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审美欣赏中感悟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sha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们常把自己对宇宙的认识与对人生的体验称为感悟,由此引申、推衍开来,把人对美的认识与体验也划为感悟之列,称之为审美感悟。
  关键词:音乐;感悟;审美特点
  我国古典美学把审美过程分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主要是指对作品“形象”的观看、观察、观赏。这里实质是指对作品形式的感知。“品”主要是指对作品形式的品位,即对蕴藏在作品形式中情感的体验及其内涵的揣摩。“悟”,是了解、领会、感悟。这里主要是思索,重在对作品形式意味的理解,是理性的认识。结合现代审美心理学研究成果,我们可以这样说:审美感悟就是审美主体通过对审美客体感性形式的把握,并通过自己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去深刻领会、理解审美客体所包含的内在意蕴,从而获得感官的舒适、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满足过程。
  在艺术美的欣赏过程中有所感悟的情况是屡见不鲜的。比如,我国唐代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可举世闻名的舞蹈家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从她的精湛的舞姿所包含的深刻艺理中领悟到草书的真谛。他把公孙大娘流旋飘逸、摇曳有致的舞姿同自己的书法联系起来,运用到书法上,创造了千古卓绝的“颠草”书体。
  俄国画家列维坦有一幅著名的风景画《佛拉基米尔克》,画的是荒野上有一条坎坷不平的小路,在乌云笼罩下,意志伸向西伯利亚远方。人们、尤其是俄国人在欣赏这幅画时,自然会想到经过这条小路被沙皇流放到西伯利亚的革命者,进而想到更多、更深的东西;人们看到了画面上看不见的东西,说的就是主体的感悟。
  人们欣赏绘画、雕塑、戏剧等形象清晰可辨的艺术品时能产生感悟,即使是欣赏比较抽象的音乐作品时也会有所感悟。例如,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获悉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消息后,一言不发,他做到钢琴钱弹奏起巴赫的曲子。它的目的就是籍此获得心灵的平静。这既可看作是普朗克当时内心情感状态的表达,又可看作是他从巴赫曲子中所获得的感悟。
  又如,我们在了解了柴可夫斯基的经历、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后,再去聆听他的《悲怆交响乐》,就一定能通过那呈现巨大悲怆的感情状态的音乐,想象和体验到作者当时感到压抑、屈辱和失望的心情以及他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进而感悟到这部交响曲的“弦外之音”——在沙皇统治下,俄国知识分子极度的精神苦闷以及他们向社会发出的悲愤的抗议。如果再深入一部分析和思考,还会认识到: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它生动而强烈地表现了人类丰富的情感,更在于蕴藏在这情感表现中的深刻的思想性。既然如此,能不能说任何人对任何音乐作品都能产生正确而深刻的审美感悟呢?不能这样说。一方面,并不是每一首音乐作品都具备美的品位;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就几乎不能对音乐发生审美愉悦。常见的是,有的人对某些作品产生不了正确的、深刻的审美感悟。从主观看,审美感悟中的情况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审美过程是一个多种心理形式及其动态的综合运动过程,还由于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的审美创造。由于主体的积极参与,主体的意识、经验、修养、个性等因素的渗入,又使审美感悟表现出以下特点:
  首先,审美感悟是一个渐进过程。审美感悟不是瞬间完成的,往往是由主体饶有兴趣地反复品味而逐步达到的。就个人而言,其审美活动是一个由感悟到不断拓展、不断深化的过程。主题的兴趣越浓烈,审美经验、生活经历越丰富,文化程度越高,他的感悟水平就越高,获得的审美享受也就越充分。当然,这个渐进过程不排除审美顿悟,即审美过程中突发的奇想和感受。然而顿悟也是以渐悟为基础的。
  第二,审美感受具有主观性,由此造成不同主体的审美感悟的差异性。我们知道,审美感受的产生不仅取决于客体的审美属性,还取决于主题的创造。古人有云:“写字者,写志也。”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为本。如果书法艺术的欣赏者进入领悟阶段,就会透过字的线条粗细、刚柔、断续等等见到书法家的才能,修养与志向,体会到他书写时的情感,进而能领悟更多的东西。不但如此,即使是同一主体,由于时间、环境、心境、年龄阶段的不同,也会对同一客体产生不同的审美感悟与理解。在审美感悟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意蕴的感受是无穷尽的。歌德说:“优秀的作品无论你怎么探测它,都是探不到底的。”我们对于意蕴深厚的审美客体的领悟,也是没有穷尽的。
  第三,审美感悟具有朦胧性、多义性、不可言传性。审美感悟的这个特点在感与悟的两个层次上都由表现:在审美感知阶段,由于审美知觉具有选择性,所以,面对审美客体,主体的审美知觉既有确定性、又有不确定性。同一个主体都会有这种不同的审美感知,更不要说不同审美主题的审美感知了。
  我们在审美感悟中,常常会有一种自己能体验到却无法用语言说清楚的感受,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为什么呢?这是由于对象的美不在概念而在形象。形象本身的意蕴是丰富的、复杂的、朦胧的、不确定的。
  音乐主要是表现人的情感状态的。它作为声音的艺术,并不把这内容外化为一种人们可以看得见摸不着的事物,而是化作组织起来的音调进入人的大脑。织体对音乐的感悟,实质上是省察自己的灵魂。
  总之,在审美感受过程中,直觉和思维既有区别又不能截然分开。它们相伴相随,动态地、协调地统一着。
  参考文献:
  [1] 程民生.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2] 郑雪莱,方成.艺术鉴赏概要[M].求实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高雨佳(1975—),女,集宁师范学院音乐系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学。
其他文献
17世纪的荷兰是一个典型的商业资产阶级国家,教会和君主都不占统治地位,这就决定了荷兰绘画题材中的宗教画和神话画要比当时其他国家少得多。荷兰绘画题材非常广泛,而且主要是世俗题材,即使是宗教画和神话画中也更多地充满了世俗的趣味,这就使得艺术作品本身充满了现实主义的况味,荷兰的现实主义艺术独树一帜。  伦勃朗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是荷兰画派的骄傲,他不迎合当时买主的口味,坚持自己的艺术理念,拒绝因为金钱而
期刊
摘 要:张择端与夏尔丹的风俗绘画展现了中下层人民身上朴实无华的美,将风俗绘画的朴素与真实,展现的淋漓尽致,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引发对自身绘画创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风俗画;现实主义;朴实;独特性  风俗画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绘画形式,具有画风朴实自然,内容亲切感人,形象鲜明生动,生活气息浓厚的艺术特点。风俗绘画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时代的、民族的与地域的生活百态。这为了解各地人民的生活习
期刊
摘 要:定窑陶瓷的刻花装饰艺术受宋代当时政局的影响,结合中国画与书法反映出了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刻花艺术的构图展现出了较强的形式美法则;刻花刀法遒劲有力,细腻有节奏;刻画的线条潇洒有力,充满韵律感,有动有静,表现出了极高的刻花工艺水平。  关键词:定窑陶瓷;刻花;形式美;节奏;韵律  中华文明创造了中国唯美的陶瓷,同样,中国陶瓷必须置身于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的大背景下才能品味出它独特的艺术韵味和形式美
期刊
摘 要:福建泉州德化县有着悠久的瓷器生产历史,它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成为“中国三大瓷都”。德化县的瓷雕多为白釉瓷器,这些白瓷雕体现着古代德化瓷雕艺术的高超技艺。本文着重分析了德化瓷雕创作中的工艺技巧,以及德化瓷雕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德化瓷雕;雕塑工艺  0 引言  德化瓷雕以其光泽的外表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中外。早在宋元时期,德化瓷雕就已经非常兴盛,有些瓷雕作品甚至销往西欧及东南亚各国。到了
期刊
摘 要:刻意曲解是实现言语幽默的重要手段。在言语交际中,听话者刻意曲解讲话者的意思以制造幽默,实现其特定的交际目的。美国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中很多言语幽默都是因刻意曲解而产生的,探索美式幽默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言语幽默;刻意曲解;《生活大爆炸》  0 引言  随着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的热播,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语用分析,刻意曲解作为言语幽默中的一种重要语用策略却缺乏应有的研究。以情景喜
期刊
摘 要:“文化大革命”总路线即“以阶级斗争为纲”见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畸形发展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条路线的制定和推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遭受重大挫折。“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理论和实践都是根本错误的。  关键词:“以阶级斗争为纲”;建构;解构  “文化大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畸形发展下的产物,给党和国家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它产生的根源是马克思主义
期刊
摘 要:传统文人画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绘画流派,其独特的绘画美学观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显示出了,他们现代社会性的一面:对反叛精神、个性的张扬以及对艺术创作中技术因素的否定,这些特征都与现代水墨画的审美观念有着共通的地方。这两种的艺术才成为真正的“自由的艺术”,他们的本质上的接近说明人类在本性上的共通。  关键词:传统文人画;现代水墨画;审美价值;共通性  1 文人画的传统审美价值演变  唐代诗歌盛
期刊
摘 要:齐白石和李可染都是我国艺术史上的巨匠,李可染从师齐白石,主要是为了回归传统和深化笔墨。李可染在学齐的过程中,他学齐又不似齐,完全领会了齐白石的至理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试将齐白石与李可染的艺术风格做些比较,从中可以看出李可染继承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关键词:齐白石;李可染;风格;异同  齐白石和李可染是中国艺术史上特别值得我们怀念和景仰的艺术家,“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是齐白石所说
期刊
摘 要: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舞蹈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门类也在这一独特的语境下有了更为丰富的表现形式。现代传媒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舞蹈的传播方式,也改变了舞蹈的存在空间,使得舞蹈以更为便捷的方式进入大众的视野,对舞蹈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无疑,大众传媒这一美丽新世界为舞蹈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但它为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问
期刊
摘 要:在晚清中西交锋的时刻,西洋的器与物大量涌入中国,成为中国人认识西方最主要的媒介。琳琅满目的西方器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树起了一个奇技淫巧、物质丰富的西方形象,并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于西方乃至现代的认识中的“物质主义”倾向。晚清那些对于“现代”持怀疑和批判态度的作家通过小说揭示了西方物质对于中国的征服,批判了崇拜西洋器物所导致的对于西方文明和现代性的肤浅理解,以及因此而导致的现代化和维新运动的形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