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民主、开放、科学。这就是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及心理素质,才能很好地实施合作与交流。在新世纪新形势下,体育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联合国卫生组织的宪章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因此,一个健康的人不仅应该是身体健康的,同时也应该是心理健康的。但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只注重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不懂得心理健康是文明现代人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高新技术竞争激烈的今天,正如专家所指:“从世界科技竞争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的心理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善于合作等个性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体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当前,学生受社会及家庭环境中一些不良的影响,如家长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如过于溺爱和娇惯,养成了学生任性、依赖、自私、独立性差或情绪不稳定、恐惧、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使他们变得个人主义严重,对人粗暴,不善于与人交际,唯我独尊,心理承受力差,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我国人才、技术竞争的实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坚持到底的心理素质训练,室内教学也必须认真开展好心理健康相关教育。有鉴于此,体育教育必须紧扣素质教育,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进行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学中应广泛采用各种各样的专门练习及创设完成练习的各种条件,如篮球运动中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一对一积极的争球训练及多人配合传接球训练等。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利用某些条件,如在疲劳状态下再让学生去完成一定量的新任务,也就是在练习课快结束时,突然提出新任务或是预先规定练习的时间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性格和坚韧的毅力。
二、 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
在不背离教学大纲的训练项目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训练强度,尤其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更应坚持训练,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冷、热、饿、累的感觉,像日本就专门设有让孩子在冬季穿很少衣服进行长跑的活动。教师时刻注意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及坚强的毅力,这样可锻炼学生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快速适应环境而战胜困难与挫折,夺取胜利的能力。
三、 要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自控力包括人对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控制能力。良好的自控力是学生成才的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自控力,可以使学生成为情感意志和行动的主人。心理学研究指出:自控力越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在教学中可使用榜样激励法激励学生主动去思考,从而引发自己的想象,以激发自我学习、训练和参与竞赛的热情。在这方面,每一个运动项目都介绍一位我国的杰出运动员,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比如运动员的姓名、个性、成就、人生的豪言壮语等,让学生自我对照,勉励自己。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榜样,明确了学习方向,产生了对该项目的兴趣,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
四、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新课改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体育教育看作是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更要重视体育知识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读懂“强身健体”应指“体魄”健康,也就是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要把《体育与健康》当作“数、理、化”一样认真学习,要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要随时纠正自我的心理偏差,跨跃障碍,从而健康地成长。
五、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爱护学生,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与民主。教师不要以长者自居,对于违纪学生,不要以“处罚”为主要手段,应用事实与道理去教育,使之自我深刻反省,自我矫正自己的心理失衡,调整自己的行为及群体意识,尽量避免逆反对抗。同时,教师对违纪事件要有良好的应对心理,不要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失态。孔子的“正己及人”就是此意。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很大。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行为及仪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师生共同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总之,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快,增强体质,还懂得科学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为今后服务社会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赵子彦.敬业笔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在高新技术竞争激烈的今天,正如专家所指:“从世界科技竞争发展的趋势来看,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人才的心理素质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乐观开朗、积极进取、不怕挫折、善于合作等个性品质起着关键的作用,体育教育任重而道远。
当前,学生受社会及家庭环境中一些不良的影响,如家长对子女(特别是独生子女)的教育方式方法不当,如过于溺爱和娇惯,养成了学生任性、依赖、自私、独立性差或情绪不稳定、恐惧、缺乏自信心等不良心理。这些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心理问题,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使他们变得个人主义严重,对人粗暴,不善于与人交际,唯我独尊,心理承受力差,这些问题不解决好,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进而影响我国人才、技术竞争的实力。所以,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加强学生的团结协作、奋发进取、坚持到底的心理素质训练,室内教学也必须认真开展好心理健康相关教育。有鉴于此,体育教育必须紧扣素质教育,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进行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教学中应广泛采用各种各样的专门练习及创设完成练习的各种条件,如篮球运动中限制完成任务的时间,一对一积极的争球训练及多人配合传接球训练等。在各种不同条件下进行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利用某些条件,如在疲劳状态下再让学生去完成一定量的新任务,也就是在练习课快结束时,突然提出新任务或是预先规定练习的时间等,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顽强性格和坚韧的毅力。
二、 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毅力
在不背离教学大纲的训练项目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加大训练强度,尤其在天气突变的情况下,更应坚持训练,让学生在运动中体验冷、热、饿、累的感觉,像日本就专门设有让孩子在冬季穿很少衣服进行长跑的活动。教师时刻注意鼓励学生,增强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信心及坚强的毅力,这样可锻炼学生在任何条件下,都能快速适应环境而战胜困难与挫折,夺取胜利的能力。
三、 要培养学生的自控力
自控力包括人对情感、意志和行动的控制能力。良好的自控力是学生成才的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在体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良好自控力,可以使学生成为情感意志和行动的主人。心理学研究指出:自控力越强,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越强。在教学中可使用榜样激励法激励学生主动去思考,从而引发自己的想象,以激发自我学习、训练和参与竞赛的热情。在这方面,每一个运动项目都介绍一位我国的杰出运动员,并要求学生做好记录,比如运动员的姓名、个性、成就、人生的豪言壮语等,让学生自我对照,勉励自己。这样学生学习就有了榜样,明确了学习方向,产生了对该项目的兴趣,从而有了学习的动力。
四、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教育
新课改要求我们不能单纯地把体育教育看作是体育技能的训练与提高,更要重视体育知识教育,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读懂“强身健体”应指“体魄”健康,也就是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要把《体育与健康》当作“数、理、化”一样认真学习,要掌握心理保健知识,要随时纠正自我的心理偏差,跨跃障碍,从而健康地成长。
五、 要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爱护学生,主要表现在师生之间的平等与民主。教师不要以长者自居,对于违纪学生,不要以“处罚”为主要手段,应用事实与道理去教育,使之自我深刻反省,自我矫正自己的心理失衡,调整自己的行为及群体意识,尽量避免逆反对抗。同时,教师对违纪事件要有良好的应对心理,不要在学生面前显露自己的失态。孔子的“正己及人”就是此意。可见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很大。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自身的行为及仪表,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形象,才能师生共同创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总之,要使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必须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使学生不仅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快,增强体质,还懂得科学锻炼的原则与方法,为今后服务社会奠定健康的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赵子彦.敬业笔谈[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