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我在《读者》上看到约翰·鲍威尔(美)的一篇哲理小故事《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篇文章不长,但很值得回味——
有一次,一位睿智的老师给一群热心的年轻学生讲课。
他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然后花时间,认真仔细地研究这朵花。
他说:“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
回到班里,老师向学生们道出让他们观察花瓣的原因:“记住,要是没有你们的观察和发现,这朵花就可能被忽视,无人欣赏。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各有所长,独一无二。但你们必须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去了解这一点。所以说,许多人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花费时间去用心地欣赏他们的独特性。”
“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个观点太有哲理了,一朵花如此,一个人如此,一篇文章亦如此!“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这句话在我读来,其间不正蕴含着某种语文教学的隐喻吗?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定看不到文本中的“独特性”,此时再好的文章也只是“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唯有慢下来,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和发现,用心地揣摩和品味,才能欣赏到文本中独特的“颜色和形状”“纹理和对称”。这“颜色和形状”就是文本中的思想内容,而“纹理和对称”就是文本中的表达形式,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一篇文本的独特气质,它静静地沉潜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等待着我们来发现。欣赏文本的独特性,恰是能够精准地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本时,就应该从具象化内涵(思想内容的独特性)、特色化语言(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两个方面,来探究和发现文本中潜藏着的言意密码,并通过这些特殊密码的传递,让语文核心素养融化在文本独特性中。
一、具象化内涵
每一篇文本的思想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文本内容自身的丰富性决定的。但这种不一样,仅仅只是文本表象的“差异性”,并不是我们需要欣赏的文本内涵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要欣赏文本的独特性,就不能只是被文本内容的表象迷惑,在語言文字的表面滑过,而是要向文本内涵的深处沉潜,发现文本中那些具象化内涵。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味具象化的字词句段,可以读懂人、事、景、物、情、理……读出画面色彩,读出细节特写,读出形象内涵,读出思想情感,这就是一番欣赏文本内涵的深度阅读。
不过,文本中具象化内涵所呈现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是集中于某一段落之中,一望便知,潜入漫溯;有的是散落于整篇文本之中,采撷整合,深入浅出;有的是正面描述,细腻生动,涵泳咀嚼;有的是侧面衬托,表达巧妙,比照回味……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研读文本内容时,成为独特内涵的欣赏者,深度阅读的开掘者,发现文本中这一株“最大麦穗”——具象化的内涵。
对于这些具象化内涵,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走,欣赏啊”,学会用“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画面”。“一只眼睛看文字”,就是阅读时专心致志,字字入目,连词成句,理解语意。“一只眼睛看画面”,就是把眼睛里看到的语言,在脑海里做一个思维转化,变成一幅幅画面,有形状、色彩、声音,有静态、动态、变化。这样文本中的具象化内涵,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那人、事、景、物、情、理,就出现在自己面前,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内涵变得丰盈起来。
1.画面色彩,描摹形象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这样的选文,既合乎儿童的认知规律,也合乎语言的习得规律。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找到儿童认知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同频共振区,而文本中出现的形象的画面感文字,正是链接儿童和语言的最佳区域。这些用文字描摹出来的形象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沉潜其中,如临其境。引导学生沉浸在这样的具象化文字中,可以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而获得一种
语言的直觉。画面色彩,描摹形象,像这样的独特性文字中,所表
现出来的具象化内涵,是值得欣
赏的!
如,教学《夹竹桃》第2自然段:“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这段描写夹竹桃“花色”的文字,画面奇妙,语言美妙,最佳的教学路径就是“口诵心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朗读品味,从而走进文字画面中:
(1)指名朗读,感知画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盆夹竹桃的样子。
(2)品味朗读,欣赏画面:用
“
有一次,一位睿智的老师给一群热心的年轻学生讲课。
他给他们布置了一项作业——出去找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然后花时间,认真仔细地研究这朵花。
他说:“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
回到班里,老师向学生们道出让他们观察花瓣的原因:“记住,要是没有你们的观察和发现,这朵花就可能被忽视,无人欣赏。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各有所长,独一无二。但你们必须花时间跟他们在一起,去了解这一点。所以说,许多人没有受到重视和赏识,是因为从来没有人花费时间去用心地欣赏他们的独特性。”
“欣赏他们的独特性”,这个观点太有哲理了,一朵花如此,一个人如此,一篇文章亦如此!“用放大镜,研究花瓣精妙的纹理,注意找出细微的差别,还有颜色和形状,再把花瓣慢慢翻过来,观察它们的对称性。”这句话在我读来,其间不正蕴含着某种语文教学的隐喻吗?当我们面对一篇文章时,一目十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蜻蜓点水,一定看不到文本中的“独特性”,此时再好的文章也只是“一朵不引人注意的小花”。唯有慢下来,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和发现,用心地揣摩和品味,才能欣赏到文本中独特的“颜色和形状”“纹理和对称”。这“颜色和形状”就是文本中的思想内容,而“纹理和对称”就是文本中的表达形式,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共同构成了一篇文本的独特气质,它静静地沉潜在文本的字里行间,等待着我们来发现。欣赏文本的独特性,恰是能够精准地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习得。因而在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本时,就应该从具象化内涵(思想内容的独特性)、特色化语言(表达形式的独特性)两个方面,来探究和发现文本中潜藏着的言意密码,并通过这些特殊密码的传递,让语文核心素养融化在文本独特性中。
一、具象化内涵
每一篇文本的思想内容都是不一样的,这是文本内容自身的丰富性决定的。但这种不一样,仅仅只是文本表象的“差异性”,并不是我们需要欣赏的文本内涵的“独特性”。因此,我们要欣赏文本的独特性,就不能只是被文本内容的表象迷惑,在語言文字的表面滑过,而是要向文本内涵的深处沉潜,发现文本中那些具象化内涵。课堂上,引导学生品味具象化的字词句段,可以读懂人、事、景、物、情、理……读出画面色彩,读出细节特写,读出形象内涵,读出思想情感,这就是一番欣赏文本内涵的深度阅读。
不过,文本中具象化内涵所呈现的形态是多姿多彩的:有的是集中于某一段落之中,一望便知,潜入漫溯;有的是散落于整篇文本之中,采撷整合,深入浅出;有的是正面描述,细腻生动,涵泳咀嚼;有的是侧面衬托,表达巧妙,比照回味……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在研读文本内容时,成为独特内涵的欣赏者,深度阅读的开掘者,发现文本中这一株“最大麦穗”——具象化的内涵。
对于这些具象化内涵,我们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慢慢走,欣赏啊”,学会用“一只眼睛看文字,一只眼睛看画面”。“一只眼睛看文字”,就是阅读时专心致志,字字入目,连词成句,理解语意。“一只眼睛看画面”,就是把眼睛里看到的语言,在脑海里做一个思维转化,变成一幅幅画面,有形状、色彩、声音,有静态、动态、变化。这样文本中的具象化内涵,就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那人、事、景、物、情、理,就出现在自己面前,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内涵变得丰盈起来。
1.画面色彩,描摹形象
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生动形象。这样的选文,既合乎儿童的认知规律,也合乎语言的习得规律。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找到儿童认知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的同频共振区,而文本中出现的形象的画面感文字,正是链接儿童和语言的最佳区域。这些用文字描摹出来的形象画面,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沉潜其中,如临其境。引导学生沉浸在这样的具象化文字中,可以耳濡目染、口诵心惟,进而获得一种
语言的直觉。画面色彩,描摹形象,像这样的独特性文字中,所表
现出来的具象化内涵,是值得欣
赏的!
如,教学《夹竹桃》第2自然段:“我们家的大门内也有两盆夹竹桃,一盆红色的,一盆白色的。红色的花朵让我想到火,白色的花朵让我想到雪。火与雪是不相容的,但是这两盆花却融洽地开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觉得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这段描写夹竹桃“花色”的文字,画面奇妙,语言美妙,最佳的教学路径就是“口诵心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来朗读品味,从而走进文字画面中:
(1)指名朗读,感知画面:我们先来看看这两盆夹竹桃的样子。
(2)品味朗读,欣赏画面: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