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校合作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校合作的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分离是最大浪费。基于教育治理的现代化视角,分析当下家校合作陷入低效化困境的原因,运用同构思想,构建行动目标和行动路径为内容的家校合作机制,以此来提升家校教育合力。
关 键 词 家校同构;家校合力;教育治理;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1-00-05
一、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再认识
家校合作就是联合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共同参与,沟通交流和联合施教,以期对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家校合作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校合作的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以来,家校合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教育改革总体目标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差距。这些年的改革比较集中在学校的改革,淡化甚至忽视了作为一个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疏于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以至于家庭教育本身没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改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出现了各种不应有的分离、误解、矛盾甚至对立。诚如杜威所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当前的家校合作陷入低效能困境。究其根本原因是,当下的家校合作缺乏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理念的指导,导致正确家校合作观缺乏,家校角色定位不明确以及没有系统的实践模式。
缺乏先进理念的家校合作,一方面,当下的家校合作是传统科层管理的延伸,其组织结构孱弱、制度设计残缺和传统观念固化,无法与“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过程民主化、结构一体化和效率最大化”为特征的治理现代化体系相适应;[1]另一方面,传统的“顺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别先后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相互联系地共同发挥着整体的作用,形成一种整合的优势。[2]因此,当下的家校合作到了要用多重构建来消解合作困境之时,到了要用模式创新来应对家校教育理论之变,如此,家校同构机制就应运而生了。
二、家校同构机制的内涵与价值
同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当两个集合在某种意义下同构,则可以把对某个集合的研究,完全地转化为对另一个集合的研究。我们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充分运用同构思想,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同构机制,来解决当下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家校教育的合力。因此,家校同构就是指学校与家庭教育两大主体基于共同信念与共同目标,以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导,构建实施以“价值认同、主体共生、优势共建”为行动目标和以“沟通分享、活动参与、资源统整、影响决策”为行动路径的家校合作机制,促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儿童与青少年既成人又成才的育人过程。家校同构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具有一致性,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一致的,指向“立德树人”,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实现既成人又成才的目标。第二,具有双向性,双向性既是两大教育主体在对立统一中吸收对方的“养分”,又是行动路径的双向构建,即从行动目标到行动路径和从行动路径到行动目标。第三,具有系统性,同构是在大教育观的框架下,把家庭教育当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统整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结构一体化、效益最大化地完成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拼图。第四,具有层次性,机制构建有两个层次,即行动目标与行动路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行动目标是行动路径的行动指南,行动路径是目标体系的实现方式。
由此观之,家校同构是有信念、有体系的构建,这种构建不是原有家校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聚变。其价值在于:一是拓展了家校合作的内涵,针对当下缺乏正确的家校合作观,构建行动目标,做到目标引领与信念支撑,为育人共同体打下了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家校合作从实践操作层面拓展到精神文化层面;二是实践了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理念,针对当下家校合作系统化模式缺失,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模式,为提升家校教育合力提供了方法与路径;三是明确了家校教育的边界,针对当下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模糊,厘定家校教育边界,澄清了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防止了“窄化”家庭教育的功能,又防止了“泛化”学校教育的功能。
三、家校同构机制的行动目标与行动路径
(一)家校同构机制的行动目标
行动目标为行动指明方向。家校同构的行动目标从理解与认识、知识与方法、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来构建,分别对应“价值认同,主体共生,优势共建”三个子目标,起到维系家校合作方向的核心作用。
1.价值认同。在家校实践中,家校两大主体对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价值形成内在认可或共识,通过这些认可或共识,形成自己对家校合作的价值定位和定向,由此决定家校合作的共同信念和追求。在当下教育生态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分离、误会、甚至对立,家庭或学校容易陷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感性争论之中,家庭教育对“立德树人”普遍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家校同构就是要改变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度要求,要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特别是要向家庭传播学校教育的理念。家校同构就是要改变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位”,坚持大教育观,把家庭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由此得出,家校同构首要任务是使家庭与学校清晰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的根本任务;它既是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也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认识到只有“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德”,只有“樹”全面发展之“人”,教育的价值才能彰显。概括之,家校同构的价值认同,就是对“立德树人”的内在认同或共识,就是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共同信念与追求。
关 键 词 家校同构;家校合力;教育治理;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1-00-05
一、对当前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再认识
家校合作就是联合对学生最具有影响力的两个社会机构——家庭和学校的力量,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共同参与,沟通交流和联合施教,以期对学生的成长形成教育的合力。家校合作己经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家校合作的效果将直接决定着教育的效果。新课程改革以来,家校合作虽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与教育改革总体目标要求相比,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与差距。这些年的改革比较集中在学校的改革,淡化甚至忽视了作为一个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疏于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联系,以至于家庭教育本身没能得到充分的重视与改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也出现了各种不应有的分离、误解、矛盾甚至对立。诚如杜威所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分离是教育中最大的浪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真正形成合力,当前的家校合作陷入低效能困境。究其根本原因是,当下的家校合作缺乏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理念的指导,导致正确家校合作观缺乏,家校角色定位不明确以及没有系统的实践模式。
缺乏先进理念的家校合作,一方面,当下的家校合作是传统科层管理的延伸,其组织结构孱弱、制度设计残缺和传统观念固化,无法与“运行的制度化与规范化、过程民主化、结构一体化和效率最大化”为特征的治理现代化体系相适应;[1]另一方面,传统的“顺序模式”,即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分别先后在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正在转变为一种新的重叠模式,即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相互联系地共同发挥着整体的作用,形成一种整合的优势。[2]因此,当下的家校合作到了要用多重构建来消解合作困境之时,到了要用模式创新来应对家校教育理论之变,如此,家校同构机制就应运而生了。
二、家校同构机制的内涵与价值
同构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指当两个集合在某种意义下同构,则可以把对某个集合的研究,完全地转化为对另一个集合的研究。我们基于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角,充分运用同构思想,建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同构机制,来解决当下家校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家校教育的合力。因此,家校同构就是指学校与家庭教育两大主体基于共同信念与共同目标,以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理念为指导,构建实施以“价值认同、主体共生、优势共建”为行动目标和以“沟通分享、活动参与、资源统整、影响决策”为行动路径的家校合作机制,促成学校与家庭教育形成强大合力,实现儿童与青少年既成人又成才的育人过程。家校同构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具有一致性,两者的根本任务都是一致的,指向“立德树人”,促进儿童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实现既成人又成才的目标。第二,具有双向性,双向性既是两大教育主体在对立统一中吸收对方的“养分”,又是行动路径的双向构建,即从行动目标到行动路径和从行动路径到行动目标。第三,具有系统性,同构是在大教育观的框架下,把家庭教育当成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统整家庭、学校、社区等资源,结构一体化、效益最大化地完成儿童与青少年的成长拼图。第四,具有层次性,机制构建有两个层次,即行动目标与行动路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行动目标是行动路径的行动指南,行动路径是目标体系的实现方式。
由此观之,家校同构是有信念、有体系的构建,这种构建不是原有家校教育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超越或聚变。其价值在于:一是拓展了家校合作的内涵,针对当下缺乏正确的家校合作观,构建行动目标,做到目标引领与信念支撑,为育人共同体打下了价值观认同的基础,家校合作从实践操作层面拓展到精神文化层面;二是实践了教育治理的现代化理念,针对当下家校合作系统化模式缺失,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模式,为提升家校教育合力提供了方法与路径;三是明确了家校教育的边界,针对当下家校合作的角色定位模糊,厘定家校教育边界,澄清了家校合作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既防止了“窄化”家庭教育的功能,又防止了“泛化”学校教育的功能。
三、家校同构机制的行动目标与行动路径
(一)家校同构机制的行动目标
行动目标为行动指明方向。家校同构的行动目标从理解与认识、知识与方法、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来构建,分别对应“价值认同,主体共生,优势共建”三个子目标,起到维系家校合作方向的核心作用。
1.价值认同。在家校实践中,家校两大主体对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价值形成内在认可或共识,通过这些认可或共识,形成自己对家校合作的价值定位和定向,由此决定家校合作的共同信念和追求。在当下教育生态下,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分离、误会、甚至对立,家庭或学校容易陷入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感性争论之中,家庭教育对“立德树人”普遍缺乏理性认识。因此,家校同构就是要改变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不良倾向,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度要求,要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特别是要向家庭传播学校教育的理念。家校同构就是要改变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缺位”,坚持大教育观,把家庭教育纳入到教育体系中来。由此得出,家校同构首要任务是使家庭与学校清晰认识到,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它不仅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更是家庭的根本任务;它既是家校合作的出发点,也是家校合作的最终目的;认识到只有“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之“德”,只有“樹”全面发展之“人”,教育的价值才能彰显。概括之,家校同构的价值认同,就是对“立德树人”的内在认同或共识,就是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共同信念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