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地理课堂教学必须落实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探讨了高中地理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策略,期望对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有所帮助。
【關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案例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43-02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认清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一滴水的旅行记》的节选段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阅读完之后畅谈自己的内心感受。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人类为什么要节约用水?》,从视频引入本节课授课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奠定理论学习基础。在讲解完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之后,教师引入真实的新闻事件或周边的现实案例,通过演示相关图片,播放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带来的影响。再利用正反案例引导学生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向入手,分析水资源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加深对水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矛盾的措施,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促使人地关系协调的目的。
通过以情境创设为课堂教学切入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多种感官体验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清人地关系的现实情形,有助于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运用案例教学,融入综合思维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出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整体、动态、全面分析,并做出合理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地理规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列举出某个区域的海水运动情况,让学生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气候、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鼓励学生扩展思路,进一步完善案例分析结论。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课时,教师可引入新疆和田大枣的案例,让学生对影响和田大枣生产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新疆和田地区能够种植大枣的原因是什么?过度种植大枣会对该地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教师指导学生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解决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
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三、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具备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明确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更加全面地认识区域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课时,教师可围绕本节课的区域认知目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任务一,将新疆和田与南京八卦洲作为西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代表,分析西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比较两者的区域农业差异。任务二,展示南京八卦洲的农业发展历史,让学生分析该区域农业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探寻产生区域农业结构动态变化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区域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中增强对区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要求学生具备地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解决方案实施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实质上是地理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的体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用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水资源污染状况的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上网、采访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收集更多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地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污染状况,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方案,用以改善水资源污染问题。如在讲授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实际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利用测量到的角度信息,通过公式计算求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要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强化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晴,林叶彬,吕娟,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以“全球定位系统”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8).
[2]杨云霞.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6).
[3]张保江.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4).
[4]邵俊峰.高中地理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3).
【關键词】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案例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9)18-0043-02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基本价值观念,也是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够认清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正确的自然观、环境观、人口观和发展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自然地理环境与人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潜移默化地渗透人地协调观培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一课时,教师可在课堂导入环节,引入《一滴水的旅行记》的节选段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阅读完之后畅谈自己的内心感受。接着,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视频《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人类为什么要节约用水?》,从视频引入本节课授课内容,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知识点,奠定理论学习基础。在讲解完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措施之后,教师引入真实的新闻事件或周边的现实案例,通过演示相关图片,播放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人类活动对水资源带来的影响。再利用正反案例引导学生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向入手,分析水资源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加深对水资源与人类活动关系的理解。最后,让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解决水资源与人类活动矛盾的措施,以达到保护自然环境、促使人地关系协调的目的。
通过以情境创设为课堂教学切入点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多种感官体验中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认清人地关系的现实情形,有助于学生树立人地协调观。
二、运用案例教学,融入综合思维培养
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够从要素综合、时空综合和区域综合的角度出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整体、动态、全面分析,并做出合理评价。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对地理现象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地理规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如在教学《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一课时,教师可列举出某个区域的海水运动情况,让学生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洋流对海洋生物、气候、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等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鼓励学生扩展思路,进一步完善案例分析结论。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课时,教师可引入新疆和田大枣的案例,让学生对影响和田大枣生产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并回答以下问题:新疆和田地区能够种植大枣的原因是什么?过度种植大枣会对该地区产生哪些不利影响?教师指导学生从综合分析的角度解决上述问题,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
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实际案例,让学生对案例内容进行综合分析,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自主完成对新知识的建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三、运用合作学习,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具备认识地球表面复杂多样性的思维能力,明确区域内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区域与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性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迸发出思维碰撞的火花,更加全面地认识区域特征,提高区域认知能力。
如在教学《农业区位因素与地域类型》一课时,教师可围绕本节课的区域认知目标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任务一,将新疆和田与南京八卦洲作为西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的代表,分析西北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比较两者的区域农业差异。任务二,展示南京八卦洲的农业发展历史,让学生分析该区域农业结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特点,并探寻产生区域农业结构动态变化的原因,使学生加深对区域地理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
通过在地理教学中运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中增强对区域的认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四、设计实践活动,培养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的基本活动经验,要求学生具备地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地理问题解决能力以及解决方案实施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实质上是地理知识在真实情境中学以致用的体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用实践验证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如在教学《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之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调查当地水资源污染状况的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确定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制定调查研究方案。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通过上网、采访等方式获取相关信息,收集更多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当地水资源的变化情况以及污染状况,并因地制宜地提出解决方案,用以改善水资源污染问题。如在讲授完“正午太阳高度”的内容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到操场上实际测量正午太阳高度,利用测量到的角度信息,通过公式计算求出所在地的地理纬度。
通过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组织多样化的实践活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活动,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教学要全面落实核心素养培养,以地理核心素养为导向优化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运用合作学习、引入案例教学和组织实践活动,进而引导学生强化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晴,林叶彬,吕娟,等.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以“全球定位系统”教学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8).
[2]杨云霞.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J].课程教育研究,2018(6).
[3]张保江.高中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与培养策略[J].学周刊,2018(4).
[4]邵俊峰.高中地理课堂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3).