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课堂教学常规组织形式能够提高学习的有效性,特别是在初中地理学科中效果较为明显。在组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主要从明确小组讨论的主题、商定小组讨论规则、小组讨论的问题及调控等方面进行。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 组织方法
一、组织合作前明确小组讨论的主题
为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积极创设有效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讨论欲望,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提供背景资料、播放有关的地理影像资料、地理案例交流、话题讨论等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关注,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心理矛盾,使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或要解决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明确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就有了导向标。
二、协商制定小组讨论的规则与要求
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确定小组讨论的规则十分重要。为此,地理课上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重点是小组讨论的指导与帮助。小组合作讨论的规则是教师提出来好还是学生提出来好,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师提出来可以缩短时间,完成此事的效率会高,但不利的是学生不一定会认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规则。若学生自己提出来则可能开始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这些规则是学生讨论定下来的,学生的接受度和拥护程度会高一些。经过实践比较,笔者采取了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个小组讨论规则建议方案,然后学生结合教师的方案,又不拘泥于教师的方案,展开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师生都能够接受的新方案。为便于方案出台,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几个组织能力强和对此事有兴趣的学生负责组织和策划方案的修订工作。通过对“小组讨论规则”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课堂中维护讨论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要及时关注并进行有效调控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行为是多样和多变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积极参与、指导和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或学生。笔者对小组讨论中的异常行为做过统计和分析,并相应地找到了一些指导对策。对于首次出现的异常问题行为采取“当场记录,共同解决,首次不罚”的策略。具体做法就是在第一次讨论时,让学生充分自由讨论,暴露出的一些异常行为不是立刻制止,而是及时记录。在讨论结束时,把记录的异常讨论行为提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辨别,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对小组讨论活动有妨碍的行为,使学生自己对照行为自行纠正。但同时对首次出现的异常行为不记录在个人评价中,让学生有一个改正的机会。
为了强化小组讨论规则的落实效果,笔者借鉴了杨静平老师提出的“有效执行规则”的策略,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但是,小组讨论异常行为并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笔者试图努力减少学生异常行为发生的次数。经过统计,发现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会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这需要教师采取对策。
1.部分学生在公众面前不愿意发言,这是班级讨论中最普遍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开口,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你准备得越充分,自信心也就越强。(2)要积极主动,想出对策,不要被动等老师提问。(3)要主动争取本组同学的支持,不妨用眼神示意他们。(4)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发言。(5)尽可能地强迫自己在讨论时必须发一次言。
2.个别小组的成员不能与组员共同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约翰逊等人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的评价调控解决,学生都有上进心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当他们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求小组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个别行为异常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进一步合作。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组织有效的讨论,就可以适当进行人员调整。
3.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喧哗现象。小组讨论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使所有的小组活动停下来,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方法,提供附加分,对那些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进行奖励。
4.合作讨论中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如果哪个小组不能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教师就可以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他们有效使用小组合作的时间。小组讨论中有时一些学生习惯于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问题,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了,而不考虑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适当减少小组讨论的任务和学习量,或提醒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
5.小组中个别学生存在“坐现成车”现象。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到位,就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坐现成车”。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或讨论任务中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就像“分蛋糕”,每人一份,但大小有所不同。另一种就是使学生各自为讨论任务负责。具体来说就是,对小组的奖励和评价的依据是,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得分的综合为依据。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因事缺勤、学生行为不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但不论解决方法如何,教师都应当注意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即主动性、合作性、参与性和民主性,围绕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设计和处理小组讨论活动。
关键词: 小组合作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 组织方法
一、组织合作前明确小组讨论的主题
为了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时,要积极创设有效的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讨论欲望,从而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可采用以下方式:提供背景资料、播放有关的地理影像资料、地理案例交流、话题讨论等让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关注,进而提高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的积极性。教师此时要抓住时机,向学生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学习问题,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心理矛盾,使学生明确本课要学习或要解决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明确后,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就有了导向标。
二、协商制定小组讨论的规则与要求
为了避免小组讨论流于形式,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确定小组讨论的规则十分重要。为此,地理课上对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重点是小组讨论的指导与帮助。小组合作讨论的规则是教师提出来好还是学生提出来好,这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确定。教师提出来可以缩短时间,完成此事的效率会高,但不利的是学生不一定会认同教师提出的建议和规则。若学生自己提出来则可能开始会花费一些时间,但是这些规则是学生讨论定下来的,学生的接受度和拥护程度会高一些。经过实践比较,笔者采取了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个小组讨论规则建议方案,然后学生结合教师的方案,又不拘泥于教师的方案,展开讨论,最后形成了一个师生都能够接受的新方案。为便于方案出台,在讨论方案的过程中,教师可安排几个组织能力强和对此事有兴趣的学生负责组织和策划方案的修订工作。通过对“小组讨论规则”的讨论,学生明白了课堂中维护讨论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师对小组讨论的问题要及时关注并进行有效调控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行为是多样和多变的,教师要随着课堂教学的进程,积极参与、指导和帮助遇到困难的小组或学生。笔者对小组讨论中的异常行为做过统计和分析,并相应地找到了一些指导对策。对于首次出现的异常问题行为采取“当场记录,共同解决,首次不罚”的策略。具体做法就是在第一次讨论时,让学生充分自由讨论,暴露出的一些异常行为不是立刻制止,而是及时记录。在讨论结束时,把记录的异常讨论行为提交给全班同学讨论、辨别,哪些是好的行为,哪些是对小组讨论活动有妨碍的行为,使学生自己对照行为自行纠正。但同时对首次出现的异常行为不记录在个人评价中,让学生有一个改正的机会。
为了强化小组讨论规则的落实效果,笔者借鉴了杨静平老师提出的“有效执行规则”的策略,采取了“具体要求小组评价,及时指导”的做法,着重对小组讨论的行为作集体评价。但是,小组讨论异常行为并不是短时间可以消除的。笔者试图努力减少学生异常行为发生的次数。经过统计,发现小组讨论中,个别学生会出现异常行为的原因,这需要教师采取对策。
1.部分学生在公众面前不愿意发言,这是班级讨论中最普遍的问题。为了帮助学生开口,笔者建议学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要求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你准备得越充分,自信心也就越强。(2)要积极主动,想出对策,不要被动等老师提问。(3)要主动争取本组同学的支持,不妨用眼神示意他们。(4)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尽可能面向全体学生发言。(5)尽可能地强迫自己在讨论时必须发一次言。
2.个别小组的成员不能与组员共同合作。在实施小组合作教学的第一次和第二次活动中难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原因是他们在性别、学业成绩、能力、生活背景等方面都存在差异。约翰逊等人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并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小组的评价调控解决,学生都有上进心和争强好胜的欲望,当他们得到小组集体评价的分数时,就会意识到他们是一个小组,是一个“整体”,必须合作才能取得成功。教师要求小组保持相对稳定,对于个别行为异常的学生,教师要不断提醒,及时告诫。对于优胜的小组要给予额外的奖励,促进小组成员进一步合作。如果个别小组确实不能组织有效的讨论,就可以适当进行人员调整。
3.小组在合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喧哗现象。小组讨论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噪音”,这个问题在日常教学中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斯莱文等人认为:“合作学习的课堂看起来应像一个蜂巢,而不应像田径场。”解决这个问题常用的方法是使所有的小组活动停下来,全班绝对安静,小声告诉或提醒学生要小声说话,教师还可以利用某些信号提醒学生,如手势、眼神等。还可以采用小组评价方法,提供附加分,对那些把噪声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小组进行奖励。
4.合作讨论中时间观念不强,不能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时间。如果哪个小组不能在小组讨论活动中有效利用时间,教师就可以在组织小组活动时采取一些措施,确保他们有效使用小组合作的时间。小组讨论中有时一些学生习惯于完成自己的任务,解决问题,认为自己完成任务就行了,而不考虑帮助组内其他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解决此问题的方法,通常是适当减少小组讨论的任务和学习量,或提醒能力强的学生积极帮助困难学生,并给予适当的奖励加分。
5.小组中个别学生存在“坐现成车”现象。如果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到位,就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讨论任务,而某些成员无所事事,笔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坐现成车”。消除这种现象的办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使每个学生在小组作业或讨论任务中负责承担独特的一部分任务,就像“分蛋糕”,每人一份,但大小有所不同。另一种就是使学生各自为讨论任务负责。具体来说就是,对小组的奖励和评价的依据是,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得分的综合为依据。
另外,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问题,如学生因事缺勤、学生行为不良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解决。但不论解决方法如何,教师都应当注意体现合作学习的基本特点,即主动性、合作性、参与性和民主性,围绕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设计和处理小组讨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