人皆物化,人间失去温暖。
所以,作家在成熟之后,自然就有他的思想,有他的看法,写出来的小说,就会有他发现的社会问题和关心到的层面。例如台湾的被殖民的问题:日本过去以军事殖民台湾,败战没几年后,又穿西装打领带,再踏入台湾以经济来殖民。日本人没有反省,台湾人失去警觉,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尊。我作为台湾的作家,就不能不利用作品,将此抽象的现象,通过具体的人、事、物呈现出来,于是就有了《莎哟娜啦·再见》《苹果的滋味》等数篇小说。有人说比较喜欢我过去的作品,觉得艺术性比较高。但我不会刻意去追求艺术性,艺术是不能拿来画饼充饥的,眼前的社会问题更重要。
上列几篇作品刊登出来一两年后的 1978年,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问世,引起对后殖民主义的各种问题的广泛讨论。可见,创作不一定是从理论知识中产生的。一个作家生活在自己的社会,尤其受到类似安东·契诃夫和沈从文的著作影响,不知不觉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社会写实的道路,自然关心种种社会问题,可是社会上同时显现出来的大小问题繁多,那就凭我自己的判断作取舍。
当整个社会商业化,台湾的人口结构就起了很大的变化。起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被破坏了;有钱人向国外移民,一般百姓在国内移民,年轻人移居到都市或是劳力密集的加工区,或是它的卫星城乡,年老的人留在乡下。我也是在移动的人潮中跑到台北谋生的。这个过程中,社会的问题被一个一个地暴露出来,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人問题。台湾逐步成为高龄化社会,即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在人口中的占有率已达到百分之十八。可是,这种老年人口的占有率用数字显示出来,对一般人而言,还是一片雾茫茫,我得用一般人看得懂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于是,我就写了《放生》《最后的一只凤鸟》《银须上的春天》和《死去活来》等十几篇小说。
去年十月,我出版了一本比过去略长的小说《跟着宝贝儿走》。那时我停笔多年,又因罹癌,经过六次化疗之后,在住院时自己写文发到网络上作为消遣的游戏,我标上园地的名称“病中作乐,死不闭嘴”,内容是利用撕画配上几句文字。其中有一则,我撕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老头,因走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再也走不动了。他问,自己还有多少时间?时间回答他,还有多少时间不重要,应该问自己现在还能做什么?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那时我已经八十出头了,什么都不能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对自己念叨着“死了算了”。但再想一想,脑袋尚没有完全失智,做别的没那股力气,笔杆还可以拿得动吧?于是,我就把脑袋里存有的腹稿吐出来写写。就这样,我把早前意识到的金钱主义的社会问题,用我的专长写成小说,暴露出社会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换算成金钱的残酷现实——小心,可能包括你、我、他。
在这本书的自序《老不修》里已经谈到,面对这样的题材,我是十分矛盾的。八十五岁的老人,一路走来,看过的时代是逐渐的,也是跳跃的,有些跟不上了,但又不想认输。这样的想法,致使黄春明起码变成两个人,互相争执:一个黄春明从小在封闭的社会里长大,看到女性因为许多社会禁忌,过着阴惨的日子,所以过去的旧观念还存活在脑袋里。而现在社会风气如此开放,一上街就有乳沟可看,所以今天的黄春明欲跟上时代潮流,但又不能杀了过去的黄春明,过去的黄春明就只好站在一边看热闹。《跟着宝贝儿走》就是在这么混杂的心理活动下,一步一步争出来的。
有些基督徒把个人的种种负面遭遇解释成:你遭受的苦难,是上帝赐给你的,上帝相信你扛得起。甚至信徒生了低能儿之类,他们会说成那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要好好照顾畸生儿,付出耐心和爱。这当然令人同情和尊敬,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借助信仰得到更大的力量,也无可厚非吧?哈利路亚,阿门!
宗教信仰的自由,大家要尊重,但趋于迷信者,我们不该认同。可是小人物的社会大众,偏偏要相信这种非自然的说法,不然他们又能怎么样?小人物之所以如此,是一种恶性循环链。简单来说,小人物的家庭经济条件很差,除了被剥削劳力,他还能怎么样?民生问题都解决不了,岂能妄想去念书、去看病?他们除了出卖劳力之外,还是只能出卖劳力,最后耗尽所有,不得已去借款,没有东西抵押,万不得已借一点高利贷,只能寄希望于一再劳动,大人劳命至死,连小孩都变成童工。他们的下一代没有办法进学校学知识,没有办法脱离经济的底线,还愈陷愈深。他们要是不接受被愚化,不相信宿命论,又能怎样?那只会逼他们发狂。没错,他们曾经在东欧集体抓狂而触发革命。
现在,虽然世界已经现代化,经济水平普遍提高了,小人物也有机会挣到钱,小孩也可以上学,有能耐的也能被授予博士学位。有这等功德,却得归功于资本主义的施行。是否真是如此?到今天还有对立的两种观点。资本主义的一方,夸耀他们的成就改变了多数人的生活,在消费市场提供丰富的物质,工作越来越细分,生活越来越方便;方便到在语文上,名词多到来不及记,动词几乎只剩下与“卖”相关的几个字。在资本家掌控的社会,钱是唯一追求的目标,人皆物化,人间失去温暖。
所以,作家在成熟之后,自然就有他的思想,有他的看法,写出来的小说,就会有他发现的社会问题和关心到的层面。例如台湾的被殖民的问题:日本过去以军事殖民台湾,败战没几年后,又穿西装打领带,再踏入台湾以经济来殖民。日本人没有反省,台湾人失去警觉,不知不觉中丧失自尊。我作为台湾的作家,就不能不利用作品,将此抽象的现象,通过具体的人、事、物呈现出来,于是就有了《莎哟娜啦·再见》《苹果的滋味》等数篇小说。有人说比较喜欢我过去的作品,觉得艺术性比较高。但我不会刻意去追求艺术性,艺术是不能拿来画饼充饥的,眼前的社会问题更重要。
上列几篇作品刊登出来一两年后的 1978年,萨义德的《东方主义》一书问世,引起对后殖民主义的各种问题的广泛讨论。可见,创作不一定是从理论知识中产生的。一个作家生活在自己的社会,尤其受到类似安东·契诃夫和沈从文的著作影响,不知不觉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社会写实的道路,自然关心种种社会问题,可是社会上同时显现出来的大小问题繁多,那就凭我自己的判断作取舍。
当整个社会商业化,台湾的人口结构就起了很大的变化。起码三代同堂的家庭结构被破坏了;有钱人向国外移民,一般百姓在国内移民,年轻人移居到都市或是劳力密集的加工区,或是它的卫星城乡,年老的人留在乡下。我也是在移动的人潮中跑到台北谋生的。这个过程中,社会的问题被一个一个地暴露出来,其中令我感触最深的就是老人問题。台湾逐步成为高龄化社会,即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在人口中的占有率已达到百分之十八。可是,这种老年人口的占有率用数字显示出来,对一般人而言,还是一片雾茫茫,我得用一般人看得懂的方式将它呈现出来。于是,我就写了《放生》《最后的一只凤鸟》《银须上的春天》和《死去活来》等十几篇小说。
去年十月,我出版了一本比过去略长的小说《跟着宝贝儿走》。那时我停笔多年,又因罹癌,经过六次化疗之后,在住院时自己写文发到网络上作为消遣的游戏,我标上园地的名称“病中作乐,死不闭嘴”,内容是利用撕画配上几句文字。其中有一则,我撕了一个疲惫不堪的老头,因走了一段很长的时间,再也走不动了。他问,自己还有多少时间?时间回答他,还有多少时间不重要,应该问自己现在还能做什么?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
那时我已经八十出头了,什么都不能做,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包袱,对自己念叨着“死了算了”。但再想一想,脑袋尚没有完全失智,做别的没那股力气,笔杆还可以拿得动吧?于是,我就把脑袋里存有的腹稿吐出来写写。就这样,我把早前意识到的金钱主义的社会问题,用我的专长写成小说,暴露出社会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换算成金钱的残酷现实——小心,可能包括你、我、他。
在这本书的自序《老不修》里已经谈到,面对这样的题材,我是十分矛盾的。八十五岁的老人,一路走来,看过的时代是逐渐的,也是跳跃的,有些跟不上了,但又不想认输。这样的想法,致使黄春明起码变成两个人,互相争执:一个黄春明从小在封闭的社会里长大,看到女性因为许多社会禁忌,过着阴惨的日子,所以过去的旧观念还存活在脑袋里。而现在社会风气如此开放,一上街就有乳沟可看,所以今天的黄春明欲跟上时代潮流,但又不能杀了过去的黄春明,过去的黄春明就只好站在一边看热闹。《跟着宝贝儿走》就是在这么混杂的心理活动下,一步一步争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