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记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cean0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季里的锄头
  村人叫它kuang(狂),念第二调。它呆的地方,在杂物房里最显眼的位置。杂物房没有门,和厨房一墙之隔,三面墙支撑一个黑瓦屋顶,人和猫狗老鼠进出畅通无阻,像一个不需要门牙的人。里面是见证一个农家和土地打交道的各种物具:犁头、耙子、铁铲、镰刀、秧盆、打谷机、瓜豆架子,等等。它们杂乱无章或各就其位,完全看这家女主人的品性,懒散邋遢亦或勤快整齐。锄头一般不会乱放,再邋遢的农妇也会给它固定好一个位置,挨在右手边的墙壁上,把子竖着,顶着墙壁,显眼,触手可及,彰显它在一个农家的位置和重要性。
  早上起来,蓬头垢面的主妇在厨房里操持一家老小的米面,晨风从烟囱倒灌进来,灶膛里的稻草浓烟从灶口吐出,熏了主妇一脸,她的咳嗽声便是这个家庭一天的开始。还在床上睡囫囵觉的男主人翻了个身,碰到一个绵软热乎的小身体,那点恍惚睡意便消逝了。他睁开眼睛,一张红彤彤的小脸蛋挨在他的鼻尖上,和他如此贴近。这小脸蛋像一面镜子,男主人总能从脸蛋上的某一处照见自己,也许是那两条淡淡的眉形,或是细长的双眼。他再也睡不下了,他看见需要五谷果蔬喂养的小时候的自己。男主人起来,上了一趟茅厕,顺便往猪栏里漫不经心瞟一眼。家里的事情,家人薄衣暖被,猫狗鸡鸭猪的喂养,一向都是女人操持。他暗暗吃了一惊,栏里的猪快要出栏了,日子又被过走了一截。
  他穿过厨房里弥漫的稻草烟雾,来到杂物房,顺手抓起锄头。他的双眼甚至都没瞧锄头一眼,但他知道它在那里,像身怀一种使命。几乎每天如此,锄头是每天第一件被握在人手里的農具,人握住它,便握住一个家庭的四季五谷,握住一天的光阴。他往地上顿了顿锄头,像是在打招呼:伙计,该出发了。
  锄头什么也不说,轻而易举的,跃上了人的肩膀。它也是人肩上的担负。
  清晨的田野尚有虫鸣,微风湿润。锄头薄而锋利的刃口通过风来判断季节更替,它就知道该干什么了。寒风料峭,那是早春,万物复苏,开始宽渠放水,夯实田埂。


  男人们肩荷锄头,游走在自家田头地埂上,碰面了,递一根烟,接过烟的人赶紧往身上摸火,点燃,朝对方递过去,这叫烟火礼仪。老烟枪能把握一根短小火柴的瞬间火候,在一根火柴燃尽时点燃两根烟火。开场白司空见惯,然后往彼此肩上的锄头瞟一眼。脾性相同的人,它们的锄头大致也差不多。两人都是膀大腰圆勤勉于耕,锄头柄子大都结实光滑,锄头口刃宽薄而雪亮,锄头是他们彼此的照见。肩负锄头的人继续前行,走到一块田埂略有弧度的稻田前,放下锄头。锄头闻到了熟悉的泥土气息,它熟稔这块田每寸土的软硬和肥瘦,譬如熟悉握住它把子的那双手,手掌的温度和纹路,它一清二楚。它挖掉田头渠沟里干枯的野草和堵塞的土块,把开春的水引进待犁的稻田。一截田埂有几个拳头大的老鼠洞,锄头也补了个结实。去年在一截田埂挖掉的那颗刺草,竟然闻着春风又从老地方钻出嫩芽来,锄头愣了一下,那点儿怯生生的嫩黄,与之遥呼相应的是一个蓬勃的春天。锄头放过了这抹脆弱的嫩绿,它不知道它能否躲得过老牛的舌尖。锄头在早春的每个清晨忙活着,把一个家几亩稻田从头到尾顺了一遍,该夯实的田埂夯实了,该挖宽的沟渠挖宽了,该引入的田水引了,这都是锄头干的事情。在乡间路上,它顺便把一两堆还在冒热气的牛粪扒下路边的田里。一个早春下来,锄头把子又多了一层光滑,刃口也增添几分锋利。锄头挖开了一个村庄的春天,一个农家的生计。
  暖风吹拂,那是夏季的夜晚。插下的秧苗在夏季的烈日兼暴雨中毫无畏惧生长。从一粒种子落到泥土里,发芽成苗,再拔苗移种,成长抽穗,成熟收割,被人收了果实后的稻杆子,一两场秋雨落下,变软腐化,最后回归尘土,其实和人的一辈子没什么两样,草木一秋,人生一世,最后殊途同归。
  晚饭后,人们扛着锄头又出门了。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仅仅是出于一种习惯,像临睡前要洗个脚。月朗星稀,手电筒也不用照,人们拖着自己淡淡的影子,肩上的锄头也压在人影上。人这一辈子,其实最亲密的是自己的影子,但人常常忽略掉了,人很多时候都是顾不上自己的。一路虫鸣,水蛇和老鼠从稻田里惊弓之鸟般窜出来,老鼠在前,蛇在后,一看就知道是一场惊心动魄地逃亡与捕猎。人半点惊吓没有,连影子都不晃,更无须惊动肩上的锄头。锄头在那里,像手持尚方宝剑,大概是人和影子无须惊吓的原因。到了那块养家糊口的稻田前,人们习惯地手持锄头往自己的田埂上顿一顿,和稻田打个招呼。其实田水满满的,田埂也没老鼠作祟出来的漏洞。老鼠从来不在雨水丰沛的春夏季打洞。这两个风和日丽的温暖季节,连雨水都是温热的,老鼠随便在哪都能度过一宿。老鼠只在干燥寒冷的冬季打洞躲避寒潮,这贼眉鼠眼的家伙抵得上半个人的精明了。


  锄头于是充当了垫屁股的家伙。肩扛了你一路,也该给人使使了。也有人直接屁股朝地,让锄头安逸躺在身旁。垫着坐的,一般是女人和老头子,这两个荷锄夜出的人,家里肯定是没有可靠顶梁柱的,锄头似乎时刻贴着肉身才感到踏实。中壮年的当家男人就让锄头搁在脚边,触手可及。这一坐就是半个夜晚,蛙鸣虫叫,沟渠流水响动,田里稻禾拔节抽杆,有些声响耳朵听得见,有些是心里听得见。似乎要听听这些声响,人才能安安稳稳送走这一天。人乏了,站起来,跺跺坐麻的腿脚,拾起锄头,又往田埂上顿了顿,心满意足送走一天。
  秋天时,锄头比人先尝到果实的滋味。人路过一片茂密的甘蔗地,这是一片靠近水利的甘蔗地,每月两次水利蓄水,地主总能引水浇灌,这甘蔗便和离水利远的甘蔗的长得不一样,长相均匀油光水润,像富人家的日子。人知道吸足水分的甘蔗其实并不甜,但色相诱惑着,人于是冒了一次险,钻进甘蔗地里,找一根更顺眼的,锄头锋利的刃口对准根部来一下子。这里头有点儿讲究,必须要让锄头刃口深入泥土下的甘蔗根部,砍伐甘蔗的声响就生生被闷在泥土之下了。偷一根甘蔗,其实在乡野不算个事情,但毕竟也算个贼,心就有点儿虚了。


  锄头品尝到了秋季第一根甘蔗的滋味,给人当了一回帮凶。当然,整个秋天下来,锄头还刨过几棵硕大的包心菜,几兜子孙满堂的花生。一连几个夜晚,锄头和主人守在香蕉地里,守候那个已经偷走了两个香蕉坠子的贼,差一点就让它的刃口尝到贼人的皮肉滋味了。
  锄头又回到稻田里,此时稻田遍地金黄。雨季退去,水利不再放水,该晒田了。锄头亲手挖掉在春季夯实的田埂。一块稻田四条田埂,靠近沟渠的两端田埂必须要挖开口子放掉田水,利于晒田,可助稻子快速成熟,还可避免收割时满腿泥泞。
  每块稻田靠近沟渠的那两端田埂,总会有一个口子,极像人身上的一块疤。那是锄头挖出来的。春夏时夯实保水,秋冬时挖开放水。锄头的一生无数次重复这件事情,在同一块伤疤里不断割裂,再缝合,成全一片稻子走向成熟,成全一个家庭的丰衣足食。
  雾起来时,冬天便来了。乡村的冬天是肃穆的,春夏秋的蓬勃仿佛一夜之间沉入地下,失去繁华和果实的田野变得空旷起来。锄头没有一天闲着,只要人还出门,必定扛在肩上。哪会有一个种庄稼的人不出门呢,他一家子的营生全在家门之外的田野里,人出了门,锄头也就不会挨着墙壁歇着了。冬天的活儿不多,稻子收割了,甘蔗要在年根,有时也在年后才收,这得等榨糖厂的通知。
  人在萧疏的田野里走着,冷冽的西北风掀翻人的头发和衣角,扛着锄头。这时候稻田不会和锄头有什么联系了,老鼠和狗刨出来的洞,被牛踩毁的田埂也不必去理。锄头只在合适的时候去干合适的活儿。不然满地的活儿像瞎子一把乱抓,能把锄头累死。人们主要查看甘蔗地,做一些准备。比如把地边种的荆棘砍了,方便收甘蔗。荆棘种来当围子用,防备人钻进地里放牛。人或许会在甘蔗地里发现一个光滑的老鼠洞,洞口有新鲜的老鼠屎。老鼠洞周边的一丛甘蔗被啃得东倒西歪,只剩下一副空皮囊。人和锄头就开始忙活了。老鼠洞一般都会有前后两个洞,前洞口进出,后洞口相对隐蔽,备着逃生。锄头四处刨挖,找到老鼠逃生的后洞口堵死,开始挖前洞口。这是一件费劲的体力活儿,挖着挖着,捂了一冬的厚棉衣脱掉了,干燥的后脖颈浸出细密的汗水,握锄把子的手掌热乎起来。人听见自己身体内部各个关节动起来的摩擦声,血液在加速流动,一种暖呼呼的舒坦劲通体漫延。老鼠最终被逼进死路,命丧锄头下。也许这是只走运的老鼠,走亲戚去了,逃过一劫。不管有没有老鼠,人热乎起来了,舒坦了,心情也好了。人坐在挖出来的新鲜土堆上,锄头搁在脚边,风吹过甘蔗林,一片沙响。
  年根或者年后,榨糖厂收甘蔗的票下来了。锄头的大活来了,家族的五六条汉子擎着锄头钻进甘蔗地里,照准每根甘蔗的根部劈去,收割一个村庄一年中最后的果实。
  锄头也和人一样,是要循规蹈矩走过四季的。
  我们家的锄头
  我在五岁时有第一把锄头。其实这把只有我一半高的锄头并不叫锄头,叫king,念第三调,但它也属于锄头,是锄头的雏形。譬如我们这些刚穿上合裆裤的娃娃,大人们还不把我们称为人,而称为娃娃,鼻涕虫,讨债鬼,掉脑袋的。
  村庄的娃娃,只要能端稳了饭碗,都会有一把与他个子形似的小锄头。妈妈出门上菜地去了,箩筐挑着刚清理出圈的鸡鸭粪肥或余热未消的稻草灰,她的锄头被绳框箍住,稳稳地落在箩筐里。我拎着锄头跟在她后面。
  锄头是爸爸到镇上李氏铁铺请师傅给我锻打的。这对父子是湖南人,而爸爸是从山区上门到我们村庄来的,爸爸与这对父子便有种同为异乡人的惺惺相惜之情。他带我赶集,把我安置在自行车前扛上,一路迎风而行。他赶集的机会并不多,柴米油盐鸡娃鸭仔一般是妈妈采买。他管化肥农药,这些东西经年就买那么一两次。爸爸急切地蹬着自行车,到了镇上,先到熟食铺买一包牛杂碎,再来几斤玉米酒,赶往李氏铁铺,像回娘家的女人。
  “娃,伯给你打第一把锄头!”喝到面红耳赤,李氏掌柜常常摸我的头许诺。
  五岁时,这把锄头终于抱在我的怀里,我像抱着自己一生的开始。
  他乡而来的爸爸对他第一个娃的第一把锄头极为看重。他不算是这个村子里有根有底的人,他像墙头根基浅薄的草,随便一阵风都能让他折腰匍匐。妈妈也不是,妈妈十五岁才和她的父母来到这个村庄,我是我们家里真正属于这个村的人。爸爸指望我在这片土地上扎下深根。
  他砍断屋后一棵桃树的一条枝干,用磨砂纸打磨,再抹上上好的桐油,制成一把光滑的锄头柄。
  如今我抱着这把锄头。我踩在土地上的脚步还不太稳,但我已经有一把自己的鋤头,我和锄头朝自己的田地走去。
  菜地像一个家的厨房和牲畜圈栏,属于女人的领地。妈妈属于村庄里大多数幸运的女人里的一个,她的锄头只在鸡舍猪圈和菜地里忙活,极少和稻田以及甘蔗地打交道。她在菜地里种下莴笋,丝瓜,甘蓝,香菜,大蒜。她曾经种过猫豆,并且细心地给猫豆搭攀爬的架子,但猫豆常常莫名其妙死去。她会很哀伤,但从来不去细想猫豆是不是嫌弃这个村庄的土地,或者这个村庄的土地嫌弃猫豆。猫豆的是她老家常种的一种辅粮。
  我拎着锄头在三分大的菜地里走。对于五岁的我以及我的锄头来说,三分地实在太大了,像一位君王辽阔无比的疆土,我和锄头无从下手。我们只好同心协力祸害那些从菜丛里窜出来的蚂蚱,肥胖嫩绿的菜虫,捣毁一窝看起来繁忙无比的蚂蚁。藏匿于地下的蚯蚓也被我们挖出来碎尸几段。


  锄头和我有了第一次血腥宰杀经历。村里人没有杀生这个概念,他们刀下的鸡鸭猪牛和一捆青菜没什么区别。他们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一个物,会被狗咬,会被蛇伤,牛也会冷不防给他们一脚,别人家的鹅会追他们半个村子。他们和这个村庄里的万物一起生生死死。
  妈妈无暇顾及我们。她在锄地,打算种一片朝天椒。她拿锄头的姿势有些奇怪,锄头总会不轻易挥到她的脚背上,她的脚背已经有几条触目的疤痕了。她总是抱怨锄头不好用。后来我才知道,妈妈原来的老家人,使用的并不是这样的锄头。她来到这个村庄之后,曾托山里的老家人带来一把当地人惯用的锄头。奇怪的是,那锄头锄在村庄的地上,也别扭。妈妈没想明白这是怎么回事。那把锄头被爸爸拿去李氏铁铺重新锻打,成为她如今手上的锄头,和村里其他人的锄头毫无二致。她别扭地锄地,使着别扭的劲,种出来的果蔬也别扭。我们吃着别扭的饭食,日子便也过得别扭了,总有一种异乡异客的凉薄感。
  似乎和锄头有关系,又似乎没关系。我们把日子过得稀里糊涂的。
  我挥舞那把小巧的锄头,寻找和锄头合作的最佳姿势,我在使唤锄头,锄头也在使唤我,最终我们会合二为一,锄头变成我的另一条影子。
  我使锄头的姿势比我爸妈标准得多,种出来的庄稼也强壮饱满得多,因此我在村庄过的日子要比他们和顺,像这个村庄真正的主人,可以随便朝一面凸出路面的矮墙跺一脚,高声骂一两句咬伤了我家下蛋母鸡的谁家的狗。我觉得这是一件大事。
  ——选自《西部散文选刊》微信公众平台
其他文献
看山不是山,自有山在高。  現代人长时间生活在城市里,车水马龙,灯红酒绿,待久了,身子就疲倦了,心也渐渐疲倦了,看不到青山绿水,呼吸不到真正大自然的清新空气,不能感受到“远看山、近观水”的乐趣。  山于我是有缘的。记得小时候住在农村,经常爬家后面的山,山的名字很大,叫“玉皇顶”,连着几个小山。那时候不知道累,漫山遍野地跑,几个小伙伴甚至在山中捉迷藏,只是在旁边的小山,主峰却不敢去。童年的乐趣就这样
期刊
几十年来,我亲身经历了博兴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新月异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的家乡也不可避免地被这股席卷中国每个角落的社会发展进程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1965年上小学时,我遇到一个命题作文,题曰“家乡巨变”。十余岁的孩童,眼里看到的只有好吃好玩的,甚至是好看的衣服,哪里顾得到家乡变化呢?小小的我还不知道“他乡”和“家乡”的概念,怎能说得清楚家乡有哪些变化呢?母亲提醒说:“现在你们兄妹
期刊
去流亭老街上买菜时天色已经擦黑。回来时路过那棵几百年的老国槐时,路西店门口聚了一堆人,好几人打着手电在逡巡,隐约中看到黑影中是一棵过人高的昙花,才想起那家店主在店侧闲余的土地上开了一处小花圃。围观的大都是邻居朋友。人们在等昙花一现,从花骨朵到伸展开来的那一绽倾情。  忽然就想起了村子未搬迁时,那时住的没有高下,家家都是平房,大都有个小院,二爹院里也有二爷爷留下的一株一人高的昙花。也是这个时节,二爹
期刊
一个姐姐两个妹妹,兄妹四个中我排行老二,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小时候,母亲常说她有三件小棉袄,分別是大姐、大妹和小妹。我感到有些不公平,憋屈地问母亲:“我怎么不是您的小棉袄呢?”“老年俗话,闺女才是娘的小棉袄,你一个臭小子,捣什么乱!”我不高兴,悄悄地抹眼泪,母亲连忙哄我说:“你是男子汉,是娘的棉大衣。”破涕为笑的我,在姐妹面前算是找回了一点所谓的自信,感觉自己像个挺厉害的男子汉。  儿时的记忆里,母
期刊
朱永新教授倡议我们:4月,让我们一起去踏青!4月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是春天的信息。  的确,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黄河泰山,已被春色尽染。四月,让我们去踏青,春天,欢迎你随我一起游泰山!  巍峨壮丽,深邃凌云,这就是泰山。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灿烂东方文化的缩影,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她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拔地而起
期刊
老龙湾位于临朐县城南10公里处,相传湾里有泉眼直通东海。这里的水四季恒溫,别有一番天地。  来老龙湾好几次了,这里有我喜欢的碧水清泉,更有我向往的那青青翠竹。  进入老龙湾,满满的绿意扑面而来,随处可见的竹子掩映着古朴的木栈道,环绕在那一方碧水周围。  还没到竹林,阵阵风吹竹林的声音已入耳际,时而如千军万马,时而如絮絮低语,于是静下心来细细体会。这种声音在如此静逸的空气中竟然有了一种深远的感觉。冬
期刊
“学农日”,出现在学校教学的课程中,是在我刚刚升入高中学习的上世纪七十年代初。  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学校的教育方针,每周都要安排一天学农课,到农场去参加生产劳动。由于我对学农课的印象特别深,以至于在以后的人生中经常想起这段经历。  那时,每到学农日,学生要自行准备农具,由学校统一组织我们高中四个班的同学一起去农场劳动。虽然距离农场不远,但学校每次都要求我们天不亮就要出发。  有一次去农场学农,天刚蒙
期刊
我会在任何一棵大树下伫足。继而,我的目光从它的根部、躯干渐渐地向上攀爬,直到它抚摸云天的细枝末节。  这是一种身不由己的仰望。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大树,尤其是古树,我一直怀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近于偏执的喜爱。我想,除了亲人,我所拥抱过并将继续拥抱的生命,也唯有老树了。  我老家——当年的那桃生产队坐落于桂西北的丘陵坡野上,地势大起大落,百年甚至数百年前,那里是莽莽野木,虎熊出没。小时候,还记得家里存着
期刊
出县城沿平日公路向西南行驶,过山东省重点镇柴沟镇,公路沿坡而上,大约十里路的光景,爬上公路的最高处——青龙山的东坡。站在这儿,向东南方向望去,一道高岭横亘眼前,这岭比青龙山高度还高好多,一个村庄就坐落在这山和岭之间的凹地。村子西南方向略高,东北方向就是高密的李家庄水库。这个村庄,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咸家庄。  八十年代以前,因地势的原因,从青龙山流下的雨水分两股流向村庄,一股径自从村子中间穿过,
期刊
2018年暮春,你应邀赶赴一场文字的约会,有幸初识了位于济南南部山区柳埠镇簸箕掌村的水帘峡。又恰逢天降春雨,得赏峡谷别样风光,以记之。  ——题记  一  清晨,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天空中一片云雾空濛。春雨的潮湿感,挟裹着几多花香气迎面扑来,无声无息地沁入你的心脾,便有一股妙不可言的舒适感,自丹田之处油然而生,让人惬意十足。你和一位同行的崔姓文友各手撑一把雨伞,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暮春的濛濛细雨中,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