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过一代代音乐家的不懈努力,小提琴得以在神州大地生根发芽。本文通过对中国小提琴演奏文化的分析,揭开了中国小提琴演奏中民族特色的神秘面纱,并且通过对民族特色演奏技法进行详解剖析,形成一套关于五声旋律演奏手法和线性关塑造的训练方案,为日后中国民族特色演奏文化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民族特色;演奏技法
一、中国小提琴演奏民族特色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五声音调
《沧海一声笑》是香港著名词曲家黄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据说黄霑在写这首歌绞尽脑汁,六易其稿仍不满意,无意之中发现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五声音调,试过后发现婉转动听,深具中国古典神韵,遂有佳作问世。这里面提到的五声音调就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五个音阶一宫、商、角、徵、羽,此后中国音乐深受五声音调影响,绵延两千余年,成为我国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之一。我国小提琴演奏方面也深受五声音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音阶方面排列方式不同。这种排列方式的不同导致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手指间距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相邻两个指距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一度,隔指的距离也同样增加了一度,这种中国特有的运指技术打破了小提琴音乐演奏中的固有框架。
二、和弦组成方面的变化。在西方的小提琴演奏过程中,三度音程常常被用作组成和弦的主体,双音大多选择三、六、八、十这四个音程,以此作为小提琴演奏者训练的重点方向。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五声音调中,和弦音程突破了三度,以四度、五度音程为核心,双音部分也一改旧规,选择大二度、小三度为核心组成部分。通过上诉音阶排列和和弦组成两方面的改变,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五声音调在小提琴表演过程中得以大放异彩。
(二)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线性美
五千年来,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造成了深远影响,打造出一套中国人独有的思维认知体系,体现在民族音乐方面就是追求有余不尽、千回百转的意境,而不是追求音乐当中的节奏感。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生命临终之际一曲《广陵散》绕梁三日不绝,留下千古美谈,从中可见一斑。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之下,进行小提琴演奏时一般采用弹性节奏的方式,根据乐章自身意在表达出的情绪和内容来划分节奏,从而显示出传统民族音乐的线性美。小提琴名曲《梁祝》是根据我国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创作出来的,故事最终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双双化蝶,此时祝英台的心情必定是悲伤欲绝、痛苦难当,为了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祝英台那种哀莫大于心死、难以自拔的心痛状态,作曲家采用的是“紧打慢唱”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去追求唱词和节奏划分的完全一致性,更好的体现出乐曲自身的民族特性,也平添了几分民族韵味于其中。
另外,我国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于传统音乐进行了大规模的借鉴,具体表现在乐曲采用了很多揉弦、颤音、装饰音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演绎明确戏曲的主旨内容以及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就像著名小提琴演奏曲目《彩云追月》体现的那样。这一点和西方的小提琴演奏技法明显不同,缺少了类似于绰、注等常用技法的运用。
二、中国小提琴民族特色演奏技法体现
(一)五声旋律技法
小提琴是西方乐器当中的一种,西方音律的发展塑造了现如今小提琴的样式和演奏风格。上文提到,五声音调体系中,音階之间的指距关系发生了改变。因此在进行五声旋律技法训练的时候主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指距伸张练习。因为和低把位指距作比较高把位的指距相对较小一些的缘故,所以在进行指距伸张训练的时候要从高把位开始训练,随着训练过程的不断深入,逐渐向低把位训练进行转移。首先按照三度指距方式进行训练,从上至下依次对每个把位往上伸张和往下伸张。其次,在三度指距掌握熟练之后,开启四度指距练习的模式,在小三度伸张练习基础上加入大二度伸张练习,指法纯熟之后就可以把小三度伸张练习去掉,在各种把位和弦上操作四度指距。最后,可以开始五度框架训练了,训练之初仍要采用四度指距的方式,加大力度,之后去掉纯四度,加强第1指和第4指的五度框架训练。在进行这三种练习时,手指应该自然伸张、起落幅度较小,运用科学的练习方式来加强训练效果。
二、换把练习。首先从四度开始进行练习,然后在各个把位之间进行训练,最后等到把位之间的技巧方式熟悉之后,进行节奏变化方面和不同指法之间的常规练习。
三、双音练习。按照陈又新先生给出的关于小提琴音阶练习方面的建议,练习时可以先从四度双音开始,然后过渡到五度和八度的双音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身的手型姿势,及时作出调整,选择手指指头肉多的地方进行按弦处理,如果练习者本身指间肉较少,可以用指腹进行替代练习,鉴于琴弦到指板的距离较高,应采用两根手指按照五度、八度两种双音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有利于发音质量得到保证。
(二)线性美塑造技法
一、线性美的塑造技法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腔音塑造技法、弹性节奏技法、柔印处理技法,下面就这三种技法依次进行详细分析。
二、腔音塑造技法。西方小提琴演奏过程中音节的表现相对比较稳定、准确,因此西方小提琴演奏者几乎不适用滑音、装饰音等,这与我国小提琴演奏大相径庭,如果在演奏时碰到了滑音、装饰音等,应立即反应到与之相关联的民族腔音并加以表现。
三、弹性节奏技法。顾名思义,在演奏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根据不同作品的内容进行不同演绎,避免对西方小提琴演奏的完全照搬,否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失去了乐章原有的韵味、意境。
三、揉音处理技法。演奏者通过对于揉音的控制来掌控乐曲的风格、情感,使得演奏出来的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在诗词鉴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进行小提琴演奏二次创作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归根结底,乐曲的演奏是情感的迸发,真情实感的深度流露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演奏结果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小提琴进行演奏时,演奏者应该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合理细致的规划每一个音乐、每一小节的演奏技巧,吸收腔音等民族特色演奏技法,最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小提琴的文化技巧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入。在熟练掌握西方小提琴技法的基础上,添加五声旋律的独特演奏技法,注重线性美方面的特色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演奏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能给世界小提琴的演奏带来全新的体验。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民族特色;演奏技法
一、中国小提琴演奏民族特色
(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五声音调
《沧海一声笑》是香港著名词曲家黄霑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据说黄霑在写这首歌绞尽脑汁,六易其稿仍不满意,无意之中发现中国古典音乐中的五声音调,试过后发现婉转动听,深具中国古典神韵,遂有佳作问世。这里面提到的五声音调就是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中的五个音阶一宫、商、角、徵、羽,此后中国音乐深受五声音调影响,绵延两千余年,成为我国传统音乐的显著特点之一。我国小提琴演奏方面也深受五声音调的影响,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音阶方面排列方式不同。这种排列方式的不同导致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手指间距会发生变化,比如说相邻两个指距在原有基础上拓展了一度,隔指的距离也同样增加了一度,这种中国特有的运指技术打破了小提琴音乐演奏中的固有框架。
二、和弦组成方面的变化。在西方的小提琴演奏过程中,三度音程常常被用作组成和弦的主体,双音大多选择三、六、八、十这四个音程,以此作为小提琴演奏者训练的重点方向。到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五声音调中,和弦音程突破了三度,以四度、五度音程为核心,双音部分也一改旧规,选择大二度、小三度为核心组成部分。通过上诉音阶排列和和弦组成两方面的改变,我国传统音乐中的五声音调在小提琴表演过程中得以大放异彩。
(二)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线性美
五千年来,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造成了深远影响,打造出一套中国人独有的思维认知体系,体现在民族音乐方面就是追求有余不尽、千回百转的意境,而不是追求音乐当中的节奏感。比如,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生命临终之际一曲《广陵散》绕梁三日不绝,留下千古美谈,从中可见一斑。在我国传统音乐的影响之下,进行小提琴演奏时一般采用弹性节奏的方式,根据乐章自身意在表达出的情绪和内容来划分节奏,从而显示出传统民族音乐的线性美。小提琴名曲《梁祝》是根据我国民间爱情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蓝本创作出来的,故事最终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双双化蝶,此时祝英台的心情必定是悲伤欲绝、痛苦难当,为了在演奏过程中表现出祝英台那种哀莫大于心死、难以自拔的心痛状态,作曲家采用的是“紧打慢唱”的方式,这种方式不去追求唱词和节奏划分的完全一致性,更好的体现出乐曲自身的民族特性,也平添了几分民族韵味于其中。
另外,我国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于传统音乐进行了大规模的借鉴,具体表现在乐曲采用了很多揉弦、颤音、装饰音等手法,通过这些手法的演绎明确戏曲的主旨内容以及背后隐含的深刻内涵,就像著名小提琴演奏曲目《彩云追月》体现的那样。这一点和西方的小提琴演奏技法明显不同,缺少了类似于绰、注等常用技法的运用。
二、中国小提琴民族特色演奏技法体现
(一)五声旋律技法
小提琴是西方乐器当中的一种,西方音律的发展塑造了现如今小提琴的样式和演奏风格。上文提到,五声音调体系中,音階之间的指距关系发生了改变。因此在进行五声旋律技法训练的时候主要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指距伸张练习。因为和低把位指距作比较高把位的指距相对较小一些的缘故,所以在进行指距伸张训练的时候要从高把位开始训练,随着训练过程的不断深入,逐渐向低把位训练进行转移。首先按照三度指距方式进行训练,从上至下依次对每个把位往上伸张和往下伸张。其次,在三度指距掌握熟练之后,开启四度指距练习的模式,在小三度伸张练习基础上加入大二度伸张练习,指法纯熟之后就可以把小三度伸张练习去掉,在各种把位和弦上操作四度指距。最后,可以开始五度框架训练了,训练之初仍要采用四度指距的方式,加大力度,之后去掉纯四度,加强第1指和第4指的五度框架训练。在进行这三种练习时,手指应该自然伸张、起落幅度较小,运用科学的练习方式来加强训练效果。
二、换把练习。首先从四度开始进行练习,然后在各个把位之间进行训练,最后等到把位之间的技巧方式熟悉之后,进行节奏变化方面和不同指法之间的常规练习。
三、双音练习。按照陈又新先生给出的关于小提琴音阶练习方面的建议,练习时可以先从四度双音开始,然后过渡到五度和八度的双音练习,练习过程中要时刻关注自身的手型姿势,及时作出调整,选择手指指头肉多的地方进行按弦处理,如果练习者本身指间肉较少,可以用指腹进行替代练习,鉴于琴弦到指板的距离较高,应采用两根手指按照五度、八度两种双音的方法进行训练,这有利于发音质量得到保证。
(二)线性美塑造技法
一、线性美的塑造技法通常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腔音塑造技法、弹性节奏技法、柔印处理技法,下面就这三种技法依次进行详细分析。
二、腔音塑造技法。西方小提琴演奏过程中音节的表现相对比较稳定、准确,因此西方小提琴演奏者几乎不适用滑音、装饰音等,这与我国小提琴演奏大相径庭,如果在演奏时碰到了滑音、装饰音等,应立即反应到与之相关联的民族腔音并加以表现。
三、弹性节奏技法。顾名思义,在演奏过程中,要充分理解作品的中心思想,根据不同作品的内容进行不同演绎,避免对西方小提琴演奏的完全照搬,否则很容易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失去了乐章原有的韵味、意境。
三、揉音处理技法。演奏者通过对于揉音的控制来掌控乐曲的风格、情感,使得演奏出来的作品更加富有感染力。在诗词鉴赏中有这么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进行小提琴演奏二次创作时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归根结底,乐曲的演奏是情感的迸发,真情实感的深度流露能够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对于演奏结果常常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在小提琴进行演奏时,演奏者应该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合理细致的规划每一个音乐、每一小节的演奏技巧,吸收腔音等民族特色演奏技法,最终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小提琴的文化技巧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融入。在熟练掌握西方小提琴技法的基础上,添加五声旋律的独特演奏技法,注重线性美方面的特色表达方式,不仅可以提高演奏者的专业技能水平,也能给世界小提琴的演奏带来全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