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是老子《道德经》思想体系的核心所在,老子《道德经》中的“道”根据上下篇可以分为天道和人道。但是,无论是天道还是人道,他都是为了给人们提供一种处世道理和治国的实用准则。本文主要通过解读《道德经》,对老子的人道观进行探析,总结老子人道观所具有的特征,并深刻领悟其所体现的处世智慧。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道观;处事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老子的《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这说明其中体现的修身原则和治世理念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认为这本书饱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是一本有价值的人类行为教科书。托尔斯泰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归功于阅读《道德经》,所以,《道德经》虽然短短几千字,但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蕴涵着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思想。以人为立足点的“人道”无疑也是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智慧的。
本文就修身治国之原则的“道”,也就是“人道”进行探讨。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体会其深刻内涵。
一、老子人道观的深旨
人道是指修身和治国的基本准则。老子认为人应该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付诸于实际行动。最高级别的“道”应当是达到自然的状态,顺其自然地生活。老子提倡与世无争。老子讲“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内心要像婴儿一样纯净,像婴儿一样无欲无求。他讲“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说话,心胸,处世要像水一样平静,这样在面对利害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与世无争,将自己很好的置身事外,保全自己。但是,老子的与世无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为而不争”。老子崇尚清静。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喜欢清净的人内心更加平静,祥和,不容易冲动和躁动。更不会惹是生非。喜欢清净的人更能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老子认为人要懂得知足。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也就是说少取才能得到,贪多就会祸乱。对“道”有深刻理解的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知足者常乐,不懂得满足的人容易贪得无厌,铺张浪费,惹来霍乱。作为统治者,如果不懂得满足,就会克扣百姓,从而使老百姓陷入贫穷的境地,老百姓贫穷必然不会拥戴自己的统治者,这样的国家也必然不会繁荣昌盛。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懂得时刻反省自己,不懂得反省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大自私的人。一个人只有做到谦虚,不炫耀,不显摆自己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会更加聪明,从而成为一个智者。
可见,老子从人和自然的角度出发为人们提供处世治国的原则,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长存。
二、老子人道论体现的特征
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我们知道老子的人道观主要体现在与世无争,崇尚清净,懂得知足,学会反省。从这里我们也不难总结出老子人道观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老子讲求辩证思维。他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对立面转化。他讲“ 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讲“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的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人道观中无不体现其辩证思维的方法。无不体现着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讲人要崇尚和谐。老子倡导的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人道观也反映出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和谐。他讲人要有智者胸怀。《道德经》渗透着老子对人生 、对社会 、对人民的关注 , 其落脚点归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他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色狗,仁者不仁,以百姓为色狗”。
认为人当胸怀天下,泛爱万物。所以他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人道观无不体现着他广阔的胸怀。老子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老子批判人们之间争夺的现状,批判人不懂得满足,批判人没有包容心,批判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三、结语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向前走,往往不会低下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内心的呼唤常常置之不理。我们需要慢下来好好倾听心灵的声音,感受生活的气息,了解圣人的世界。老子的人道观站在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人的主体意识在《道德经》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处世道理给予以往华夏子民启迪,也将继续作为我们的导航,为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指明方向。它对以往的国家治理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也将对以后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读道,是对心灵的浸润,是对心灵的安抚,更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场修行。
参考文献
[1]孔庆东,《道德经》,[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作者简介:薛曉风(1995—),女,山西大同人,烟台大学2018(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老子;道德经;人道观;处事智慧
老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要的思想集中体现在《道德经》一书中。《道德经》共八十一章,约五千字。老子的《道德经》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这说明其中体现的修身原则和治世理念对世界各国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认为这本书饱含着许多精神食粮,是一本有价值的人类行为教科书。托尔斯泰也曾说自己良好精神状态的保持归功于阅读《道德经》,所以,《道德经》虽然短短几千字,但带给人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它蕴涵着许多具有实际意义的思想。以人为立足点的“人道”无疑也是蕴含着巨大的哲学智慧的。
本文就修身治国之原则的“道”,也就是“人道”进行探讨。走进老子的思想世界,体会其深刻内涵。
一、老子人道观的深旨
人道是指修身和治国的基本准则。老子认为人应该对“道”有深刻的理解,并能根据自己的理解付诸于实际行动。最高级别的“道”应当是达到自然的状态,顺其自然地生活。老子提倡与世无争。老子讲“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复归于无极”内心要像婴儿一样纯净,像婴儿一样无欲无求。他讲“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说话,心胸,处世要像水一样平静,这样在面对利害问题的时候,才能做到与世无争,将自己很好的置身事外,保全自己。但是,老子的与世无争并不是懦弱无能,而是“为而不争”。老子崇尚清静。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喜欢清净的人内心更加平静,祥和,不容易冲动和躁动。更不会惹是生非。喜欢清净的人更能做到公平公正,做到公平公正才能得到天下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老子认为人要懂得知足。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也就是说少取才能得到,贪多就会祸乱。对“道”有深刻理解的人应该“去甚,去奢,去泰。”知足者常乐,不懂得满足的人容易贪得无厌,铺张浪费,惹来霍乱。作为统治者,如果不懂得满足,就会克扣百姓,从而使老百姓陷入贫穷的境地,老百姓贫穷必然不会拥戴自己的统治者,这样的国家也必然不会繁荣昌盛。老子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一个人要懂得时刻反省自己,不懂得反省自己的人一定是一个自大自私的人。一个人只有做到谦虚,不炫耀,不显摆自己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才会更加聪明,从而成为一个智者。
可见,老子从人和自然的角度出发为人们提供处世治国的原则,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长存。
二、老子人道论体现的特征
通过对《道德经》的解读,我们知道老子的人道观主要体现在与世无争,崇尚清净,懂得知足,学会反省。从这里我们也不难总结出老子人道观中所体现出的特征。老子讲求辩证思维。他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他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对立面转化。他讲“ 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讲“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的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人道观中无不体现其辩证思维的方法。无不体现着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讲人要崇尚和谐。老子倡导的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人道观也反映出了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和谐。他讲人要有智者胸怀。《道德经》渗透着老子对人生 、对社会 、对人民的关注 , 其落脚点归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他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色狗,仁者不仁,以百姓为色狗”。
认为人当胸怀天下,泛爱万物。所以他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人道观无不体现着他广阔的胸怀。老子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老子批判人们之间争夺的现状,批判人不懂得满足,批判人没有包容心,批判统治者的铺张浪费。
三、结语
灯红酒绿,车水马龙的现代生活,我们每个人都在忙碌地向前走,往往不会低下头看看自己的内心,对自己内心的呼唤常常置之不理。我们需要慢下来好好倾听心灵的声音,感受生活的气息,了解圣人的世界。老子的人道观站在人的立场上想问题,人的主体意识在《道德经》里得到充分的体现。他的不争,崇敬,知足,内省的处世道理给予以往华夏子民启迪,也将继续作为我们的导航,为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指明方向。它对以往的国家治理起到了规范的作用,也将对以后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读道,是对心灵的浸润,是对心灵的安抚,更是自己内心世界的一场修行。
参考文献
[1]孔庆东,《道德经》,[M].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6
作者简介:薛曉风(1995—),女,山西大同人,烟台大学2018(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